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自从1950年日本古植物学家橘行一氏(Koichi Tachibana)在日本的岩手县(Iwate Prefecture)东祝郡(Higashiiwan-gun)的上泥盆纪的Nakakura(中仓)层发现Leptophloeum 化石后,这一属植物在中国于1951年陆续发现于湖北长阳的黄家磴层,江西安远的盘古山层,广东花县的打鼓岭层,甘肃天水的巴都系,其地层时代俱属于上泥盆纪。中国的上泥盆纪植物群曾经笔者描述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第1卷第2期。1954年Leptophloeum 化石复发现于前宁夏省(现属于甘肃省)中宁县的上泥盆纪的红色硬砂岩层,此种重要发现复经笔者报道于古生物学报第2卷第2期及中国科学第3卷第1期。笔者在1952年所发表的论文中对于中国  相似文献   

2.
解放后的数年来,上泥盆纪的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在中国陆积有所发现,如湖北西南部长阳县及松滋县的黄家磴层,广东花县的打鼓领层,江西安远县的盘古山层以及甘肃天水县的巴都系红层,植物化石经作者的研究,发表于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36册,新甲种第4号及中国科学(外文版)第1卷第2期。在那里对於中国上泥盆纪陆相地层及植物化石和全世界同时代的地层及化石的关系,讨论比较详细。和全世界上泥盆纪相似,中国上泥盆纪植物群最重要的代表,是一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达茂旗巴特敖包地区包尔汉图剖面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内蒙古达茂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巴特敖包地区志留纪、泥盆纪碳酸岩相地层发育,本区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底栖大化石的研究工作已有一定基础。但志留纪、泥盆纪地层在时代确定和对比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必须用主导化石门类牙形刺加以解决。研究表明:包尔汉图剖面的顶部属泥盆系无疑,应归入阿鲁共组,而不是西别河组;巴特敖包地区的海侵,始于罗德洛统卢德福德阶(Ludfordian)早期。本剖面没有发现文洛克世和罗德洛世早期的海相沉积。本文描写了一个志留纪牙形刺新种:Ozarkodina uncrispa sp.nov.。  相似文献   

4.
介虫类化石在中国古生代地层中发现虽多,但研究者尚少,早在1934年葛利普教授在“云南东部志留纪动物群”一文中描述六种。1935年法人巴特亦描述过一种~(**),文载“中国西南古生代及中生代化石”中。1944年马以思在“黔北桐梓县三叠纪动物群”文内,曾提及介虫化石,但未鉴定种名。1942及1948年赵金科、徐煜坚二同志在广西永淳中泥盆纪地层中,见到介虫化石。俞建章教授在广西灵川,风林山扁豆状石灰岩中亦采有介虫化石。经作者鉴定或属上泥盆纪。  相似文献   

5.
乌桐系底部地层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的数年中,地层上及化石上新的重要发现时有增加。最近潘江同志对于南京龙潭附近的地质研究颇说,曾在雷鼓山剖面鸟桐系的含铁层中发现鱼化石,经刘宪亭同志鉴定,认为胴甲鱼类(Antiarcha)的一种,属名和种名俱未能鉴定,地层时代应属于泥盆纪。因此潘江同志主张将鸟桐系底部的地层,即自高家边层以上的厚约70—80米左右的一段地层归於泥盆纪。这一段的顶部地层是一层深灰色页岩,顶部产胴甲鱼化石及植物化石并含有赤铁矿及褐铁矿结核和瘤状贫铁锰矿,局部呈薄层状。这一层厚约13米含铁的深灰色页岩层,潘江同志主张是上泥盆纪及下石炭纪的分界线,即在此层以上的地层,仍归於下石炭纪底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在整理昆虫化石的时候,发现了许多蠊目化石标本保存很好,在地层的分布上从老到新发现较全,实为可贵,值得予以报道。 以往,我国的(虫非)蠊化石描述很少。仅在本世纪20年代初期葛利普(Grabau,1923)描述了山东的四种昆虫化石,其中有二种属(虫非)蠊目;后为秉志所订正,一起载入《中国之白垩纪昆虫化石》一文中。秉志文中有关(虫非)蠊目者计有下列种属:Laiyangia paradoxiformis(Grabau),Sinoblatta laiyangensis(Grabau),Mesoblattina sinicus Ping。这些化石按秉志意见,认为其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1935年秉氏又描述了我国抚顺地区下第三系含煤地层里的琥珀化石Cainoblattinopsis fushuensis Ping。此后虽也有少数发现,但未被描述。  相似文献   

