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3年第四代及第五代三化螟发生期间,我们在广东省电白县羊角公社进行了666治螟试验,现将结果整理报导如下。 盆栽水稻接种蚁螟防治试验表明,蚁螟侵入后3—4天,每亩施用6%666 1.5斤混泥粉40斤防治,施药后144小时检查,死亡率达90.91—100%(表1)。  相似文献   

2.
上高县是以三化螟为主的稻区,常年一、二代为害早稻较轻,三、四代为害晚稻较重。1965年在防治早稻第一代螟害战役中,由于农药不能满足需要,于是采取了挑治枯心团的办法。其作法是:在三化螟卵块盛孵后5-7天,即幼虫处于一、二龄阶段,受害禾苗心叶枯萎呈死绿色时,用药土挑治(6%可湿性666粉一份拌半干湿细土25份)。用药量视田间虫口密度和枯心苗多少而定,凡每亩卵块在50个左右、枯心率在1%左右者,用药土1.52斤,即666粉6-8钱;卵块大于  相似文献   

3.
1979年春,湖南省沅江县漉湖芦苇场约8万亩芦苇首次遭受到高粱长蝽蟓 [Dimorphopterus spinolae(Sign.)]的严重为害。高粱长蝽蟓在洞庭湖区一年发生两代,以成由于老朽芦苇地下茎,枯屑,叶鞘及表土2—3厘米处越冬。饲养结果表明,除为害芦苇和高粱外,亦可取食玉米、小麦、水稻及其他禾本科植物。在严重发生区可于3月底至4月上旬选择晴天午后成虫大量出现时喷撒①95%的巴丹原粉每亩0.2斤:②甲六净(1.5%甲基1605+1.5%666+1.5%稻瘟净)混合粉每亩4斤;③甲六(1.5%甲基1605+3%666)混合粉每亩4斤。  相似文献   

4.
飞机喷粉防治东亚飞蝗一般采用1.5%666药粉,杀虫率达98—100%。1955年河北省天津专区在飞机治蝗工作中由于1.5%666药粉供应不足,临时改用2.5%666药粉,每亩用量1斤,据当时反映效果也很好。不仅减少了单位面积的用药量,同时又提高了飞机的工作效率,因而不少地区就推行这一用药标准。随  相似文献   

5.
对硫磷(E-605)在我国已大量应用,但对人畜的毒性大,为了寻求高效低毒杀虫剂,我们进行了甲基对硫磷与对硫磷对昆虫的毒力比较试验。所得结果,录供参考。 一、药剂的配制 两种药剂原油均经极谱分析测定,甲基对硫磷含有效成分98.7%,对硫磷为97%。以甲基对硫磷或对硫磷的原油重量40%,加二甲苯30%和乳化剂(sorpol-  相似文献   

6.
杀虫脒是一种新有机氮杀虫剂。1972年,我们通过多点试验和大面积防治示范,证明它对水稻二化螟、三化螟都具有杀虫效率高、保苗效果好、药效期长等优点。根据以防为主的精神,为了寻求杀虫脒经济用药的途径,力求达到少用药、高效果、节约农本的目的,1973年我们在秦南公社灯塔、秦北两个大队,用常州化工厂提供的25%杀虫脒水剂进行了防治一代二、三化螟(以二化螟为主)兼治其它害虫的试验观察。现将结  相似文献   

7.
晟舍公社东升大队有水田832亩、桑地198亩,是以稻为主、蚕桑畜牧为副的平原地区大队。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大队党支部总结了多年来同病虫害斗争的经验教训,1975年开展了综合防治早稻病虫害的小型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试验区105亩早稻田累计施药面积43亩次,平均每亩药费0.17元,比试验区外的早稻药费每亩1.02元减少83.23%;试验区早稻平均亩产820斤,比试验区外平均亩产778斤增产5.87%。这就尝到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冶”植保方针的甜头。1976年全大队开展了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820亩稻田的农药费平均每亩2.01元(其中早稻每亩0.47元,晚稻每亩1.54元),比1975年的4.23元(其中早稻每亩1.02元,晚稻每亩3.21元)减少52.48%。而粮食平均亩产1,570斤,比1975年增产268斤,其中早稻增产21.68%,晚稻增产11.09%,春粮增产39.26%。  相似文献   

