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的膳食营养素供应状况,为做好农村学校食堂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699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个县内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通过记账法对2013年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进行调查,计算出营养素供应情况。 结果:调查的9 346所供餐学校中,蛋白质、钙、铁、锌的供应情况相对较好,供应不足学校比例分别为48.4%、45.7%、44.5%、34.3%;能量、维生素A、维生素C供应情况相对较差,比例分别为61.0%、82.3%、65.7%。除维生素A和铁外,小学和初中的膳食能量和主要营养素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季节的膳食能量和各类营养素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除钙和锌以外,不同供餐模式学校的膳食能量和主要营养素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 结论:我国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能量和营养素供应状况有待改善,建议各地学校增加食堂动物性食物的供应,进一步落实学生营养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的生均膳食能量和营养素供应水平,为做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699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个县内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通过记账法对2013年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进行调查,计算出营养素供应情况。结果:调查的9 346所供餐学校中,每日生均供应量中位数分别为能量1 560kcal、蛋白质48.2g、维生素A 75.2μg RE、维生素C 30.7mg、钙230.7mg、铁14.0mg、锌8.1mg。经比较,小学和初中(P值均<0.000 1)、不同供餐模式学校(P值均<0.000 1)的膳食能量和各营养素生均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除能量和铁外,不同季节的生均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我国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的膳食能量和营养素生均供应水平总体偏低,建议学校食堂增加动物性食物的供应,预防学生营养缺乏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学校食堂的生均食物供应水平,为做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699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个县内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通过记账法对2013年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调查的9 346所供餐学校中,每日生均食物供应量中位数分别为粮谷类257.5g、蔬菜196.4g、禽畜肉66.2g、鸡蛋9.9g、豆制品7.2g、牛奶0.0g、植物油12.9g。经检验,中小学、不同季节、不同供餐模式的7类食物生均供应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我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的生均食物供应水平总体偏低,学校食堂应优化食物供应结构,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供应,预防学生营养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国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状况,为更好地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699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每个县内随机抽取20%~30%的小学和初中,通过记账法对2013年学校食堂的食物供应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调查的9 346所供餐学校中,各类食物供应量偏低的比例均已超过50%,其中鸡蛋、豆制品、牛奶等供应不足的学校比例分别达到81.5%、96.5%和79.9%。小学和初中、不同季节、不同供餐模式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食堂食物供应情况呈现小学优于初中、春秋季优于夏冬季、食堂供餐优于企业供餐等特点。 结论:我国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食物供应普遍不足,应加强食堂配餐指导,增加蛋类、豆制品和奶类食物的供应。  相似文献   

5.
世界各国通过实施学校供餐计划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营养改善效果。我国于2011年11月开始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试点地区的中小学校,为学生提供营养餐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日常工作。如何为学生提供膳食搭配合理、食品安全有保障的营养餐是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学生营养餐的供餐方式、膳食模式等进行了比较,为我国开展学校供餐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湖北省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简称“计划”) 重点监测地区实施5年后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现场干预试验方法,比较2012年和2016年湖北省重点监测地区恩施市重点监测学生的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A和维生素D缺乏的患病状况。结果 :2016年学生营养正常、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73.9%、9.0%、17.1%。与2012年相比,2016年学生营养状况构成有显著性改变,其中营养不良、营养正常检出率分别下降了0.5、7.3个百分点,超重/肥胖上升了7.3个百分点。男生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2016年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缺乏率分别为27.8%、2.2%,相对于2012年分别下降了23.9、5.9个百分点;2016年维生素D亚临床缺乏率、缺乏率分别为61.5%、2.8%,相对于2012年分别下降了13.4、3.9个百分点,缺乏状况构成改变均有显著性(P<0.01)。2016年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贫血检出情况与2012年相比无显著性改变。结论:“计划”实施 5年后,湖北省重点监测地区中小学生的营养健康水平得到有效改善,但学生营养问题存在双重负担,超重/肥胖构成比例上升幅度较大;维生素A 、维生素D缺乏率大幅度下降,但仍有相当比例处于亚临床缺乏状态。  相似文献   

7.
