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选择对老年肺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老年肺肿瘤患者,分别有62例用全凭静脉麻醉和61例用静吸复合麻醉的麻醉方法,记录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用MMSE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分,分别评定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出麻醉室时及1、3、5天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判断患者的POCD。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与术前1天比较,全凭静脉麻醉组、静吸复合麻醉组出麻醉恢复室时、术后1 d时MMSE评分降低(P0.05);与术前1 d比较,两组在术后3天和7天时MMSE评分恢复正常(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MMSE认知功能评分在术前、术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麻醉恢复室时,全凭静脉麻醉组发生POCD24例(39.34%),全凭静脉麻醉组发生25例(40.32%),两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天、3天、7天两组分别POCD的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用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BIS监测下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两种方式下的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手术患者麻醉效果。方法:46例择期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患者,ASAI`II级,随机分为:丙泊酚靶控全凭静脉麻醉组(TCI组)和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组(SD组),各23例。术中均监测BIS值(维持在40~60)。记录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30 min(T2)、术后1 h(T3)患者血压(BP)和心率(HR);记录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术中知晓发生率和术后24小时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结果:TCI组与SD组患者BP和HR在T1、T2、T3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CI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早于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知晓;但术后24小时PONV发生率TCI组明显低于SD组(P0.05)。结论:在BIS监测下,丙泊酚靶控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腔镜下子宫切除手术均能够维持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平稳,预防术中知晓,但全凭静脉麻醉较静吸复合麻醉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术后24小时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腹腔镜子宫全切2型糖尿病患者应激反应、苏醒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本院接受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静吸复合麻醉组,每组各30例。全凭静脉麻醉组患者接受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静吸复合麻醉组患者接受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应激激素[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Ⅰ(AngⅠ)、空腹血糖(FPG)]水平,术后苏醒质量及认知功能差异。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切皮时(T2)、缝合时(T3)、术后6 h(T4)时,静吸复合麻醉组患者的HR、MAP低于全凭静脉麻醉组患者,血清中Cor、NE、AngⅠ、FPG的水平低于全凭静脉麻醉组患者(P<0.05)。拔管后5 min、术后6 h,静吸复合麻醉组患者的Steward苏醒评分总分及各个子项目评分均高于全凭静脉麻醉组患者(P<0.05)。拔管后5 min,静吸复合麻醉组患者的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高于全凭静脉麻醉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吸复合麻醉可有效减轻腹腔镜子宫全切2型糖尿病患者的围术期应激反应,且在提升苏醒质量、改善拔管后早期认知功能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TIVA)对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苏醒躁动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74例接受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TIVA组与静吸复合麻醉(VICA)组,每组各37例。比较两组诱导麻醉前(T0)、切皮后1 min(T1)、手术开始后30 min(T3)、手术结束时(T3)及术后30 min(T4)血糖(GLU)、血清皮质醇(COR)、白介素(IL-6)水平的变化、麻醉药物用量、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期躁动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T1时刻,两组GLU、COR、IL-6水平均呈现出不同程度升高,而TIVA组T1~T4时刻各指标均较VICA组明显降低(P0.05)。与VICA组比较,TIVA组丙泊酚的术中使用量显著减少,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及躁动程度均较VICA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12、24 h切口疼痛的VAS评分均明显高于VICA组(P0.05)。结论:TIVA应用于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可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和全麻药剂量,改善苏醒期质量,但应根据患者的疼痛感受采取必要的镇痛措施。  相似文献   

5.
