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绍平原是中国最古老的圩田开垦地区之一。地质上底土的差异、水与田的动态变化以及人类的干预形成了宁绍平原丰富的圩田形式。文章以历史地图、传统舆图、历史照片等图像资料以及地方志为基础,结合现场调研,首先论述宁绍平原圩田景观演变的自然与文化的动力因素;然后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将宁绍平原的圩田景观分解为一个多层系统的叠加,包括反映出自然特征的水利系统、以水利和土地划分为基础的农业开垦系统以及以农田水利网络、开垦机制为特征的聚落系统;最后总结圩田景观对宁绍平原人居环境方面形成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孙晋芳  袁兴中  刘红  武帅楷 《生态学报》2019,39(21):7881-7892
云梦泽圩田是儒家井田制文化与云梦泽地区水文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在长期治田治水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农田开发形式,然而,圩田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利弊并存,如何挖掘这种传统水利田的生态智慧使之继续发挥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湖北朱湖湿地公园内的圩田恢复区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从单纯的治田治水理念拓展为水利、生态、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并重的多重理念,充分挖掘蕴含圩田之中的生态智慧,提出了"湖-圩"共生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模式,主要包括:小微湿地群模式、水陆界面生态调控模式、柔性设计模式和"河流-湿地"复合体模式。这些模式有助于云梦泽地区蓄洪防旱、水质净化、景观优化,以及生物生境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实现,并促进云梦泽地区圩田景观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了智慧圩田的生态模式。这些生态模式是对圩田系统生态结构设计思路与方法的全新探索,可以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圩田的景观保护与生态模式设计提供工程示范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江南圩田为研究对象,文章阐释在风景园林生态的语境下,以生态系统服务效能为“法”,以空间形态为“式”,有法有式,有律可循的观点。通过“水—绿—人”三者的关系,进行传统江南圩田原生空间形态的整体解读,剖析其间蕴含的8个维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反思当下圩田地区建设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进而探讨传统江南圩田生态智慧对当代圩田地区发展与规划实践给予的启示:“顺水而为”适度改造自然的理念;形成三生融合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以及与水相协调的传统社会治理系统。  相似文献   

4.
基塘具有生产、生态、社会等多种功能,对保障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学界对基塘多功能性的尺度效应关注尚不足。应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田野调查、半结构访谈等方法,构建了基塘多功能性的尺度分析框架。研究表明:(1)以桑(蔗)基鱼塘为主的基塘发展阶段,基塘生产、生态、社会功能发展均衡,塘基之间,基塘与村落、区域生产生活形成良性循环,孕育了与村落、区域聚落、产业、社会相融合的基塘文化;(2)以单一化养殖为主的基塘发展阶段,村集体和农户作为基塘生产功能的直接受益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导致基塘生态功能的弱化;(3)基塘多功能性的协调发展有赖于不同制度层级的联动协作,通过创新基塘的土地经营模式,协调各个制度层级与以农户为主的基塘经营主体的利益关系,是实现基塘多功能化发展的关键。研究结果对制定分级农业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管制与生态修复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晴  潘晓云 《植物生态学报》2014,38(10):1093-1098
为了探究凤眼蓝(别名凤眼莲, Eichhornia crassipes)入侵中国南部基塘区的主要原因, 对历史文献与档案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凤眼蓝在中国大陆的出现早于1930年。1911年后, 凤眼蓝曾入侵浙江省杭嘉湖平原水网河道。凤眼蓝也是1911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十分常见的水生植物。1911-1980年, 基塘农业是浙江省的杭嘉湖地区和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农业经营模式, 凤眼蓝在这两个地区都曾被用作有机肥。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 长江流域曾推广凤眼蓝栽培技术, 对凤眼蓝进行了大规模的养植, 但1950-1980年的广积肥运动控制了凤眼蓝的繁殖速度和规模。1980年以来, 基塘地区成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区域, 传统的循环农业经营模式普遍被废弃, 同时, 基塘区河网湿地水文生态环境的改变是凤眼蓝入侵中国南部基塘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盐城自然保护区两种人工湿地模式评价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在用能值分析对盐城自然保护区两种人工湿地研究的基础上 ,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在缓冲区建立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鱼塘是必要的 ,它为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反馈 ;为了减轻由于湿地开发带来的珍禽的生境压力 ,在核心区的边缘必须建立以招鸟为目的的水禽湖。水禽湖对鱼塘的面积比须在 0 .1 9和 8.0 0之间。当比例是0 .1 9时 ,系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2 .1 3× 1 0 3US$ /a.hm2 ,当比例是 8.0 0时 ,系统获得最大生态效益 1 .1 8× 1 0 3US$ /a.hm2当比例是 0 .3 1时 ,系统获得相等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其和是 3 .79× 1 0 2 US$ /a.hm2 比例 0 .3 1是保护区较优的选择。在此模式运作几年后 ,鱼塘须被改成水禽湖 ,且被划入核心区进行严格管理 ,核心区被扩大。同时 ,建议在江苏省“海上苏东”发展计划对海涂湿地大力开发的同时 ,必须建立一定比例的适于珍禽栖息活动的人工湿地 ,扩大自然保护规模 ,以保护珍贵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相似文献   

