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美国西部怀俄明州广袤的干旱地区,在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的早期曾经是各种脊椎动物大量繁衍的地区。该州有不少著名于世的盆地,盛产各类脊椎动物化石。文德瑞弗尔盆地就是其中之一。该盆地主要出露的地层是始新世的沉积物,其上部地层是桔红色的“莱塞特组”,在该组地层中曾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下部为绿灰色文德瑞弗尔组,长期以来累有化石发现。自1980年以来,宾夕法尼亚州的卡  相似文献   

2.
山西沁县Potamochoerus属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报告描述和讨论了Potamochoerus属的一新种。材料是1957年山西沁县王来达同志在该地区采集后寄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确切的产地和层位皆不知。 Potamochoerus属隶属于偶蹄目猪亚科,地理及地史分布较广。它的现生种在非洲尚有生存,化石在亚洲的上新统和更新统、非洲的更新统以及欧洲的上新统等地层中都有过发现。我国过去曾在山西保德上新世地层中发现过这属的化石。这次沁县发现的新种,时代可能较晚。  相似文献   

3.
<正>由自贡恐龙博物馆彭光照、叶勇等5人编著的《自贡地区侏罗纪恐龙动物群》一书问世了。这是第一部关于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综合研究的著作,填补了自贡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化石系统研究的一项空白,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兴趣和关注。该书在收集、整理大量相关研究的历史资料基础上,系统总结了1915年至今90年来,特别是自贡恐龙博物馆建馆近30年来,在自贡地区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所有脊椎动物化石标本,并从动物群组合的角度探讨了自贡地区恐龙及其他脊椎动物组成面貌、时代分布状况和演变关系,使读者对自贡地区出土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时空分布和变化情况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云南宜良旧石器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1年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明镇教授等人,在云南省东部宜良县境内调查新生代地层和第三纪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时,在路南公社和板桥公社的3个地点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石器。经裴文中和周明镇的研究,认为它们可能是旧石器中晚期的产物。这一发现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邱占祥、及本文作者等4人会同云南省博物馆的王喜银、  相似文献   

5.
二十多年来,我国不少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对江苏北部泗洪县双沟镇下草湾村及其附近地区的新生代地层和古生物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同志对脊椎动物化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77年秋,笔者随同江苏区测队袁佩鑫及我所侯祐堂、李浩敏等到泗洪城郊、下草湾村、张庄及小汪庄一带  相似文献   

6.
1950年,前山东大学地质矿物系的野外实习队,曾在膠东莱阳县城西南的金刚口及赵疃两地分别找到了白垩纪后期的恐龙化石及蛋化石,发现的材料不多,已由著者作初步研究,并有报告发表。1951年夏,前新生代及脊椎古生物学研究室(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继山东大学发现之后,又去该区  相似文献   

7.
李传夔 《化石》2009,(1):F0002-F0002
杨钟健(1897-1979)陕西华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5年),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长期担任新生代研究室主任及我所首任所长(1929—1979)。1923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2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发表了《中国北方啮齿类化石》(德文)专著,从而在中国创立了古脊椎动物学学科。192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成立,任副主任、名誉主任。  相似文献   

8.
1972年8月,云南省博物馆张兴永同志来信告知,在元谋县班果盆地大班果村附近发现了一个象齿。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因为截至1971年底为止,在元谋地区(包括元谋盆地和班果盆地)发现的长鼻类化石,已达6种之多,其中的班果古剑齿象(Stego-lophodon banguoensis sp.nov.)就是在班果盆地发现的。为了和这一地区的其他长鼻类化石进行对比,进一步了解该地区动物群面貌,我们去信要求借用该标本。承他们盛情,即将标本寄来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经我们初步观察,认为它代表剑齿象属的一个新种。同年11月,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生代室部分同志在班果盆地踏勘时,从社员手中收集到一个相当完整的象齿,并到上述两个标本的产地进行观察。以上两个象齿应属同一种,因它在地层、古生物学上有一定意义,故一并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立暨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65周年庆典在京举行1994年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65周年,也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的前身──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成立65周年;更重要的是古脊椎所几代人盼望已久并为之做出不懈...  相似文献   

