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国内外文献检索收集了201 条中国森林土壤呼吸及相关环境因子数据, 比较了不同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土壤呼吸差异。结果表明: 中国森林土壤呼吸沿着气候梯度由南至北呈递减趋势,平均速率为2.67 μmol·m–2·s–1。天然林平均土壤呼吸速率(2.89 μmol·m–2·s–1)显著高于人工林(2.40 μmol·m–2·s–1)。除了暖温带以外, 其它四个气候区的天然林土壤平均呼吸速率均高于人工林。人工林土壤平均呼吸速率依次为: 暖温带(3.17 μmol·m–2·s–1)>热带(2.83 μmol·m–2·s–1)>亚热带(2.20 μmol·m–2·s–1)>中温带(1.97 μmol·m–2·s–1)>高原气候区(1.14 μmol·m–2·s–1); 其中高原气候区的土壤平均呼吸速率显著低于暖温带、热带和亚热带。天然林的土壤平均呼吸速率依次为: 热带(4.40 μmol·m–2·s–1)>暖温带(2.75 μmol·m–2·s–1)>亚热带(2.70 μmol·m–2·s–1)>高原气候区(2.63 μmol·m–2·s–1)>中温带(2.37 μmol·m–2·s–1)。不同气候带森林土壤自养呼吸贡献率平均为33.1%(17.1-65.7%), 天然林土壤自养呼吸比例(34.7%)略高于人工林(32.6%)。中国森林土壤呼吸的Q10值平均为2.56(1.46-3.60), 沿气候梯度由南到北逐渐增加。不同气候带的人工林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2.38)要低于天然林(2.68)。  相似文献   

2.
雨生红球藻的光周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是一种单细胞淡水绿藻, 是自然界已知的中虾青素含量最高的生物物种。通过分析3种光照强度(70、120和300 μmol·m–2·s–1)下雨生红球藻细胞形态、生长速率和虾青素含量的差异, 对其光周期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光强下适宜雨生红球藻生长的光周期均为16小时光照/8小时黑暗, 光强为120 μmol·m–2·s–1时其细胞生长速率最大, 为0.43 d–1; 细胞内虾青素含量随着光强和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在300 μmol·m–2·s–1光强下连续光照15天后, 藻细胞呈亮红色, 平均直径为21.02 μm, 最大虾青素值达39.40 pg·cell–1。  相似文献   

3.
选择博斯腾湖北岸优势种塔干柽柳为研究对象, 对不同地下水埋深处其光合特性进行对比研究, 探究塔干柽柳对不同地下水埋深的响应和适应机制。在垂直湖岸线的方向上, 选取地下水埋深为0 m, 1.25 m 和2.25 m 的样地, 选择健康的3-5龄塔干柽柳作为测量对象, 用Li-6400 光合作用仪测定其光响应过程。结果如下: (1)当PAR>800 μmol·m–2·s–1 时, 对应相同的光合有效辐射, 不同地下水埋深处塔干柽柳的净光合速率(Pn)的值的表现为: Pn 地下水埋深2.25m>Pn 地下水埋深1.25m>Pn 地下水埋深0m; (2)地下水埋深2.25 m 处, 塔干柽柳的净光合速率定积分值最高, 由非直角双曲线拟合得到的饱和净光合速率值最大, 暗呼吸速率最大, 光饱和点最高, 光补偿点最低; (3)当PAR>1000 μmol·m–2·s–1 时, 地下水埋深2.25 m 处, 塔干柽柳的胞间浓度CO2(Ci)和蒸腾速率(Tr)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而增加, 地下水埋深0 m 和1.25 m 处呈平稳的变化趋势; (4)当PAR<800 μmol·m–2·s–1, 水分利用效率(WUE)光响应三条曲线整体值大致表现为: 地下水埋深2.25 m>地下水埋深1.25 m>地下水埋深0 m。得出如下结论:地下水埋深2.25 m 处塔干柽柳的光合特征参数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各项生理指标均表现最佳, 博斯腾湖北岸水埋深约2.25 m处适宜塔干柽柳生长。  相似文献   

