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更年期妇女三联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治疗对阴道菌群及阴道炎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就诊感染H.pylori的更年期妇女共6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阿莫西林、甲硝唑及奥美拉唑三联抗H.pylori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阴道菌群、阴道sIgA含量及阴道炎发病率的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阴道菌群以乳酸杆菌为优势菌群的人数少于治疗前[61例vs 52例](χ2=4.24,P0.05);患者治疗后sIgA含量高于治疗前[(427.44±64.28)mg/L vs(244.57±54.78)mg/L,n=68](t=2.43,P0.05);患者治疗后阴道炎发病率高于治疗前(44.12%vs 26.47%,χ2=4.24,P0.05)。结论更年期妇女三联抗H.pylori治疗会导致阴道菌群失调,增加阴道炎的发病率,因此在抗H.pylori治疗的同时应预防阴道菌群失调及阴道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阴道病微生态与益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性阴道病(BV)是育龄妇女阴道炎的最常见原因,其特征是栖居在阴道内的乳酸杆菌减少导致阴道菌群平衡失调的复杂变化。用乳酸杆菌替代抗生素是治疗BV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乳酸杆菌产生过氧化氢、乳酸、杆菌素能抑制引起BV的细菌生长。多胺在BV的病理机制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拟综述BV患者阴道菌群的变化,免疫防御反应,阴道乳酸杆菌对BV的影响,多胺的意义,益生菌在治疗选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定君生调整自然分娩后阴道菌群失调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自然分娩后阴道菌群的改变及其危害,探讨定君生用于恢复自然分娩后阴道菌群失调的效果。方法分别对57例正常体检妇女、50例晚期妊娠妇女和45例自然分娩产后妇女进行阴道pH检测,同时取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另外,选择产后42d来我院复查的产妇72例,随机分为两组,定君生组42例,连续应用定君生10d,对照组30例,对其中已存在阴道感染的患者应用达克宁栓或复方甲硝唑栓进行治疗,疗程均为10d,对比分析两组的阴道炎发生情况。结果产后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孕前期和妊娠期(P〈0.01),产后阴道pH高于孕前期,两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产后阴道厌氧菌的比例下降,非正常菌和条件致病菌增多。产后42d细菌和念珠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为15.3%,产后3个月定君生组细菌和念珠菌性阴道病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然分娩可导致阴道菌群失调,使产后妇女易患细菌和念珠菌性阴道病,应用定君生可恢复阴道内乳酸杆菌的优势地位,对于防治产后细菌和念珠菌性阴道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健康妇女阴道酸杆菌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乳酸杆菌平均活菌数对数值为8.7097±1.34,肠杆菌2.965±0.669,葡萄球菌3.7418±0.9214,醇母菌4.727±1.730.揭示了乳酸杆菌是健康妇女阴道主要成员,其数量变化系妇女患阴道炎的实质,用乳酸杆菌调整阴道菌群失调,保持阴道微生物平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健康妇女及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阴道分泌物16S rDNA序列。方法提取20例健康妇女及40例BV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中的总DNA,针对细菌16S rDNA保守区设计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将获得的16S rDNA序列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的发表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克隆群中细菌种类和比例。结果通过阴道分泌物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健康妇女阴道分泌物中以卷曲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惰性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加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为优势菌种,而BV患者阴道菌群种类繁多,以加德纳菌属(Gardnerella)和奇异菌属(Atopobium vaginae)克隆子占较大比例,仅4例患者可见卷曲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其他患者均未见有乳酸杆菌克隆子且奇异菌属阴道病患者甲硝唑治疗疗效较差。结论健康妇女和BV患者阴道分泌物菌群种类有较大区别,BV患者在治疗前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检测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调整阴道菌群失调在预防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无症状单胎妊娠晚期孕妇450例。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菌群失常组138例和菌群正常组312例。菌群失常组根据患者的自愿行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112例(治疗组),未行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26例(对照组)。观察并比较菌群正常组和菌群失常组、治疗组与对照组PPROM发生率。结果菌群失常组孕妇138例中发生PPROM 8例(5.80%),菌群正常组孕妇312例中发生PPROM 3例(0.96%),菌群失常组孕妇PPROM发生率明显高于菌群正常组(χ2=7.46,P0.05)。治疗组孕妇112例中发生PPROM 3例(2.68%),对照组孕妇26例中发生PPROM 5例(19.23%),治疗组孕妇PPROM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77,P0.05)。