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寒武系芙蓉统江山阶长山组的锥石化石,鉴定为有柄琴状锥石(Barbitositheca ansatus Qian et Jiang, 1980)。化石保存为印模,轮廓及横肋特征清晰。其中一块标本保存有触手,是对该种特征的补充。目前的化石资料表明,寒武纪早期琴状锥石属主要分布在华南,寒武纪晚期分布范围扩大到华北,形态随时空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为华北标本角脊数量多于华南标本,并且前者每个角脊上都有一条触手。另外,研究发现寒武纪之后的锥石保存状态与寒武纪有所区别,可能反映了这类生物在不同时期内面临不同的生存压力。本文研究的寒武纪锥石为华北地区的首次发现,扩大了此类生物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2.
河北兴隆县地处燕山中段,地质构造复杂,石灰岩广布,洞穴发育。当地在开采石灰岩时,经常发现洞穴堆积物中的脊椎动物化石。不久前笔者在某地炸出的一批化石中,拣选到一件残断的刻纹角器。初步研究证明,与角器伴生的哺乳类化石有最后鬣狗、梅氏犀和斑鹿等,因此这件角器的时代亦应为更新世晚期。有关专家认为,这一角器是由赤鹿的眉枝做成的。其表呈浅黄褐色,断面椭圆形,下宽上窄,残存总长13厘米;中部直径3.7厘米。角器似为一器物的柄部,大部分表面刻有纹饰。纹饰为阴刻,分成三个组合:中部(即眉枝的下侧)的刻纹由直线、斜线和连弧组成;内、外侧的  相似文献   

3.
贵州剑河革东寒武纪凯里生物群中水母状化石属种单调,仅发现1属1种贵州拟轮盘水母钵Pararotadiscus guizhouensis(Zhao et Zhu,1994),但却有丰富的生态现象.近40%的标本与腕足类、三叶虫、金臂虫、棘皮动物或遗迹化石Gnrdia共存,是目前全球水母状化石中罕见的丰富生态现象.其中65件贵州拟轮盘水母钵盘体上、下或周围出现了背、腹壳分散保存的腕足类,说明腕足类与贵州拟轮盘水母钵共同埋藏;1块标本的丛状触手中还包裹有腕足类,说明丛状触手不是类似于植物根系的固着器.这种现象还证实贵州拟轮盘水母钵不是固着而是浮游生活的,其与腕足类壳瓣共存,主要是浮游的贵州拟轮盘水母钵死亡后沉落海底与腕足类壳瓣重叠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贵州瓮安磷矿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上段产出大量球状化石。它们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八细胞体向中心汇聚的排列方式,单细胞及多细胞定形球体化石大小明显变化,数以亿计的极大丰度,常见化石保存皱缩的细胞壁而原生质已流失。诸多特征表明这些化石是藻类,主要是绿藻,而非动物胚胎。  相似文献   

5.
贵州瓮安磷矿上震旦统陆山沱组上段产出大量球状化石。它们具有明显的细胞壁,八细胞体向中心汇集的排列方式,单细胞及多细胞定形球体化石大小明显变化,数以亿计的极大丰度,见化石保存皱缩的细胞壁而原生质已流失,诸多特征表明这些化石是藻类,主要为绿藻,而非动物胚胎。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篇关于宋延州永宁关“竹笋”化石考辨记实。据现在的延水关地形、地层和所采集的植物化石,作者肯定北宋进步的政治家、杰出的科学家沈括论述“竹笋”化石的正确方面,兼谈他在古生物学上的历史贡献,反映了宋朝时期儒法两条政治思想路线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的斗争。  相似文献   

7.
珊瑚不同于水螅类和水母类,它们只有水螅型,而无水母型。珊瑚除少数单体外,大多数都形成大小不等的群体。组成群体的每一个体称珊瑚虫,虫体如一水螅,顶端具口,周围有触手。口下连口道,通入消化腔,腔内具有复杂的隔膜,隔膜为体壁的内胚层向内突起形成,其上有肌肉,还可发生生殖腺。群体中所有珊瑚虫的消化腔为共肉相连通。珊瑚类根据它们的触手和隔膜的数目不同,可分为三类:即四放珊瑚(Tetracorallia)、八放珊瑚(Octocorallia)和六放珊瑚(Hexa-corallia)。四放珊瑚全为化石种类,早在奥陶纪就出现,至二叠纪绝灭。为单体珊瑚,其触手及隔膜的数目均为4或4的倍数。  相似文献   

