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理念的转变,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记录方法也发生着变化。20世纪30年代周口店遗址发掘方法的改革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史上的重大转折,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记录方法的基础。90年代,中美联合考古在泥河湾地区的开展使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发掘和记录方法与国际接轨,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进入21世纪,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使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发掘的记录方法更加多样化、提取的遗存信息更加科学化、综合化。本文以周口店遗址和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历史为主线,简要回顾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记录方法的变革;以东谷坨遗址的新发掘为例,介绍该遗址发掘和记录的一般规则和具体方法,呼吁建立具有科学性和包容性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2.
高星  张晓凌 《人类学学报》2009,28(4):431-432
2009年6月24日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这是周口店遗址自1937年大规模系统发掘停止后72年内首次进行的以遗址保护为主旨的抢救性清理发掘,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发掘面积为20m~2.这次工作将为落实遗址的保护规划奠定科学基础并创造相应的条件,同时对于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古环境学、地质学和年代学等领域相关研究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考古发掘报告是遗址原始资料公布的主要形式,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以专著形式发表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相对较少,且随着从业人员的多样化,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体例和内容不一,部分报告缺失基本信息,不利于构建有效的学术交流平台。本文在回顾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讨论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编写的基本框架。本文认为,在以遗址和人类行为为中心的研究视角下,遗址发掘报告需“由表及里”地报道遗址的基本信息。内容至少应包括遗址的地理位置,发现、发掘和研究历史,地质、地貌,发掘方法和流程,地层、年代和古环境,出土遗存(遗迹和遗物)情况等。作者希望本文可促进同行思考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的编写方式,以达成及时有效交流新考古发现所蕴含考古信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周口店第1地点古人类用火证据是该遗址一系列重大科学发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很长时期内,作为同类遗存中最早的记录及其分析论证结果被国际学术界广泛接受。但随着少数西方学者的质疑和挑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在这一问题上出现争议,其后开展的埋藏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又得出进一步否定的结论。但周口店遗址的洞穴地层十分复杂,目前残存的堆积与古人类生存时期的状态有重大差别,与当初大规模发掘时见证的遗物遗迹的分布与埋藏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在剖面表层做局部有限的采样分析并不足以推翻以前的系统性研究结论,何况很多否定性的意见源自学术理论思潮的转变和缺乏具体分析的常规性推理。从以前的发掘记录和各种分析结果看,周口店遗址埋藏着丰富的古人类用火证据,这些证据不是孤立的,是可以相互验证和支持的。2009年以来在遗址开展的新的发掘与研究获得重要进展,揭示出具有结构的火塘、烧骨、石灰化的灰岩块等原地用火产生的遗物与遗迹,对相关材料的现代科技分析进一步确定这些遗存的人类用火性质。这样,遗址上文化层的用火证据变得明确无误,相关争议终可尘埃落定。对于下部地层中的用火证据,尚需做同样的发掘、分析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生物考古学(Bioarchaeology)是一门通过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生物遗存的综合研究进而复原古代人类社会的学科。1972年,英国考古学家Grahame Clark在其著作《Starr Carr:A Case Study in Bioarchaeology》中首次提出了"生物考古学"的概念,当时的研究范围仅限于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此后,由于受到新考古学理论的冲击,"生物考古学"的概念产生了重大变化,1976年,美国体质人类学家Jane Buikstra在美国第十一届南方人类学会年会(the 11th annual  相似文献   

6.
2017年8~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同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西伯利亚两处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试掘。通过调查与试掘,在叶尼塞河支流—阿巴坎河流域确认了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马特盖奇克遗址,该遗址石制品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是火山岩、燧石和石英岩。通过阶地比对,初步认为该遗址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另外,对库尔塔克卡缅内洛卡遗址的再次发掘出土了44件石制品,包含石核、石片和石器,原料主要是燧石、石英岩和火山岩。此次发掘进一步充实了该遗址的考古材料,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该遗址的考古年代学序列。  相似文献   

7.
爪村调查记     
爪村遗址是河北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燕山南麓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它不仅是该区域内内涵丰富,科学价值甚高的文化遗存,也是华北地区第四系晚更新统地层和化石动物群的标准地点之一。由于这一带古脊椎动物化石丰富,地层出露广泛,致使许多地质和考古科学工作者慕名前来考察,也被许多地质地理院校作为野外实习的现场教学基地。为了更深入了解爪村遗址的文化内涵与分布状况,为进一步考古发掘研究提供素材,我们于1986年冬秋季节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康纳德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做系列讲座的内容概要,包括对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方法的介绍,及其团队通过对四处重要遗址(群)长期发掘所研究的人类演化重要学术问题的成果:1) Schöninge遗址及相关问题;2)南非Sibudu遗址和其他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及早期现代人行为;3)Tönchesberg, Wallertheim等遗址的发掘与尼安德特人石器技术的多样性;4) Swabian Jura洞穴发掘和艺术、音乐的起源。通过此次系列讲座,他与中国学者分享国外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掘方法、旧大陆西部不同区域遗址的考古学材料及相关研究成果,并希望未来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研究,共同推进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济先生与周口店研究:纪念李济先生诞辰1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森水 《人类学学报》1996,15(4):362-370
李济先生是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家。他毕生从事考古学研究,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他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安阳殷墟的发掘与研究上,考古学的其他方面亦建树甚丰。本文仅就李先生在中国旧石器考古草创时期,特别是在周口店本世纪30年代初发掘方法改革中的贡献等方面作简要的介绍。以此纪念济先生诞辰100周年。为使读者了解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背景,对其生平亦作点录。  相似文献   

