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以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岸带阔叶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对其物种组成进行调查,并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保护区河岸带物种极丰富,三条水系10个样方中共调查到维管束植物93科174属304种,群落建群种和灌木层优势种均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物种组成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植被特色,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物种最多。保护区不同海拔河岸带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11000m2样地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分布区类型和物种多样性特点。结果显示,群落共计有维管植物223种,隶属于80个科159属,其中单种属占总属数的80.5%;地理成分复杂,具有中国15个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中的12个,且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其中泛热带分布属的比例最高,其次为热带亚洲分布属,温带成分占有一定比例;群落不同层次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为:灌木层 >乔木层 >草本层;植物分布区类型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分析表明,该群落是介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3.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野生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研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保护现状以及潜在分布区,对于制定与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1 032种(隶属于129科315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利用前5%丰富度算法识别其热点地区,并与自然保护区叠加评估其保护成效、确定保护空缺,进而运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尤其是四川中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与海南。(2)热点网格的保护成效分析表明,171个(85.50%)热点网格得到了有效保护(含80.50%的物种),29个(14.50%)热点网格未得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含51.20%物种)。(3)通过比较当前与未来气候变化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发现未来潜在分布区将向西藏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南部以及福建南部等地扩张,而向环四川盆地、云南南部和贵州南部等地缩减。因此,需要加强这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持续关注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影响。基于该研究所确定的热点网格、保护成效以及潜在分布区的分析结果,可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确定和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赵婷  白红英  李九全  马琪  王鹏涛 《生态学报》2023,43(5):1843-1852
植被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受控于气候因子,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利用生物气候指标研究地带性植被的潜在分布区格局变化对于区域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从生态气候学角度出发,利用植被热量指标——有效温暖指数(EWI),研究1959—2020年以及未来气候模式下秦岭山地陕西段植被潜在分布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气候变暖导致植被热量指标发生变化,近62年来,秦岭山地陕西段EWI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于2001年发生上升突变。(2)基于EWI对秦岭陕西段植被类型的潜在分布区划分发现,2001年以前秦岭北坡无暖温带落阔常绿混交林的分布区,2001年后秦岭北坡渭河东部出现了该植被类型的潜在分布区。(3)随着气候变暖,秦岭陕西段暖温带植被潜在分布区不断扩张,而温带、寒温带以及高寒植被分布区持续缩减,同时各植被类型分布区的平均海拔高度均呈上移趋势。从面积及海拔变化幅度来看,秦岭南坡较北坡植被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高海拔区较低海拔区植被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4)在代表性浓度路径4.5及8.5(RCP4.5及RCP8.5)情景下,未来50年,秦岭南北坡均将可能出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潜在分布区,亚热带常绿阔叶...  相似文献   

5.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大面积低海拔典型常绿阔叶林,为了解不同地点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的差异和驱动因素,该研究在古田山常绿阔叶林内共设置29个20 m × 20 m的样地,收集其他14个典型常绿阔叶林的数据,探究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特征,并将15个亚热带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分析了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差异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古田山广泛分布有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中的栲类林、青冈类林等植被,物种组成在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中具有代表性。(2)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间物种组成差异明显,主要是受环境因素影响而非地理距离,气候因素中最冷月最低温(MTCM)的影响最显著。(3)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叶生活型组成受最冷月最低温的影响最显著,受最热月最高温(MTWM)的影响是其次,降水量没有显著影响。综上结果发现,生境过滤是我国东部典型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反映了极端低温对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具有重要影响,为常绿阔叶林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区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的区系组成进行了分析。样地调查结果表明,群落内种类丰富,种子植物共有144科379属647种,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8属9种,单子叶植物21科77属116种,双子叶植物117科294属522种。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主要表征科为壳斗科、樟科、冬青科、蔷薇科、厚皮香科、山茶科、茜草科、桑科、大戟科等,且多为热带或亚热带科。从样地科的分布型统计看,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成分属的比例为100∶62.8。从属的分布型统计看,有205属热带、亚热带地理分布类型;131属温带地理分布类型,35属世界广布类型和8属中国特有分布类型;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成分的属比例为100∶63.9。九连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标志种及其区系组成均较好地反映了本地区热带、亚热带区系成分的组合特征,对于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闽西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祥海 《广西植物》2010,30(1):95-101