8.
雷兽是奇蹄目中早已灭绝的一类。它的四肢和獏的有些接近,也是前肢四蹄、后肢三蹄。最早的代表只有羊那么大,后期体躯庞大笨重,头顶或鼻尖长着形状不一的骨质的角,有的角竟和头骨本身长度差不多,样子颇有些古怪。这类动物由于进化速度快,化石又特别多,是北美和亚洲老第三纪中有名的标准化石。它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怪名字?人们是怎样逐渐认识它们的?它在古脊椎动物学的发展中曾起过什么样的作用?本文想侧重这几方面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9.
潘江 《古生物学报》1956,(3):409-412
本文所介绍的一种内殼与外殼同时?娴谋诮鞘疌ameroceras triformatum Yü,系笔者1955年夏采自南京汤山西南部仑山石灰岩上部,其层位相当于穆恩之、潘江和俞昌民所测剖面的第6层。壁角石系我国奥陶纪,尤其是下奥陶纪后期(Arenigian)地层——扬子江下游之仑山石灰岩,扬子峡区的红花园石灰岩以及华北和东北之亮甲山石灰岩中最常见的化石之一。很多只见内(?)而不见外(?),因此Cameroceras triformatum 外(?)的发现是颇饶兴趣的。  相似文献   

10.
在鄂西南崇山峻岭间穿行了千百万年的清江,孕育了无数英烈。这条古老的河流也造化出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景与奇石。迄今为止,在清江流域已发现的奇石已逾百种,菊花石是其中的娇娇者,名杨天下;海百合、震旦角石等富含艺术造型和文化蕴涵的化石品种亦十分丰富。近年来,又...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唐宋以来,在有关著作中对化石就有记载,可惜的是没有留下实物以供后世鉴赏和研究。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块黑褐色、长方形的“竹笋”化石。这是1967年冬,在江西武宁县老县城的石家祠堂乱石堆中发现  相似文献   

12.
1989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工作队在北川县文化馆收藏的一堆化石中,发现了一枚人牙化石。 这批化石材料出自北川县甘溪乡金宝村,这里是涪江支流平通河谷地,附近石灰岩山洞很多,河畔山坡上有黄土堆积,当地经常发现化石。这批材料已脱离原生层位,但系一次采集所获,估计应是同一地点共存的。 化石材料皆已有较深石化程度,多呈黄色或黄白色,因放置时间太长,保管不善,其中多数已残。选送的部分标本由本所有关专家初步加以鉴定。其中哺乳动物牙齿化石若干枚,计有鹿、牛、  相似文献   

13.
船山石灰岩中的Girvanella化石,曾被德国Paul(1938)研究公布于世。本文将对我们最近在船山石灰岩中所采集的一些Girvanella 标本作一简短的叙述和讨论。这些标本是笔者和几位同志1955年在南京东南龙潭镇实习时采到的。当前的Girvanella化石产于船山石灰岩下部、人所熟知的“球状结构”(globular-texture or globulites)中。在野外观察,“球状结构”是一种满布在石灰岩风化面上的、不很规则的、常呈椭圆形、蛋形或纺缍形的结构,其长径常在3—10毫米之间。在风化的岩石表面上常呈同心状圈纹。此种同心圈纺并不隆起。经切片观察,我们发现这种“球状结构”是由一丛Girva-nella 细管(Girvanella-tubules)围绕着一个核心(nuclei)组成的。这种核心有时是一块或几块方解石的结晶体,有时是一个(?)类的壳。Girvanella 细管盘绕、堆叠成几个或  相似文献   

