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P_(333)对多种农作物延缓生长的效应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PP_(333)是一种新的植物生长延缓剂。1981年后,国外始有PP_(333)矮化果树、作物及观赏植物的报道,但迄今尚未推广。国内仅见到两篇PP_(333)的综述,尚无实验报告。因此,我们研究了PP_(333)在13种主要农作物和蔬菜中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以5年生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Carya illinoinensis‘Pawnee’)幼树为实验材料,根据L_9(3~3)正交试验设计进行3因子(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质量浓度和喷施次数)3水平(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别为GA_3、PP_(333)和6-BA,植物生长调节剂质量浓度分别为100、200和300 mg·L~(-1),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次数分别为1、2和3)叶面喷施实验,研究不同处理对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枝条生长和叶片碳氮代谢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GA_3处理组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枝条长度较CK(对照,蒸馏水喷施3次)组显著增加,其中,T2(200 mg·L~(-1)GA_3喷施2次)处理组的枝条长度最大,较CK组增加了35.7%;PP_(333)处理组的枝条粗度总体上较CK组显著增加,其中,T5(200mg·L~(-1)PP_(333)喷施1次)处理组的枝条粗度最大,较CK组增加了23.8%。处理后30~90 d,所有处理组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枝条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均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而叶片中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C/N比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PP_(333)和6-BA处理组叶片中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C/N比总体上显著高于CK组,其中,T5和T6(300 mg·L~(-1)PP_(333)喷施2次)处理组对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C/N比的促进效果较佳,而T4(100 mg·L~(-1)PP_(333)喷施3次)和T8(200 mg·L~(-1)6-BA喷施3次)处理组对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促进效果较佳。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对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枝条长度、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以及叶片C/N比的影响最大,植物生长调节剂喷施次数对枝条粗度和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显示:叶面喷施200 mg·L~(-1)GA_3对薄壳山核桃品种‘波尼’枝条伸长的促进效果最佳,喷施200 mg·L~(-1)PP_(333)对枝条增粗及叶片碳氮代谢物积累的促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IBA、NAA、PP_(333)和KT这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处理以及碳源与光周期处理对山薯试管薯形成和生长发育影响。结果表明:(1)MS 2.0mg·L~(-1)IBA 1.0mg·L~(-1)NAA 0.5mg·L~(-1)PP_(333) 1.0mg·L~(-1)KT有利于山薯试管薯的形成和生长发育(成薯指数18.2189);(2)蔗糖作为碳源对山薯试管薯数量的诱导效果优于白糖(每瓶试管薯增加8.20个):75g·L~(-1)的糖有利于山薯试管薯的形成和生长发育(成薯指数225.5590);(3)光照时间长短影响试管薯数量,但对成薯指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甜荞品种‘北早生’和‘赤甜荞1号’为材料,利用多效唑(PP_(333))和6-苄基腺嘌呤(6-BA)在不同幼苗时期进行叶片喷施处理,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花芽分化过程,记录开花时间,调查开花和结实数,通过液质联用方法检测3种内源激素生长素(IAA)、赤霉素(GA_3)、脱落酸(ABA)及人工合成细胞分裂素(6-BA)含量,探究两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甜荞的花芽分化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为甜荞花期调控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第二片真叶期喷施100mg·L~(-1)PP_(333)和150mg·L~(-1)6-BA能显著提高甜荞结实率和单株产量,两种处理的结实率分别较对照提高49.5%、39.4%,单株产量分别提高41.8%、23.0%。(2)观察甜荞花芽分化过程并将其划分5个时期,分别为生长锥分化前期、生长锥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和雌雄蕊形成期,在第二片真叶期喷施PP_(333)和6-BA均加快了甜荞花芽分化进程,使其开花时间提前。(3)喷施PP_(333)在幼苗期和现蕾期降低了内源IAA、6-BA含量,增加GA_3、ABA含量,而在盛花期增加内源IAA、6-BA含量,降低ABA、GA_3含量;喷施6-BA在幼苗期和现蕾期增加了内源GA_3、IAA含量,在盛花期降低了内源GA_3、IAA含量,3个时期均降低了内源ABA含量,增加了6-BA含量。研究发现,第二片真叶期是调控甜荞小花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时叶面喷施100mg·L~(-1)PP_(333)和150mg·L~(-1)6-BA的调控效果最佳,可加快甜荞花芽分化进程,使开花时间提前,增加单株结实粒数,提高甜荞品种的结实率和单株产量;PP_(333)主要是通过减少甜荞开花数,增强弱势小花活力来提高结实粒数,而6-BA主要是利用增加开花数,提高有效可孕小花数来增加结实粒数。  相似文献   

5.