“人类基因组计划”自启动至“后基因组计划”的转折杨焕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重大项目秘书长)今年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正式提出十周年。对这一可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媲美的创举作一历史性的回顾,纵览十年来这一计划的成果、瞻望这一计划的前景,对于我国抓住机遇,接受挑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校园豆腐加工的成本—效益,探讨其在学生营养改善中的应用,为农村学校开展学生营养改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了解校园豆腐加工的成本、产量和收益等情况;实地考察干预学校的食堂和豆腐加工场地,了解和分析学生就餐及其通过豆腐加工项目的受益情况。结果:校园加工豆腐可降低学校食堂的经费支出。每加工10kg豆腐的成本为21.0元,如果按市场价计算,可节省9元/10kg。校园加工豆腐每提供10g蛋白质的成本价为0.3元,低于直接购买的成本(0.4元)。一套豆腐生产设备,每年可生产豆腐21 000kg,基本能满足大规模学校(800人)学生一学年的优质蛋白质需求(25g/d)。结论:在农村学校开展豆腐加工项目,既能减少学校食堂的经费支出,还能为学生提供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优质蛋白质,可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学生营养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吉林某高校1 075名在读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营养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况。结果:“轻体力活动青年男性每天需要的能量”“高血压应该少吃盐”知晓率仅为254%、382%;有558%的学生认为“节食减肥会对健康产生危害”,而“愿意说服自己吃对健康有益,但不喜欢吃的食物”的比例仅为338%;过去1w内,“每天吃早餐”“每天喝牛奶或酸奶”的学生比例为393%、205%。结论: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储备尚不完善,营养相关态度有待加强,膳食行为习惯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老年人群供餐现状和需求,为相关法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方式调查不同城市不同养老方式老年人群膳食供应现状与需求。结果:共调查3个城市三种养老方式(居家、机构和社区养老)609名老年人,平均年龄为76.54±8.64岁,92.61%的老人能生活自理,绝大部分老人(94.09%)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和一般,17.73%的老人存在咀嚼和吞咽困难情况,平均牙齿数为18.82±9.76颗。针对当前供餐,31.03%的老人满意度一般和不满意,12.48%的老人认为当前供餐没有考虑营养因素,11.82%的老人认为当前供餐没有进行个性化配餐,13.79%的老人对当前餐食的配送方式不满意,不同养老方式之间差异显著(P<0.05)。供餐需求方面,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老人更倾向于社区食堂自助的供餐方式,而机构养老的老人更期待定制形式(如一荤两素)、送餐入户的供餐方式,近一半的老人(47.93%)选择菜品保持“热软烂”的要求,其次是希望菜品更加营养一点。大部分老人(81.28%)支持国家针对老年供餐单位出台餐食营养方面的强制性要求,同时还希望出台老年餐价格、控制油盐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24.96%的老人认为,当前市场上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老年食品。结论:老年餐的营养是老年人群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建议老年餐制作和供应方面,进一步考虑老年人群的生理特点、营养健康状况和个体化差异,同时建议出台针对老年供餐单位餐饮营养以及老年食品方面的标准要求,以规范和引导行业发展,保障老年人群营养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北京市房山区某初中果蔬类食物摄入情况,为果蔬营养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北京市房山区某初中共190名学生果蔬问卷调查;同时调查其前3 d的24 h膳食,营养计算机系统(NCCW)分析果蔬营养素摄入量,与推荐量进行比较。结果:仅25.97%和57.46%学生知晓“菜果不可相互替换”“果汁不可代替鲜果”,随年级增加而提高(P<0.05)。仅2.21%学生每日蔬菜摄入大于5种。71.22%的学生每日水果不足2种。每日维生素A、维生素C、膳食纤维摄入未达到平均需要量(EAR)的比例分别高达72.93%、86.74%、98.9%。结论:北京市房山区初中生果蔬营养知识和行为较差,应加强食育果蔬营养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六中学生进行食育干预,评价食育干预对改善饮食相关健康素养的效果。