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欠是困倦时嘴张开 ,深深吸气 ,然后呼出 ,是血液内二氧化碳增多 ,刺激脑部的呼吸中枢而引起的生理现象 :打哈欠”。———引自《现代汉语辞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 ,北京。1996)前篇小文(《化石》2000年 ,第三期)讲了“硌肋” ,我相信读过它的人会感到愉悦恬适。现在再奉献给大家一个“打哈欠” ,笔者希望您再次感到稀奇喜爱。有人可能说你老张头退休了 ,无事干 ,蔫蔫地自找乐 ,净讲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您且听我讲个实事。我父亲50多岁时得过一次重病 ,发烧 ,关节痛 ,红肿 ,久治不愈。后来 ,有位已经…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农历十二月的一天,我在国医堂出诊时,一位患者说:"20余年来工作压力一直很大,每当累的时候就出现胁肋部胀痛。"我说:"你平时爱发脾气吗?"他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答案后,我就对他说:"你这是肝气不舒造成的,因为中医认为不通则痛,肝经循行正好过胁肋部,所以会引起胁肋部疼痛。"他说:"马教授,那我们平时该注意什么呢?"我说:"首先要注  相似文献   

3.
写好教后感,是青年教师尽快成熟的关键。有许多青年教师,特别是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却不知如何写。那么,如何写教后感呢?要写好教后感,首先应明确以下两点:(1)教后感是写给自己看的,因此要简明、扼要、实用。(2)写教后感是为了总结自己的“得意”之作与失误之处,以利在今后教学中扬长避短,因此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做到有感随记,持之以恒,不断总结,“升华”提高。教后感在形式上可分为课堂随感、课后感和单元教后感。l课堂随感顾名思义,即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的随时所感,随手而记,用简洁的语言或符号标记在所授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爸爸是什么模样的?"我问哥哥巴利。毕竟爸爸去世的时候,哥哥已经记事了,而我还小呢。巴利顽皮地一笑,回答说:"爸爸呀,胡子很扎人,而且,笑起来很傻。"——哦,就是说,爸爸和蔼可亲,喜欢蹭我们的小脸蛋,我们才会知道他的胡子扎不扎人;他看到我们笑得没心没肺,才会看着有点儿傻。可是,更多的温情,我们还没来得及细细体会,就已经失去他了。我想,如果我能和爸爸再共度一天,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精灵小子伊恩  相似文献   

5.
思维跳跳糖     
<正>动物大话王Z吃完了美味的蛋糕,大家一起玩"大话王"的游戏,如果你的动物知识足够渊博,就根据对话,把空缺处的动物填补上吧。长颈鹿说:"我的舌头是所有动物中最长的,足有45厘米!"(A)笑了,说:"你骗人,我的舌头才长呢,有60厘米长,而且还有黏性哦!"青蛙笑了,说:"那算啥,我的舌头可以瞬间从卷曲状变为伸展状。"海星笑了,说:"我可以瞬间把胃从嘴里吐出来,消化食物呢!"  相似文献   

6.
蛇有脚吗?     
有一次,我碰到两个人围绕着蛇有没有脚?进行争论。甲说:“蛇有脚。”乙说:“蛇没有脚。”甲又说:“没有脚怎么走路呢?”乙说:“怎么走路我就不清楚了,不过我看过几百条,几千条蛇,除了四脚蛇(蜴蜥)外,从没有看到有脚蛇”。甲振振有词的说:“你没有看到,不等于没有。  相似文献   

7.
面海望丝路     
海子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诗人真的是浪漫极了!可我来到海边时,喜欢远望那水天相接处,有时海平线上会出现隐约可见的桅尖或是帆影,便不由得发思古之幽情:那船从哪里驰来?是否来自海上的丝绸之路?时常还会出现“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幻觉。  相似文献   

8.
正新年新气象,哪家动物搞笑强?鳄鱼变声人如果吸了氦气,说话的声音会变成奇怪的"卡通音",就像给声音加上了特效。如果鳄鱼吸了氦气会怎样呢?咳咳,这可不是为了搞笑,而是一本正经的科学研究,目的是了解共振在鳄鱼发声中的作用。结果,科学家发现,鳄鱼吸入氦气之后,声音也像加了特效一样,变得又细又尖。我猜很多人看到这条趣闻后会惊奇地感慨:鳄鱼会说话?告诉我,我猜对了吗?  相似文献   

9.
正每年的愚人节,总有些人会很忙:对学生来说,班主任很忙,总有人告诉你"班主任在找你";对上班族来说,朋友很忙,常会接到电话"我在楼下等你,快下来吃饭"……什么"没有被捉弄的人都是孤独的""愚人节说真话是可耻的"之类让一些人默默走开的话,无非是给说谎找一个借口。可是,人为什么要说谎呢?它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在周围人身上学到的呢?第一个说谎的人是谁?为什么说谎会成为一个社会性行为呢?  相似文献   

10.
问题解答     
问“望梅止渴”属哪个信号系统的反射? 答生理卫生教师对这个问题是非常关心的,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说“望梅止渴”属第一信号系统的反射;有人说它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反射。为什么对同一个汉语成语会有不同的见解呢?我想就此成语及有关的一些问题谈一谈我的看法。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各种刺激发生的反应称为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按照反  相似文献   