4.
植被重建是露天煤矿生态恢复的重要途径, 植被恢复的最终目的是土壤生境的恢复, 而土壤呼吸是反映土壤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采用LI-8100 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 对内蒙古黑岱沟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植被配置下的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 分析了植被配置、生物、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植被配置类型对土壤呼吸影响显著, 乔-草型和乔-灌-草型配置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接近(平均2.68 μmol CO2·m–2·s–1, P>0.05), 显著高于乔-灌型(2.33 μmolCO2·m–2·s–1, P<0.001), 但都显著低于邻近撂荒地土壤呼吸(3.64 μmol CO2·m–2·s–1, P<0.001)。4 种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呼吸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 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土壤呼吸与植被盖度、草本多度、丰富度、生物土壤结皮盖度、厚度、土壤全氮、硝态氮、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 与灌木盖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容重和铵态氮含量显著负相关。植被重建显著影响矿区排土场土壤呼吸, 植被配置类型、草本盖度多度和土壤碳氮水平是影响土壤呼吸时空变异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
以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为材料, 运用6 种光合模型拟合其光响应曲线和CO2 响应曲线并探讨了最佳适用模型, 为其生理生态研究和栽培提供基础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1)光响应曲线中, 直角双曲线改进模型的合理性和精确度最优, 拟合效果最佳, 由其计算出红花酢浆草叶片的光补偿点(LCP)为24.934 μmol·m–2·s–1, 饱和光强(LSP)为1445.083μmol·m–2·s–1; (2)CO2 响应曲线中, 指数改进模型精确度高, 拟合效果最好, 能准确地描述出红花酢浆草的CO2 响应曲线。指数改进模型计算出的CO2 补偿点(Г)为68.751 μmol·mol–1, 饱和CO2 浓度(Csp)为1253.773 μmol·mol–1; (3)红花酢浆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光合作用潜力很大, 但红花酢浆草属于耐阴植物, 不耐高温, 在进行人工栽培时应注意对其遮阴。  相似文献   

6.
利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的4 种半变异函数模型(球形、环形、指数以及高斯模型), 对象山港35 个站位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生产力进行空间插值, 采用平均误差(ME)、标准化平均误差(MSE)、平均标准误差(ASE)、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均方根误差(RMSSE)对插值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不同模型对插值结果的影响。模型交叉验证结果表明, 球形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最高, 其RMSSE 为1.002, 最接近于1, 且ME 与MSE 接近于0; 环形模型次之, 高斯模型与指数模型略差。插值结果显示,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平均值为4.72 g(AFDM)·m–2·a–1, 最高值在铁港区, 为28.47 g(AFDM)·m–2·a–1。三个次级港湾中, 铁港、黄墩港及西沪港的平均次级生产力值分别为5.63、17.18、8.27 g(AFDM)·m–2·a–1。象山港主要经济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的生产力最高值在黄墩港, 为14.56 g(AFDM)·m–2·a–1;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生产力最高值在铁港, 为1.51 g(AFDM)·m–2·a–1。  相似文献   