东北东部5种温带森林的春季土壤呼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阔  王传宽  焦振 《生态学报》2010,30(12):3155-3162
春季土壤解冻过程是中高纬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即土壤表面CO2通量,RS)年内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但此期间RS的时间动态规律及其控制机理尚不清楚。以我国东北东部5种温带森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春季土壤解冻时期RS动态及其相关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土壤解冻过程中,RS受林型、解冻时期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硬阔叶林、杨桦(Populus davidiana-Betulaplaty phylla)林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的RS变化范围依次为:10.0196.0mg·m-·2h-1,5.8217.1mg·m-·2h-1,9.7382.1mg·m-·2h-1,15.8-269.0mg·m-·2h-1和35.9262.5mg·m-·2h-1。RS的平均值随着解冻的进程而增大,其变化趋势大致与土壤温度的变化相吻合。土壤温度极显著地影响RS(R2=0.46-0.77),而土壤含水量对RS的影响则因林型和土壤深度而异。5种林型的土壤呼吸温度系数(Q10)依次为:落叶松林10.9,硬阔叶林7.1,红松林6.5,杨桦林4.3和蒙古栎林2.3。进一步的研究应该集中研究春季自然解冻过程中土壤呼吸的控制机制,尤其是土壤呼吸与土壤微生物种群动态及其活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多效唑对珐菲亚的叶绿素含量、抗逆性及活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四种不同浓度的多效唑(PP_(333))对引种药用植物珐菲亚进行叶面喷施,研究PP_(333)对珐菲亚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各处理均有明显提高珐菲亚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药材产量的作用,而对活性成分皂苷含量影响不明显。该研究为PP_(333)在珐菲亚化学调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湘产药食两用植物卷丹百合的鲜药、干燥药材、产地土壤及灌溉水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总六六六、总滴滴涕、甲氰菊酯、毒死蜱、百菌清进行测定,并用AFS-AAS法测定As、Hg、Pb、Cd、Cr和Cu含量。结果显示,6个采样区的土壤、灌溉水中六六六、滴滴涕、甲氰菊酯、毒死蜱均未见残留,百菌清残留量为ND~0. 126 mg/kg;在百合鲜药、干燥药材中,六六六、滴滴涕、甲氰菊酯、毒死蜱、百菌清5种农药均未测出有残留,另除G-1、D-4样品中Cd残留量超标外,所有样品重金属均符合《植物和制剂对外贸易和贸易的绿色贸易标准》(WM/T2-2004)。根据污染指数评价,龙山具有优良的卷丹百合产地环境,适合生产符合现代质量要求的绿色百合。但研究发现百合对于土壤中镉的富集系数好,有必要加强百合主产区土壤改性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多效唑对无土育苗辣椒株型的调控(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PP_(333)处理的辣椒幼苗,株型矮化,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从培育壮苗方面考虑,以25ppm或50ppm处理较有效。PP_(333)处理的幼苗叶片或茎中的GA含量下降而ABA含量上升,PP_(333)处理的辣椒苗株型矮化与内源GA和ABA之间的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9.
