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这里记述的丘齿鼷鹿(Dorcabune)的材料是我国广西柳城楞寨山硝岩洞(由于出产大量的巨猿化石又称“巨猿洞”)中采集的偶蹄类化石的一部分。丘齿鼷鹿的材料,(?)在巨猿洞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数量甚少,仅发现了十个牙齿,它的发现对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研究,特别是对柳城巨猿洞动物群的性质的确定以及地层对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西北部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记述了在慈利县发现的金丝猴下颌骨化石标本。报道了吉首县螺丝旋山洞出土的可能是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的情况;比较详细地研究了早更新世晚期的保靖县洞泡山动物群。并描述了大熊猫的一个新亚种——武陵山亚种。进一步证实在华南存在一个从柳城巨猿洞动物群向狭义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过渡类型的动物群。以上新发现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及其地层对于湖南(尤其是湘西)第四纪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3.
广西柳城巨猿洞是迄今我国所发现的含爪兽化石最丰富的第四纪化石点。该化石点的爪兽上颊齿原尖强壮,呈圆锥状;次尖发育,呈新月形;原脊完全退失;m3齿带更发育;可归入我国第四纪较常见的中国黄昏爪兽(Hesperotherium sinense)。但柳城巨猿洞的标本明显比我国其他第四纪地点的爪兽较小,尤其是比早更新世晚期的代表小很多。在形态特征方面,柳城巨猿洞的爪兽与重庆巫山的最为接近,而与安徽繁昌及湖北建始的差异较大;但在牙齿的宽/长比值方面,却与安徽繁昌的最为接近。我国已发现的爪兽化石以单个牙齿为主,在分类鉴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通过牙齿测量的点散布图,可以有效地检验对零散爪兽牙齿齿序的鉴别是否正确。  相似文献   

4.
广西柳城巨猿洞及其他山洞的第四纪哺乳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序言为了解决“巨猿”的年代和它在分类上的位置問題,从1956年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就开始派遺了一个工作队,到广西僮族自治区境內,进行各地区山洞的調查和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和研究。1957年初,在广西柳城巨猿洞里发現了巨猿的第一个下顎骨后,广西工作队的工作重点,即轉移到巨猿洞的发掘,一直細續到1961年初,  相似文献   

5.
<正> 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化石七月四日起在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公开展出。这是中日两国科学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北京猿人化石展览是由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国立科学博物馆和读卖新闻社联合举办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向他们提供了展品、文字资料,并协助他们展出。展览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陈列了甘肃合水的黄河象化石和柳城巨猿洞的大熊猫小种化石,显示了北京猿人出现前的中国大陆的自然面貌;  相似文献   

6.
陕西洛南人牙化石及其地质时代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薛祥煦 《人类学学报》1987,6(4):284-288
在陕西省洛南县洛河左岸洞穴中,发现一古人类上臼齿,其特点与郧县人牙化石很相似。与人牙化石共存的有大熊猫和獏。后二者比华南洞穴中常见的同类化石明显小,比广西柳城巨猿洞中的小型者要大。从化石特点分析,洛南人牙化石及其所在沉积层的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也有早更新世晚期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广西的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因此有很多的溶洞,第四纪洞穴堆积也很发育。柳城巨猿洞动物群、柳江人动物群、来宾、大新榄圩巨猿动物群、乐业天坑群大熊猫小种等,均发现于溶洞堆积中。最近,在崇左地区也发现了巨猿动物群化石,使我们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2008年4月我们乘坐“海航”的班机到达广西南宁,在机场遇到了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的创始人潘文石教授。  相似文献   

8.
王頠  田丰  莫进尤 《人类学学报》2007,26(4):329-343
对广西布兵盆地么会洞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显示,该地点的部分高等灵长类牙齿化石中,16枚可归入巨猿步氏种(Gigantopithecus blacki),其形态特征与中国、越南和印度北部发现的巨猿化石相似。在尺寸大小上与重庆巫山和广西柳城巨猿洞的相近,暗示么会洞巨猿的时代与之接近,且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也非常相似,指示它们之间相近的生物地层年龄。古地磁分析结果显示其时代在奥都威正极性世。  相似文献   

