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倩倩  赵旭  郭正刚 《生态学报》2014,34(5):1212-1223
采用有效洞穴密度代替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活动强度的方法,研究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10、15、21和31个/625 m~2)对高寒草甸优势植物高山嵩草(Kobresiapygmaea)、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小花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叶片和土壤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优势植物叶片N含量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但叶片P含量却出现分异,表现为高山嵩草和垂穗披碱草叶片P含量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P0.05),小花草玉梅叶片P含量逐渐增加(P0.05);高山嵩草叶片N:P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P0.05),垂穗披碱草叶片N:P逐渐增加,小花草玉梅叶片N:P则先增加后降低。土壤0-10 cm和10-20 cm土层N含量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无明显变化;0—10cm土层P含量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10—20 cm土层P含量逐渐降低;0—10 cm土层N:P随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元明显变化,而10-20 cm土层N:P则逐渐增加。优势植物叶片N、P、N:P与土壤N、P、N:P的相关性受植物根系分布特征和生存微环境的约束。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中减数分裂实验,大家应用最多的传统材料,植物是玉米花粉母细胞、动物是蝗虫精巢。这两种材料在使用上虽然有取材容易、染色体较大等优点,但会受到季节的限制。我们在实验教学中,用紫露草代替玉米材料,效果很好。优点是:1.容易栽培,只要温度适宜可常年开花现蕾;2.染色体数目少(2n=12),比玉米(2n=20)还少、还大。3.各期分裂相典型,制片简单容易成功。紫露草是鸭跖草科植物,我们选用的是Tradescantia paludosa.它植株矮小一般只有20—25cm;花序繁茂,每个花序有15—18个花蕾,紧密簇生在6—10cm长的植株茎上;开蓝色小花,花辦3个、雄蕊6个。  相似文献   

3.
水盾草入侵沉水植物群落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是原产美国和南美巴西等地的多年生植物。自1993年作为新记录报道以来,在中国华东水网地带大面积扩散,并在江苏太湖流域、浙江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等水域成为很多沉水植物群落的优势种。课题组在其分布区的苏州太湖乡、湖州道场乡、杭州五常乡、绍兴陶堰镇、柯岩镇和宁波方桥镇等6个地点设置固定样地对水盾草入侵群落进行了9个季节的调查,分析了不同季节群落种类组成与生物量的变化等。结果表明:各群落优势种在不同季节有变化,有些群落在所调查季节中主要优势种都为水盾草(五常乡、柯岩镇和方桥镇),另一些群落优势种则发生季节及年际变化(太湖乡、道场乡和陶堰镇),如太湖乡冬季优势种均为菹草、其它季节为水盾草。水盾草的生物量在样地、季节间变化很大,最高一般在秋季,变幅达近50倍。水盾草生物量的季节动态显示3种情况:一是由于人为干扰大幅下降,二是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三是大幅上升。其中后两种情况下人为干扰较小,是群落自身演替的结果。从种类组成来看,种类组成单一的群落,水盾草重要值均在50%以上;种类组成复杂的群落,其重要值随季节而变化。说明群落物种丰度与其对水盾草的易感性间有较密切的联系,水盾草易于入侵组成单一的群落,并迅速成为优势种。本地种与水盾草的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不同水深下,水盾草的最适生长水深在1.6m左右的水域,而本地种金鱼藻、苦草和黑藻的最适水深在0.8~1m左右。水盾草4个季节最适水深比本地种都要大,表明在它们在沉水植物群落中处于不同生态位。较低的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空间生态位空缺可能是水盾草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清淤等人为控制是防治水盾草入侵成功的有效手段,但这也将使本地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种植物主要定植区近地层的光合有效辐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利用2008—2009年不同季节的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种植物主要定植区近地层的光合有效辐射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区域的光合有效辐射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差异,雨季最强,旷地的光合有效辐射日总量可达406.6mol·m-2·d-1,雾凉季最弱,旷地光合有效辐射日总量为236.0mol·m-2·d-1;由于受高大树木遮蔽的影响,在沟谷林、龙脑香林和树木园的光合有效辐射数值较低;受太阳高度角变化和林冠林隙的影响,在雨季近地层光合有效辐射会出现突跃现象。各引种植物定植区近地层的光合有效辐射的数值也不同,存在地域差异和季节差异。在具有高大树木、遮蔽较大的定植区,近地层光合有效辐射的数值较小;而遮蔽较小的定植区,情况则反之,近地层光合有效辐射的季节差异与旷地相似,雨季较大,雾凉季较小。在具有高大树木、遮蔽较大的定植区,近地层光合有效辐射与旷地的比值较小,不足旷地的10%,其中在具有多层多种森林群落结构的沟谷林,其最小比值(雾凉季)仅为1.6%;而遮蔽较小的定植区比值较大(>55%)在干热季其数...  相似文献   

5.