方法:选择自愿参与“食育社团”的初一、初二学生33人作为干预班开展为期6个月的食育干预(包括13个课程模块及7个健康促进活动模块),未参与“食育社团”的同班其余同学作为对照班,于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饮食相关健康素养”调查。结果:干预班学生对现代营养和中医饮食营养知识的知晓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总是”能够根据季节调节饮食的学生比例显著提升至45.5%;干预班学生在营养标签查阅率、认知率和行为规范率三方面变化显著,认为营养标签对选择食物“很有帮助”且会运用营养标签帮助选择食物的人数比例分别提升42.4%和36.3%(P<0.05)。干预班学生对大豆、粗粮和薯类、水产品的选择,运动频率及睡眠时间较对照班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禽畜肉、蛋类摄入频率不足,肥肉、快餐、饮料、零食摄入频率较高,久坐人数较多的问题。结论:食育干预对改善中学生饮食相关健康素养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区农村中小学生零食的摄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改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抽取北京市密云区农村8所中小学537名学生,采用北京市统一的“零食与饮料消费情况调查”问卷。结果:学生1w零食摄入频率10次及以上的有55.9%,平原高于山区(P<0.05),低年级高于高年级(P<0.01),女生高于男生(P<0.01),走读生高于住宿生(P<0.05),喜欢零食的学生高于不喜欢零食的学生(P<0.01),家长零食摄入频率高的高于频率低的(P<0.05)。影响中小学生零食摄入频率的因素有类型(OR=1.65)、零食是否影响正餐(OR=0.29/0.39)和家长1w零食摄入频率(OR=6.67E-10/8.41E-10)。结论:应建立以学校为基础,家庭、社会全方位支持引导的营养知识宣传引导体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砂基培养法,研究了0、0.05和0.5 mg·L-1Zn2+(0.05 mg·L-1为对照,0.5 mg·L-1为锌过量,0 mg·L-1为锌缺乏)处理下“不知火”和“椪柑”叶片的一些生理指标及不同部位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缺锌处理的“不知火”叶绿体色素含量和叶面积均显著低于其对照和锌过量处理;锌过量处理的“椪柑”叶绿体色素含量和叶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2) 3个锌浓度处理间,“不知火”叶片POD、“椪柑”叶片CAT活性无显著性差异,“不知火”叶片CAT、SOD活性随着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锌缺乏处理下“椪柑”叶片POD、CAT、SOD活性均显著地高于“不知火”,而锌过量时“不知火”叶片SOD活性显著高于“椪柑”;锌胁迫下“不知火”和“椪柑”叶片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锌过量时“椪柑”叶片MDA含量显著高于“不知火”。3)2品种柑橘不同部位的锌含量随着锌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相同浓度的锌处理下“椪柑”叶锌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及“不知火”叶锌含量,“不知火”上部叶锌含量显著高于其下部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影响两地学生BMI合格状况的显著性因素。方法:以山西吕梁、湖南湘西两地4所农村小学862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统计学生的BMI合格率;利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经济状况较好的山西吕梁学生BMI总体合格率与湖南湘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超重及肥胖率显著增加,因此,经济条件的改善并不一定能改善农村儿童的营养和体质状况;计量结果显示,小学生“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认知”状况对其自身的BMI具有显著影响,认知越高,营养和体质状况越佳。结论:建议从家庭、学校两方面对小学生进行膳食教育。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了解天津市小学生早餐饮食行为及营养知识现状,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营养宣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天津市抽取2060名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他们的早餐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资料并进行评价。结果:每天吃早餐的小学生为1182人,占57.38%,不同年级间,学生早餐食用比例有差别,其中 3,4年级小学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相对较高,6年级小学生最小(χ2=50.553,P<0.01)。80%的小学生不吃早餐的原因为“没有足够时间”和“没有胃口”, 其中4、5、6年级的小学生因为“没有足够时间”不吃早餐的比例有所上升。