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对闽西常绿阔叶林植被展开调查。结果表明:闽西常绿阔叶林植物种类丰富,维管植物计有116科235属398种(包括亚种和变种) ;在科、属和种的分布区类型统计与分析中,热带分布55科、温带分布21科,热带分布142属、温带分布68属,热带分布231种、温带分布148种,其中中国特有分布类型有1科、7属51种,热带、亚热带分布区类型与温带分布区类型的比例分别为100∶38 .18、100∶47 .89和100∶64 .07 ,说明闽西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地理性质;构成闽西绿阔叶林群落乔木与灌木层的数量优势表征科为樟科、壳斗科、木兰科、山茶科、茜草科、大戟科、桑科、冬青科等多为热带或亚热带科,均为华夏植物区系的典型成分,且含有许多古老、原始的类群;通过比较不同纬度分布的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闽西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具有显著的中亚热带植物区系向南亚热带植物区系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20 0 1年 5月和 10月在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的灌木层和草本 -苗木层对节肢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5月份的灌木层 ,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节肢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 >针阔叶混交林 ,相反 ,在草本 -苗木层 ,针阔叶混交林的物种数和个体数 >季风常绿阔叶林。 10月份 ,针阔叶混交林节肢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与季风常绿阔叶林间无明显差异。两林分中 ,天敌占总物种数的 2 7.5 0 %~ 87.5 0 % ,蜘蛛类群占总物种数的 18.18%~ 6 6 .6 7%、占天敌物种数的 5 3.33%~ 90 .91%。除 5月份的草本 -苗木层外 ,节肢动物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是季风常绿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优势集中性指数则是针阔叶混交林 >季风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9.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其中最为典型而且分布最广泛的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探讨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的冰雪灾害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影响, 以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例, 研究了该森林在冰雪灾害前后(2005-2010年)的群落结构及物种组成动态。结果表明, 群落径级结构变化较小, 但群落整体补员不足且死亡率较高; 多个粒度上的群落动态显示出一致的衰退特征, 但不同生境间的群落动态存在差异; 物种多度和胸高截面积多呈减小趋势, 但频度和重要值变化不明显。同时, 物种的多度、胸高截面积、频度和重要值等次序均无明显变化。这说明2008年发生的冰雪灾害对古田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短期动态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且其影响程度与植物胸径和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同时也反映了古田山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对冰雪灾害干扰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10.
朱华 《植物生态学报》2021,45(3):224-241
云南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以常绿阔叶林为优势的植被类型。该研究利用6个基于样方层面的1 hm2样地资料, 以及通过对整个植被类型的植物区系的调查, 对云南常绿阔叶林植被型的3个植被亚型(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生物地理演化进行了研究。在样方层面, 尽管这3个常绿阔叶林在树种组成上优势种均为壳斗科、樟科和山茶科植物, 但它们在种类组成、多样性、生态外貌和生物地理特征上呈现多样化。分布在南部及西南部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极其丰富, 具有热带森林的生态外貌,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种为优势种。主要分布在云南高原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云南中部和北部山地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具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和以中国-喜马拉雅及中国特有种占优势, 是中国西南独特的植被类型。在植被亚型层面, 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包括所有生活型的种子植物)中种数最多的科, 按地理成分均为世界分布型的科, 含种数较少的科则为其他各种分布型的科。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 热带分布属分别占总属数的44.91%和44.04%, 温带分布属占46.29%和48.19%, 其中北温带分布属比例最高, 分别为18.36%和19.95%。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则显示了不同的地理成分格局: 热带分布属占总属数的78.05%, 并以热带亚洲分布属占最高比例。通过对这3个常绿阔叶林的比较发现,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除生态外貌特征有一定区别外, 在植物区系组成和地理成分上很接近, 它们在种的组成上, 与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类似性仅为17.1%和15.4%。季风常绿阔叶林因其在植物区系和生态外貌上与后二者区别明显, 建议在云南植被分类上划分一个独立的植被型, 它是东南亚低山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热带北缘山地的一个植被类型。结合云南的地质历史和古植物学资料, 认为云南的常绿阔叶林及其植物区系受晚中新世以来的地质历史事件深刻影响。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中国西南独特而特有种丰富的植被类型, 由于严重的人为干扰破坏, 现已片段化或成为萌生灌丛状, 应给予优先保护。  相似文献   