唐玥  童春富  刘毛亚  朱宜平  陈蓓蓓 《生态学报》2020,40(13):4528-4537
为探究不同水生植物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随季节的变化特征,本研究以上海金泽水库库区四种典型挺水植物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水葱(Scirpus validus)为例,开展了季节性取样及室内分析,结果显示:(1)四种植物碳氮磷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其中,对于植物碳含量,旱伞草和芦苇均无显著差异,千屈菜和水葱仅在冬季显著降低。对于植物氮含量,除旱伞草外,其他植物均在春季生长初期显著降低,在夏季生长旺盛时期显著升高,而旱伞草四季无显著差异。对于植物磷含量,水葱在四季均无显著差异,芦苇和千屈菜在冬季植物休眠期显著降低,旱伞草和芦苇磷含量在夏季显著降低。(2)四种植物C/N/P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不同。其中,旱伞草C/N四季间无显著差异,其他3种植物C/N在春季生长初期显著升高;在C/P方面,水葱四季间无显著差异,芦苇和千屈菜在春季显著降低,旱伞草和芦苇C/P在夏季显著升高;常绿植物旱伞草N/P在四季无显著差异,其他3种植物N/P均在冬季生物量低时显著升高,春季N/P显著降低,而夏季生物量增长时N/P显著升高。(3)季节变化对四种植物C、P、N/P的影响远大于物种差异的影响,而植物N、C/N、C/P受物种差异的影响程度略大于季节变化。(4)四种植物C/N和C/P分别与N和P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植物C/N和C/P分别受N和P主导;植物C与N、P二者在夏、秋季均无显著相关性,表明起支撑作用的C元素在夏、秋季独立于起生化作用的N、P元素;而营养元素N、P二者含量仅在植物生长的春、夏季显著相关。综上所述,不同植物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季节变化特征不尽相同。今后的研究,可结合相关的生境因子,更好地探究其变化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植物热值的变化规律,用SDACM-Ⅲa型量热值仪测定了该群落不同层次37种优势植物不同器官干湿季节的热值。结果表明: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各层优势种的平均干质量热值在17.05~20.23kJ.g-1,乔木、层间藤本、灌木、草本干质量热值分别为18.86~20.23、17.97~19.76、17.71~18.83和17.05~17.45kJ.g-1。各层优势种平均干质量热值在干湿季节均表现为:乔木层>层间藤本>灌木层>草本层。所有层次相同各器官平均干质量热值在器官间存在差异,但只有叶与根、枝之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层次中的同种植物干质量热值在干湿季节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层优势植物的干质量热值在干湿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气温被普遍认为是春季物候期最主要的控制因子之一, 然而低温对植物物候的影响效应一直都存在不同的观点。西双版纳由于地处热带地区的北缘, 其气温相对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较低。自1959年以来,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入了来自世界各个热带地区的4万余种植物进行保护, 之前的研究证明西双版纳的低温对这些引种植物的生长有很大影响。因此,1974年西双版纳出现的极端低温势必对引种植物造成极大威胁, 同时也是对这些植物低温适应能力的一个考验。通过对比43种引种植物物候期(生长抽梢期与开花期)在1974年与常年的差异情况, 分析不同来源(热带亚洲、热带美洲与热带非洲)引种植物对西双版纳低温的适应性。结果表明, 经历西双版纳1974年初的极端低温之后, 使81%的引种植物生长抽梢期提前, 同时也造成35%的引种植物在该年没有开花; 而植物生长抽梢提前的主要原因则是极端低温以及低温过后气温迅速回升。引种植物均能顺利度过1974年的最冷时期, 并出现生长抽梢物候, 这意味着引种植物在经历极端低温之后都能够进行正常的生长活动, 但极端低温对引种植物繁殖活动的不利影响大于其对生长活动的影响; 引种植物对西双版纳极端低温的适应能力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 亚洲来源植物>美洲来源植物>非洲来源植物。因此在迁地保护植物的选择过程中, 应多选择亚洲热带植物, 其次为美洲热带植物, 而对非洲热带植物的引入则需谨慎考察。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土壤种子库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唐勇  曹敏  盛才余   《广西植物》2000,20(4):371-376
通过萌发实验法对西双版纳地区的一类热带季节雨林 (番龙眼、千果榄仁 )和 2类次生林(白背桐林、中平树林 )的土壤种子库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土壤种子库动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季节雨林的土壤种子库储量相对稳定 ,土壤上层 ( 0~ 2 cm )的种子储量在雨季末期较大。2类次生林土壤种子库的变化则相反 ,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种类在旱季末期较雨季末期多 ,土壤上层的种子储量在旱季末期较大。各样地均有一些种类只出现在旱季末期或雨季末期。种子在土壤种子库的动态与植物的繁殖物候和所处的环境紧密相关 ,不同种类植物的土壤种子库由于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传播方式和所处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动态模式  相似文献   

9.