7.
以全球气候模式NorESM1-M产生的RCP2.6、RCP4.5、RCP6.0和RCP8.5气候变化情景数据和植物异戊二烯排放计算模型,模拟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分布在江苏宜兴、广东龙门、云南玉龙和四川万源的苦竹异戊二烯排放速率的影响,比较了气候变化影响下4个地区苦竹异戊二烯排放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宜兴、龙门、玉龙和万源的年均气温上升、年降水量和辐射强度波动较大、同时存在增长和下降趋势.在基准情景下,苦竹异戊二烯日排放速率为71~470 μg·g-1·d-1、年排放速率为25954~171231 μg·g-1·a-1,日及年排放速率大小依次为龙门、宜兴、万源和玉龙.相比基准情景,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苦竹异戊二烯日排放速率高4~45 μg·g-1·d-1,其中宜兴、龙门、玉龙和万源分别约高23、29、4和14 μg·g-1·d-1以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苦竹异戊二烯日排放速率增幅在5%以上,其中万源和宜兴为13%以上、龙门和玉龙为5%以上,RCP8.5情景下最大(11%~18%).相比基准情景,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苦竹异戊二烯年排放速率高1500~17000 μg·g-1·a-1,其中,宜兴高8560~13208 μg·g-1·a-1、龙门高10862~16131 μg·g-1·a-1、玉龙高1574~3028 μg·g-1·a-1、万源高5288~8532 μg·g-1·a-1;苦竹异戊二烯年排放速率增幅为6%~14%,宜兴和万源最高、龙门和玉龙较低,在RCP8.5情景下增幅9%~14%.说明未来气候变化对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苦竹异戊二烯排放速率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8.
明确同一树种不同起源林分(天然林与人工引种林)间水分利用特征的差异,对于指导林分的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樟子松这一“三北”工程中重要的造林树种为例,选择2种起源的林分为试验林,利用热扩散技术监测了试验林生长季树干边材液流速率(Js),分析樟子松水分传输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季的典型晴天下,樟子松人工林的日液流速率(Js-daily)显著高于樟子松天然林,二者Js-daily平均值分别为132.98和114.86 cm·d-1,樟子松人工林表现出了更高的水分传输潜力。在樟子松天然林中,大气水分亏缺(VPD)对树木水分利用过程主要表现为驱动效应,而在樟子松人工林中出现了明显的阈值效应,VPD拐点约在1.91 kPa,此时液流速率(Js-hour)边界函数值接近最大值17.88 cm·h-1。观测期间,2种起源樟子松林受大气驱动的蒸腾潜力(Js-hour/VPD)随土壤干旱的加剧而下降,但樟子松人工林对干...  相似文献   

9.
油松、栓皮栎树干液流速率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聂立水  李吉跃  翟洪波 《生态学报》2005,25(8):1934-1940
应用TDP(ThermalDissipationProbe)技术对油松和栓皮栎树干液流进行了初步研究,经过野外近1a的实地定位观测,研究结果显示:栓皮栎月平均树干液流速率在整个生长期都较油松的月平均树干液流速率要高。前者大约是后者的5~10倍。栓皮栎在土壤干旱时期能够在白天产生明显的树干液流。在土壤干旱时期油松白天不产生树干液流而在晚上产生明显树干液流。在土壤相对湿润时期,油松和栓皮栎树干液流速率的波形与太阳总辐射的波形变化一致,但不同的是油松的树干液流速率波形呈明显的单峰状,而栓皮栎树干液流速率波形呈明显的多峰状。在土壤相对湿润时期太阳总辐射很低时能对油松树干液流速率产生明显的降低作用,而对栓皮栎树干液流则没有明显影响。在土壤干旱时期,油松和栓皮栎树干液流速率的峰值分别大约为0.0001cm/s和0.0006cm/s左右;在土壤水分充足时期,油松和栓皮栎树干液流速率的峰值分别大约相等约为0.0015cm/s左右,分别是油松和栓皮栎在干旱日期的液流速率峰值的10倍和2.5倍。  相似文献   

10.
北方四种城市树木蒸腾耗水的环境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年6-8月,以大连市劳动公园内雪松、大叶榉、水杉和丝棉木4种树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热扩散探针(TDP)法对其树干边材液流进行了连续动态测定,并同步测定了土壤水分与小气候等环境因子.结果表明:观测季节内,树木所处立地条件下不存在水分胁迫,树木液流与土壤湿度相关性不显著(R2<0.05,P>0.211,n=1296).4种样木白天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变化存在“时滞”现象,液流速率的相关系数(R2)在0.624~0.773(P=0.00,n=1296),其影响主要集中在5:00-8:00和18:00-20:00辐射骤变期间(R2 >0.700,P<0.05).水汽压亏缺(VPD)是影响样木夜间蒸腾的主要因子(R2>0.660,P<0.05,n=1872),与全天液流速率的R2值在0.650.~0.823(P=0.00,n=1296),以VPD建立的统计模型可以解释90%以上全天液流的变化(P=0.00).风速与树木液流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但R2值 小于前两者(R2<0.380,P=0.00,n=1296).此外,树木液流的环境响应存在饱和现象.  相似文献   