结论妊娠晚期孕妇阴道菌群失调与PPROM发生关系密切,予以乳酸菌阴道胶囊调整阴道菌群失调可有利于预防和治疗妊娠妇女发生生殖道感染,降低PPROM发生率,减少其对母婴造成的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阴道菌群分布情况及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0例在桐乡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产妇,在分娩前与分娩后6周检测产妇的阴道pH,并对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分娩前后产妇的阴道pH值、乳酸杆菌检出率。根据患者意愿将未患有阴道炎的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以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每天1次,每次1粒,连用10d,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分别在分娩后3个月、6个月检测产妇的阴道pH,并对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阴道pH值及乳酸杆菌检出率的变化情况及细菌性与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探讨乳杆菌活菌胶囊的疗效。结果分娩后6周产妇的阴道pH明显高于分娩前(P0.05),而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却低于分娩前(χ2=73.87,P0.01);产妇产后6周阴道炎患病率为11.0%,分娩后3个月与分娩后6个月,两组产妇阴道pH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产妇阴道乳酸杆菌检出率却较治疗前增多(χ~2=20.15、36.27,3.88、6.30,P0.05或P0.01),且观察组的增多幅度大于对照组(χ~2=3.98、8.66,P0.05或P0.01);分娩6个月后观察组细菌性与真菌性阴道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χ~2=24.79,P0.01)。结论产妇产后会出现阴道菌群紊乱,阴道pH上升,乳酸杆菌检出率下降,阴道炎患病率上升,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干预治疗能有效的平衡阴道菌群,减少产妇产后阴道炎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产后6~8周妇女阴道微生物环境的变化特征及阴道菌群失衡的发病率,探讨应用阴道乳杆菌胶囊恢复产后妇女阴道内环境,预防生殖道感染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 053例产妇产后6~8周回访就诊时阴道分泌物,采用革兰染色法检查,进行Nugent评分,按Nugent评分系统对菌群分类,进一步诊断细菌性阴道病(BV),并与其孕早期产检时情况比对。结果 1 053例产后6~8周妇女Nugent评分正常521例,临界242例,有290例发生阴道炎症,细菌性阴道病205例,阴道假丝酵母菌74例和滴虫11例。疾病构成比以非特异性阴道炎为主,特异性阴道炎较为少见。所有妇女阴道p H均在5.0以上。在所有涂片中,被认为在维持正常阴道微生态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的乳杆菌数量和比例明显不足。产后BV的发病率(31.36%)高于孕早期产检时,产后妇女BV发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予300例患者阴道内放置乳酸杆菌活菌胶囊,结果显示研究组阴道p H明显降低,接近正常女性阴道p H水平(P0.05),且阴道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增多(P0.05);同时产后3个月、6个月阴道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妇女阴道乳酸杆菌量减少,菌群比例明显失调。阴道炎症以非特异性阴道炎为主,细菌性阴道病、真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较少见。乳杆菌胶囊作为生态治疗的活菌制剂,既能预防、治疗阴道感染,又无不良反应,还可以减少产后妇女阴道炎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抗生素诱导的小鼠阴道菌群失衡模型,并研究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的阴道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方法 以IRC小鼠为实验对象,用头孢曲松造成阴道菌群失调,并将白假丝酵母接种到小鼠阴道内,造成小鼠阴道白假丝酵母过度增殖模型.对抗生素作用后的小鼠,采用乳杆菌预防、同步、治疗3种方式,阴道接种德氏乳杆菌DM8909菌液(2×108CFU/ml);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假丝酵母菌及乳杆菌的阴道菌群分析,并同时进行分泌物镜检,取阴道组织标本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模型组小鼠阴道内细菌总数显著下降(P<0.01),出现阴道红肿、分泌物涂片镜检查到白细胞及假丝酵母.乳杆菌对小鼠抗生素导致的阴道菌群失衡的调节作用明显,受损小鼠阴道菌群的多样性和数量恢复至正常(P>0.05),其中乳杆菌预防组阴道菌群破坏程度最小(P<0.01);乳杆菌干预后的小鼠都可以显著性清除阴道内的假丝酵母菌(P<0.01),以乳杆菌预防组效果最好.结论 德氏乳杆菌DM8909能阻止白假丝酵母对阴道上皮的黏附作用,能调整阴道的菌群,对阴道黏膜有一定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0.
定菌生调整实验小鼠念珠菌性阴道炎的菌群失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应用阴道细菌培养与光镜细胞学检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定菌生对阴道念珠菌感染的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方法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用盐酸林可霉素造成阴道菌群失调,并将分离的念珠菌接种到小鼠阴道内,造成小鼠阴道念珠菌感染模型,分别采用定菌生、抗真菌+定菌生及抗真菌(制霉菌素)治疗1疗程后,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念珠菌及乳杆菌的菌群分析,并同时进行分泌物镜检,取阴道组织标本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模型组小鼠阴道内主要细菌数量乳杆菌显著下降(P〈0.01).出现阴道红肿、分泌物多呈块状和阴道黏膜充血等念珠菌阴道炎的典型症状,分泌物涂片镜检查到白细胞及念珠菌,而定菌生组和定菌生+制霉菌素组治疗的小鼠,阴道黏膜与健康对照组的阴道黏膜基本相同,阴道内主要菌群——乳杆菌的数量恢复正常,阴道内念珠菌显著降低,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与制霉菌素处理比差异也有显著性,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制霉菌素。结论 定菌生能阻止念珠菌对阴道上皮的粘附作用,能调整阴道的菌群,对阴道黏膜有一定的修复功能,是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有效的微生态调节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