8.
贫乏蔗金龟(Alissonotum pauper Bur.)是广东省为害甘蔗较严重的金龟子之一,但其危害水稻则在文献上未见记载。广东省湛江专区电白县受旱地区的水稻每年在4月下旬,5月上旬常受贫乏蔗金龟的为害。当地老农认为,蔗金龟的为害以旱年较严重而普遍,雨水调匀的年份甚少为害或仅见于旱坡田。1963—1964年笔者等在电白羊角地区调查,受害重的稻田平均每亩有15棵被害,被害率为0.03%,一般旱田每亩亦有5—6棵被害,被害率为0.012%。被害重的田多是受旱田,经常不缺水的稻田甚少见其为害。 贫乏蔗金龟为害水稻亦可造成枯心苗,在稻田中骤视之与三化螟及蝼蛄为害所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它们的区别在于:受三化螟为害的枯心苗除茎部有一  相似文献   

9.
三化螟种群系统的最优管理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庆  古德祥 《昆虫学报》1995,38(3):296-304
以三化螟Tryporyza invertulas(Walker)种群动态模型和水稻产量损失预测模型为基础,根据水稻插植期、品种抗性,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和杀虫剂多次使用等控制措施以及它们的各种不同组合对该虫种群动态、水稻产量损失串和净收益的影响,以净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研究三化螟种群的最优管理决策。其中,对昆虫种群动态模拟方法作了一点改进,它综合了前人所提出的种群动态模型的优点。建立的系统模型能够提供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在内的、对三化螟种群实施有效管理的最优决策方案。  相似文献   

10.
拟恶性叶甲(Podagricomela weisei Heikertgr)是宜昌地区的柑桔重要害虫。1965年我们在黄陵庙进行了大面积药剂防治试验,结果如下: 50%乐果乳剂和50%对硫磷乳剂的2000倍稀释液,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6%可湿性666的250  相似文献   

11.
郑汉业 《昆虫学报》1953,(5):289-308
一. 绪言 三化螟虫(Schoenobius incertellus Walker)为稻作主要害虫之一,稻谷损失,在1949年苏南约达十亿斤,浙江二十亿斤。据现有的历史资料与解放後三年来之估计,在螟害分布区域被害严重之年份,稻谷损失当在一百亿斤以上。根据现有之螟虫分布区域舆被害程度部分调查材料,即可得出明确结论:三化螟是水稻  相似文献   

12.
三化螟是我国水稻最大的害虫,解放后在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各级领导依靠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对三化螟的防治取得显著的成绩。近年来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毒杀虫剂如乐果、杀螟松、杀虫脒等以及应用杀螟杆菌混合化学农药,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三化螟属于钻蛀性害虫,幼虫期在外面暴露时间短,发生面积大,每年世代数多,防治不易彻底。作为长远科研规划之一,我们从1972年开始,进行了三化螟幼虫、蛹及成虫钻。辐射不育的试验,及利用噻替派(硫代三乙烯磷胺)接触三化螟成虫引起不育的试验。一年多来试验工作已获得初步的结果,为今后在生产实践上应用不育技术消灭三化螟提供一些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3.
张坚 《昆虫知识》1992,29(1):7-9
<正> 水稻生育期对三化螟Sciropophaga ince-rtulas(Walker)生长发育有很明显的影响。根据这一结果,在三化螟综合防治措施中,提出了利用水稻对三化螟生长发育不利的生育期来避开三化螟卵盛孵期,以减轻三化螟的为害;具体做法是早稻利用早熟稻早播、早植,使它提前齐穗,以避开第二代三化螟的为害。我们通过田间试验对比调查了三化螟对早、迟熟水稻的为害情况,及其对三化螟生长发育和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农药等环境因素影响稻田天敌寄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更好地发挥寄生性天敌在稻田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作用,我们在溧阳县殷桥公社通过大田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研究了几种主要水稻害虫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希望从几种农药和不同施药时间的比较试验中,获得有关合理用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信息。 大田包括早稻(迎春早)14.5亩、中稻(杂交稻)24.4亩,后季稻(桂花糯)6亩,除用药田的不同处理外,三种类型田皆有不用药田作对照。所用农药包括(1)90%固体敌百虫,每亩2两加水100斤喷雾。(2)25%杀虫脒水剂,每亩0.5斤掺土60斤于插秧后深施土中。(3)  相似文献   

