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赵杨  赵健  鲁世荣  王雷  秦晓霖  魏巍  王春光 《生物磁学》2011,(16):3126-3130,3110
目的:观察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以确定最佳的手术方法。方法:将60例肩锁关节脱位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缝合锚结合联合腱外侧半肌腱反转移位重建喙锁韧带辅助颈腕吊带制动的治疗方法及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方法,术后3个月及6个月对患者进行JOA总体情况评定、JOA评分比较、肩锁关节疼痛VAS评定情况比较及安全性评价。结果:应用缝合锚结合联合腱外侧半肌腱反转移位重建喙锁韧带辅助颈腕吊带制动治疗肩锁关节脱位3个月及6个月后JOA总体评定情况结果及JOA评分结果优于克氏针张力带治疗方法;应用缝合锚结合联合腱外侧半肌腱反转移位重建喙锁韧带辅助颈腕吊带制动治疗肩锁关节脱位3个月及6个月后肩锁关节疼痛程度均轻于同时期克氏针张力带治疗方法。结论:缝合锚结合联合腱外侧半肌腱反转移位重建喙锁韧带辅助颈腕吊带制动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改良双纽扣型金属接骨板结合高强度纤维修复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锁韧带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锁韧带撕裂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为AO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观察组的治疗方案为微创改良双纽扣型金属接骨板结合高强度纤维修复喙锁韧带。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肩关节Constan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疼痛消失时间及住院费用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未见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肩关节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术后3个月及1年观察组肩关节Constant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术后1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改良双纽扣型金属接骨板结合高强度纤维修复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锁韧带撕裂更符合解剖学特点,可减轻肩关节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张力带钢丝法治疗髌韧带断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张力带钢丝法治疗髌韧带断裂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3例髌韧带断裂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1例于术后2月出现钢丝断裂,但韧带连续性和强度恢复良好。其它所有病例功能恢复均达伤前水平,无韧带再断裂。结论:采用张力带钢丝法,以及对合并髌韧带挛缩或者缺损病例,结合半腱肌肌腱重建修复髌韧带断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冯会成  黄迅悟  孙继桐  常青 《生物磁学》2011,(14):2727-2729
目的:探讨应用无内固定装置技术双束双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应用无内固定装置技术双束重建ACL损伤患者33例,男31例,女2例。患者排除手术禁忌后,分别在关节镜下采用双股半腱肌腱重建前内侧束,双股股薄肌腱重建后外侧束。韧带采用无内固定装置固定,股骨端行悬吊固定,胫骨端行拴桩固定。术后1~3周内指导患者在支具保护下进行康复训练,并逐渐提高训练强度。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病例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12月时: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52.2±2.5,升至96.4±7.2分,IKDC评分55.3±3.7分,升至94.1±5.3分,其中A级19例,B级:11例。术前与术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采用无内固定装置双束ACL重建方法能够较好的平衡患者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张力,并有利于保留ACL韧带残余结构、节约经费,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无内固定装置技术双束双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治疗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我科应用无内固定装置技术双束重建ACL损伤患者33例,男31例,女2例.患者排除手术禁忌后,分别在关节镜下采用双股半腱肌腱重建前内侧束,双股股薄肌腱重建后外侧束.韧带采用无内固定装置固定,股骨端行悬吊固定,胫骨端行拴桩固定.术后1~3周内指导患者在支具保护下进行康复训练,并逐渐提高训练强度.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病例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12月时: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52.2±2.5,升至96.4±7.2分,IKDC评分55.3±3.7分,升至94.1±5.3分,其中A级19例,B级:11例.术前与术后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采用无内固定装置双束ACL重建方法能够较好的平衡患者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张力,并有利于保留ACL韧带残余结构、节约经费,具有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功能康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的功能康复.方法:回顾分析了1990年~1997年间我科收治并且目前能随访到的21例膝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采用关节镜下双股半腱肌腱重建的患者,术后均采用我科制订的系统康复治疗计划进行康复训练,随访时间98~168个月,平均127,36个月.对其术前和近期的自我感觉、查体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IKDC(International KneeDocumentation Committee)分级标准评定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1例术前弹响、交锁和打软腿的症状均消失,浮髌试验均为阴性,均无过伸痛.关节轻度疼痛11例,Lachman征阳性3例,前抽屉试验阳性8例,但均无关节不稳的主诉.无取腱造成的其它并发症.Lysholm膝关节评分术后优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KDC评分结果术后明显优于术前.术后平均4.65个月恢复日常活动,恢复体育锻炼时间均在6个月左右.有2例伸直受限(差10°),所有患者屈曲活动度基本正常.结论:ACL损伤重建的术后患者经过我们所设计实施的康复计划的训练后,没有关节不稳的主诉,屈伸活动度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对术后的功能均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ACG合并白内障患者50例(50只眼)进行研究,按患者前房角的粘连关闭程度将其分成A、B、C三组,A组给予小切口囊外摘除术,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前房角分离术,C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小梁切除术,比较各组术后疗效。结果:A、B、C三组患者术后的眼压均显著低于术前,前房中央深度和视力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术后视力的分布中,0.3~0.5的比例均显著高于0.3及0.5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79%,B组为31.25%,C组为40.00%,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可通过多种手术方案进行治疗,但应根据房角关闭程度合理地选择最佳术式,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视力状况。