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四大家鱼的鲢、鳙、草鱼人工繁殖相继获得成功后,青鱼的人工繁殖则不易过关。我县从1970年开始进行了试验,并于1974年获得成功,至1978年全县共催产青鱼131组,实产106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福建省气候温和,水面广阔,适宜于淡水养殖业的发展;但是,目前除鲤鱼可以由人工繁殖,自行供应鱼苗以外,由于本省的江河里还未发现有鳙、鲢、草、青等家鱼的鱼种或鱼苗,所以这些主要家鱼的鱼苗,长期以来必须全部从江西、湖北、江苏、浙江和广东诸省远道输入。为了填补家鱼苗的缺乏,或要提高淡水鱼的生产,福州市郊区人民公社各个分社的养鱼队,多数在池塘内搭配一些或大量驯养了几种野鱼。据说远在50年以前,市区和市郊一带的许多养鱼户都已采用这种办法了。  相似文献   

3.
从1929年以来,一些报告说明鱼类的脑垂体是鱼类人工繁殖的优良催产剂。目前在我国各地,大搞家鱼人工繁殖工作中,普遍使用鲤脑垂体作青鱼和草鱼的催产剂(鲢和鳙可用人绒毛膜促性激素作催产剂),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进一步搞好这项工作,能确切地知道鲤脑垂体的形态、位置以及摘取方法等等,这对顺利地摘取鲤脑垂体促进青鱼和草鱼的人工繁殖将是很有帮助的。作者在生产实践中发现过去有些报道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江段四大家鱼资源调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长江是青鱼、草鱼、鲢、鳙四大家鱼的主要栖息、繁殖地 ,据余志堂调查 ,重庆到湖北的田家镇共有 30处四大家鱼产卵场 ,而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就有 1 1处 ,产卵量约占全江产卵量的 42 7% [1 ] 。 1 997年1 1月三峡工程已实现大江截流 ,随着工程进展 ,三峡工程将逐渐改变库区和长江中下游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对四大家鱼的自然繁殖将带来不利影响。 1 997— 1 999年连续三年对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江段家鱼产卵场进行了监测 ,并与 1 981年该江段四大家鱼鱼苗资源进行了比较 ,其目的旨在为今后评价三峡工程对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强化培育下草、鲢、鳙鱼一年两次产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高州水库多年来在强化培育下草、鲢、鳙鱼一年二次产卵的生产实践经验,并从卵巢发育的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后指出:在这几类家鱼第一次刚产卵后的卵巢中可以观察到第Ⅱ、Ⅲ、Ⅳ时相卵母细胞同时并存,其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处于早、中、晚期的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它们在亲鱼强化培育下可以当年发育成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如果对产后的亲鱼不进行强化培育,卵巢将退化至第Ⅱ期。家鱼卵巢中卵母细胞发育的非同步性,是获得一年多次产卵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高州水库多年来在强化培育下草、鲢、鳙鱼一年二次产卵的生产实践经验,并从卵巢发育的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后指出:在这几类家鱼第一次刚产卵后的卵巢中可以观察到第Ⅱ、Ⅲ、Ⅳ时相卵母细胞同时并存,其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处于早、中、晚期的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它们在亲鱼强化培育下可以当年发育成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如果对产后的亲鱼不进行强化培育,卵巢将退化至第Ⅱ期。家鱼卵巢中卵母细胞发育的非同步性,是获得一年多次产卵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1961—1966年、1976—1978年和1981年在长江干流和汉江对鳡鱼的繁殖习性、产卵场的分布、产卵场的环境条件、促使产卵的外界因素和产卵规模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鳡鱼鱼卵、鱼苗的胚胎发育,描述了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与长江中其他产漂流性卵鱼类(特别是青鱼、草鱼、鲢和鳙)的胚胎相比较,鳡鱼具有许多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1958年中央水产部南海水产研究所成功地使池养的鳙、鲢鱼类达到性成熟,并受精孵化,为发展我国特有的青、草、鲢、鳙等优良品种的鱼类养殖事业开辟了新的鱼种来源。并很快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不久又相继获得了鲩、鲮等鱼类人工繁殖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鲢鳙对鱼粪消化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鱼粪代表天然水体中有机碎屑,研究鲢、鳙对鱼粪的消化利用,并评价有机碎屑在鲢、鳙营养中的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水温30℃,溶氧6毫克/升以上,pH7—8,光照度2800lx),收集鲢、鳙摄食微囊藻后排出的粪作为试验用饲料。在限制摄食量的条件下,测定鱼对鱼粪的消化率及研究鱼粪对鲢、鳙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是:(1)鲢、鳙对鱼粪中干物质消化率分别为58.54±9.53%及68.57±8.98%。其中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74.49±7.96%及80.41±9.02%,脂肪消化率分别为90.23±15.33%及84.24±6.96%,碳水化合物分别为49.14±20.67%及60.36±11.29%;(2)经10天饲养,鲢、鳙体重增重率分别为6.25±3.46%及7.80±3.18%。根据鱼粪的营养价值及鲢、鳙对鱼粪的能量转化率,表明鲢、鳙鱼粪在鲢、鳙营养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们自1968—1974年对鳙♀×x(鳙♀×鲢),回交鱼进行受精过程、胚胎、形态、食性和生长等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阐明了下列两个问题: 1.鳙、鲢杂交后代与亲本鳙鱼回交,所得到的回交鱼出现杂交优势——回交鱼的(鳃耙排列整齐者)生长速度,无论在鱼种阶段或成鱼阶段都比祖传的良种鳙鱼较快;有常规的受精细胞学程序,受精卵在水温22—24℃的条件下,经26.5小时左右胚胎以头部破膜孵出,畸形率  相似文献   