9.
大熊猫是举世珍兽,它们的生命安危,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弦。保护和拯救大熊猫工作还兼负有国际的重托,因此,当务之急是把握好抢救的关键时机,保护大熊猫安全度灾。一、大熊猫化石与竹子分布的关系早在更新世早期(距今约三百万年),在广西柳城巨猿洞发现了小型大熊猫Ail-uropoda microta化石。到更新世中期,大熊猫化石亚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在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沿岸被广泛发现,但冲积平原目前尚未发现有化石亚种。大熊猫现代种Ailuropoda melanoleuca仅分布于北起陕西秦岭南麓,南至金沙江一线,西北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  相似文献   

10.
李春晓 《化石》2019,(3):74-76
<正>1935年,北美长鼻类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巴尔博(E. H. Barbour)与化石收藏家施特恩贝格(G. F. Sternberg)合作发表了一种奇怪的长鼻类化石——索普氏颌铲象(Gnathabelodon thorpei,以下简称颌铲象),立即引起了研究者的轰动。当时国际古生物学界的权威奥斯本(H. F. Osborn),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不惜重墨,在其即将付梓的鸿篇巨著《长鼻类:世界乳齿象及真象其发现、演化、迁移、灭绝之专著》文末增辟补记,记载这一重要发现。奥斯本在文  相似文献   

11.
山西东南部榆社盆地乳齿象类化石的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本文是关于山西东南部榆社盆地的两种乳齿象类化石新材料的研究。榆社盆地上新统全部地层从下到上均甚发育,并合有极为丰富的象类化石。化石保存情况比较完美。该地所产的象类化石曾经杨锺健(1935)、德日进、汤道平(1937)作了详细的研究,种类很多。胡步伍(1935)所著的中国象类化石一书中,仅有 Anancus sinensis(Hopwood)一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区中新世晚期的玛姆象和嵌齿象类化石的归类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尤其是涉及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的起源问题.本文对此前发表及最近发现的产自元谋盆地中新世晚期小河组(8.2-7.2 Ma)的玛姆象类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辨认出了两个颊齿形态截然不同的类群.一类颊齿轭形化程度高,将其鉴定为曾经在禄丰、昭通等地报道的禄丰玛姆象(Mammut lufengense),代表了高轭型化的玛姆象类在中国南方中新世晚期的一个分支.另一类鉴定为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zhupengensis comb.nov.),如同期的其他玛姆象类,比如马修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 matthewi)和斜脊玛姆象(Mammut obliquelophus),竹棚上新乳齿象具有直而略向上弯的上门齿,下颌联合部中等伸长,具有短棒状的下门齿,但它的颊齿轭形化程度低,具有如下特征:齿嵴和新月嵴粗钝,保存主齿柱中心小尖,侧视主齿柱达到齿谷的一半高度,副齿柱分裂程度低,以上特征与禄丰玛姆象等高轭形化的类群相区别.竹棚上新乳齿象颊齿形态特征继承了中国北方中新世中期的戈壁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gobiensis),又与其后昭通盆地(6.5-6.0 Ma)的先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praeintermedius)有被继承的关系,很可能是后者的祖先.中华乳齿象不大可能是比它晚的美洲的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2.5-0.01 Ma)演化而来,也可能如早期所认为的归为玛姆象类,而非嵌齿象类.  相似文献   