11.
九种不同材性的温带树种叶水力性状及其权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材性树种的解剖、叶脉分布等结构性状差异会影响树木的水分运输效率和水分利用策略, 进而限制树木的生存、生长和分布。然而, 材性对叶导水率、水力脆弱性及其潜在的权衡关系的影响尚不清楚。该研究选择东北温带森林中不同材性的9种树种(散孔材: 山杨(Populus davidiana)、紫椴(Tilia amurens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环孔材: 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无孔材: 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红松(Pinus koraiensis), 测量其基于叶面积和叶质量的叶导水率(KareaKmass)、水力脆弱性(P50)、膨压丧失点水势(TLP)及叶结构性状, 以比较不同材性树种叶水力性状的差异, 并探索叶水力效率与安全的权衡关系。结果表明: 3种材性树种的KareaKmassP50均差异显著(p < 0.05)。无孔材树种的KareaKmass最低, 而散孔材和环孔材树种差异不显著; 环孔材树种P50最高, 而散孔材和无孔材树种差异不显著。KareaKmass均与P50显著负相关(p < 0.05), 但散孔材、环孔材和无孔材树种的相关关系分别呈线性、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关系。这表明叶水力效率与安全之间存在一定的权衡关系, 但该关系受树木材性的影响。KmassTLP显著负相关(p < 0.01), 其中散孔材和环孔材树种呈线性负相关, 无孔材树种呈负指数函数关系; P50TLP的增加而增加, 这表明树木在面临水分胁迫时, 其质外体和共质体抗旱阻力共同协调保护叶片活细胞, 防止其水分状况到达临界阈值。Kmass与叶干物质含量、叶密度、比叶重均显著负相关, 而P50与之显著正相关(p < 0.01, P50与比叶重的关系除外), 表明树木叶水力特性的变化受相同叶结构特性驱动, 树木增加对水力失调的容忍需要在叶水力系统构建上增加碳投资。  相似文献   

12.
树木的树干液流是反映树木生理活动动态、估算单株耗水量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热扩散技术,对民勤绿洲二白杨3株(30年生)大树树干边材各4个深度(2、3、5、8 cm)的液流速率(J)进行连续两个生长季(2011、2012)的监测.结果表明: 二白杨边材液流速率最高的位点约在形成层下3 cm深处(J3),其次依次为2、5和8 cm处(J2、J5和J8),在大气蒸发潜力(ET0)最强的6月,典型晴天日的J3可达28.53 g·cm-2·h-1,分别是J2、J5和J8的1.42、2.74和4.4倍,径向差异明显.在日变化过程中,边材不同深处间液流速率峰值出现的时刻相差在20 min以内,但与太阳总辐射(Rs)、大气水汽压亏缺(VPD)峰值出现的时刻相差较大,在生长旺季(6—8月)的典型晴天,J的峰值滞后Rs峰值的时长(时滞)可达55~88 min,越靠近边材内侧,时滞越长.J峰值提前于VPD峰值的时长达60~96 min,越靠近边材内侧,时滞越短.液流速率的季节变化与ET0的变化基本一致,随着树木生理活动的逐渐加强,液流传输的主要层次会向边材内部延伸.驱动不同深处液流变化的首要气象因子均为Rs,第二大因子因不同深度有所变化,越靠近内侧,代表水汽状况的因子(VPD)的重要性上升,甚至接近于Rs.
  相似文献   

