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在无痛胃肠镜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8月到2018年8月我院接诊的行无痛胃肠镜患者的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3)。对照组使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诱导时间、清醒时间、离室时间、术前、术后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优良率分别为97.87%、76.7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诱导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清醒时间、离室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0 min、3 h及6 h,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6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23%(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肠镜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单用丙泊酚,并可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无痛肠镜患者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实施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无痛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在BIS监测下给予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麻醉,对照组在BIS监测下给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给药后5min、10min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低于入室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给药后5min、10 min平均动脉压、心率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丙泊酚用量、麻醉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无痛肠镜患者的临床检查过程中,在BIS监测下行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麻醉,能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硬腰联合麻醉下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患者术中的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入丙泊酚60μg/kg·h,观察组患者静脉注入右美托咪定0.4μg/kg·h。分别记录患者术前、术中30 min以及术后的Ramsay评分、BIS评分、MAP、HR以及Sp O2等生命指征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30 min的镇静效果优于对照组,其中Ramsa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B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中30 min H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是两组之间MAP以及Sp O2却没有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发现两者差异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硬腰联合麻醉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术中可以显著改善镇静作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治疗老年精神病患者无抽搐电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9年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本院)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老年精神病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右美托咪定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都给予丙泊酚静脉注射麻醉,电休克治疗前10 min右美托咪定组缓慢推注右美托咪定0.2μg/kg(20 mL),对照组推注20 mL的生理盐水,记录和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与患者生命体征的波动情况。结果:右美托咪定组的丙泊酚用量、意识恢复时间与定向力恢复时间都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20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都处于正常范围内,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A、IgM值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治疗期间的烦躁、惊恐发作、苏醒延迟、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显著低于对照组(36.7%,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治疗老年精神病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不会对机体的生命体征与免疫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且能减少丙泊酚用量,提高麻醉效果,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啶复合芬太尼及七氟烷用于脑肿瘤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脑肿瘤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各20例。麻醉诱导前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5μg/kg,P组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均15 min泵注完成。静脉注射咪唑安定、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依托咪酯行麻醉诱导。术中均用芬太尼、七氟烷、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D组持续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啶0.2~1.0μg·kg-1·h-1,P组给予丙泊酚3~10 mg·kg-1·h-1,调整右美托咪啶及丙泊酚用量,使BIS值维持于40~50。于麻醉用药前(基础值)(T0)、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T2)、切开硬脑膜(T3)、取瘤(T4)、术毕(T5)、拔气管导管时(T6)记录心率(HR)、血压(SBP、DBP)。记录手术时间、输液量、出血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10 min警觉/镇静(OAA/S)评分。结果:与T0比较,D组T1、T3、T4时SBP、DBP明显降低(P0.05),HR明显减慢(P0.05),但仍接近正常值,P组T1时SBP、DBP明显降低(P0.05),HR明显减慢(P0.05),T2、T5、T6时SBP、DBP明显升高(P0.05),HR明显加快(P0.05)。与P组比较,T2~T6时D组SBP、DBP明显低于P组(P0.05),HR明显慢于P组(P0.05)。D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拔管后10min OAA/S评分显著高于P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或丙泊酚复合芬太尼、七氟烷麻醉用于脑肿瘤手术均能够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右美托咪啶能抑制气管插管、拔管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术后苏醒快且苏醒质量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在腰椎管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7月至2019年8月于我院手术治疗8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泵入0.5μg/kg右美托咪定并在术中以0.2μg/kg·h麻醉维持,对照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泵入生理盐水。对比两组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插管后1 min(T2)和5 min(T3)、拔管1 min(T4)和5 min(T5)的心率(HR)、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的数值,同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瑞芬太尼用量及12 h内吗啡用量。