7.
增强立体开发意识 建设“六一”生态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立体开发意识建设“六一”生态工程方达福(湖北省阳新县农业环境保护站,435200)宝塔湖地处湖北阳新县县城东郊,紧靠富河北岸,直通长江。该地1975年前是一片荒芜的湖泊、血吸虫疫区,现已开发利用2120.7ha,是本县重点农业商品开发基地之一。为了加速湖区开发,把宝塔湖建成高标准、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开发区和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的辐射区,宝塔湖经济开发区工作委员会认真总结了十几年来开发湖区农业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湖区资源优势、产业结构优势和城郊优势,重新进行周密规划和研究,精心设计,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了水田、旱地、林地、果园、菜地五个优化农业模式。为了进一步满足居民对蛋、禽、肉、果、鱼等方面的需要,该区工作委员会认为必须增强湖区农业立体开发意识,为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探索新路子。因此,他们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1988年底争取到湖区开发资金和自筹资金48万元,1990年建成“以沼气为纽带、以菜蓝子工程和畜渔基地工程为网络的深度加工、多链循环、美化庭院、农工商综合发展、产供销一条龙、高度集约化”的人工生态类型模式工程,即“六一”农业立体开发生态工程。“六一”生态工程设在宝塔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村从事“京郊平原以生态为中心的农业综合发展研究”课题的过程中,感到目前关于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计算方法难以准确揭示该村农业进程的内在规律。于是,对能流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反复思考和探索,提出的方案不但简化了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计算与分析,而且有助于认识窦店村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准确地评价该村农业生态系统,并正确地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9.
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的结果。在农业生产中,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一个全面高产丰收的局面。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上的单一经营,治理上的顾此失彼,资源上的掠夺性开发,使农田、水体、生活等生态系统平衡失调,各种矛盾突出。尤其是近些年,国家把平原湖区设为商品粮、油、棉、渔、猪、禽、蛋、林等众多的基地,从而探讨湖区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治对策,显得尤为重要。以著名“四湖”生态经济区所辖市之一的湖北省洪湖市为例,地处江汉平原南部,东南靠长江,北依东荆河,西濒洪湖(湖北省第一大淡水湖泊)与“四湖”水系相连,是典型的平原湖  相似文献   