以目前芍药(Paeonia lactiflora)主栽品种‘紫凤羽’为供试材料,在冬季用300 mg·L~(-1)赤霉素(GA_3)及其延缓剂多效唑(PP_(333))进行灌根处理,待对照组进入蕾期对PP_(333)处理组施以300 mg·L~(-1) GA_3作解除处理,每隔10 d对各处理组鳞芽取样,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内源玉米素(ZT)、赤霉素(GA_3)、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乙烯(ETH)、多胺等的含量,采用石蜡切片对鳞芽发育状态进行观察,对各处理组鳞芽出土日期、出芽率、成花率、花期及株高进行观察统计。结果表明:外源GA_3会加快抗氧化酶活性变化速度,降低MDA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及利用,促进亚精胺(Spd)积累,在鳞芽发育初期提高了内源GA_3及ZT含量,在后期降低了其含量,内源IAA、ABA、ETH的含量也呈降低趋势,缩短了花瓣原基(petal primordium)分化期,促进了鳞芽发育进程,而PP_(333)与之相反,延长了花瓣原基分化期,抑制鳞芽发育;试验数据显示高浓度GA_3、ZT利于鳞芽发育启动,低浓度GA_3、ZT、IAA、ABA、ETH利于启动后的发育进程,且内源多胺调控芍药鳞芽发育时,其中Spd起主导作用。本文旨在为芍药花期调控提供参考依据,以期根据市场需求制定芍药花期的综合调控方案。  相似文献   

10.
PP_(333)和B_9对菊花有明显矮化株型的作用。处理的植株节间缩短,叶片浓绿,簇生于花朵之下,抗倒伏能力提高,观赏形态得到改进。PP_(333)对菊花生长的抑制效果比B_9大,能延迟开花和延长开花期。在生产上,PP_(333)处理浓度以 1000 ppm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气相色谱法测定橄榄中三唑酮残留量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结果表明,测量过程中三唑酮残留量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校准过程、重复性测量和回收率;当橄榄三唑酮含量为0.072 21 mg·kg-1时,扩展不确定度U = 0.005 576 mg·kg-1(k = 2)。  相似文献   

12.
交联透明质酸凝胶中交联剂的HPLC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中交联剂二乙烯基砜(DVS)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VS残留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C8(4.6mm×250mm),流动相为25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pH3.0)-乙腈(90∶10),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DVS在1~50μg/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7),平均回收率98.4%,RSD为1.02%。结论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中DVS残留量,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产品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植物中存在牛磺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牛磺酸(2-氨基乙磺酸)存在于动物几乎所有器官中,其在机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就植物而言,仅在某些海藻中发现有少量牛磺酸存在。至于植物中磺酸含量和生理作用尚待阐明。因此,我们用新近开发的电子捕获气相色谱法作了实验研究,证实植物中存在牛磺酸并测定了其含量。  相似文献   

14.
植物成花转变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过程,木本果树过长的童期严重制约了育种的进程.相对于模式植物,目前对果树成花转变与调控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了解并掌握果树成花转变的途径及调控方法,对于缩短果树童期、调控开花,加速果树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本文系统总结了果树的成花途径,阐述了果树栽培措施、植物...  相似文献   

15.
在广东鹤山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aeformis)人工林内设置外来蚯蚓西土寒宪蚓(Ocnerodrilus occidentalis)和乡土植物三叉苦(Evodia lepta)野外控制实验,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N2O和CH4通量进行15 d的原位测定,研究蚯蚓和三叉苦对土壤N2O和CH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叉苦并未明显增加土壤N2O和CH4的通量,而假植物(模拟三叉苦的物理效应)则显著促进了土壤N2O的释放通量。整个实验阶段,蚯蚓效应分别使无植物对照和三叉苦处理土壤N2O通量增加了26.7%和66.3%,而在种假植物条件下,添加蚯蚓使土壤N2O通量降低了39.7%;同时,蚯蚓效应使对照处理土壤CH4吸收通量增加了10.3%,使假植物处理土壤CH4吸收通量降低了90.6%,而使三叉苦处理土壤CH4释放通量增加了301.8%。可见,蚯蚓能够促进人工林土壤N2O释放;同时促进人工林土壤从CH4“汇”向“源”转变。三叉苦的物理过程促进土壤N2O的释放,而三叉苦的生物过程抑制土壤N2O的排放。如何减缓人工林中土壤N2O和CH4的排放,必须综合考虑植物物理过程、生物过程以及蚯蚓对土壤N2O和CH4排放过程影响的独立效应和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6.