10.
广东南雄、始兴,江西赣州的蛋化石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1962—1963和1963—1964两个季度在广东南雄、始兴一带工作时,除发现大批的新生代初期化石外,还在南雄层中发现了一些恐龙化石和龟化石等。但最多的发现还是蛋化石。关于这一地区的这些化石采集和分布情况,已有初步报导(张玉萍、童永生1963)。第二季度的工作对前一季度作了一些补充,就蛋化石的分布与保存情况看,增加不多。但是两个季度的工作,可以使我们对于这一地区的蛋化石有了基本的了解,代表着迄今为止所知道的关于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内蒙千里山地区中、上渐新统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在这篇文章中,根据所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和岩性,将内蒙伊克昭盟千里山地区陆相第三纪地层分为四部分。并建立了两个组:上部上渐新统伊克布拉格组和中部中渐新统乌兰布拉格组。后者被分为上、下两段。在亚洲,一直未能发现完整的,具有丰富脊椎动物化石的中、晚渐新世地层的剖面。千里山地区渐新统连续剖面的发现,对亚洲中、晚渐新世地层的层序的建立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确山后胥山隶属驻马店市,位于河南南部,淮河以北。此地喀斯特残丘极为发育,残丘顶面的裂隙中有大量新生代晚期的脊椎动物化石堆积。20世纪40年代始,这里曾发现大量的“龙骨”(哺乳动物化石)。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金昌柱研究员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占杨研究馆员等人在确山后胥山开展地质古生物调查和发掘,1992年,《中国岩溶》初步报道了该地区一些脊椎动物化石名录。  相似文献   

13.
杨钟健在古脊椎动物学中最早接触的是小哺乳动物,他研究了中国北方的啮齿类化石,从而在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发表了国人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第一部专著.他早期主要研究新生代哺乳动物化石,后来研究重心转向中生代的四足类,尤其是恐龙为代表的主龙类.他是中国许多中生代类群的第一个研究者,在主龙型类、兽孔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陕西蓝田涝池河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63年6月—8月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生代室部分人员,在陕西蓝田进行新生代地层调查时,于县城东北厚镇公社涝池河红色土层之上的更新统地层中,发现的一些旧石器及少量哺乳动物化石,曾作过简短的报导(戴、计,1964)。  相似文献   

15.
陕西蓝田陈家窝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补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64年,本文前一作者曾记述了1963年在陕西蓝田泄湖陈家窝中更新统发现的与蓝田猿人下颌骨共生的哺乳类化石(周明镇,1964)。1964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蓝田发掘队赵资奎、柴凤岐等同志,在贾兰坡教授领导下,又继续在该地点进行了较大规模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铁路工程建设需要,铁道部第二设计院三总队黄土组,于1975至1977年间,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胶济铁路中、西段沿线新生代晚期地层作了进一步调查。作为工作成果的一部分,本文报导了山东省第一个上新世脊椎动物化石地点,并提出了对该区新生代晚期的地层划分意见。  相似文献   

17.
《化石》2018,(4)
正八十年前,"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在云南禄丰被发现,随后的十余年间杨钟健杨老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对禄丰发现的恐龙及其它脊椎动物化石进行了大量研究,使之成为举世闻名的"禄丰蜥龙动物群"。云南禄丰及其周边地区的下侏罗统红层也成为了世界上保存同期古脊椎动物化石最好的产地之一,为研究恐龙,尤其是基干蜥脚型类  相似文献   

18.
国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但一直到本世纪的二十年代,才开始有我国学者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27年,杨钟健教授的专著《华北新生代啮齿类化石》的出版,标志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诞生。解放前的二十余年中,我国古脊椎动物(包括古人类)化石的研究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外国古生物工作  相似文献   

19.
国际会讯     
1.北美古脊椎动物学第三十八届年会,将于1978年10月26—29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多伦多大学和安大略皇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会议专题:北大西洋和北冰洋及邻接地区的新生代历史。专题论文内容:大陆分离问题,北大西洋及附近陆地的沉积建造,下第三系古生态,古气候  相似文献   

20.
桑干——汾渭断陷带晚新生代介形类组合序列及古环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确立了桑干—汾渭断陷带晚新生代的介形类组合序列,并进而划分对比了本区地层。据传统的地层划分方法确定的上新统中,介形类有八个种近同时绝灭,可作为上新世标志种。早更新世湖相地层中,自下而上可见以三种湖花介为优势种的组合相继出现,表现出湖泊发展—萎缩的过程。个别地区个别层位还发现有广盐海相介形类和半咸水有孔虫,表明该区在晚新生代曾受到过海水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