10.
兴凯湖是由地壳陷落形成的汪洋,由于地面不断升高,每一次地质变化,·都使湖面缩小而留下同心圆般的湖岗和湖岗间的沼泽。湖西为山区,北侧、东侧形成了大片湿地,成为水鸟的栖息乐园。 与兴凯湖湿地打交道的起因是我们承担的一项小课题——野生动物资源复查,它隶属于三江平原开发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寻求与当地自然条件和农业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土地开垦及其合理利用方式,是我国南方涝渍地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选择江汉平原四湖地区一个由湖泊垦殖形成的碟形微域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对该地区进行综合开发的契机,对其生态学特点、开发模式等进行了重新探讨。结果表明,该地区随地面高程的梯级递变,土壤类型、剖面结构、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梯级分异特征。总体上可分成5个梯级,根据对该梯级分异的具体面积和位置的分析,该地区存在水稻面积过大,低湖地区资源利用不合理,水旱轮作地区农田整治水平低,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对其进行工程整治,将原有的5个梯级归并成4个梯级;在此基础上开展以农业综合开发和优化农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梯级开发”,使该地区的农业经营效益得到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生态小麦     
正位于黄河以北的河北平原主要由海河水系河流冲积或沉积而成,自燕山和太行山山麓向渤海湾倾斜,依次形成三个类型平原:山前为冲积、洪积倾斜平原;中部为泛滥冲积平原;东部为滨海冲积、湖积、海积平原。河北低平原主要指河北平原的中东部地区,地势低洼,泄水不畅,旱涝灾害频繁。"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旱了收蚂蚱,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继军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1):2723-2729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指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按照其固有的互动关系,在人类适当干预和调控下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其耦合态势可以依据农业资源与农业产业之间的循环链网结构予以表示.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经历了“系统耦合→系统相悖→系统耦合→高层次上系统局部相悖”的过程,流域中农民的需求、国家宏观政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的调控和干扰是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针对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应建立以林草及其相关产业为中心的耦合体,建设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14.
韩晓佳  王继军  赵晓翠  王超远  夏雨 《生态学报》2021,41(12):4720-4731
生态脆弱区抗干扰能力弱,明确其系统的生态潜力,在潜力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资源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视角,尝试测度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潜力,同时以三产融合典型代表乡镇为研究对象,对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潜力和主导产业进行时空分析,最后对生态系统加以功能分区。结果显示:(1)气体调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和土壤形成与保护是生态系统提供的主要服务功能。随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林地面积的增加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随之上升,在空间上呈现"中间低两翼高"的格局。(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潜力受服务价值与资源开发过程影响,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空间上相对一致,呈现出"两翼高中间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其中,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直接导致林地的生态潜力增加,耕地的生态潜力减少。(3)研究区在退耕过程中形成以大棚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以农林特色销售为主的商品型种植农业,以山地苹果为主的林果产业以及以酒店商贸为主的服务行业。并随城镇一体化的推进,主导产业呈现出由传统粗放型大田种植向集约型设施农业方向发展。在空间上形成了以镇区分布为主的第三产业、依托拐沟坡地的林果产业和沿川道展开的设施农业的产业布局。(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区划分为城镇生态环境维护区(第Ⅰ类型区)、农业生态保护区(第Ⅱ类型区)、生态安全屏障区(第Ⅲ类区)3个区域。  相似文献   

15.
采用连续提取方法对洱海湖滨带和湖中心带表层沉积物磷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滨带TP的含量为741.35-1061.36 mg·kg-1, 平均为872.61 mg·kg-1, 显著高于湖中心带(含量范围576.38-722.98 mg·kg-1, 平均值663.67 mg·kg-1)。两区域均以IP 为主赋存形态, 分别占TP 的79.70-84.97%(湖滨带)和78.1-92.28%(湖中心带), 而IP 中以Ca-P 为主, 分别占IP 的26.76-63.38%(湖滨带)和28.67-55.16%(湖中心带)。从各形态磷的含量分布特征来看, 湖滨带的TP、IP、OP、Ads-P、Fe-P 和Ca-P 均显著高于湖中心带, 而De-P 则相反, 反映了磷在迁移过程中与环境因子变化之间响应关系。相关分析表明湖滨带TP 与IP、OP、Ads-P 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而在湖中心带这种关系则仅存于TP 与IP 之间, 说明湖滨带磷具有较强的释放潜力, 而湖中心带则更多的体现了洱海区域的地质特点。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环境因子与沉积物中磷的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响应关系, 揭示高原湖泊磷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改变了人类食物资源的获取方式。作为史前文化发展的中心,关中地区史前人类生业模式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的探索,将为北方地区农业的起源、发展与传播,文化交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变迁的适应等热点问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关中地区史前不同文化、不同遗址人与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以及动植物遗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受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气候的演变等因素影响,关中地区史前先民生业模式呈现时空差异。老官台文化先民的生业模式中旱作农业与狩猎采集并重。仰韶文化早期,旱作农业成为先民生业模式的主体,但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另外,家畜饲养的发展速度要滞后于农作物。仰韶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水稻与小麦先后传入,形成以粟、黍旱作农业为主,兼营水稻、大豆等的多元化农业结构;水稻对仰韶文化中期先民的食谱产生影响,而同时期家畜饲养主要依赖于粟黍类农作物。龙山文化,黍、粟农业比重下降,水稻含量相对增加,并对先民与家畜的食谱产生影响;肉食获取方式以饲养活动为主,渔猎活动为辅。  相似文献   

