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鸟类剥制标本应注意的几个操作环节鸟类剥制标本,其操作要求较高,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剥制(1)剥制时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部位:如腰背部荐骨至尾骨端、头部、耳孔处、眼眶周围、两翼以及弹孔周围。这些部位皮肤薄、皮肤与肌肉骨骼之间结缔组织多,连接紧...  相似文献   

2.
在生物学教材中,鸟类剥制标本的制作是规定的实验,但有些学校,由于经费金缺乏,或因操作过程复杂,而随意取消或改为演示进行这一实验,影响了教学效果。几年来,我们用青蛙、蟾蜍替代鸟类,同样能使学生学会剥制标本的方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动物剥制标本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剥制标本的管理动物剥制标本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管理动物剥制标本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选择合理的标本定、标本柜(橱)动物剥制标本室要选在干燥、通风、整洁的环境,室内要安装换气扇以便随时通风换气;窗户要安双层玻璃、挂双层窗帘(外红...  相似文献   

4.
青蛙剥制标本的制作青蛙标本多用浸制仅保行。用没制标本过行教学,取拿不方便,学生观察也不清楚。我们改用剥制标本解决了上述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青蛙剥制标本的制作方法介绍如下:回麻醉青娃将活青蛙放入密闭容器中,倒入少量乙醚使其深度麻醉致死。Zt支...  相似文献   

5.
我校以前限于园地太少,学生的生物科课外活动着重在标本制作,截至目前止,我们自制的动物标本——浸制、干制、骨胳、剥制等已有280多件。学生对剥制研究尤其感到兴趣,因为本地处在江南丘陵带,有不少的兽类和飞禽都可以收致研究,并制成标本,像哺乳类我们做了獐、鹿、豹、狐、豪猪、刺猬、鳞鲤、羊、犬、猫、兔等;鸟类制了兰尾孔雀、鹄、天鹅、角鸱、鹰、鹳、鹭、鷿鷉、各种野鸭及家禽等;爬行类如扬子鳄等。1956年8月曾选送自制标本16件到省会(合肥)作科普展出。  相似文献   

6.
对于保存于制的鸟类皮肤和羽毛,主要通过制作假剥制标本来实现。假利制标本又称冰棒标本(供从事鸟类科学研究工作实用的、可作为科学资料保存的标本),是鸟类研究的参照物,也是大多数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大学生物系用于展示和教学而收集的对象。鸟类的体型多种多样,但制作方法基本一致。工工具及材料解剖盘、解剖刀、剪刀、镊子、骨剪、手术针、缝合线、棉花、竹根、石膏粉、防腐剂等。2材料选择由于获得的鸟有时间差或地域环境影响,制作标本时要选择新鲜的。特别是在热带地区,几小时鸟就会腐败,羽毛脱落,内脏分解。而冷冻的鸟类,要…  相似文献   

7.
我在剥制鸟类标本时,曾多次用石膏填充小型鸟头颅腔和做眼。制成的标本头部铅丝固定申,能维持原形;眼睑和瞬膜保持自然状态,限内充实,保存多年仍如原状。现将制作过程简介如下:(l)剥制标本前,将自然状态下的眼神、眼色等记录画在纸上。(2)待皮肢剥离到眼后,即从枕骨大孔处着手用镊子将头颅内的脑髓、两眼球等掏出掏净,刮净头部肌肉,只剩下头颅壳。(3)涂防腐剂后,填装假体前,将石膏粉加胶水调成橡皮泥状。先填两眼部分,填至两眼从外形看恢复自然状态为止;然后,把两眼暴露出的石膏(代眼球)抛光滑,并按事先记录整理好…  相似文献   

8.
(一)目的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必要说明,使学生了解:(1)鸟类的多样性;(2)鸟类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包括食性)各异,这都是同其适应性相联系的;(3)关于鸟类中的留鸟、候鸟和迁徙的知识。 (二)过程 1.准备尽可能多准备一些形态不同的活鸟和鸟类剥制标本。 (1)鸟类标本室:备有家鸽、鹦鹉、鹌鹑、黑尾蜡嘴雀、锡嘴雀、燕雀、麻雀、蒙古百灵,太平鸟、黄胸鹀、三道眉草鹀、大山雀、朱顶雀、黄  相似文献   

9.
采用风干方法制作鸟类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剥制方法制作鸟类标本,过程复杂,技术要求较高,填装、整形准于掌握。特别是对一些中小型鸟类,要想做成一个栩栩如生的生态标本就更困难了。针对上述缺点,我们对制作中小型鸟类标本做了一些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采用自然风干的方法,制作中小型鸟类(也包括蝙蝠等适于此种制作方法的其它动物)标本,不仅省去了剥制过程中,剥皮和填装等较难掌握的环节,而且不失其自然形态,易于整形。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一、工具和材料的准备镊子、软毛刷、仪眼、烧杯、钟形罩、滑石粉、福尔马林、高锰酸钾。二、制作前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鸟类剥制标本缺少羽毛部位的修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制作鸟类剥制标本时,常常会遇到鸟体某个部位因缺少羽毛覆盖而露出皮肤,给人以美中不足之感。为弥补这个不足,可以从相同鸟类的另一只鸟体上摘下同部位的羽毛(羽毛颜色,羽片大小等应尽可能相似),将羽根部剪去适当长度以后,用市售乳白胶粘贴到剥制标  相似文献   

