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4个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群,从老到新分别是:鲤鱼山百孔洞动物群(距今约200万年);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距今约180万年);三合大洞动物群(距今约120万年);以及缺缺洞动物群(早于距今100万年)。事件6距今约260万年,应出现在百孔洞动物群之前,为步氏巨猿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Gigantopithecus blacki LSD)。事件7距今约190万年,应当出现在泊岳山的巨猿洞动物群和百孔洞动物群之间,为武陵山大熊猫的最低层位事件(The Ailuropoda wulingshanensis LSD)。事件8距今约100万年,应出现在缺缺洞动物群的末尾,为中华乳齿象的最高层位事件(The Sinomastodon HSD)。生物事件有规律地出现在寒冷期的末尾,或温暖期的开始。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研究了产自广西扶绥岩亮洞与步氏巨猿下颌骨伴生的鼠亚科化石,包括:锡金小鼠(相似种)(Mus cf. M. pahari)、小巢鼠(Micromys minutus)、亚洲姬鼠(Apodemus asianicus)、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原始笔尾树鼠(Chiropodomys primitivu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始家鼠(相似种)(Rattus cf. R. pristinus),共计8属9种,其中包括了6个绝灭种,鼠亚科绝灭种的比例高达67%。研究表明,岩亮洞鼠亚科动物群的性质比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显得稍进步,但比湖北建始龙骨洞以及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和三合大洞的鼠亚科组合都要原始,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可能距今约200万年)。此外,依据主要属种的形态差异和演化水平,本文还初步建立了广西左江流域更新世鼠亚科动物群的层序,从早到晚依次为:扶绥岩亮洞(距今约200万年)—崇左泊岳山巨猿洞(距今约180万年)—崇左三合大洞(距今约160-120万年)—木榄山智人洞(距今约11万年),这对于深入研究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的系统演化,以及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早更新世主要哺乳动物群层序对比和动物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学术界十分关注是含巨猿的"巨猿动物群"。上世纪50年代广西仅发现个别有确切层位的巨猿地点,现已扩展到鄂、桂、黔、琼和渝5省市12个地点;同时也发现了重要的人猿超科化石及文化遗存。这对探讨人类进化和古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依动物群和年代学的研究,本文将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根据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对含哺乳动物主要层位(遗址)的厘定、层序对比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以供讨论;同时对我国南北动物地理区系间过渡带作了必要的阐明。  相似文献   

4.
广西大新黑洞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本文研究的材料是1955年初,由裴文中教授领导的野外考察队在广西大新、武鸣、柳州、崇左、扶绥等县进行古人类和第四纪哺乳动物洞穴调查时发现的。这批材料发现于大新县正隆乡牛睡山黑洞(野外编号:5657),计有巨猿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巨猿牙齿化石已由裴文中、吴汝康共同研究并于1956年发表了专题报告。报告中曾提到,与巨猿同时发现的其它哺乳类化石有猩猩、大熊猫、剑齿象和巨獏等,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5.
这里记述的丘齿鼷鹿(Dorcabune)的材料是我国广西柳城楞寨山硝岩洞(由于出产大量的巨猿化石又称“巨猿洞”)中采集的偶蹄类化石的一部分。丘齿鼷鹿的材料,(?)在巨猿洞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数量甚少,仅发现了十个牙齿,它的发现对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研究,特别是对柳城巨猿洞动物群的性质的确定以及地层对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采集到大量步氏巨猿、猩猩、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及伴生的属种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化石点小哺乳动物群中的优势群体——鼠科化石:似锡金小鼠(Mus cf.M.pahari)、似大林姬鼠(Apodemus cf.A.peninsulae)、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狭齿狨鼠(Hapalomys angustiden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似始家鼠(Rattus cf.R.pristinus)共6属8种,其中包括了5个绝灭种。研究表明,泊岳山巨猿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同地区的三合大洞显得原始,而较相似于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这与古地磁的测年结果(距今约180万年)相吻合。泊岳山巨猿洞的鼠类大部分均为东洋界成员以及树栖、半树栖及林地生活的种类,反映当时的自然景观为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林灌环境。泊岳山巨猿洞鼠科化石的研究丰富了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中小哺乳动物化石的记录,这对于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广西巴马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3年,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广西巴马县所略公社调查石灰岩洞穴时,于那合村东南的弄莫山一溶洞内采到若干哺乳动物化石。同年年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野外队与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有关人员,在自治区文化局和巴马县革委会的支持和协助下,对该洞进行短期发掘,采到巨猿牙齿化石一枚和更多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是我国继广西大新、柳城、武鸣和湖北建始之后的又一个产巨猿化石地点。巨猿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直系祖先,最近仍有人提出巨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巴马巨猿的发现将使我们对这古代灵长类有更多约了解。巴马巨猿化石地点编号为73133号。  相似文献   

