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饲料着色剂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随着人工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环境的变迁 ,食物链的改变 ,使鱼类体色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在鲑科鱼类 ,体色变淡、变灰现象已严重影响养鱼业的经济效益[1] 。 2 0多年来研究表明 ,影响鱼类体色的因素较多 ,如鱼大小、性成熟、饲料脂肪、遗传因子和饲料类胡萝卜素等 ,其中饲料类胡萝卜素控制着鱼类的着色强度[2 ] 。因此 ,在饲料中添加类胡萝卜素作为着色剂 ,对养殖鱼类体色进行调控 ,已引起研究工作者的广泛重视。1 饲料类胡萝卜素的影响类胡萝卜素是生物界中分布最广 ,也是最重要的色素 ,但鱼跟其他脊椎动物一样 ,不能合成类胡萝卜素[1…  相似文献   
2.
真鲷精子的超低温冻存及DNA损伤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名贵经济鱼类育种或种质资源保存的需要,精子超低温冻存及冻精质量评价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在海产鱼类中,已见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相似文献   
3.
利用浮游生物Ⅰ(孔径505 μm)、Ⅱ(160 μm)、Ⅲ(77 μm)型拖网所得的10个站位、4个季节丰度数据,以浮游动物生物体积为单位划分粒级,探讨了国华电厂排水口附近海域浮游动物Sheldon型粒径谱和标准化粒径谱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期探明海域增温对浮游动物粒径谱影响.结果表明: 浮游动物个体体积范围为0.00012~127.0 mm3·ind-1,可划分为21个对数粒级组,对数范围为-13.06~6.99.据Sheldon型粒径谱结果,构成不同月份粒径谱主谱峰的主要种类有桡足幼体、墨氏胸刺水蚤、中华哲水蚤、仔鱼、百陶箭虫、拿卡箭虫和球型侧腕水母,小谱峰大多由个体较小的幼体类、剑水蚤类、针刺拟哲水蚤构成.在不同增温区断面中,桡足幼体、鱼卵和剑水蚤类等基本不受增温影响,而大型浮游动物,如百陶箭虫、拿卡箭虫、球型侧腕水母、中华哲水蚤和瓜水母等明显倾向于迁离排水口.从标准化粒径谱参数变化看,截距从低到高分别发生在11、2、5和8月;斜率变化以2月最小,5月与8月斜率相似且较大,表明2月小型浮游动物在群落中所占比例最高,而中大型浮游动物以5月和8月较高.在不同断面中,斜率以距离排水口0.2 km断面最低,且随着断面距离增加而增加,说明距离排水口越近,浮游动物小型化越明显.象山港标准化粒径谱年平均截距为4.68,斜率为-0.655.  相似文献   
4.
王银  朱艺峰  陈芝丹 《生态科学》2011,30(3):301-308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1~2009.8)、万方数据库(1980.1~2009.8)、维普数据库(1989.1~2009.8),以及Scopus(1960.1~2009.8)、Elsevier(52009.8)、SpringerLink(52009.8)和Blackwell(52009.8)数据库,系统收集涉及温度变化导致鱼类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和丙二醛(MDA)变化的相关研究,对纳入23篇文献进行了数据提取和Meta分析,并系统评价变温对鱼类抗氧化防御的影响。除GSSG由于研究数太少不能分析外,Meta分析显示:升温显著提高SOD(标准化均数差SMD=1.0,95% CI=0.4~1.7,P=0.001)和GPX(SMD=0.4,95% CI=0.1~0.7,P=0.005)活力,降温显著下调GPX(SMD=-0.9,95% CI=-1.7~-0.1,P=0.025)和GR(SMD=-1.6,95% CI=-2.5~-0.8,P<0.001)活力。升降温对CAT活力和GSH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都会显著增加MDA水平(SMD=1.2~1.4,P<0.006)。不同鱼类、组织和测定方法不是引起研究异质性的主要因素,但试验设计的变温幅度是产生SOD、CAT和MDA研究间异质性的主要因子,实验开始温度也会引起GSH研究间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浮游生物 I 型网与 II 型网 , 在象山港进行了浮游动物季节性取样, 结合现场监测环境因子, 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差异及其环境驱动因子。结果显示: 共得 12 类浮游动物幼体、 75 种浮游动物。象山港浮游动物小型化特征明显 , 平均丰度 3 796.7 ind⋅m–3。周年优势种类是针刺拟哲水蚤 (Paracalanus aculeat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crassirostris)、短角长腹剑水蚤 (Oithona brevicornis)和桡足幼体, 其中 , 针刺拟哲水蚤为时空群落贡献最大物种。 ANOSIM 和SIMPER 分析显示, 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性差异显著, 主要判别种类有: 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长尾基齿哲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墨氏胸刺水蚤(Centropages mcmurrichi)、强额拟哲水蚤、伪长腹剑水蚤(Oithona fallax)、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和瓣鳃类幼虫。浮游动物群落空间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 港口区以大个体或适高盐为主 , 港底区以小个体和幼虫为主。空间上主要判别种类是 : 强额拟哲水蚤、太平洋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桡足类幼体和瓣鳃类幼虫。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 Distance-based redundancy analysis)显示, 驱动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是水温、盐度和 pH, 3 个变量可解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 53.0%, 其中 , 水温是驱动季节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 而驱动空间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盐度和 pH。  相似文献   
6.