7.
中泥盆世腕足类的新属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来,笔者在研究华南泥盆纪地层和鉴定各野外队所采集的泥盆纪化石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新的腕足类材料,由于标本零散,或保存不佳,或数量太少,故迄今未予描述。1959年为编制南岭、川滇等地区化石手册,曾把该区有关化石进行整理。其中大部分已在国内文献中记叙;但亦有若干新种,考虑到其分布较广,层位稳定,为使广大地质工作者能及时掌握,故在“手册”中曾初步命名,并予以简述。目前化石手册即将出版,为遵循古生物命名规则,将这些材料记载于此。  相似文献   

8.
藏北申扎早泥盆世四射珊瑚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历年来的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报告中,关于早泥盆世生物群的报道,只限于藏南珠穆朗玛峰地区发现的凉泉组生物群,包括笔石、竹节石等浮游型生物群,时代相当于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穆恩之等,1975;穆西南,1975).1980年夏,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组织的考察队再次入藏进行地层古生物工作.在西藏地质局综合普查大队工作的基础上,于西藏北部申扎附近出露的海相泥盆纪地层中采获珊瑚化石和其它底栖门类化石.这个  相似文献   

9.
1963年5月,笔者收到一批采自广西凤山、东兰一带的动物化石。这批化石几乎全部是海生无脊椎动物,其中仅有一块是鱼化石,属于空棘鱼类,它与上述化石产于同一层位中,依据采集者的野外标签记载,这批化石产于下三迭统罗楼组。空棘鱼类化石最早地史记录是产于泥盆纪地层,在白垩纪以后的地层中再没有发现该类鱼化石。因此,人们认为它们在中生代未期已绝灭了。1938年,在非洲东海岸发现了该类鱼的现生代表——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于1951年春季采自湖北西部长阳马鞍山的向家磴、双栗树及白岩槽等地的上泥盆纪写经寺层;因化石大部分都已铁化,保存较好。共计11属15种,共中有4个新属及11个新种不能鉴定者数种。兹将各属所发现的种属分别表列如下:长阳上泥盆纪写经寺层中产丰富化石的岩层仅有30米,除其上部有零星化石不计外,还可分为中下两部:a)中部为薄层石灰岩及黄色泥质石灰岩,含介形类化石(By 230)及(By 7)。  相似文献   

11.
1953年夏,重庆大学地质系乐森璕教授在四川江油县观雾寺附近铺路石板上发现了盾皮鱼类(Placodermi),化石。此类鱼化石在我国仅发现有棘鱼目(Acanthodii)及胴甲目(Antiarchi),而且材料比较破碎。关于节甲目(Arthrodira)的化石,这在我国还是初次发现。节甲类鱼化石发现在欧洲的约达46属;在北美的约达35属,包括的种很多,在亚洲方面如西伯利亚等地也有—些发现。此类鱼化石今在我国泥盆纪地层中发现,对于泥盆纪地层的区域对比,该类鱼的地理分布及系统演化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青海柴达木盆地第三纪轮藻化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水 《古生物学报》1961,(3):183-209
一、绪言近年来轮藻化石曾发现于我国许多地区的泥盆纪、侏罗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中,其中以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第三纪地层发现最多。本文所描述的就是青海柴达木盆地红三旱Ⅰ号、鄂博梁Ⅰ、Ⅱ、Ⅲ号及冷湖Ⅶ号5个地区第三纪地层所产的轮藻化石,计1科、4亚科、8属、42种、6亚种和1变种,其中包括27个新种和1个新变种。柴达木盆地轮藻化石的分布以盆地中心最为丰富,如鄂博梁Ⅱ号、Ⅲ号及冷湖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泥盆纪古地理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王钰、俞昌民于1959年全国第一届地层会议期间,分析了中国泥盆纪古地理概况。指出东北北部接受北极太平洋的海侵,由鄂霍茨克海侵入;南天山则“受到来自西欧的海侵影响”;中国南部于中泥盆世末期发生了大明山运动;晚泥盆世初期海侵规模最大。1974年,他们  相似文献   

14.
<正> 肯氏兽类在我国产出相当丰富,过去曾发现于山西二马营组的上部和新疆小泉沟群的下部,化石计有两属六种,时代均为中三迭世。近年,地质科学院程政武在陕西府谷县二马营组底部发现一十分完整的肯氏兽头骨,另立一新属,命名为戏楼沟陕北肯氏兽Shanbeikannemeyeria xilougouensis(尚未发表)。内蒙地区过去从一些破碎的牙齿及骨片上也确定过存在肯氏兽类。我所二、三迭纪组一九七六年野外工作期间在内蒙伊克昭盟准格尔旗布尔洞公社采到一具不完整的肯氏兽骨架(包括头骨),现报道如下。依据化石的  相似文献   