11.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东部低海拔地区的典型植被,基于大型动态监测样地的群落特征分析是揭示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基础.作者在天章国家森林公园建立了20 ha的样地,并完成了第一次群落学特征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样地内共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152种94,603株,隶属51科94属.重要值最大的前3个科依次是山茶科、樟科和壳斗科.属水平上热带区系成分占总属数的52.1%,温带区系成分占42.6%.常绿物种在样地内占绝对优势,占总重要值的80.3%.重要值最大的3个种依次是细枝柃(Eurya loquaiana)、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a)和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iaris);稀有种共计55种,占总物种数的36.2%.木本植物整体径级结构呈逆"J"字型.萌枝分枝 情况表明,常绿物种的萌、分枝能力强于落叶物种.此结果表明天童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丰富,群落成熟稳定,更新良好,反映了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山顶矮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在广东石门台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分别建立了1 hm2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样地和1 hm2亚热带山顶矮林样地,以样地内所有胸径(DBH)≥1 cm的乔木、灌木和藤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森林类型的物种组成、密度、径级和株高结构。结果显示:(1)两种森林的Srensen物种相似性指数为0.41,优势种不同,但优势科却较相似;其中,茶科和杜鹃花科在两种森林中所占比例较高;(2)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幼苗(1 cm≤DBH〈2.5 cm)和幼树(2.5 cm≤DBH〈12.5 cm)密度都显著小于亚热带山顶矮林,但两种森林的小树(12.5 cm≤DBH〈25 cm)和大树(DBH≥25 cm)密度均无显著差异;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幼苗和大树的平均胸径都显著大于亚热带山顶矮林,而幼树的平均胸径则显著小于亚热带山顶矮林,小树的平均胸径无显著差异;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中小树和大树的平均高度都显著大于亚热带山顶矮林,而幼苗的平均高度显著小于亚热带山顶矮林,幼树的平均高度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表明,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亚热带山顶矮林的物种组成、密度、胸径和高度结构差异较大,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群落稳定性强于亚热带山顶矮林。  相似文献   

13.
皖南山区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皖南山区地形复杂,生境多样,有维管植物2 342种、隶属198科913属。本区植被水平地带从北到南植被组成日趋复杂,南方成分和蕨类植物明显增多,阔叶林常见,但均呈小块状分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面积逐渐减小,常绿阔叶林面积随之增大。垂直分布明显,从下至上依次是农耕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山地灌丛或山地草甸,基带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推测其原始植被更是如此,并随着纬度的升高,其植被类型分布的上限随之降低。科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亚热带、热带-温带分布占优势,其科的分布类型分别占31.8%与23.6%;属的分布区类型显示温带分布占50.7%处于优势,热带分布占36.6%,其中北温带和泛热带成分各自占了19.6%与18.6%,科属统计数据的差异性,以及本区草本植物含59.0%占优势等,都显示本区区系具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双重性质,说明皖南山区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重要地带。皖南山区古老成分众多,有单种科3科,单种属和寡种属丰富,各有65与133属,分占总属数的7.1%与14.6%。特有属、种众多,有特有属29个,占总属数的3.5%,低于全国特有属所占比例7.1%,有安徽特有被子植物25种,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特有蕨类4种,被子植物81种。本区还蕴藏丰富的食用、药用、工业与观赏用等经济植物,但一些种特别是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正逐渐减少,应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4.
萌生更新是森林木本植物重要的生活史策略,能够促使萌生树种长时间占据原有空间,对物种共存、群落构建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重要的潜在影响;同时,萌生更新的植株具有较强的资源获取与竞争能力。但萌生更新对群落物种共存的作用还远未被理解。本文基于古田山5 h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监测样地的调查数据,研究了萌生更新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古田山常绿阔叶林中萌生树种的丰富度比例较高(63.95%),已发生萌生的物种多度比例较高(38.53%),潜在萌生多度比例更高(59.51%);(2)萌生现象在各分类群普遍发生,壳斗科、杜鹃花科、金缕梅科、山茶科等类群的萌生能力较强;(3)萌生物种丰富度比例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不显著,萌生物种多度比例与群落物种多样性呈负相关关系。由此推测,作为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一种占优势的更新方式,萌生更新在保证萌生树种持续存活从而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同时,在一定阶段又能抑制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发展,对群落物种共存、生物多样性维持起到了较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后河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研究了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区系特点、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 :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物种丰富 ,有 110科 2 88属 5 34种 ,科的分布型以热带类型为主 ,属的分布型温带类型占优势 ,反映该群落区系以温带为主的亚热带区系特点 ;该混交林主要由以单叶、中型叶及非全缘叶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高位芽植物组成 ,群落层次分明 ,从上至下 ,落叶阔叶树种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常绿阔叶树种比例逐渐增加 ;除两低海拔样地外 ,多样性变化幅度较小 ,各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广东南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昆山保护区的森林属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它具有从热带常绿阔叶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特性,种类组成复杂,以壳斗科、樟科、金缕梅科,山茶科、木兰科等为优势,尤以壳斗科更为主要。森林多为萌生枝干发育而成的次生林。林龄在40年左右,尚未达到成熟状态。  相似文献   

17.