13.
1960年年初,北京中央自然博物馆古生物组郑统宇、时墨庄、许幼男等同志在元谋东南马大海附近三个地方的红土中,采得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内有丰富而比较完整的云南马(Equus yunnanensis Colbert)化石。因著者正在研究的广西柳城“巨猿洞”里也有少许零星的云南马的化石(两个下颊齿和一个破的上颊齿),为了将二地的化石进行比较起见,特商请中央自然博物馆领导的允许,将该馆所采云南元谋的哺乳动物化石加以研究,著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文就是这个研究的结果,并将“巨猿洞”的马化石附于元谋马之后,以资比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和演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到目前为止,通过调查和研究已认识到,在我国南方第四纪存在四个主要的哺乳动物群,即:元谋动物群、柳城巨猿动物群、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和现代哺乳动物群。本文对这四个主要的哺乳动物群的进一步划分和演变进行讨论。元谋动物群、柳城巨猿动物群、建始高坪动物群和柳州笔架山动物群均属早更新世。元谋组发现的动物群似乎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位:早期以森林中生活的动物为主,其时代似可划归晚上新世;晚期的动物则反映出以森林—疏林草原为主的生态环境。早更新世的元谋动物群以元谋组上部(3—4段)发现者为代表。柳城巨猿动物群中现生种类比元谋动物群中多,似较后者为晚。柳城巨猿动物群和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原始类型。建始高坪动物群和柳州笔架山动物群代表柳城巨猿动物群和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之间的过渡类型。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中-晚更新世,根据动物群的组合情况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含第三纪残留种类或古老种类;(2)含中更新世典型种类;(3)含早期智人化石;(4)含晚期智人化石或相当于这一阶段的人类制造的文化遗物。我国南方现代哺乳动物群奠基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大体上形成于晚更新世后期。在全新世早期可能有个别更新世残留下来的种类,稍后可能还有个别绝灭种或绝灭亚种;而地理分布改变的种类,在全新世较长的时期内还有所残留。我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表现出土生土长的特点。动物群大致经历过三次较大的变化。和华北地区比较,我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显示出三大特点:(1)古老种类延续时期较长;(2)现生种类出现较早;(3)动物群的变化不及华北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从1964年起,我们整理了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产地(周口店第一地点)的粪化石,以及我国其他化石地点,如广西柳城巨猿洞里的一些同类材料。在整理工作中,清理出周口店遗址现有的粪化石,除破碎的外,约有1500枚左右。在遗址目前发掘到达的40米厚的堆积物剖面中,它们和其他化石一起,占据了从底部到上部的好几个层位,如第10层,第8—9层,第6层等。这些标本,有时密集成层,也有的是较零星的分布的。  相似文献   

16.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中的反刍类:湖麂(Muntiacus lacustris)、凤岐祖鹿(?)相似种(Cervavitus? cf.C.fenqii)、云南黑鹿(Cervus(R.)yunnanensis)、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和大额牛未定种(Bos(Bibos)sp.)。与其他相关的早更新世动物群中的反刍类相比, 它们与柳城巨猿洞和田东么会洞的最相似。三合大洞的反刍类在组合上反映早更新世的时代特征及湿热的森林-草丛生态环境。这种环境非常适宜诸如巨猿这类高等灵长类的栖息。  相似文献   

17.
两年前,裴文中教授交給笔者几块产自广西柳城巨猿洞的龟类标本。这是几块陆龟属的破損肋板,骨板厚而寬大(厚11—16毫米),代表一种个体頗大的陆龟。这几块标本虽然不能作出种的鉴定,但它代表我国更新世陆龟属动物的首次記录,因而很有意义。 196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野外工作队又在巨猿洞里发現  相似文献   

18.
有关人类起源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古猿为什么会变成人?人的起点1924年,石灰窑工人从南非(阿扎尼亚)(在白人种族主义者统治下)金伯利市以北80公里的塔昂(Taung)火车站附近的山洞里发现了一个既象猿又象人的幼儿头骨,保存基本良好,除了大部分头盖残缺外,其余的部分,如上下颔骨和牙齿都保存。从它的外貌看很象猿,而有若干的构造又接近于人,学者把当时世界上从未见过的这一古代的猿命名为  相似文献   

19.
自发表元谋北部小河等地400万年的蝴蝶腊玛古猿和200万年的“东方人”化石以来,引起国内外人类学和地质古生物学界的极大兴趣。笔者有幸参加云南省主持的“人类起源研究”课题,负责元谋盆地古猿和“东方人”伴生动物化石的研究工作,曾几次前往产地进行地质考察,着重对其层位的调查和化石的系统采集,再次得出产“东方人”化石的竹棚村豹子洞箐地层层位与产“蝴蝶腊玛”古猿化石层相当的结论。从部分哺乳动物化石初步观察,其时代可能为稍晚于禄丰古猿时代(最晚中新世)的早(中)上新世。1987年6月,“云南地质”发表江能人等的一篇  相似文献   

20.
乳齿象是在两千多万年前的中新世早期出现的,约一万一千年前绝灭了。乳齿象是怎样绝灭的?密执安古生物博物馆的弗希尔最近指出,北美古印第安人的狩猎活动对乳齿象的绝灭有很大影响。弗希尔研究了从密执安瓦西特那组泥炭坑出土的一部份乳齿象骨骼。他发现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的表面有伤痕。他将两个颈椎对在一起,他发现伤迹正好相重合。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