10.
1927年时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的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D.Black)研究了一颗来自北京周口店的下磨牙化石,定名为Sinanthropus Pekinesis即中国人北京种,简称北京人(Peking Man)。从1927年起,在周口店开始了系统的考古发掘,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1块完整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和爪哇人很相似,脑量比现代人要小(平均1088mL):头盖骨有似猿的性状:额骨后倾,有浓重的眉嵴:但有完全现代化的下肢。能直立行走并在草原上奔走。重要的还在于,在周口店遗址,不仅出土了北京人化石,而且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各种各样的石器。包括制作精良的尖状器以及用火的遗迹。  相似文献   

11.
梁伟诺  胡亮 《生物多样性》2022,30(8):21471-72
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鱼类遗存是探讨现生种类在历史时期的地理分布的重要资料。本文系统整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明代考古遗址中出土的淡水及河口鱼类考古遗存记录, 对比了鉴定至物种的遗存记录分布与现状分布, 探讨了个别物种古今分布变迁的可能成因。结果显示: (1)目前中国淡水及河口鱼类考古遗存共鉴定记录了72个类群, 分属于8目12科, 其中以鲤形目的类群数量最多(43); 鉴定至物种的共42种, 其中以鲤(Cyprinus carpio)和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的出土遗址(群)数量最多(各46个)。(2)有淡水及河口鱼类遗存出土记录的遗址中, 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群)数量最多(68), 从这些遗址(群)中出土鉴定的类群数(60)也在各时期中居于首位。(3)淡水及河口鱼类遗存鉴定记录的类群最多的流域是长江流域(55个), 其次为淮河流域(24个)和黑龙江流域(22个); 而南海流域、西南流域和台湾岛流域各仅有1个类群。(4)有8个物种在其现存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流域至少有1处遗存鉴定记录: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须鲫(Carassioides acuminatus)、龙州鲤(Cyprinus longzhouensis)、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青鱼、黄鳝(Monopterus albus)和日本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as); 除草鱼和青鱼之外, 其余6种在其各自现存分布区以北的流域至少有1处遗存记录。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淡水及河口鱼类考古遗存记录所展现的区系地理格局整体上与现今格局一致。个别物种在历史时期的分布较现今分布区范围更广, 这可能是因为遗存出土地区的古气候普遍较现今温暖, 亦或是因其后气候变化或水系变迁使部分鱼类的分布区变狭窄。  相似文献   

12.
骨器研究是近年来动物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自1930年梁思永发现昂昂溪遗址的骨质工具以来,骨器正在成为学界研究嫩江流域史前经济形态的重要依据。2013、2014、2015和2017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洪河遗址进行了全面发掘,主要遗存归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除陶器、石制品和青铜器等,还出土了大量骨器,器类丰富,更有多种以往未曾见过的器类。本文通过对该遗址四个年度出土的343件骨制品进行全面介绍和梳理,分析该遗址骨器制作的工艺水平和生产变化,为进一步探讨该遗址乃至嫩江流域史前的生业模式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王幼平 《人类学学报》2003,22(2):175-176
20世纪的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走过了 80年的历程。从 2 0世纪 2 0年代的起步一直到世纪交替之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及其前身“新生代研究室”、“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等 ,一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中心。经过几代学者辛勤工作 ,发掘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发现数量众多重要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存 ,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报告、论文与专著 ,为追溯我们祖先遥远的过去 ,探索远古人类与旧石器时代文化在中国大陆的演化历程 ,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高星博士与侯亚梅博士主编的这部新书 ,就是这个研究机构几代旧石器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早、中更新世古人类和旧石器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早期人类活动和生存环境的背景信息,建立精确的遗址年代序列是分析古人类活动的基础。近二十年来,旧石器时代考古和测年研究为建立我国早期人类活动的年代框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已发表的95个有独立测年数据的早、中更新世遗址,将其纳入黄土-古土壤年代框架,初步建立自200多万年至末次间冰期的古人类活动年代序列,根据它们的时空分布,进一步阐释了古人类在不同区域活动强度演变的时空特征。总体来看,这些遗址在泥河湾-周口店、秦岭山地、长江下游及长江流域以南(南方)四大区域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区域古人类活动强度主要表现在从早更新世的泥河湾-周口店、中更新世的秦岭山地、到中更新世晚期的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区域的时空序列上。此外,仍有较多已发掘遗址缺少年代研究或存在测年问题,今后需要加强遗址的精确测年研究。  相似文献   

