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TLIF)手术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确诊为老年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TLIF手术,对照组患者采用PLIF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程度(VAS评分)与活动功能(ODI评分),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腰背部VAS评分与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腰背部VAS评分与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2/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LIF与TLIF手术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改善腰背部疼痛程度与腰椎活动功能中的疗效相当,但TLIF手术有助于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对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TLIF组和PLIF组,各45例。TLIF组患者给予TLIF治疗,PLIF组患者给予PLIF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根损伤、感染、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TL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均明显小于PLIF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ODI评分,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明显小于治疗前,且TLIF组患者的VAS、ODI评分均明显小于PLIF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LIF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X~2=3.873,P=0.049)。结论:相比于PLIF,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比较使用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6.01经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的共计6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上述患者分别纳入实验组(MIS-TLIF组)与对照组(常规开放手术组)。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VAS),功能障碍程度(JOA)及各围手术期指标(出血量,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卧床时间,花费,并发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MIS-TLIF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术前的VAS评分及JOA评分的比较中无显著性差异,经外科手术后,都有显著性改善(P0.05)且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MIS-TLIF组在出血量,卧床时间,并发症等指标中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作为一种微创术式,能够显著改善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具有其独有的优势和长处,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进行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Quadrant通道下微创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120例我院收治的120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微创(MIS)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TLIF治疗,微创组给予MIS-TLIF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椎间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微创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出血量、射线照射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6个月,微创组患者的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PK水平出现剧烈上升,随后又逐渐下降,但同一时段微创组患者的CPK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的椎骨性融合率为93.33%(56/60),显著低于对照组(85.00%,P0.05),且其神经损伤、硬膜囊破裂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uadrant通道下微创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且创伤更小,患者康复更快,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及对预后评估。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单纯椎间植骨融合术,实验组患者给予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天数、融合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同时对术前、术后三个月均应用VAS评分、ODI评分评估患者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实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对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LIF)在腰椎翻修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5月38例腰椎术后需要翻修的患者接受TLIF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者随访(22.6±4.4)个月;术前下肢疼痛和背部疼痛VAS评分分别为(8.2±1.6)分、(7.2±1.4)分,术后18个月下肢疼痛和背部疼痛VAS评分为(1.8±0.8)分,(1.5±0.7)分,术前和术后18个月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功能障碍指数为24.3±8.2,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JOA评分为(25.5±7.6)分,较术前显著上升(P0.05);术后改善率和优良率均为86.8%;术前椎间高度和椎间移动幅度分别为(7.5±1.2)mm,(8.7±2.1)°,经TLIF技术治疗后相应指标依次为(10.6±1.9)mm,(1.8±0.7)°,差异显著(P0.05);骨融合率100%。结论: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LIF)治疗翻修的腰椎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与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 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 年12 月到201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0 例,根据手术方式 将患者分为PLIF组和TLIF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视觉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 不良指数(ODI)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T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均显著优于PLIT 组,差异具有统计 学意义(P< 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半年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优于手术前,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IF 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LIF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 意义(P< 0.05)。结论:TLIF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采用TLIF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CBT螺钉固定组25例,行PS螺钉内固定组25例。分别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参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功能指数评分评估临床效果。Bridwell分级标准评价两组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6.72±3.6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诊断、手术节段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骨轨迹螺钉组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为171.88±25.75 min、225.20±51.57 m L,椎弓根螺钉组为221.24±33.53 min、297.60±66.40 m 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功能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均取得骨性融合。结论: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CBT螺钉和PS螺钉内固定方式行TLIF均能到达良好的临床疗效及融合率,采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行TLIF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对腰椎滑脱症患者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03月~2014年08月腰椎滑脱症患者共48例,其中行MIS-TLIF术治疗患者23例,行PLIF术治疗患者25例,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手术前后红细胞平均压积(Hct),依据Gross循环血量线性方程计算患者失血总量及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P0.05),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PLIF组(P0.05);MIS-TLIF组患者隐性失血量低于PLIF组(P0.05);MIS-TLIF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LIF组(P0.05)。