15.
介虫类化石在中国各地层中多有其存在,但因其个体细小,颇难引人注意。近年因国家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地质事业突飞猛进,尤其是钻探工作特别重要。而微小化石对於钻探时地层时代的决定及对比用途甚大,因此微小化石的研究与今天的地质探矿工作的关系极国密切的。关于介虫类动物的一般习性,在鉴定地层上的价值及该化石在中国过去研究情况,著者已在另文简单介绍。最近杨敬之、穆恩之二同志又在湖北西部古生代地层中采得此类化石甚多,上至二叠纪下部棲霞石灰岩,下至下奥陶纪下部宜昌层均有其发现,本文所述仅下奥陶纪宜  相似文献   

16.
本报道的鱼类化石产自湖南石门大京州的上泥盆统写经寺组。在中国泥盆纪地层分区上,化石产地属于华南区的湘、鄂、川交界分区(侯鸿飞等,1988)。该分区泥盆系为一套厚度不超过500m的近岸海相碎屑岩沉积,仅发育中泥盆统上部至上泥盆统(图1),并普遍超覆在志留系温洛克统之上,以角度不整合伏于石炭系或二叠系之下。上泥盆统分两个组,从下而上分别为黄家磴组和写经寺组。黄家磴组系杨敬之、穆恩之(1953)创立,标准地点在湖北长阳马鞍山东端的黄家磴。岩性为砂岩夹少量页岩,植物化石丰富,并含有误订为植物化石的湖北长阳鱼(Changyanophyton hupeiense Sze,1952)。根据植物化石组合面貌,黄家磴组的时代被认为是晚泥盆世早期。写经寺组是谢家荣、刘季辰(1927)创立的。岩性分为二段:下段以泥灰岩为主,含Yunnanella abrupta、Yunnanellina triplicata等腕足类化石;上段以砂页岩为主,含植物化石,其组合面貌除大致与黄家磴组相似外,还有一些新的分子,如Leptophloeum guanzhuangense、Cyclostigma hunanense等。根据动、植物化石群的性质,写经寺组的时代大致与法门期早期相当。多年来,在这一分区的泥盆纪地层里,很少鱼类化石。杨敬之、穆恩之(1953)曾提及在湖北长阳写经寺组底部发现的鱼化石,这些鱼化石与腕足类Yunnanella、Tenticospirifer等共生,但种属并未定出。已记述过的鱼化石只有湖北长阳黄家磴组的长阳鱼(潘江,1962)。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泥盆纪地层研究最早始自贵州,丁文江等对该区泥盆系的分层,在华南泥盆系分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贵州泥盆纪生物群却研究得很差,许多重要的门类如腕足类、珊瑚尚缺乏系统描述。在地层方面,对于海相中泥盆世早期沉积的特征、分布一直不清楚,至于贵州西部泥盆系的发育情况更无正式报导。1959年以来,地质部第四普查大队对贵州境内的泥盆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很多新动物羣,并确立了一些新地层单元。本文所描述的这批重要化石,即由第四普查大队金晓华、刘朝安等最早发现,继由北京地质学院实习队和笔者等,分别于1960—  相似文献   

18.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化石证据,在距今4亿多年前以前的泥盆纪,脊椎动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鱼类特别繁盛,可称为鱼类时代。但是,辽阔的南美大陆却与其他各个大陆不同,已经找到的泥盆纪的脊椎动物化石廖廖无几。这些动物化石中,最令人信服的是在巴西的泥盆纪地层中找到的一个两栖类的足迹化石;在玻利维亚的下中泥盆世中找到的无颌类的鳞片化石,鲨鱼和棘鱼类的棘刺与鳞片,以及盾皮鱼的头甲和骨片。  相似文献   

19.
1955年9月杨敬之先生及王水在川北江油县马角坝中泥盆纪石灰岩所夹的灰色薄层钙质页岩中采集了很多小化石,笔者等在其中发现一种轮藻类的藏卵器(Oogonium)化石,即本文所描述的Sycidium。和此种化石共生的有介形虫化石。根据侯祐堂先生的鉴定,这些介形虫化石是属于中、下泥盆纪的类型,而不像上泥盆纪的产物。Sycidium 属于Sycidiaceae 科,外形作球状,藏卵器为16行、18行或20行纵分排列的许多细胞所组成,每一个细胞的外表,由于钙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钙化不完全则成小凹陷(pits)(见插图1之b 和插图2之b),钙化完全则成小突起(tuber-  相似文献   

20.
收集化石有益身心健康自退休数年以来,我一直坚持外出考察,爬山涉水,收集奇石、矿物和古生物化石,再查阅资料,整理分类,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并陶冶了情趣。我的家乡虽地处偏远,但奇山秀水令人神往,这里有寒武纪、泥盆纪地层,也有中生代地层,蕴含着丰富的化石。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