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对比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与电切术治疗宫腔粘连(IUA)的疗效及对宫腔形态恢复和血清白细胞介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3例IU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宫腔镜下电切术,40例)和B组(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43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宫腔形态恢复情况和血清白细胞介素变化,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月经改善率和宫腔再粘连发生率。结果: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B组总有效率、内膜创面上皮化愈合满意率均高于A组(P<0.05)。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升高,但B组低于A组(P<0.05)。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降低,但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月经改善率高于A组,宫腔再粘连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与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IUA相比,宫腔镜下冷刀分离术治疗IUA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宫腔形态恢复和月经改善情况更好,机体炎性反应更轻微,同时宫腔再粘连发生率更低,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和比较使用脊柱SDS9800系统与传统牵引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共选取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住院并行相应牵引保守治疗的患者1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使用SDS9800进行治疗者114例(实验组),常规传统牵引治疗70例(对照组)。结合详实、认真的治疗后随访,对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后的VAS疼痛评分、腰椎功能,生活质量及手术率等指标进行总结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治疗中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治疗后的腰椎功能、生活质量及手术率方面都显著的优于对照组,其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DS9800在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保守治疗特别是牵引治疗中,有其独到的优势,优于传统的保守牵引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应当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相似文献   

10.
Athletes with complete separation of the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were uniformly restored to full athletic competence by an operation consisting of direct repair of the involved ligamentous structures with temporary fixation by a metallic lag screw approximating the clavicle to the coracoid. The metallic fixation was left in place an average of eight weeks and the screw was then removed under local anesthesia. A number of professional and collegiate football players returned to the rigors of football with no discomfort or disability.  相似文献   

11.
Athletes with complete separation of the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were uniformly restored to full athletic competence by an operation consisting of direct repair of the involved ligamentous structures with temporary fixation by a metallic lag screw approximating the clavicle to the coracoid. The metallic fixation was left in place an average of eight weeks and the screw was then removed under local anesthesia. A number of professional and collegiate football players returned to the rigors of football with no discomfort or disability.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患儿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SPR)后脑白质恢复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二附院脑瘫中心择期行SPR手术治疗的PVL患儿4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正常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在手术前后进行DTI检查,比较两组不同部位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及表观弥散系数(ADC)。结果:术前观察组不同部位的FA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胼胝体压部的ADC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观察组不同部位的FA值均上升,胼胝体压部的ADC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R术能够明显控制PVL患儿的病情,且采用DTI成像技术能够客观地反应PVL患儿SPR术后脑白质恢复情况,对辅助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与手术治疗结肠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本院诊治的结肠大息肉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二次手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随访1年镜检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与手术均是治疗结肠大息肉的有效方案,其中内镜治疗的效果更佳,创伤小,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和恢复时间,有助于减少住院费用,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和比较经皮椎体椎弓根固定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3.06至2015.06诊断为多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行内固定外科手术治疗的共计56例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经皮椎弓根固定组,32例)和对照组(开放手术固定组,24例)。对患者在术前即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随访和统计,对其VAS疼痛指标、JOA功能评分及患椎的前缘高度比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皮和开放椎体椎弓根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及6月,12月的VAS及JOA评分中均获得了良好的改善,且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在椎体前缘高度比值的比较中,术后开放组优于经皮固定组,但两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在并发症的比较中,经皮固定组显著优于开放手术组。在围手术期指标的比较中,经皮手术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等指标中都显著优于开放手术组。结论:对于多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椎弓根固定术能够达到与开放手术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但能够有效的减少并发症,并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等指标中充分体现微创手术的优势。在多椎体骨折的治疗中可以进一步的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