植物对沼泽湿地生态系统CO2和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03~2005年在生长季对三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沼泽化草甸和毛果苔草(Carexlasiocarpa)沼泽地区CO2和CH4的排放通量进行野外对比观测实验。结果表明:2003~2005年生长季小叶章草甸土壤-植物系统CO2排放通量分别是土壤CO2排放通量的1.65、2.06和2.01倍,毛果苔草沼泽土壤-植物系统CO2排放通量分别是土壤CO2排放通量的2.58、2.27和4.21倍,表明沼泽湿地土壤-植物系统CO2排放通量的主要贡献者是植物地上部分的呼吸作用,且3个生长季小叶章草甸CO2排放通量均显著大于毛果苔草沼泽,主要是由于植物生物量的差异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不同。2003~2005年植物生长季,小叶章草甸土壤-植物系统CH4排放通量分别是土壤的4.84、3.55和6.45倍,毛果苔草沼泽土壤-植物系统CH4排放通量分别是土壤的2.60、1.25和3.22倍,且3个生长季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CH4排放通量均具有显著差异,这主要是由于水位的差异以及植物对CH4排放能力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3%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在烟草和土壤中的残留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测定烟草基质中茚虫威残留量的方法。土壤用乙酸乙酯直接萃取;烟草经乙腈溶液提取,旋转蒸发去乙腈后水相经二氯甲烷液液分配浓缩后采用UPLC-PDA检测茚虫威残留量。仪器的最小检出量为2.0×10-14g,土壤的添加水平为0.01~1.0 mg/kg,烟草的添加水平为0.1~1.0mg/kg,茚虫威的平均回收率为73.34~84.90%,相对标准偏差为3.81~5.64%。该方法适合于水稻基质中茚虫威含量的快速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18.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显著提高作物的耐旱性,从而提高干旱条件下作物的产量(余叔文等 1978,王保民等 1980,Fletcher等 1984,1985)。多效唑(multieffects triazole;MET)是我国80年代生产的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其化学名为(2RS,3RS)-1-(4-氯苯基)-4,4-二甲基-2-(1H-1,2,4-三唑-1-基)戊醇-3,它能显著延缓稻苗生长、促进分蘖、防止稻苗移栽后败苗(王熹等 1988a,b),提高  相似文献   

19.
珍稀濒危植物香果树种质离体保存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森荣  尹明华 《植物研究》2010,30(2):191-196
以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Oliv.)带芽茎段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采用正交实验和单因子实验方法研究了培养温度、无机盐水平、蔗糖、甘露醇和植物生长抑制剂PP333对香果树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果树带芽茎段在9℃低温下保存于附加2.0 mg.L-1KT、2.0 mg.L-16-BA、0.1 mg.L-1NAA、50 g.L-1蔗糖和10 g.L-1甘露醇的1/2MS培养基上,180 d后其成活率可达80%。PP333对香果树的离体保存也有显著影响,其中最适合的PP333浓度为6 mg.L-1,180 d后其成活率可达95%以上。离体保存后的试管苗经形态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RAPD分析检测没有发生遗传变异。本实验结果为珍稀濒危植物香果树的种质保存提供了一条简单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南山茶果皮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复采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ODS柱色谱法、反复重结晶等方法对南山茶果皮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南山茶果皮中分离并得到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1)、山奈酚(2)、原儿茶酸(3)、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6→1)-2′′′,4′′′-O-二乙酰基-α-L-鼠李糖基-(3→1)-2′′′′,3′′′′,4′′′′-O-三乙酰基-α-L-鼠李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6→1)-4′′′-O-乙酰基-α-L-鼠李糖基-(3→1)-3′′′′-O-乙酰基-α-L-鼠李糖苷(5)、3-甲氧基鞣花酸(6)、鞣花酸(7)、羽扇豆烷醇(8)、β-谷甾醇(9)和胡萝卜苷(10)。化合物2、6、7均为首次从南山茶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6、7为首次从山茶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