比较各时间点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时HR、SBP、DBP均显著降低(P<0.05),与T1比较,两组患者T2、T3和T4时HR、SBP、DBP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在T3、T4和T5时HR、SBP、DBP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及瑞芬太尼用量和24 h吗啡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能够维持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减少术中麻醉药物和术后镇痛药物用量,改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用于肠镜检查患者效果比较。方法:肠镜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D组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M组静脉输注咪达唑仑0.08 mg/kg,均用生理盐水10 mL稀释,10 min输注完毕后进行肠镜检查。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呼吸指标的变化,是否完成肠镜,患者的满意度以及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所有患者镇静满意,均能很好耐受肠镜检查,并且检查过程中MAP、HR和SpO2稳定(P0.05)。咪达唑仑组镇静时有轻度呼吸抑制,肠镜检查过程中MAP和HR升高(P0.05),插管耐受率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肠镜镇静有效,无呼吸抑制,血流动力学稳定,是理想的辅助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对无痛人流患者麻醉情况及术后疼痛的影响差异。方法:选取我院自愿申请无痛人流孕妇208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n=104)和对照组(n=104),对照组给予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用药,实验组给予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用药。观察并记录患者麻醉前(T0)、麻醉后手术前(T1)、扩宫时(T2)、术后(T3)的MAP、SpO_2、RR、HR;记录患者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患者醒后宫缩VAS疼痛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在T1和T2时的MAP、SpO_2、RR、HR均有所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丙泊酚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平均苏醒时间、醒后宫缩VAS疼痛评分及丙泊酚注射痛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较丙泊酚联合芬太尼镇痛作用更佳,术后恢复更快,值得在无痛人流手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先给药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诱导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7月-2013年3月择期行腹部手术且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泵入剂量为1.0μg/kg的右美托咪定稀释液15 m L)和对照组(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泵入15 m L生理盐水),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在不同时刻的BP、HR、RPP,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NE和E的浓度。结果:(1)与T0时刻相比,对照组患者的心率、血压、RPP在T1-T5各时刻是先有所下降后又上升的(P0.05),其中对照组RPP在T3时明显上升(P0.01),然而实验组内在各时刻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T0时刻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血浆NE和E的含量水平在T3、T4时刻明显上升(P0.05),而实验组则变化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预先给药用于缓解高血压冠心病患者诱导插管时心血管反应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对腰椎手术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择期行腰椎全麻手术患者92例,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6例,两组麻醉诱导方案相同,于麻醉诱导前给予观察组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啶,给予对照组静脉泵入生理盐水。术后均采用经静脉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插管1 min(T1)、插管5 min(T2)、拔管后1 h(T3)及术毕(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氧饱和度(SPO_2)和心率(HR)。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即刻疼痛及镇静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吗啡使用剂量。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T1时刻SBP、DBP水平较T0明显下降,对照组T3时刻SBP水平高于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时刻DBP、SBP水平高于对照组,T3时刻S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时刻观察组H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对照组,而Ramasy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吗啡使用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全麻对腰椎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镇痛、镇静效果显著,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Raji, a human B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 has the ability to activate the complement cascade by alternate pathway mechanisms with subsequent fixation of C3 to receptors on the Raji cell membrane. Using this property, we examined the role that complement plays in mediating a cytolytic event betwee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and Raji cells coated with C3b, antibody, or both. Presence of C3 was confirmed by immune adherence. IgG bound to the Raji membrane was quantitated using I125 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assay. The presence of alternate pathway-activated C3 on Raji cells failed to produce monocyte-mediated cytotoxicity. These same target cells subsequently coated with antibody concentration ranging from 200 to >600,000 SPA molecules per Raji cell produced neither enhancement nor inhibition of 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ADCC was enhanced by complement when complement activation and binding of C3 to the cell surface occurred by classical pathway mechanisms. ADCC of 32% ± 3.2 occurred with undiluted antiserum (625,000 SPA molecules bound/Raji cell) with enhancement to 52% ± 1.1 in the presence of C3. IgG inhibition of ADCC was unaffected by the presence of membrane-bound C3.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