11.
1991年4月2—8日,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厂子弟中学与厂环保科面向全校师生和全厂职工举办了四川省“爱鸟周”宣传展览活动,参观人次约1200人。这次活动以认识鸟类、爱护鸟类为主题。展览内容包括:“爱鸟周”征文47篇,20多种鸟类剥制标本及各鸟的分类、习性、结构特点的介绍,鸟类与人类的关系、鸟类对维持自然生态平衡重要意义等图片、数据资料和挂图10多幅,并展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我国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名录,此外还组织收听了“爱鸟周”专题广播,使全厂职工、学生、家属重新认识到爱鸟的重要意义,使这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  相似文献   

12.
一种从鸟类剥制标本提取DNA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非损伤性取样的方法,收集鸟类剥制标本的皮肤组织和羽毛,用无水乙醇、浸泡液预处理的方法抽提DNA,结果两者都可提取DNA供PCR扩增。将PCR产物经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证明提取的DNA为目的DNA,表明本试验方法可行。鸟类剥制标本的皮肤组织和羽毛可以作为研究种群遗传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剥制标本是利用动物的外皮和部分骨骼制成的,兽类和鸟类的标本用此法制成的较多。在这类标本的保存过程中,防虫蛀最为重要,而标本一旦被虫蛀了以后,如何去修复呢?我通过2年多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修复方法,效果较好,具体做法是:1清理用大排笔沾75%的酒精溶液,...  相似文献   

14.
滕斌  滕东利 《生物学通报》1996,31(10):39-39
用无毒防腐膜制作剥制标本的方法滕斌,张健(辽宁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大连116022)滕东利(辽宁大连印染厂技术研究室116022)制作剥制标本,一般都用升汞或砒霜等剧毒的药品制成“防腐剂”,涂在标本的皮内达到防腐的目的。但是标本在保存的过程中因防腐剂的毒...  相似文献   

15.
蛇类标本的制作,过去往往仿照鸟类和兽类的剥制方法,效果不够理想.现介绍一种新的方法,用此方法制作的标本完整、无剥制痕迹,形态逼真,可供科研、教学和观赏之用.剥制后的躯体仍可作形态解剖. 1.工具和材料解剖刀、大小镊子、老虎钳二把,粗线备体长的三倍,义眼二粒(据标本眼的大小和色彩自选),铅丝(据标本粗细自选,常用为10号)取体长的三倍,防腐剂(樟脑:砒霜:肥皂按30:50:1500的比例配制),缝衣针、线团、毛笔、药棉、竹片等.  相似文献   

16.
在采集鸟类过程中,一般是将采到的鸟类标本及时做成假剥制。以免因气温高而腐烂掉毛。 近年来,我们用先浸制后剥制的方法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即将所获又来不及做的标本,用10%的福尔马林加少许苷油的药液进行体腔注射,然后,保存在5%的福尔马林药液中(也可以用酒精加少许甘油进行体腔注射后浸泡在酒精中保存,但价钱较贵大量携带不方便)。如需运输,可将浸泡过的标本取出用棉纱布包好放在塑料袋中密封保存。实践证明此法长时  相似文献   

17.
蔡明章 《生物学通报》1997,32(11):20-21
(续1997年第9期第23页)武夷山的珍稀鸟类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已知有195种(包括亚种),约占全省鸟类种数(495)的40%。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2种;模式标本产于武夷山的有35种;武夷山特产的(国内其他地方和国外均无分布)有6种。下面介绍几种珍稀鸟类:(1)黄腹角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特产。别名角鸡。隶于鸡形目、雉科、角雉属。黄腹角雉是古尔德(G。Uld)于1857年根据采自福建省武夷山挂墩的标本计名的。全长460~615mm,体形似家鸡,雌雄异色。雄马体重可达Zkg,上体粟红色夹杂黄色卵圆斑,腹部羽毛黄色,头顶…  相似文献   

18.
1954年1月号生物学通报刊载有关于“鸟类标本的剥制法”的文章。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室尹达云先生写的。经过我们细细地读过以后,觉得写的很详尽,对于初学这种技术的人来说,确实是有益的。特别是文中所介绍的剥制技术和操作规程,縱然对于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来说,也很值得参考。在这里我们也提出在制作上几点不同的意见来和大家讨论。一.关于剥制标本的用品的准备问题  相似文献   

19.
“鸟类的多样性”一节教学裴冀男(湖北省宜城鄂西化工厂子弟学校441405)在讲授“鸟类的多样性”一节内容时,我利用自已数年来在当地采集制作的50余种鸟类生态标本,以乌展的形式进行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简介如下:(一)教学目...  相似文献   

20.
浅谈我国剥制动物标本的创始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方  杨晓燕 《生物学通报》1994,29(12):18-19
浅谈我国剥制动物标本的创始者肖方,杨晓燕(北京动物园100044)在我国动物标本制作业中,早在解放前就有“南唐北刘”之说,但未见文字记载。首次在文献中提及的是1981年《大自然》第2期刊物上。胡鸿兴和陆景一先生,分别在《大自然》和《生物学通报》中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