13.
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甲烷吸收速率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米槠天然林为对象,定位观测了土壤甲烷吸收速率(VCH4)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米槠天然林土壤VCH4的季节变化表现出夏秋季高于冬春季的趋势,最大值(95.13 μg·m-2·h-1)出现在初秋(9月),最小值(9.13 μg·mμg·m-2·h-1)出现在初春(3月).土壤全年均为甲烷汇.随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增加, VCH4分别呈增加和降低趋势,但VCH4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米槠天然林土壤甲烷年通量为3.93 kg·hm-2·a-1,高于全球天然林土壤甲烷年通量的平均水平(2.4 kg·hm-2·a-1)和亚洲地区热带天然林土壤甲烷年通量(2.07 kg·hm-2·a-1),低于亚洲地区温带天然林的土壤甲烷年通量(8.12 kg·hm-2·a-1).  相似文献   

14.
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净光合作用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利用涡度相关系统定量分析了2003-2006年该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特征及其环境控制因子.结果表明: 2003-2006年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净光合作用年际变化较小,其最大光合速率(Peco,opt)、昼间呼吸速率(Reco,d)和表观量子效率(α)平均值分别为-0.813 mg·m-2·s-1、0.238 mg·m-2·s-1和-0.0023 mg·μmol-1受气温(Ta)和饱和水汽压差(VPD)等环境因子的交互影响,不同季节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特征有所差异.雨季的降水量大、气温较高,生态系统的光合能力最强;雾凉季的浓雾为植物提供了部分水分,其光合水平仍较高;干热季气温较高、降水少,Ta和VPD升高,Peco,opt和α下降.净生态系统CO2交换主要受>20 ℃的Ta和>1 kPa VP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干旱区枸杞树干液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干液流作为植物蒸散作用的水分来源,是植物水分消耗的直观量化监测指标,利用包裹式树干液流监测技术获取干旱区枸杞全生育期树干液流实时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树干液流变化特征及各气象要素对树干液流的影响,为明晰枸杞耗水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重要的佐证。结果表明:枸杞的树干液流量昼夜差异较大,白天液流量是夜间的10倍左右;晴天液流速率、日累积量及变化幅度均大于阴雨天气,晴天液流速率变化曲线且呈宽峰型,在06:30左右启动较阴天提前30min;夏季树干液流启动时间为6:00比秋季提前1h左右,夏季的峰值123g/h。盛果期液流速率最大10.32g/h,营养生长期最小1.35 g/h;6—8月旺盛生长季,平均日耗水1388.3g/d,5—11月全生育期日均耗水1102.7g/d;树干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枸杞树干液流(F)与太阳辐射(S)、温度(T)、相对湿度(H)及饱和水汽压(VPD)符合方程F=41.5+0.167S-0.563H+1.36T-9.67VPD(R~2=0.6547)。  相似文献   

16.
热脉冲技术3种方法组合在测量树干液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胜  樊军   《生态学杂志》2015,26(8):2244-2252
利用树干液流方法获取树木蒸腾特征对理解树木水分生理、森林生态和森林系统水分交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广泛应用于土壤热参数和土壤蒸发测量的
三针热脉冲探头,基于热比率法(HRM)、最大温度法(TMax)和单针热脉冲法(SHPP)同时实现了旱柳液流密度的测定,并与热扩散探针(TDP)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三针热脉冲探头安装约5周后进入稳定测量阶段,3种方法初期测量结果比稳定测量阶段高135%~220%,HRM、TMax和SHPP法与TDP测量结果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2分别为0.93、0.73和0.91,SHPP与HRM法测定结果的R2达到0.94.HRM在低速和逆向液流时测量具有较高的精度;SHPP探头配置简单、测量精度高,但无法甄别液流方向,是测定液流非常有前途的方法;TMax测量液流误差较大,无法测量<5 cm3·cm-2·h-1的液流,不建议单独用于液流测量,但其能够准确测定树干热扩散系数,并可用于其他方法液流计算.建议根据试验目的,选取不同方法或者几种方法组合进行树干液流测量.  相似文献   