结论:与传统PLIF术式相比,MIS-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隐性失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腰椎后路植骨融合手术中,椎间植骨粒的体积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5月-2013年9月采用腰椎后路植骨融合术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中椎间植骨粒体积不同分为A组(小体积组,5粒/cm3)、B组(中体积组,11粒/cm3)以及C组(大体积组,23粒/cm3)。分析三组患者的植骨粒体积、植骨融合率以及手术效果。结果:三组患者植骨粒体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植骨总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三组术后ODI指数及VA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植骨融合率高于A组及C组,而A组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各组椎体滑脱程度与术前相比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腰椎滑脱内固定术中应用中等体积植骨粒可明显提高椎体间融合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与传统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2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n=36,给予TLIF治疗),B组(n=36,给予MIS-TLIF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对比两组患者椎间融合率。结果:相比于A组,B组手术时间更长,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相比于A组,B组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更低(P<0.05);相比于A组,B组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6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更高(P<0.05)。B组椎间融合率为97.22%(35/36)与A组的88.89%(32/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LIF治疗相比,采用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手术时间更长,但对于患者疼痛的缓解和腰椎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根据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症状选择不同手术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7年9月到2015年10月收治的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124例,根据症状不同分A组和B组。A组62例患者腰背痛,接受长节段矫形内固定术;B组62例患者下肢症状明显,接受责任节段减压内固术。治疗期间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固定节段数及腰前凸角度,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以及末次随访时腰椎侧凸处的Cobb角,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疗效。结果: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数及腰前凸角度显著高于B组(P0.05);治疗后和末次随访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及Cobb角均有明显好转(P0.05),两组治疗后和末次随访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行性脊柱侧凸在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案,长节段矫形内固定术耗时长、术中出血量多,在治疗时应谨慎,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roxomed Tergumed系统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早期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科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进行腰椎间孔镜手术的6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是否进行系统的Proxomed Tergumed脊柱功能训练,将其分为功能训练组实验组(28例)与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月及术后6月的疼痛(VAS)、功能评分(ODI)、相关肌肉力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周时,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6月,实验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肌力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6月,实验组各肌肉群力量与术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对照组肌肉群力量仍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Proxomed Tergumed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的康复中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相对于传统的术后康复训练而言有其明显的优势,且并无显著的安全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改良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7月到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研究组给予改良PLIF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PLIF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腰痛程度,应用Oswestry生活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生活功能情况,并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年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效果较PLIF好,能有效改善疼痛情况和日常生活,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9例,根据不同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采用YESS手术的36例患者作为YESS组,采用TESSYS手术的76例患者作为TESSYS组,采用BEIS手术(即改良的TESSYS手术)的47例患者作为BEIS组。于术前、术后1天、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定。结果: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IS组和TESSYS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YESS组,且BEI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TESSYS组,BEIS组的住院时间高于YESS组和TESSY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各时期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三组间术前、术后不同时期VAS评分整体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优良率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术式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相当,可以有效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但是三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有所差异,临床上针对不同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应采用不同术式,以获得更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经皮椎弓根空心螺钉微创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病例来源于我院2009 年12 月~2013 年12 月收治的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患174 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7 例。其 中,观察组施行Quadrant微创通道经皮椎弓根空心螺钉椎间融合术,对照组施行经后入路开放性椎间融合术。评估和比较两组病 患术前和随访结束时的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疼痛评分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 果:观察组治疗前、出院时及随访一年时的VAS 评分与ODI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 后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其手术所需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20 例神 经根损伤(22.99%),3 例椎间隙感染(3.45%),其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44%),而观察组患者术后仅出现3 例神经根损伤,发生率为 3.45%,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皮椎弓根空心螺钉微创椎体间融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肯定,能减少对病患的创伤,控制术 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