15.
贾兰坡与华北两大旧石器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益人 《人类学学报》2002,21(3):171-177
20 0 1年 7月 8日 11时 4 4分 ,我国旧石器考古学界巨擘贾兰坡院士 ,带着对科学、对祖国、对事业的无限眷恋 ,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遥想当年贾老从周口店到祖国的大江南北的考古实践 ,为我国旧石器考古作出的巨大贡献 ,不由得思绪万千。在贾老的学术成就中 ,最令人瞩目的贡献之一是关于华北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的理论学说。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过去单个遗址简单的器物分类描述的传统研究模式 ,提高到区域文化类型与技术传统发展等综合研究的高度 ,使我国旧石器考古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这一学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想以此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探索与变革作一个简略的概括性的回顾。谨以此文纪念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开拓者贾兰坡先生逝世一周年。  相似文献   

16.
张萌  陈淳 《人类学学报》2019,38(4):536-546
本文回顾了1985年美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访华的背景和产生的影响,认为这次中美旧石器考古合作的失败原因是两国学者之间在认识论和范式上的巨大差异。宾福德对周口店的埋藏学思考是立足于过程考古学中程理论和他自己的埋藏学探索的基础之上,并体现在他的《纽纳缪特民族考古学》和《骨骼:古代人类与现代之谜》两本著作中。宾福德中程理论和参考框架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和借鉴,有助于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努力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考古学理论框架。这种框架需要重视材料的分析和归纳,提出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然后根据埋藏学和动物考古学排除遗址形成过程中的自然改造因素,提炼人类行为的信息。最后从民族考古学类比的参考框架来达到重建文化历史、人类生存方式和文化变迁的三大目标。  相似文献   

17.
吴秀杰 《化石》2011,(4):14-18
北京猿人又名周口店直立人,生活在50多万年前。周口店是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古人类遗址,自1927年正式发掘以来,迄今周口店遗址已经发现代表40多个个体的6件头骨、8件下颌骨、150余枚牙齿,以及大量头后骨。在过去的80多年里,国内外学者对这些化石材料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大量与人类演化相关的信息。周口店直立人共有6件较为完整...  相似文献   

18.
陈福友 《人类学学报》2002,21(3):193-193
20 0 2年 4月中旬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关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和桑吉兰爪哇猿人遗址保护研讨会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梭罗城 (Solo)召开 ,来自印度尼西亚、中国、法国的古人类学家、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文物保护专家、政府官员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的 3 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雅加达办事处筹办 ,为期 4天。周口店与桑吉兰遗址是亚洲地区唯一两处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遗址 ,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的获此殊荣的同类远古遗址。这两…  相似文献   

19.
下马碑遗址位于广义泥河湾盆地南部的蔚县盆地中东部,是坐落于壶流河二级阶地上的一处旷野遗址。2013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出丰富的遗物和遗迹现象;2018年起,国内外多家单位共同完成了遗址地层年代、埋藏过程、古环境和出土文化遗存的系统性多学科研究工作。该遗址发掘揭露面积12 m2,地层剖面深度约为290 cm,自上而下分为7个地层单位,其中第6层为原地埋藏的主文化层,基于光释光与14C测年并经贝叶斯模型计算为距今4.1~3.9万年。本文对下马碑第6层出土的各类遗物与遗迹进行系统报道,主要包括382件石制品、445件动物化石碎片、1件骨器和1套赭石颜料加工遗存,以及1处火塘。该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再现了距今4万年前东亚早期现代人加工、使用赭石颜料和复合工具的生活图景,更新了国际学术界对东亚早期现代人行为适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宝鸡关桃园新石器遗址中发现的金丝猴头骨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松梅  李保国 《兽类学报》2006,26(4):417-420
关桃园遗址位于陕西宝鸡市陈仓区(原宝鸡县,2004年改制)西部深山区拓石镇关桃园村(34°30′N,106°29′E),该村坐落于渭河东北岸一块发育较良好的黄土台地北部,北依骆驼山,南临渭河及西秦岭群峰,东距宝鸡市83km。2002年为配合宝(鸡)—兰(州)铁路二期工程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宝鸡市考古工作队组成联合考古队,从1月至8月底对该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发现了极其丰富的前仰韶时期文化、部分仰韶及周代遗存等(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宝鸡市考古工作队,2006)。根据遗迹之间的打破关系和陶器形制变化的特征,遗存自上而下分为西周文化(Ⅵ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