11.
用鲢鳙直接控制微囊藻水华的围隔试验和湖泊实践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6  
刘建康  谢平 《生态科学》2003,22(3):193-198
为了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所形成的水华,国外经典的生物操纵论者提倡放养食鱼性鱼类以控制食浮游生物的鱼类,藉此壮大浮游动物种群,然后借助浮游动物遏制藻类.按照这条思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和鳙应该是清除的对象.本文作者认为我国湖泊中危害性最大的是微囊藻水华,而浮游动物根本不能摄食这种水华,不如直接利用鲢鳙进行控制,因而1989-1992年间在武汉的东湖进行了三次原位围隔试验,2000年再度重复了一次围隔试验,结果证明,迄今在东湖中已消失18年的微囊藻水华,重新出现在不养鱼的围隔里.在养入一定密度的鲢或/和鳙的围隔中,就没有水华出现.已经出现水华的围隔,放入适当密度的鲢或/和鳙后,在短期内水华又复消失;而放入草鱼的围隔,则水华始终持续,不受影响.说明鲢和鳙能有效地遏制微囊藻水华.鲢、鳙遏制水华的有效放养密度(亦即有效生物量)为46-50g·m-3.东湖湖泊中鲢、鳙的生物量,直到1985年才达到这个水平,所以1985年湖里反常地没有出现水华.往后的年份,东湖的鱼产量越来越高,也就是湖里鲢、鳙的生物量越来越大,所以迄今没有微囊藻卷土重来的机会.东湖的水质和其他非生物条件仍适于蓝藻水华的发生与发展,如果东湖鲢、鳙的产量下降到阈值以下,亦即降到1985年以前1000t水平,那么微囊藻及其它蓝藻水华的重来将是不可避免的.经典的生物操纵论学说和措施不能解决微囊藻水华猖獗的问题.相反,用滤食浮游生物的鲢和鳙直接遏制微囊藻却是有实验根据并已被渔业生产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1997—2002年,对长江荆江段青、草、鲢、鳙产卵场的水环境质量和浮游生物状况进行了调查,并用河流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和Kolkwitz&Marsson体系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每年5—6月份的青、草、鲢、鳙繁殖季节,仅个别采样点铜或石油类超过渔业水质标准,该江段水质基本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能满足青、草、鲢、鳙繁殖对水质质量的要求。浮游生物的指示性表明其水体属于β中污带。    相似文献   

13.
《遗传》1975,2(2):144-152
我们自工,68-1974年对嵘宁x(鲡罕x赃少)少回交鱼进行受精过程、胚胎、形态、食性和生长等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阅明了下列两个问题:1鳙. 杂交后代与亲本鳙鱼回交,所得到的回交鱼出现杂交优势— 回交鱼的(鳃耙排列整齐者)生长速度,无论在鱼种阶段或成鱼阶段都比祖传的良种‘鱼较快;有常规的受精细学程序,受精卵在水温22-24C'的条件下,经26.5小时左右胚胎以头部破膜孵出,畸形率低,从卵球受精开始到成色各发育阶段发育良好;形态结构为鳙、鲢的中间型,更似鳙鱼,但头比鳙鱼小些,且鳃耙有排列整齐和不整齐两种个体类型;食性与鳙鱼相近,但比鳙、鲢都广,食浮游动物及较大型的浮游植物,偏重食浮游动物,摄食强度也较鳙鱼强。2 试验证明,鳙,鲢不但可以相互杂交,而民子代具有能育性;与缩亲本回交,也能成功地得到回交鱼。从细胞学和胚胎学的研究来看,回交鱼与亲本间亦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认为鳙、鲢鱼间的亲缘关系,是否达到属间差异的地步,似乎还有考虑的余地。回交鱼所表现的性状,既充分反映了结构与机能的统一,也反映出与遗传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长江干流和汉江的鳡鱼繁殖习性及其胚胎发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1961-1966年、1976-1978年和1981年在长江干流和汉江对鳡鱼的繁殖习性、产卵场的分布、产卵场的环境条件、促使产卵的外界因素和产卵规模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鳡鱼鱼卵、鱼苗的胚胎发育,描述了各个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与长江中其他产漂流性卵鱼类(特别是青鱼、草鱼、鲢和鳙)的胚胎相比较,鳡鱼具有许多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每年,在4月下旬,武汉附近江中开始出现大量鱼苗。这时,沿江的渔业合作社就开始了鱼苗捕捞的工作。所捕得的鱼苗,以湖北而论,除了供应本省养殖之用,还供应其他省份。长江中已知的鱼大约有两百余种,但长江中的鱼苗却只有青、草、鲢、鳙四种是被生产单位所利用,因此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将绠网中捕捞到的鱼苗分成两类,青、草、鲢、鳙四种鱼苗,叫做家鱼苗,是要利用的,这四种家鱼苗以外的所有鱼苗,都叫做“野鱼苗”,一般是不要的。照菱湖养殖的习惯,鱼苗在运输以前,必须进行除野,就是利用家鱼苗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小型湖泊养鱼事业的推广以及各地农业合作社中养鱼副业的开展,人民对于鱼苗的需要是在不断增长中。我国的主要饲养鱼类中除了鲤鱼能在池中产卵以外,其他几种像青、鲩、鲢、鳙等目前还没有找到可以使它们在池中产卵的方法,因此这几种所谓“家鱼”的鱼苗,必须捕自江中。长江和西江是家鱼苗的两个主要来源,每  相似文献   