 此项研究工作于1986年5—9月植物生长季节内,在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用钴纸法测定了矮嵩草等10种植物的蒸腾强度、垂穗披碱草等3种植物的蒸腾日进程和不同植被覆盖地段的蒸腾—蒸发量,在测定时记录了气温、湿度等有关气象资料,以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矮嵩草等10种植物的蒸腾强度随植物种和所处的物候期而变化,植物生长早期蒸腾强度较低,进入生殖阶段,蒸腾强度明显提高。2.垂穗披碱草等3种植物蒸腾强度日进程呈明显的单峰型曲线,在中午或午后出现峰值,没有午休现象。这同气孔一直开着有关,是矮嵩草草甸植物蒸腾的特征之一。 3.不同植被覆盖地段的蒸腾—蒸发表明,有植被覆盖的地段的蒸腾—蒸发量较裸地的蒸发量为高。  相似文献   

10.
储蓄植物系统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天敌饲养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温室及田间的害虫防治.南方小花蝽 Orius similis Zheng可捕食蓟马、蚜虫等多种害虫,是农业上一类极具应用价值的捕食性天敌.为提高南方小花蝽的控害效果,建立南方小花蝽储蓄植物系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为了筛选适用于南方小花蝽保育和增殖的储蓄植物,进而构建南方小花蝽储蓄植物系统,本研究选择了月季Rosa chinensis、长寿花Narcissus jonquilla、辣椒Capsicum annuum、黄瓜Cucumis sativus和蚕豆Vicia faba作为候选的储蓄植物,通过六臂嗅觉仪分析了南方小花蝽对5种植物花朵的气味选择性,同时分析了南方小花蝽在5种植物上的繁殖系数、发育历期、存活率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43.33%的南方小花蝽雌虫偏好辣椒花朵气味,其次为蚕豆(26.67%);南方小花蝽卵的孵化率在辣椒上最高达到95.59%,其次为蚕豆为80.74%;同时,南方小花蝽卵在蚕豆上的发育历期显著低于另外4种植物,仅有4.92 d.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认为辣椒和蚕豆比较适合用来构建南方小花蝽储蓄植物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盐胁迫对星星草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孙国荣  阎秀峰 《植物研究》1996,16(3):346-350
对松嫩碱化草地上人工种植生长一至三年的星星草和自然生长的天然星星草的光合蒸腾特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星星草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是单峰曲线,抽穗期光合速率最大。星星草的蒸腾速率则随生育期进程逐渐减小,但单位面积草地上星星草群体蒸腾速率的季节变化为单峰曲线,一年生、二年生和三年生星星草的最大值在开花期,而天然星星草则在抽穗期。星星草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也是单峰曲线,峰值均在抽穗期。  相似文献   

12.