8.
系统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大洞巨猿动物群中的反刍类:湖麂(Muntiacus lacustris)、凤岐祖鹿(?)相似种(Cervavitus? cf.C.fenqii)、云南黑鹿(Cervus(R.)yunnanensis)、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山羊亚科属种未定(Caprinae gen.et sp.indet.)和大额牛未定种(Bos(Bibos)sp.)。与其他相关的早更新世动物群中的反刍类相比, 它们与柳城巨猿洞和田东么会洞的最相似。三合大洞的反刍类在组合上反映早更新世的时代特征及湿热的森林-草丛生态环境。这种环境非常适宜诸如巨猿这类高等灵长类的栖息。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了广西崇左三合巨猿大洞新发现的鼠类化石, 共有7属11种, 包括了4个绝灭种, 占鼠类总数的40%。经系统比较研究显示, 三合大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重庆巫山龙骨坡的进步, 且较相似于湖北建始龙骨洞的相关鼠类; 古地磁的测年结果为距今在120—160万年, 其时代应是早更新世中期。三合大洞鼠类除了个别广布型外均为东洋界成员, 而且几乎都是树栖和半树栖以及林地生活的种类, 与大哺乳动物反映的生态特征基本一致, 当时的自然景观为气候温暖炎热, 森林茂盛的环境。三合大洞鼠类化石的研究填补了广西巨猿动物群缺少鼠类记载的空白, 这对于探讨其生态环境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通过1957—1960年间,在华南地区的野外工作,发现了剑齿象-熊猫(Stegodon-Ailu-ropoda)动物群的许多新的化石地点。从广西大兴县牛睡山和柳城楞寨山两个地点发现了出乎意外的大量的巨猿(Gigantopithecus)牙齿(约900个包括3个保存很好的下颌骨)。这些材料已有了初步的报导。随着这些发现的发表,对于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系统关系和时代问题发生了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董为  白炜鹏 《人类学学报》2021,40(3):490-502
1956年在广西大新黑洞发现了第一个具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此后在广西的柳城和武鸣、湖北建始、广西巴马、重庆巫山、广西田东和崇左、贵州毕节及海南昌江也陆续发现了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其中田东有么会洞和吹风洞两个地点,崇左有三合大洞、泊岳山、缺缺洞、百孔洞、岩亮洞和合江洞等地点群。这些地点均分布在长江以南,在31°N以南、19°N以北、105°E以东、110°E以西的范围内。与巨猿伴生的大哺乳动物中,种类及标本数量占有显著比例的偶蹄类总计有30个种类,可以归入5个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偶蹄类是最后河马齿河猪(Hippopotamodon ultimus)、小猪(Sus xiaozhu)、裴氏猪(S. peii)、麂属(Muntiacus sp.)、凤岐祖鹿(Cervavitus fenqii)、黑鹿亚属(Cervus (Rusa))及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如果在新的化石地点找到这些代表性种类,就有可能发现新的巨猿化石,突破巨猿现有的分布范围。在上述30个种类中从新近纪延续下来的属有河马齿河猪、猪、丘齿鼷鹿(Dorcabune)、麝(Moschus)、麂(Muntiacus)、副麂(Paracervulus)、后麂(Metacervulus)、祖鹿、羚羊(Gazella)和转角羚(Spirocerus)共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种有17个,其中未能延续到中更新世的种有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属有7个,均为牛科成员。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中牛科动物指示存在局部的草原草甸环境,其余偶蹄类均指示阔叶森林和灌木林环境。猪科、黑鹿和水牛还指示存在零星水域。杂食的巨猿在食性上与猪科有部分重叠而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和粗食的牛科几乎没有重叠和直接的竞争,而和嫩食的鼷鹿科、麝科和鹿科只有少量重叠。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均是食肉类的捕食对象,从而为巨猿分担了大部分被捕食的危险,因此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有利于巨猿的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广西石灰岩区溶洞普遍分布,各地区溶洞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洞穴堆积,堆积物的对比是恢复华南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之一,楞寨山巨猿化石的发现为广西地貌第四纪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为了解广西中北部某些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在1958年11月与古脊椎所李有恒同志一起踏勘了楞寨山附近50—60平方公里的地区,因时间很短,仅  相似文献   

13.
华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一般的回顾有关我国南方地区的第四纪哺乳动物,远在1870年开始,就有这方面的记述与研究,到1949年解放前夕为止,在这个时期内,古生物工作者初步摸清了这个地区(包括云南、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及江苏)存在一些不同的动物群,但是其时代、性质等,还未确切的肯定。解放后这方面工作,同全国各种科学事业迅速发展一样,也有相当广泛的进展。对华南地区洞穴内广布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认识,也提高了一步。周明镇(1957年)首先提出了“巨猿动物群”这一名称,把它同过去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划分出来。裴文  相似文献   