17.
长江鲢、鳙个体发育过程中的表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采自长江老江河国家级四大家鱼原种场255尾1—5龄鲢、鳙的30项形态度量数据进行了分析。聚类分析显示,鲢可明显地聚成欧氏距离相对较远的1龄组和2—5龄组,鳙也可聚成欧氏距离较远的1、2龄组与3—5龄组。判别分析显示,144尾鲢个体对所聚类的两个组别的判别准确率高达98.0%,111尾鳙个体对所聚类的两个组别的判别准确率也达90.7%。这表明,在幼体向成体的发育过程中,鲢和鳙在形态上均存在着两个具有显著差异阶段。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鲢两个组别之间有18个参数差异极显著,4个差异显著,其中10个显著或极显著地变小,12个显著或极显著地变大。鳙两个组别间有极显著和显著差异的参数分别有14个和3个,其中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变小和变大的分别有12个和5个。这表明在鲢、鳙个体发育过程中,分别有73.3%和56.7%的特征参数具有生长异速现象。因此,在根据形态鉴别物种、分析种群差异、确立种质标准和作生长退算时,均应考虑所选用特征的生长异速现象。  相似文献   

18.
家鱼在江河中的生殖规律和性行为已有详尽的考察与描绘。人工池塘培育的家鱼亲鱼,性腺虽能够正常发育,但不能自行产卵,只有施用外源性激素人工催产才能繁殖后代。因此,往往被认为亲鱼的发情追逐、交配产卵等性行为是外源性激素直接作用的结果。笔者在多年的家鱼人工繁殖工作中,所观察到的情况并非如此,于1982年5月下旬进行了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9.
汉江中游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现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掌握汉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场的现状,2004年5~8月分别设固定断面和流动采集鱼卵(仔鱼)。鱼卵漂流距离(S)用当时水温条件下胚胎发育经历时间(T)乘以江水平均流速(V)估算,即S=V.T,把产卵集中的江段确定为产卵场;产卵规模(M)根据采样点采获的相近发育期的鱼卵数(m)、采样点断面江水流量(Q)、采样网口流速(V′)、采样断面卵(仔鱼)密度系数(C)和采样网口面积(0.39)估算,即M=m.Q.C/0.39.V′。结果表明,汉江中游干流有四大家鱼产卵场5个,产卵场长度占该江段干流长度的36.22%,产卵总量为0.933×108粒,其中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分别为7.28×106粒、6.125×107粒、2.067×107粒和4.10×106粒,左岸支流唐白河无四大家鱼产卵;四大家鱼产卵和产卵的规模与江水的温度、涨水持续的时间、流速、流态紧密相关;2004年四大家鱼的产卵量仅相当于1976年监测结果的6.71%,汉江中游四大家鱼资源已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20.
鲢、鳙在东湖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我们研究了鲢、鳙在停食状况下氮、磷的排泄量及在有鱼及无鱼的水环境中鱼类及微囊藻的氮、磷释放率。结合有关参数进行换算,从量的方面评价了鲢、鳙在东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①鲢、鳙摄食过程加速了水体氮、磷释放进程(有鱼水体氮、磷释放率分别为无鱼水体的1.88和1.41倍),但其释放量(粪便的氮、磷释放量分别为水体氮、磷总含量的11.45%和3.4%)不足以左右东湖水体初级生产量的变动;②鲢、鳙摄食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对初级生产量的利用率,而另一方面却通过鱼体积贮从水体中移出大量氮(52.20吨)、磷(11.36吨),分别占水体浮游物总氮、磷的3.01%和5.28%;③鲢、鳙大量摄食浮游动物,降低了被摄食种群的密度,缩短被摄食种群生物量周转期(1982年被摄食种群的生产量为1981年的1.05倍,鲢、鳙放养量为1981年的7倍;这两年鱼摄食量分别占其被摄食种群产量的31.73%及0.63%,被摄食种群的ρ/B系数分别为67.92及48.01);这样水体中浮游动物产量的相对稳定,也就促使浮游植物产量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