11.
延绵不断的海底珊瑚礁,被世人称为“海底花园”,纵横交错的藻类、珊瑚,随波款摆的管虫,让人难以分辨它是植物还是动物。色彩艳丽的鱼群穿梭其间,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令人驻足,流连忘返。您是不是想把海的气息带回家呢?您是不是想在您家中筑造一个“珊瑚花园”呢?如果想,我将先向您介绍一些珊瑚礁生物趣闻。  相似文献   

12.
得天独厚的土地恕我孤陋寡闻,当接到赴洋县参加梨花节的邀请时,竟不知洋县位于何方,更不知它就是珍稀野生动物朱鹃的故里。心想怎么叫洋县呢?是自古就住着洋人、销售洋货吗?一问向我发出邀请的友人,方知我的猜想全然错了。他说,洋县最早叫羊洲,自古水草丰美,是牧羊的好地方,汉江岸边,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13.
丹顶有毒吗?     
“鹤顶红”,是什么东西?如果你喜欢看武侠小说,相信对它并不陌生。武林中人,常常把它作为剧毒之物,来施展其下毒的高超本领。这种东西,据说取自丹顶鹤之“丹顶”。其实,古今一直有人称“丹顶”为剧毒品,一旦入口,便会致人于死地,无可救药。更有传说云:皇帝在处死大臣时,就是在所赐酒中放入“丹顶”。那么,究竟“丹顶”是否有毒呢?这得从“丹顶”的形成说起。 “白丝翎翎丹砂顶,晓度秋烟出翠微”。这是古人对丹顶鹤的赞美词。它全身素装,头顶部没有羽毛,露出一点丹红,在暗褐的喉、颊和颈的上部,红亮的头顶十分醒目,丹顶鹤即因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4.
闻香识英雄     
颜亮 《生命世界》2004,(10):6-7
某天清晨闻到的丁香花的独特花香,数年之后仍能记忆犹新,这究竟是为什么?人体能够分辨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人为何具有如此的“品”味能力?在人类诸种感觉中,嗅觉产生机理一直是最难解开的谜团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的书提到人肺的肺泡数目“约七亿五千万个”“总面积可达130平方米”。不知这个数字出自何处?可靠性如何?这里我想提出两个可靠性较大的资料,供有关同志参考。第一:美国生理学会于一九六四年出版的《生理学手册》(Handbook of Physiology)第三部分呼吸(Section Ⅲ Respiration)第一卷第七节肺的形态测量学(Morphometries of the lung)。该节的作者埃沃尔德·威贝尔(Ewald R Weibel)引用他本人在五个人的肺中测量的数据,作为该节的附表2,列于该书的289页上。我摘抄其一部分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你是职场上的超级名"磨"吗?你能及时回复电子邮件和电话吗?是否任务快到最后期限了,你才开始着手做呢?你是否一再地对自己说,明天你就会立刻完成这些工作的呢?诸如此类,很多职场上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症。拖延不仅使工作效率降低,还实实在在浪费人的生命。它不完全是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还是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有人把北纬43-50度的地带视为地球的脉博。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请教了专家。专家告诉我:这个地带正是暖温带向中温带的过渡区域,过渡的特性决定了这里同时具有暖温带和中温带的气候特点及其生物物种。生态学家把这一地带称为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或敏感地区。如果大的气候发生变化,这一区域就会有较为敏感的反映。被誉为“塞外绿色明珠”的罕山(赛罕乌拉保护区的  相似文献   

18.
王艳坤 《化石》2007,(4):32-32
人们常说:“人有人言,鸟有鸟语”,那么,鸟类真的会说话吗?动物一般都有模仿能力,特别是模仿能力比较高级一些的鸣禽,常常能模仿不同的声音,并且与它们所模仿的声音条件、地点、时间及不同的个体有关。它们甚至于能学人说话,尤其鹦鹉学说话可以说是十分聪明的。例如曾经有一只鹦鹉,当它看到主人把水瓶拿起来时,就学着水流的“哗啦”之声;当它看到一只蜜蜂飞到房里,就发出蜂的“嗡嗡”之声:当听到敲门声时,会大喊:“请进来”。这是不是说这只鸟就会说话了呢?其实不然,鹦鹉对这些事都是无意识产生的,是看见一件东西后,就起一定声音的反射。例如…  相似文献   

19.
莫诺在他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一书里既然十分肯定不变性是生命的最基本的属性,他怎样解释生物的进化呢?他怎样解决生命自然界中不变和变之间的矛盾呢?他提出偶然进化论来解决这个矛盾。他认为不变是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变则是可有可无的;而变的基础是偶然性,而且是单纯的偶然性。他指出,作为生命不变性的分子基础即去氧核糖核酸(DNA)虽然会异常精确地复制自己,但有时也会由于物理作用而出现分子的“噪声”即遗传分子发生某些紊乱,由此产生突变;而突变基因又会同样精确地复制自己,从而出现遗传的变异。他说:“至少某些紊乱会引起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0.
解惑     
如果克隆一个我,那我们的指纹会一样吗?简单来说,不会!指纹是一种终身不变的外在表露现象,它的形成不但受到遗传基因的影响,也与胎儿发育时母亲子宫内的环境息息相关,每个人拥有自己一套独有的指纹,这为刑侦破案、身份识别提供了可能。克隆出的另一个自己,其遗传基因来自本人,可以说完全相同,但是,在子宫内的发育环境不能完全模仿,或者说我们现在的科学水平还没有达到完全模仿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环境的程度。因此,另一个自己在胎儿时期所处的环境与本人不同,指纹也不会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