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历来"桑黄"的种类混淆不清,直至近年来才被确定为桑树桑黄,与其亲缘性相近的物种也一同被划分入广义纤孔菌属的新分支—桑黄孔菌属。本文整理曾被当作"桑黄"的物种,阐述其正名和桑黄孔菌属确立的过程,对目前该属内物种的生物活性和栽培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桑黄孔菌属真菌资源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是药用木生真菌资源中一个重要的属,但是该属仅有少数几个种类被用于人工栽培,且栽培面积较小。此外,桑黄孔菌属中大部分种类的药用功能仍未完全明确。因此,本研究以桑黄孔菌属近期新发表的新种栎生桑黄S. quercicola和关注度较低的忍冬桑黄S. lonicericola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它们液体培养过程中第2、4、6、8、10、12和14天的菌丝生物量以及发酵液的粗多糖含量、多酚含量、黄酮含量、抗坏血酸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等12个抗氧化指标,对桑黄的抗氧化能力进行评定。2种桑黄真菌各选取一号菌株,其发酵液均表现出强抗氧化能力。相比之下,栎生桑黄的多糖、抗坏血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更高,而忍冬桑黄的多酚和黄酮含量更高。相应的,栎生桑黄和忍冬桑黄在其他一些抗氧化指标上也表现出强弱程度及出现时间的差异。上述研究结果为桑黄孔菌属真菌的药用功能开发提供了新资源,为不同抗氧化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吴声华  戴玉成 《菌物学报》2020,39(5):781-794
桑黄的药用记载源自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的「桑耳」,桑黄名称最早出自唐初甄权所著《药性论》。桑黄异于其他药用真菌之处是外观相似的种类多。两千年来多本古籍所记载之桑黄,乃不同人对于不同真菌种类的阐述,因为古代无能力研究显微特征以区分种类,亦无分子手段进行种类鉴定。现代桑黄的研究起于1968年日本学者发现桑黄的卓越抗癌能力。日、韩过去普遍以Phellinus linteus当作桑黄的拉丁学名。然而,中国学者在1998年发现P. linteus是中美洲的种类,亚洲并无分布。2012年发表真正的桑黄为新种Inonotus sanghuang,只长在桑树上。2016年发表桑黄及其相近种类属于新属: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桑黄的拉丁学名因此改为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桑黄孔菌属目前所知有14种,与生长的树种常具有专一性,只有桑树桑黄这一种长在桑树上。桑树桑黄的药理活性优于市售常见的杨树桑黄S. vaninii及暴马桑黄S. baumii。在中、日、韩广泛栽培的所谓桑黄子实体并非桑树桑黄,而是杨树桑黄(简称杨黄)。有鉴于桑树桑黄及杨树桑黄的优良保健功效及安全性,建议政府部门应尽早研究将这两种药用真菌收录于中国药典,纳入食品原料以及中药品,以促进民众健康和桑黄产业发展;并且应该明确规范这两种药用真菌产品的正确拉丁学名及中文名称。  相似文献   

4.
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目前被国际公认为抗肿瘤效果最好的真菌之一。本研究以桑黄孔菌属中的杨树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鲍姆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和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它们液体培养过程中第3、6、9、12、15、18和21天的菌丝生物量以及发酵液的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漆酶活性、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半纤维素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等7个指标,对桑黄的生长代谢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3种桑黄真菌的发酵液均具有完整的胞外酶体系。相比之下,鲍姆桑黄的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更高,杨树桑黄的漆酶活性更高,而桑树桑黄的蛋白酶活性更高,Pearson分析发现多糖的累积与其分泌的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和半纤维素酶呈现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则与淀粉酶显著正相关。相应的,鲍姆桑黄和桑树桑黄在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方面显著优于杨树桑黄。研究结果为更好地研究、开发和利用桑黄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珍稀药用真菌桑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孙培龙  徐双阳  杨开  张坚  宋力   《微生物学通报》2006,33(2):119-123