14.
岩亮洞是广西扶绥地区最近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巨猿化石点,经过初步发掘,采集到了丰富的巨猿材料及大量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犀类化石居多,包括146颗完整的牙齿及十多件头后骨骼化石,从形态特征判断,这些犀类化石应属于独角犀的一新种Rhinoceros fusuiensis。岩亮洞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以种群丰度最大而不同于其他已知东亚地区的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类材料。本文从犀类牙齿的主尖釉质层、齿质暴露程度、咀嚼面的磨蚀程度等方面对岩亮洞独角犀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该死亡群中至少有4头幼年个体、5头青年个体、5头成年个体和1头老年个体。依据牙齿磨蚀程度和牙齿萌出顺序对年龄结构的分析及统计显示,其中青年个体和成年个体最多,幼年个体次之,老年个体最少,其死亡的原因不是通常意义上磨耗型死亡,突发性的灾害可能是造成这种死亡年龄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贵州镇宁水西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发现镇宁县水西庄地区是贵州省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中心分布集中的溶洞发育区,距县城约八公里。周围村寨大都依山傍水居住着勤劳的布依族人们,至今其生活和生产方式有沿袭原始文化的遗迹。在水西庄村寨建落处在西南约六公里是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16.
鄂西巨猿化石及共生的动物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所一野外队于1968年3—4月间,在湖北省有关单位协助下,在该省的一些部门中发现了近两百颗巨猿的牙齿化石。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970年夏,我所又组成了一个野外组到湖北省西部进行调查,在恩施专区建始县高坪(高店子)龙骨洞中发现了巨猿牙齿化石(图1)。本文记述了这次发掘所得巨猿和其他动物化石材料,附带观察了历次找到的巨猿牙齿化石。在野外工作期间,得到湖北省各级革命委员会和广大革命群众的大力支持,省博物馆和建始县中药材经理部也热情参加过我们的调查和发掘,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连戈果 《化石》2001,(2):24-24
今年7月河源市地质矿产局在该市上莞镇进行石灰石矿简测规划时发现距该镇不远的碧寿溶洞中有丰富的古哺乳动物化石 ,经谷祖纲等有关专家鉴定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时代为距今20万年前的中晚更新世 ,与华北的周口店和广东曲江马坝动物群可以对比 ,在动物化石层中还发现一些疑为人齿与人肢骨的化石(未经权威鉴定) ,该类化石动物群在广东的西江、北江流域有多处发现 ,但在东江流域发现尚属首次 ,而且化石之多品种之繁亦属罕见。上莞碧寿洞位于东经114°59′32″,北纬24°04′10″。溶洞长大于300米(未见底) ,海…  相似文献   

18.
华南洞穴动物群的性质和时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华南洞穴动物群的研究工作,已进行了一个多世纪。起初的研究材料,多来源于中药铺;后来,在古生物学工作者的努力下,找到了一些有层位记录的洞穴,并根据洞穴化石动物群的性质提出了两个时代的两种堆积,即更新世的“黄色堆积”和全新世的“灰色堆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洞穴学的研究得到了有效发展,自1955年以来,先后在华南进行了多年的洞穴考察,取得了大量的洞穴化石,特别是巨猿的材料。根据已发表的和未发表的资料统计,我国南方的洞穴化石动物群包括一百余种。笔者按古老类型(第三纪);第四纪新出现的属、种(早更新世);过渡型属、种(中更新世);现生属、种(晚更新世一全新世)作了分类,计算出各类群占有的百分比,然后参阅洞穴出露高程、堆积物岩性等地质概况,把我国南方洞穴化石动物群划分为五个发展时期:上新世,早、中、晚更新世和全新世。这样的划分,或许对我国岩溶发育史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王頠  田丰  莫进尤 《人类学学报》2007,26(4):329-343
对广西布兵盆地么会洞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显示,该地点的部分高等灵长类牙齿化石中,16枚可归入巨猿步氏种(Gigantopithecus blacki),其形态特征与中国、越南和印度北部发现的巨猿化石相似。在尺寸大小上与重庆巫山和广西柳城巨猿洞的相近,暗示么会洞巨猿的时代与之接近,且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也非常相似,指示它们之间相近的生物地层年龄。古地磁分析结果显示其时代在奥都威正极性世。  相似文献   

20.
湖北建始县又发现巨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我省建始县高坪龙骨洞中发现了5枚巨猿牙齿化石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经研究,巨猿牙齿化石的时代为早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