在第三节课就感到饥饿的小学生约50%左右,不同年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5.369,P<0.01)。56.75%的小学生认为早餐对他们非常重要,17.87%的小学生认为早餐的重要性一般,不同年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六年级的学生比重达30%(χ2=284.75,P<0.01)。随着年级的增长,喜欢家长准备的饭菜的学生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χ2=279.28,P<0.01)。结论:天津市小学生早餐食用频率低,小学生对营养早餐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应加强早餐营养宣教,改善小学生的早餐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校园奶牛养殖的成本 效益,评估其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中的作用,探讨农村学校开展校园奶牛养殖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为农村学校选择适宜的营养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问卷调查收集校园奶牛养殖的成本、牛奶产量和收益;通过与校长访谈,了解开展校园奶牛养殖的总体情况;实地考察学校食堂和奶牛养殖场地,分析学生就餐情况以及在奶牛养殖项目中的受益情况。结果:校园奶牛养殖为盈利项目。通过校园奶牛养殖提供牛奶的方式,提供10g蛋白质的成本为0.6元,低于直接购买牛奶的成本(2.1元)。一头奶牛每学年的产奶量(6 205kg)能给93名学生补充一学年的优质蛋白质(10g/人/d)。满足一所中等规模学校(400人)学生一学年的优质蛋白质需要量(25g/人/d),每学年需要养殖11头奶牛。结论:校园奶牛养殖是获得优质动物蛋白质成本较低的方式,在无法购买市售奶类、并在提高管理技能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情况下,可将校园养殖奶牛作为学生饮用奶类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中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营养状况,为制订学生营养干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湖北省贫困农村地区中抽取8个县(市)32所中小学校,共5 580名学生(男生2 847名、女生2 733名)。采用统一规定的方法对学生的身高和体重进行测量。结果:调查学生除6岁年龄组身高、体重外,其余各年龄组身高、体重均低于2010年全国农村同年龄段学生平均水平。营养不良率为16.0%,其中生长迟缓率和消瘦率分别为4.2%、12.6%,男生(18.7%)高于女生(13.2%);小学生(17.5%)高于初中生(12.9%);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地区学生的营养不良率分别为19.1%、16.8%、11.2%。超重/肥胖率为9.1%,男生(10.5%)高于女生(7.5%),小学生(9.5%)高于初中生(8.0%);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地区学生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8.8%、6.9%、11.1%。结论:我国中部贫困地区学生体格发育水平普遍低于同期全国农村学生平均水平,问题堪忧;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并存,亟需采取针对性营养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小饭桌”已遍布我国大陆城区,其首要功能是保证就餐学生的食品安全。当前“小饭桌”大多无证经营,环境卫生差、食品安全无保证,建议尽快出台全国层面专门的“学生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立法,构建起“小饭桌”食品安全事前预防、事中监督管理及事后奖惩三大法律保障机制,并设计相应具体制度。必须对“小饭桌”经营者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小饭桌”食品安全政府日常监管、提高“小饭桌”学生及其家长的食品安全意识与法律维权能力以及强化“小饭桌”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机制,以确保整套机制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20.
使用2010年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调味品摄入量数据,对黑龙江省居民食盐的摄入情况进行分析得出,18岁及以上调查居民平均每人每日调味品钠盐摄入量为10.6 g,其中农村居民(10.8 g)高于城市居民(10.3 g)。有71.6%的居民食盐日摄入量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限量(6 g),其中城市和农村居民食盐日摄入量超过《指南》建议限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5.5%和67.8%,应加强“减盐”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