桑黄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药用真菌,对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及治疗疾病等方面都有明显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桑黄的名称、地区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从分子水平上探究粗毛纤孔菌与桑黄孔菌属菌株的差异,同时以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筛选粗毛纤孔菌深层发酵液抗乳腺癌活性部位,并对其成分进行初步分析。基于rDNA ITS序列分子系统发育树和拆分网络(splits network)分析研究粗毛纤孔菌与桑黄孔菌属菌株的差异;采用MTT法检测发酵液不同提取物抗乳腺癌活性;通过细胞形态观察进一步了解活性提取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LC-MS/MS对活性提取物的成分进行分析。系统发育树表明粗毛纤孔菌与桑黄孔菌属菌株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粗毛纤孔菌GC含量较桑黄孔菌属菌株低,同时拆分网络分析法能更好地区分粗毛纤孔菌与桑黄;粗毛纤孔菌深层发酵液正丁醇提取物对MDA-MB-23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且呈量效和时效关系( P<0.05),作用24h的IC50值为245.44μg/mL;细胞形态观察显示正丁醇提取物浓度在250μg/mL时,对MDA-MB-231细胞的凋亡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强;LC-MS/MS检测到正丁醇萃取部分的物质有2个,这2个物质均首次在粗毛纤孔菌中鉴定得到。结果表明,拆分网络分析法可较好地用于粗毛纤孔菌与桑黄孔菌属菌株的分子甄别,正丁醇提取物是粗毛纤孔菌深层发酵液抗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主要活性部位,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粗毛纤孔菌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菊三七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菊科菊三七属植物中含有生物碱类、黄酮类、香豆素类、三萜类、甾体类及其皂苷、倍半萜类、酚酸类、脑苷脂类等化学成分,具有良好的止血、降血糖、降血压、抗肿瘤、抗炎、抗凝血等药理活性。可见,该属植物化学成分丰富,药理活性多样,极具药用及食用保健价值。本文就近年来菊三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菌物学报》2017,(1):1-5
本期《菌物学报》"药用真菌专刊"刊登了10篇文章,涉及了8种重要的药用真菌,包括综述4篇,研究论文6篇。综述分别对虫草、白囊耙齿菌和猪苓的研究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和热点论述。研究论文分别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差异蛋白质组学、猪苓甾酮类化合物含量及指纹图谱、MC-UVE波长选择法在近红外光谱对茯苓的鉴定、光照和pH对二型附毛孔菌抗氧化活性、桑黄液体培养抗氧化活性,以及蝉花虫草镇痛化合物对痛风大鼠转录组疼痛相关基因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期内容基本体现了我国对虫草类、白囊耙齿菌、猪苓、茯苓、二型附毛孔菌和桑黄等药用真菌研究的最新进展,对今后开展相关药用真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贺屏雅  杨玥  邸磊  李俊龙  李宁 《菌物学报》2020,39(7):1400-1409
比较3种不同栽培技术的鲍姆桑黄孔菌Sanghuangporus baumii——3年生栎树段木鲍姆桑黄孔菌、桑枝代料鲍姆桑黄孔菌和发酵鲍姆桑黄孔菌中多糖、总酚、黄酮及总三萜含量和体外抗肿瘤活性。分别采用硫酸-蒽酮、福林-酚、亚硝酸-硝酸铝和香草醛-冰醋酸法对4种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选用人大细胞肺癌细胞(H460)、人前列腺癌细胞(PC3)、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BEL-7402)和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为待检细胞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发酵鲍姆桑黄孔菌多糖含量最高(29.64%),代料鲍姆桑黄孔菌和3年生段木鲍姆桑黄孔菌多糖含量均低于2.57%;2种代料鲍姆桑黄孔菌的总酚和黄酮含量较高,而发酵鲍姆桑黄孔菌最低(0.24%和0.68%),尤其是代料鲍姆桑黄孔菌1号的总酚和黄酮含量高达4.02%和32.13%;三萜含量在4种栽培法的鲍姆桑黄孔菌中差异不明显。体外对6种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能力最强的均为代料鲍姆桑黄孔菌,其IC50值最低,其次是3年生段木鲍姆桑黄孔菌,发酵鲍姆桑黄孔菌在本研究设置的浓度范围内无明显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鲍姆桑黄孔菌产生体外抗肿瘤活性不同,代料鲍姆桑黄孔菌最强,其次是3年生段木鲍姆桑黄孔菌,发酵鲍姆桑黄孔菌活性最差,这种活性差异与其有效成分含量高低直接相关;鲍姆桑黄孔菌发挥抗肿瘤活性的物质基础主要是总酚和黄酮。  相似文献   

10.
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山橙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对该属药用植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总结。山橙属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以及少量三萜类、甾体类、木脂素类等。该属植物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