象山港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硕乾  林霞  罗杨  朱艺峰  严小军 《生态学报》2016,36(5):1442-1452
为阐明象山港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于2011年10月(秋)、2012年2月(冬)、5月(春)和8月(夏),对小型底栖动物进行12个站位的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12个类群,包括线虫、介形类、双壳类、腹足类、寡毛类、多毛类、涡虫类、桡足类、端足类、涟虫类、水螅幼体和其他类。春、夏、秋、冬各季节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22.3±34.4)个/10 cm~2、(74.8±140.8)个/10 cm2、(31.4±64.5)个/10 cm~2和(97.4±206.5)个/10 cm~2,且以线虫和介形类为主要优势类群;相应季节的平均生物量分别为(73.0±144.4)μg/10 cm~2、(1261.7±2244.1)μg/10 cm~2、(440.7±1003.7)μg/10 cm~2和(1010.5±2365.6)μg/10cm~2,介形类为主要贡献类群。相似性分析(ANOSIM)显示,各季节间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R=0.085,P=0.001)。据小型底栖动物全年平均丰度的MDS分析,在空间上将12个站位分成3组,其中,港底区组分别与其他2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这些组间的主要差异类群是介形类、线虫、腹足类和多毛类。同时,对相应样品的14个沉积环境因子(水深、温度、盐度、水份、有机碳、叶绿素a、pH值、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溶解固体,以及沉积物的砂、粉砂、粘土含量和中值粒径)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象山港沉积物以粘土和粉砂为主,中值粒径在港口区较高。沉积物中,有机碳季节间差异明显,春、夏有机碳含量高于秋、冬季节;而叶绿素a含量在春季和港底区较高。据生物-环境(BIOENV)分析,小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间相关系数仅为0.270,筛选的变量子集为砂含量、含水率、水深和中值粒径。进一步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叶绿素a和砂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砂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与盐度、粉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主要类群线虫丰度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而介形类丰度与砂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与氧化还原电位、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寡毛类、桡足类与环境因子间均未检出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设一直投喂(SR00)、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2 d (SR22)、饥饿7 d再投喂2 d (SR72)和饥饿7 d再投喂7 d (SR77) 4种投喂方式,将投喂方式量化为饥饿压力(SS)和循环率(CF)因子,并结合8周实验的干物质摄食量(FI)、鱼体重(BW)、温度(TE)、盐度(SA)、pH (PH)和生长时间(GT)因子,分别对花鲈增重(WG)、特定生长率(SGR)和干物质饲料转换率(FCR)构建神经网络并对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WG、SGR和FCR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饥饿处理组的WG和SGR均不能达到一直投喂组水平,除SR72处理组FCR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外(P<0.05),SR22和SR77组与SR00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神经网络对SGR和WG具有极佳的预测效果,但对FCR无效.8个分析因子中,FI、SS、CF和GT对WG、SGR有显著贡献,且WG的大小主要取决于FI,而SGR主要取决于SS.随机化测试显示,实验处理因子(包括相关的FI因子)对WG和SGR的贡献率分别为64.9%和79.7%.  相似文献   
8.
利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的4 种半变异函数模型(球形、环形、指数以及高斯模型), 对象山港35 个站位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生产力进行空间插值, 采用平均误差(ME)、标准化平均误差(MSE)、平均标准误差(ASE)、均方根误差(RMSE)、标准均方根误差(RMSSE)对插值结果进行比较, 分析不同模型对插值结果的影响。模型交叉验证结果表明, 球形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最高, 其RMSSE 为1.002, 最接近于1, 且ME 与MSE 接近于0; 环形模型次之, 高斯模型与指数模型略差。插值结果显示,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平均值为4.72 g(AFDM)·m–2·a–1, 最高值在铁港区, 为28.47 g(AFDM)·m–2·a–1。三个次级港湾中, 铁港、黄墩港及西沪港的平均次级生产力值分别为5.63、17.18、8.27 g(AFDM)·m–2·a–1。象山港主要经济种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的生产力最高值在黄墩港, 为14.56 g(AFDM)·m–2·a–1;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生产力最高值在铁港, 为1.51 g(AFDM)·m–2·a–1。  相似文献   
9.
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进化上非常保守的蛋白质家族之一,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体中,在多种生理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该实验克隆了大黄鱼HSP90基因,并分析了温度和病原菌感染对其表达的影响。克隆到的大黄鱼HSP90序列长3 930 nt,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其中编码区2 178 nt,编码725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大黄鱼HSP90基因序列和其它鱼类的同源性在90%以上。在不同水温下,HSP90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变化不同,心、肠和脑等组织在29 oC时表达量最高,而肌肉、脾和肝等组织在24 oC时表达量最高。用病原菌感染大黄鱼,感染48 h后,鳃、心、脾、肠、肾和脑组织HSP90的表达量明显上升;发病时(感染7天后),受检的9种组织中HSP90的表达量都比未感染时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设一直投喂(SR00)、周期性饥饿2d再投喂2d(SR22)、饥饿7d再投喂2d(SR72)和饥饿7d再投喂7d(SR77)4种投喂方式,将投喂方式量化为饥饿压力(SS)和循环率(CF)因子,并结合8周实验的干物质摄食量(FI)、鱼体重(BW)、温度(TE)、盐度(SA)、pH(PH)和生长时间(GT)因子,分别对花鲈增重(WG)、特定生长率(SGR)和干物质饲料转换率(FCR)构建神经网络并对其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WG、SGR和FCR的影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饥饿处理组的WG和SGR均不能达到一直投喂组水平,除SR72处理组FCR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外(P〈0.05),SR22和SR77组与SR00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神经网络对SGR和WG具有极佳的预测效果,但对FCR无效.8个分析因子中,FI、SS、CF和GT对WG、SGR有显著贡献,且WG的大小主要取决于FI,而SGR主要取决于SS.随机化测试显示,实验处理因子(包括相关的FI因子)对WG和SGR的贡献率分别为64.9%和7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