15.
1974年我站用镇江农药厂提供的25%螟铃畏可湿性粉剂,在秦南公社商侍、秦北、关陈、灯塔大队和楼王公社新沟大队进行治螟试验。小区试验主要有药效观察、不同用药量、不同用药时间、不同用药方法、药剂持效期观察等五项,每小区面积0.2—0.3亩,部分项目采用大田防治比较结合大面积防治示范,用药面积计623.7亩(其中防治一代二化螟280亩,防治二代三化螟26.2亩,防治二代二化螟123.5亩,防治三代三化螟194亩),主要是检查杀虫保苗(或保穗)效果。同时观察对其它病虫的兼治作用。试验和示范均以大面积常用治螟农药1.5%甲基1605、3%666混合粉(简称甲六粉)以及25%杀虫脒水剂和不用药为对照。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三化螟生命表的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生命表作为昆虫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近年来由于水稻改制和品种等关系,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危害日益严重,有必要深入地掌握其种群数量动态,分析其主导因素,以便准确地进行数量预测,并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治策略。为此,作者(黄)于1965、1966两年在广东湛江地区遂溪城月观察了三化螟的种群数量变动,共得生命表9个;1979年又在广东四会县大旺华侨农场观察了一年,又得生命表2个,现作如下初步报道。 一、第一代生命表的初步分析 1965、1966两年所得第一代生命表见表1。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周娄试验用白砒防治稻苞虫,效果很好。为特录供大家参考。 1.试验时间:1958年7月23日。田间稻苞虫4—5龄的占75%;2—3龄的占23%;1龄的占2%。 2.施药:直接用白砒,干喷在稻苗上。喷药在早晨5—6点钟。用药量(每亩)分为2市斤、4市斤、6市  相似文献   

18.
慕立义 《昆虫学报》1978,(2):212-216
鉴于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对常用的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目益严重,而提高药液浓度和增加喷药次数招致杀伤天敌及污染环境,我们于1977年研制了属氨基甲酸酯类的呋喃丹微粒剂,采取隐蔽施药,用于拌棉种治蚜,已初获成效。每亩用3%呋喃丹微粒剂三斤,对棉蚜有效控制期达55天左右,较国外的3%呋喃丹颗粒剂药效高,麦收前可不需喷药治蚜。此药加工和施用方便,且对棉花生  相似文献   

19.
烤田是水稻栽培的基本措施之一,不但促使稻根深扎、控制无效分蘖、保障生长整齐、不倒伏、成穗率高、子粒饱满,又能减轻三化螟的侵害。近年来我们对烤田与三化螟害的关系进行了调查,所得结果报告于下。 1.减少成虫产卵量 在合肥地区主要世代(第三代)的成虫发生期,烤田的每亩卵块累计数为1,660块,不烤田的高达26,780块。烤田的减少成虫产卵量15倍多。  相似文献   

20.
包虫清对水稻前期害虫的控制效果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包虫清(有效成分:氟虫腈、杀虫单)种衣剂不同包衣方式处理水稻种子对水稻生长前期主要害虫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稻蓟马、稻飞虱防治效果达90%以上,持效期达30d以上。其中包衣旱育处理对三化螟、二化螟控制效果达85%以上。包虫清种衣剂对水稻种子、植株和稻田的主要蜘蛛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