14.
内蒙棹子山区早奥陶世腹足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内所描述的腹足类化石,系地质部关士聪和车树政于1953年在内蒙伊克昭盟棹子山区研究奥陶纪地层时所采集的。此外,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卢衍豪、穆恩之和张日东于1954年采自同一地区的标本,亦包括在内。棹子山区下奥陶统地层,根据关士聪,车树政的报告(1955,地质学报,第35卷,第2期)和我所野外队的工作结果,可以分为三部分,自下而上为:三道坎层,棹子山石灰岩和克里摩里石灰岩。腹足类化石主要产于蓝灰色或褐红色的棹子山石灰岩中。它们和头足类化石(张日东,1959)Polydesmia zuezshanensis Chang,Armenoceras cf.tani(Grabau),  相似文献   

15.
贵州台江凯里动物群中的水母状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中的水母状化石Rotadiscusguizhouensissp.nov.,是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修正涵义后的Ratodiscus属的一个新种。与模式种B.gandis相比,新种个体较小,辐管数减少,内环网格状构造更为明显。新种与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和中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中的Eldonia相似,两者之间均具有相近的消化腔、触手和外形,但Eldonia辐管系统更加复杂。根据“U”形消化腔和环绕口端的触手,新种应归入触手动物类。  相似文献   

16.
陕南末元古代高家山生物群主要化石类群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洪  张录易 《古生物学报》2000,39(4):507-515
末元古代高家山生物群是以骨骼化石为主,兼有软躯体后生动物及宏观藻类化石的一个多门类化石组合,是目前已知最上且最为多样化的骨骼化石生物群。化石主要产于上震旦统灯影组高家山段中上部,时限约565-543Ma。目前虽然尚难对其进行系统的生物学分类,但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群,即具矿化壁的骨骼类群,包括管状化石、锥管状化石、瓶状化石、杯状化石和疑难化石等,以及蠕形动物化石类群,遗迹化石类群  相似文献   

17.
在阿根廷南部丘布特省的萨米恩托地区和圣克鲁斯省的哈拉米略附近有一片奇异的树林,有的树干亭亭玉立,有的横在地上,五颜六色,或红、或蓝、或绿、或紫,色彩绚丽。以石击之,铮铮有声,如玉似铁。稍加琢磨,则光彩夺目,蓝色的美如琉璃,绿色的胜过孔雀石。原来,这是一片化石树林。是研究古代地壳、生物和气候演变的天然文献,有些人把它称为“大自然的纪念碑”。在阿根廷南部像这样的化石树林共有一万余公顷,仅次于美国的亚利桑那州。这些树林的化石形成  相似文献   

18.
去年河北兴隆县克梨木文化站在该区一洞穴中发现了仓鼠、熊、狍、鹿、蝙蝠、鸟类以及小旋螺等化石,一些动物遗骸有被火烧过的痕迹。据调查,兴隆境内的雾灵山发育有众多的石灰岩溶洞,这次化石的发现为今后在该区进行洞穴第四纪工作和寻找化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Hiemalora stellaris是湖北宜昌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石板滩生物群中数量最为丰富的化石类型之一,由位于中心位置的圆盘和围绕盘缘向外伸出的似触手状结构组成,似触手状结构长度与圆盘直径具有较好相关性。同时也发现少量Hiemalora与茎干相连,其中一枚产自石板滩段底部的标本保存完整,与茎干连接有叶状体。叶状体呈卵形,可见一级分枝与二级分枝,顶部有呈"牛角状"的尖刺,叶状体形态与Charniodiscus spinosus相似。结合纽芬兰地区发现的Primocandelabrum hiemaloranum,表明Hiemalora作为生物体的固着器官,起到抵御水流冲刷、支撑和固定整个生物体的作用,但与其相连的叶状体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类型,表明Hiemalora化石可能具有较为多样的生物来源。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和埋藏状态分析,Hiemalora在生物生活时位于藻席层之下的沉积物内,常呈正凸起保存于岩层顶面,而茎干和叶状体位于水体中,生物死亡后,叶状体倒伏在藻席层之上,当岩层沿藻席层劈开后,在顶面保存为凹陷的印痕。  相似文献   

20.
南京汤山猿人洞穴石笋的铀系年龄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陈琪  沈冠军 《人类学学报》1998,17(3):171-176
南京市东郊汤山镇石灰岩洞堆积物中发掘到直立人头骨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本文采集该化石层堆积物顶部钙板上连生的石笋,进行铀系测年,给出了化石层年龄上限在42^+∞-7万年B.P.,提示该地点年人超出原有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