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生素对所致腹泻大鼠肠道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细菌移位的影响及乳酸杆菌制剂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细菌培养法动态测定抗生素所致腹泻大鼠肠道菌群变化及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和结肠组织的移位细菌量;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肠黏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应用抗生素可致大鼠腹泻,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组织受损,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大肠埃希菌攻击可加重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黏膜损伤程度,促发细菌移位发生。乳酸杆菌可扶正肠菌群结构,修复损伤的肠黏膜,抑制肠细菌移位发生。结论阐明了抗生素、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道菌群结构和肠道细菌移位间的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关系。微生态制剂在维持机体微生态平衡、修复肠黏膜方面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人类肠道中微生物群与肠道环境相互作用以维持机体健康。肠黏膜屏障主要由黏液层、肠道菌群、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细胞本身的完整性等构成。肠道作为直接与大量菌群接触的器官,其屏障功能在肠道健康中的作用尤为显著。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互作用,保持肠道菌群与肠道屏障相对稳定,肠道菌群参与肠道免疫反应的建立,共同建立机体天然防御系统,在保持肠道免疫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两者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可诱发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及免疫相关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本文主要阐述肠黏膜屏障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肠道疾病。  相似文献   

3.
郜红伟  唐立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22(9):863-864,F0003
肠黏膜不仅有消化和吸收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防御性屏障功能,它可以使机体的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当肠黏膜屏障受到损伤时,肠道中的微生物和毒素会突破肠黏膜屏障,进入门静脉和淋巴系统从而引起细菌移位,甚至发展为全身性的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ultiple organs defic iency syndrome,MODS)。  相似文献   

4.
神经炎症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iu AW  Liu Z  Guo J  Peng YP 《生理科学进展》2011,42(5):353-358
近十多年来的研究表明,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脑内始终存在着以胶质细胞激活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神经炎症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诱发或加重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另一方面,它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有利于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激活的胶质细胞通过释放致炎细胞因子和活性氧自由基等分子介导神经炎症所致的神经元退行性病变,而由调节性T细胞产生的抗炎细胞因子及由神经元释放的抗炎神经肽能保护神经元抵抗神经炎症,从而减缓或减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机体急进高原时,随着海拔增高氧分压不断降低,出现低氧反应,导致机体各个器官出现严重的损伤和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肠道是连接人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最大的通道,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可以阻挡外界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侵袭。在急进高原缺氧环境下肠道损伤尤为明显,可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机体出现明显的胃肠道不适症状,如腹泻、恶心、呕吐、厌食等,严重者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急进高原缺氧环境下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具体机制仍未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黏膜屏障损伤与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Toll样受体及缺氧诱导因子相关,同时Toll样受体4与缺氧诱导因子-lα被认为是炎症和缺氧最主要的信号因子,两者在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研究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将急进高原缺氧环境下Toll样受体4与缺氧诱导因子-lα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骶神经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56只Wistar大鼠分7组(n=8):正常组、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SCI)组和骶神经电刺激组(按24、48、72h各8只)。进行内毒素测定;肠系膜淋巴结、肝脏、脾脏菌培养;肠道形态学观察;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蛋白表达测定。结果:对照组肠黏膜不同程度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及细胞间连接破坏;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明显。实验组肠黏膜得到改善,内毒素水平下降且细菌移位减少。ZO-1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ZO-1的分布出现不同程度的散乱、排列不规则,实验组分布得到改善。结论:骶神经电刺激可促肠蠕动、排肠内容物、减少肠道菌群数量,保护肠黏膜上皮细胞及紧密连接的机械屏障,减少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7.
肠黏膜屏障是机体屏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阻止肠道寄生菌及其毒素向肠腔外组织移位,防止机体受内源性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侵害.自噬在各种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缺血缺氧等应激状态下,自噬对细胞存活、清除细胞内衰老细胞器等起重要作用.缺氧可诱导自噬.多数情况下自噬被认为是细胞的一种保护作用,然而在某些条件下细胞过度自噬也能导致细胞凋亡.肠黏膜屏障损伤的研究是目前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自噬在缺氧环境下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肠神经胶质细胞分布于消化道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其具有广泛的异质性和可塑性。黏膜层最靠近肠腔,易受病原体侵袭和炎症影响,因此黏膜稳态备受关注。肠黏膜神经胶质细胞(mucosal enteric glial cells,mEGCs)与肠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等非神经元细胞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来看,mEGCs可能处于中心调控位置。最近研究不断揭示mEGCs的亚型和新功能,表明mEGCs在病理条件下存在功能改变。了解mEGCs如何引起黏膜功能障碍及其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将总结mEGCs在维持粘膜内环境稳定和调节炎症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侃  慕春龙  朱伟云 《微生物学报》2019,59(9):1737-1746
肠道微生物群能够调节宿主肠道稳态,同时参与调节宿主神经系统功能和行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宿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从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研究微生物在肠?脑轴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靶向调控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功能,将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手段。近年来,有关肠道微生物与机体神经系统间的互作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其具体的调控机制还未明晰。因此,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对宿主神经健康的调节作用,以及肠道微生物与宿主间的互作在调节神经功能、行为的潜力等研究进展,为更好地了解肠道微生物在调控宿主神经系统功能和行为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对于肠道菌群种类以及作用认识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作为人体庞大而又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和菌群分布有紧密联系的肠屏障功能的改变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对人体的治疗作用是十分显著的,而活血化瘀法是使用具有消散作用及攻逐体内淤血作用的药物来治疗人类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肠道菌群以及肠屏障功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围绕肠道菌群结构改变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对近十年关于肠道菌群与活血化瘀方药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探究活血化瘀法(中药及中药复方)对于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