神农架南坡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神农架南坡在我国植被区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神农架南坡沿海拔梯度设置50个样方进行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通过对样方的数量分类和DCA排序,结合物种丰富度、区系分化强度、区系成分和生活型构成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神农架南坡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格局。结果表明:(1)神农架南坡的植被垂直带谱为:海拔900—10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1000-1700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600—2100m为落叶阔叶林;海拔2000—2400m为针阔叶混交林;海拔2300m以上为暗针叶林。(2)植被基带群落中,在物种数量、区系成分和重要值方面,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所占的比例都相差无几。(3)植物多样性的垂直格局基本符合“单峰”模式。峰值出现在海拔1400—1500m;但混交林类型的多样性和区系分化强度较高。(4)在植物区系中,温带成分处于主导地位;世界广布属的比例随海拔上升而增加;而中国特有属仅见于海拔2000m以下。亚热带成分和东亚区域性区系成分都随海拔上升而减少,峰值都位于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5)蕨类植物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而减小;草本植物丰富度与海拔高度之间没有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木本植物丰富度总体沿海拔梯度减少,但峰椎处于常绿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样方的平均木本物种数也超过落叶阔叶林带。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通报》2014,(9):62-62
<正>记者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教授朱华野外考察时,在云南保山地区昌宁县天堂林场海拔2 400 m以上地区,发现有大片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尽管以壳斗科、樟科、茶科和木兰科植物占优势,但在分布区内的不同山地物种组成和优势种上有很大的多样性变化。"朱华说,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生态外貌特征以单叶、革质、全缘、中叶为主的常绿中、小高位芽植物组成。层间木质藤本植物较丰富,  相似文献   

19.
了解物种的分布特征和动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广布东亚亚热带,是常绿阔叶林的重要组成树种,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本研究根据乌冈栎134个分布点和9个环境变量,用MaxEnt预测、分析其在当前(1950—2000年)和未来(2060—2080年)气候下的潜在分布格局。综合利用百分比贡献率、置换重要值和刀切法检验气候因子对乌冈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潜在分布区与已知分布记录有很好的对应,最适宜分布区涵盖了中国东部、中国西南部及日本南部,占总适宜区的29.9%;最暖季度降水量和最暖月最高温对乌冈栎的潜在分布影响最大;未来随着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乌冈栎的潜在适宜分布区面积将逐渐减少,高度适宜区将锐减,特别东部沿海适宜区将逐渐丧失。本研究阐明了未来气候变化对乌冈栎潜在分布的影响,可为东亚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江西井冈山地区沟谷季雨林及其超地带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慧娟  凡强  王蕾  廖文波  陈春泉  彭少麟 《生态学报》2014,34(21):6265-6276
江西井冈山地区位于中国东部中亚热带地区南缘,属北半球湿润区。该地区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高耸,沟谷深切,生境极富多样化,在其沟谷地区保存有典型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常称季雨林。选择6个典型沟谷季雨林群落,开展群落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组成以典型的热带性科属为特征,如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茜草科Rubiaceae、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等;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占总属数的64.71%—77.94%,高于同纬度地区其他山体,接近甚至高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的热带性成分。(2)群落结构具有多优势种及明显的特征性标志种,与具单优势种或少数优势种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明显差异。(3)Shannon-Wiener指数为4.44—5.46之间,物种多样性较丰富,表现出明显的南亚热带植被特征。(4)其它热带雨林性质的特征还包括:大型木质藤本,板根现象,绞杀现象,滴水叶尖,丰富的寄生、附生植物、兰科植物、树蕨等。整体上,井冈山地区亚热带沟谷季雨林群落具有热带雨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明显特征,与南亚热带季雨林性质相似,在演替上常被称为侵入群落,或为历史时期长期演化形成的超地带性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