17.
项目名称负责人单位名称植物细胞信号转导中钙和CAMP信使上下游调控及作用机制武维华中国农业大学东亚植物区系中主要特征成分和重要类群的形成和发展吴征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寄生蜂与寄主昆虫的协同进化符文俊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沪嘉杭地区城镇发展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及调控机理王如松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细胞热应激的分子机理研究沈翎排中国医学科学院蛋白质不同层次结构的形成和生物活性的关系许根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神经的运动控制及假肢控制信息源研究陈中伟上海医科大学糖皮质激素与NTFS在应激致…  相似文献   

18.
赵飞  章家恩 《生态科学》2015,34(2):173-178
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 农业历史悠久, 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代表性区域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 广东先民探索和积累了大批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农业技术, 其中很多都符合现代生态农业的理念。在系统整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 从以下方面对广东传统农业中蕴含的生态学智慧进行了汇总、整理与分析, 结果表明: (1)桑基鱼塘、稻田养鱼、稻田养鸭、葑田-养鱼等是广东地区典型的传统农业模式以及循环农业的典范, 其中蕴含着利用生物之间互惠共生的生态学智慧。(2)“双季稻+冬种或冬闲”、水稻-甘蔗-芭蕉轮作、烟草-晚稻轮作、果园间套作、茶-蝇树共作等是轮作、间套种的传统农业典范, 其中蕴含着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生态位的智慧。(3)广东先民一直重视利用有机质做肥料, 人畜粪便、土杂肥、草木灰、绿肥、河泥、塘泥等有机肥料已广泛应用, 成为用地养地的代表性技术, 其中蕴含着农业废弃物资源和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学智慧。(4)酷热、冬寒、巨风、病虫害等是广东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自然灾害形式, 广东先民多采用覆盖稻草、种植防风树、疏果等方法予以应对。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烟茎杀虫等是广东历史上富有特色的治虫方法。这些方法中蕴含着应对灾害的生态防控思想。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背景下白洋淀入湖营养盐负荷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笑欣  易雨君  刘泓汐  杨志峰 《生态学报》2021,41(19):7521-7529
过量的营养盐输入导致白洋淀富营养化程度较高。雄安新区建设伴随着快速城镇化进程,将可能进一步增加入湖营养盐负荷。为摸清新区建设背景下白洋淀入湖营养盐负荷的变化趋势及削减量,基于入湖营养盐负荷模型计算了历史不同时期(1995-2015年)白洋淀入湖营养盐盐负荷,预测了土地利用、农业管理和污水处理系统变化下入湖营养盐负荷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白洋淀历史时期入湖总氮和总磷年平均负荷分别为2018 t和313 t,主要来源分别是耕地和畜禽粪便排放。就土地利用变化而言,以2010年为基准,2050年白洋淀入湖总氮和总磷负荷在建设用地快速增长(RAP)情景下增长率最高,分别增长了56%和60%,主要原因在于城镇人口增加,从而增加了畜禽需求量和生活污水排放。就农业管理而言,削减化肥使用有利于降低入湖总氮负荷,控制畜禽粪便排放更有利于入湖总磷负荷的降低。2050年,生活污水将成为白洋淀入湖营养盐的重要来源,因此,在制定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路径时,应重点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收集率和处理效率。PCLake模型对不同入湖负荷下湖泊营养状态演变的模拟发现,削减入湖总磷负荷是白洋淀水质恢复的关键。白洋淀水质达到III类和IV类标准时,入湖总磷负荷阈值分别为2.1和2.6 mg P m-2 d-1。在建设用地快速增长情景下,若使白洋淀水质达到III类标准,入湖总磷负荷应减少131 t。  相似文献   

20.
瑞克·德·菲索先生从他在瓦格宁根度过的学生时代便积累了对大尺度项目的浓厚兴趣,从业多年,他参与并主持了多项重要的大型景观项目,包括马肯湖—瓦登海项目、弗和米尔圩田项目等。通过实践,他展示了自然过程和人类的需求在大尺度项目中很好地整合在一起。他的主要工作方法包括叠图分析、与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合作等。此外,他还指出,除了设计的品质,与决策者的沟通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