赵以霞 《蛇志》2023,(1):62-65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复合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92例老年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麻醉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46例。A组行全凭静脉麻醉,B组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复合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用药剂量、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VAS)、认知功能(MMSE)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药剂量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VAS评分比较,B组患者术后2、6、12、24、48 h的VAS评分均较A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MMSE评分比较,术前1 d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时,B组的MMSE评分均较A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低于A组的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患者实施全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深度对全麻老年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免疫功能及血清IL-1β、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法将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拟行全麻手术的200例老年患者分为研究组(n=102)和对照组(n=98),研究组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在50-59之间,对照组BIS维持在40-49之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_0)、手术2h(T_1)、术后24 h(T_2)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内皮素-1(ET-1)、T淋巴细胞(CD3~+、CD4~+、CD8~+)、NK细胞(CD3-CD16+CD56+)、血清白介素-1β(IL-1β)、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Cor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且研究组T_1、T_2时Co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CTH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_1、T_2时ET-1水平低于T_0时及对照组(P0.05)。两组CD3~+、CD4~+、CD8~+、CD3~-CD16~+CD56~+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且研究组T_1、T_2时各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IL-1β水平均先升高后降低,研究组T_1时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MGB1水平持续上升,研究组T_1、T_2时HMGB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持BIS50-59的浅度麻醉可降低老年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水平,促进术后免疫功能恢复,降低HMGB1水平及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减轻围术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麻及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胃癌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全麻组(A组)及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T0(术前)、T1(术毕)、T2(术后24 h)、T3(术后72 h)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及血栓素B2(TXB2)值。结果:B组的清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异丙酚维持麻醉用量明显低于A组(P分别为0.044、0.036、0.042);与T0相比,B组PT、APTT在T2、T3时明显延长(P0.05),A组及B组的FIB在T2、T3时明显升高(P0.05),而B组明显低于A组(P0.05);与T0相比,两组PLT在T2、T3点时明显降低(P0.05),且A组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TXB2在T2、T3点时明显升高(P0.05),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可以减少对患者凝血系统的影响,预防术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比较盐酸右美托咪定及丙泊酚用于全凭静脉麻醉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中镇静作用及对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0名,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盐酸右美托咪定组(C组)和丙泊酚组(E组)(n=30),两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TIVA)。其中C组在麻醉中采用盐酸右美托咪啶静脉维持;E组在麻醉中采用丙泊酚静脉维持。记录患者术中镇静程度BIS监测评分、术中知晓率、术后呼吸抑制发生率(术后SPO_294%)、恶心呕吐发生率、寒战不适发生率和术后镇痛的满意率,分别比较麻醉诱导前10 min(T1)、术后30 min(T2)2时间点外周血中TNF-α、IL-6、CRP的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术中镇静程度BIS监测评分及术中知晓率无显著差异(p0.05),C组术后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小于E组(p0.01),且恶心呕吐及寒战不适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E组患者(p0.05);同时,与E组相比,C组的术后镇痛满意率显著提高(p0.05)。两组患者T1时刻的TNF-α、CRP、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C组T2时刻TNF-α、CRP、IL-6水平低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右美托咪定较丙泊酚更适用于全凭静脉麻醉乳腺癌根治术的镇静,且有利于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9例骨科手术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4)和研究组(n=45),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研究组给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术后精神状态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药物使用量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语言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术前(T2)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均较麻醉前(T1)时间点降低,两组患者手术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时间点MAP、HR均较T2时间点升高(P0.05),但两组患者T1~T4时间点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 h(T5)~术后72 h(T8)时间点、研究组T5~术后24 h(T7)时间点MMSE评分低于T1时间点(P0.05),而研究组T8时间点MMSE评分与T1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7、T8时间点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5、术后12 h(T6)时间点POCD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7、T8时间点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式均可对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精神状态造成一定影响,但硬膜外麻醉对术后精神状态的影响程度相对更轻,同时还可降低POCD发生率,改善围术期部分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联合曲马多镇痛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疼痛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60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者30例。A组患者采取帕瑞昔布镇痛;B组患者采取帕瑞昔布联合曲马多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30 min、8 h、12 h、24 h镇痛效果以及T0(麻醉诱导前)、T1(手术完成)、T2(术后2 h)、T3(术后6 h)、T4(术后24 h)血清IL-6、IL-8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30 min、8 h、12 h、24 h,A组VAS评分均高于B组同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1、T2、T3、T4时血清IL-6、IL-8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两组血清IL-6、IL-8水平均在T3时刻达到最高值;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高于对照组的1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瑞昔布联合曲马多镇痛可提高镇痛质量,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avid R. Bevan 《CMAJ》1986,134(6):625-626
A randomized clinical crossover trial was carried out to compare the use in the home, during 1-week periods, of two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hamber devices (the Aerochamber and the Spacer) and a standard metered-dose inhaler (MDI) in 24 patients with reversible bronchospasm and satisfactory inhaler technique. Measurements of peak flow,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FEV1),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ratio of FEV1 to FVC and forced midexpiratory flow rate were made immediately before and 15 minutes after inhalation of terbutaline sulfate. No difference was noted in results of spirometry, peak flow readings or side effects between the devices. The results of spirometry were better during the trial than immediately before it (p less than 0.01). The mean score for inhaler techniqu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t follow-up than during the trial (p less than 0.001).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this population there is no advantage to using either a chamber device rather than an MDI or one chamber device rather than the oth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