17.
轮作制度对水稻生长季节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通过盆栽试验(3次重复),研究了3种主要轮作制度对稻田水稻生长季节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小麦轮作中,水稻生长季节稻田N2O-N的排放量为4.2kg·hm-2,显著大于双季稻-小麦轮作中早稻的排放量2.2kg·hm-2;但两者的季节平均排放通量无明显差异,分别为117和118μg·m-2·h-1。同时,两者都显著大于双季稻-小麦中的晚稻和持续淹水体系中的水稻生长季节稻田N20的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7.0和42.1μg·m-2·h-1,在前作为旱作小麦的2种水稻生长季节中,大于91%的稻田N2O排放量都集中在水稻生长前半期;在前作为水稻的晚稻生长季节中,稻田N2O排放量的91%集中在中期烤田及收获前水分落干阶段,轮作制度和前作水分状况极大地影响稻田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18.
温带森林不同树种具有不同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存储和利用策略, 树干是成年树木NSC主体储存库。但树干NSC径向变异和种间差异仍不清楚, 无孔材(裸子植物)、散孔材和环孔材(被子植物)所代表的木材孔性功能群对树干NSC浓度的影响尚缺乏定论。为探索温带森林主要树种树干NSC浓度随树木木材孔性和组织的变化特征, 该研究在黑龙江省穆棱市的东北典型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中选择32个树种, 采集胸高位置树皮、边材和心材3种组织, 分析NSC浓度随木材孔性和组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1)树种、组织和木材孔性均显著影响树干的NSC浓度。3种组织可溶性糖、淀粉、总NSC浓度和糖/淀粉的种间变异较大, 变异系数最低为37% (树皮总NSC浓度), 最高达到101% (心材淀粉浓度), 树干组织、树种及其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NSC浓度。(2)总体上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浓度均随径向深度增加而降低。无孔材树皮的可溶性糖浓度和糖/淀粉显著高于散孔材和环孔材, 而边材中的淀粉和总NSC浓度为环孔材>散孔材>无孔材。(3)无孔材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浓度边材和心材比均在1左右, 显著低于散孔材和环孔材, 而且无孔材边材和心材之间淀粉浓度相关较紧密, 表明被子植物的边材、心材功能分化较裸子植物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表明木材孔性影响了温带树种树干NSC存储策略, 研究整树NSC以及树木生理生态学功能需要区分树干组织。  相似文献   

19.
用箱法技术原位测定了长白山北坡不同土壤(苔原土、生草森林土、棕色针叶林土和暗棕色森林土)6-8月间的N2O和CH4排放。结果表明,这些土壤既是N2O的源,又同时是CH4的汇。N2O通量变化于6.17-12.33μg·m-2·h-3之间(平均9.37μg·m-2·h-1),CH4通量为-85.63—7.58μg·m-2·h-1(平均-41.45μg·m-3·h-1),并观察到在N2O排放和CH4吸收之间有着相互消长关系。实验室培养实验表明,最大反硝化作用活性存在于土壤上层(0-6cm);不同土壤的反硝化作用活性明显不同。山地暗棕色森林土的CH4吸收作用也主要发生在土壤的上层(0-12cm).  相似文献   

20.
宁夏枸杞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为确定宁夏枸杞的适宜灌溉量,在人工控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月灌溉定额对宁夏枸杞叶片结构、光合生理以及果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月灌水定额<900 m3·hm-2时,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枸杞的叶面积、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结构紧密度、叶片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气孔限制值和枸杞果实产量显著增加,而气孔密度和胞间CO2浓度则呈下降趋势;月灌水定额>900 m3·hm-2以后,叶片胞间CO2浓度随月灌溉定额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而叶面积、气孔密度和枸杞果实产量变化不显著,其他指标均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枸杞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值以450 m3·hm-2处理最高,分别达8.02和324 mmol·m-2·s-1;其他处理均低于对照.在节水条件下,900 m3·hm-2的月灌溉定额较适合枸杞的灌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