星星草光合蒸腾特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阎秀峰  孙国荣 《植物研究》1996,16(3):340-345
对松嫩碱化草地上人工种植生长一至三年的星星草和自然生长的天然星星草的光合蒸腾特性的季节变化进行了测定。星星草光合速率的季节变化是单峰曲线,抽穗期光合速率最大。星星草的蒸腾速率则随生育期进程逐渐减小,但单位面积草地上星星草群体蒸腾速率的季节变化为单峰曲线,一年生、二年生和三年生星星草的最大值在开花期,而天然星星草则在抽穗期。星星草水分利用效率的季节变化也是单峰曲线,峰值均在抽穗期。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地区犬蝠和棕果蝠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犬蝠和棕果蝠是西双版纳地区较为常见的两个果蝠物种,大多数时间内它们同域分布,共同利用当地许多野生果实。从2004年6月至12月,我们采用拾遗法、粪便分析法以及种子萌发鉴定法并结合雾网采样对西双版纳地区这两种果蝠的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犬蝠利用11科18种植物的果实,2科2种植物的叶片;而棕果蝠利用9科12种植物的果实,1科1种植物的叶片。研究发现雨季(6-10月)两种果蝠食物类型在本地区重叠程度较高,它们共同利用的植物类型占记录植物类型总数的65%。在干旱季节(11-12月),棕果蝠避开与犬蝠在食物方面的竞争而去别的地力开拓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4.
气温被普遍认为是春季物候期最主要的控制因子之一,然而低温对植物物候的影响效应一直都存在不同的观点。西双版纳由于地处热带地区的北缘,其气温相对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较低。自1959年以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入了来自世界各个热带地区的4万余种植物进行保护,之前的研究证明西双版纳的低温对这些引种植物的生长有很大影响。因此,1974年西双版纳出现的极端低温势必对引种植物造成极大威胁,同时也是对这些植物低温适应能力的一个考验。通过对比43种引种植物物候期(生长抽梢期与开花期)在1974年与常年的差异情况,分析不同来源(热带亚洲、热带美洲与热带非洲)引种植物对西双版纳低温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经历西双版纳1974年初的极端低温之后,使81%的引种植物生长抽梢期提前,同时也造成35%的引种植物在该年没有开花;而植物生长抽梢提前的主要原因则是极端低温以及低温过后气温迅速回升。引种植物均能顺利度过1974年的最冷时期,并出现生长抽梢物候,这意味着引种植物在经历极端低温之后都能够进行正常的生长活动,但极端低温对引种植物繁殖活动的不利影响大于其对生长活动的影响;引种植物对西双版纳极端低温的适应能力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亚洲来源植物〉美洲来源植物〉非洲来源植物。因此在迁地保护植物的选择过程中,应多选择亚洲热带植物,其次为美洲热带植物,而对非洲热带植物的引入则需谨慎考察。  相似文献   

15.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小花琉璃草精油的化学成分,鉴定了茴香脑、爱草醚、小茴香酮、对-甲氧基-苯甲醚等64个化合物,并用气相色谱测定了精油中各成分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6.
(一)工作地区处于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亚区东部边緣的典型草原带,所研究的羊草、丛生禾草草原是当地主要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二)羊草、丛生禾草草原的代表类型是羊草 貝加尔針茅 糙隐子草 少叶早熟禾 寸草苔羣丛。草羣一般高度40—70厘米,总盖度30—60%,因年而异;平均每平方米苗数913株,叶面积系数0.8—1.5,干草产量每公頃1000—2000公斤,其中5种优势植物的产量約占95%(羊草85—90%,寸草苔4%,丛生禾草5%)。(三)5种优势植物的平均蒸騰強度以寸草苔最高,达0.8122克/克(鮮重)·小时,其次为糙隐子草(0.6576)和少叶早熟禾(0.6573),再次为羊草(0.6521),貝加尔針茅最小(0.4241)。在干旱时期,所有植物蒸騰強度較低,日进程曲线平緩,无明显高峯;在供水良好时蒸騰強度大大提高,日进程曲綫具明显双峯性貭,第一次高峯在11时前后,第二次出现在15—16时,基本上随太阳輻射強度及气温的升高而升高,随空气相对湿度的增高而降低。蒸騰強度的季节进程主要决定于土壤水分貯量的高低。(四)上述优势植物的蒸騰耗水量在1961年6—9月間羊草为196.26毫米,寸草苔14.6毫米,糙隐子草8.52毫米,硬质早熟禾4.91毫米,貝加尔針茅4.89毫米,整个草羣共計229.1毫米,这一数值相当于同期降水量的79.38%,全年降水量的66.3%。蒸腾耗水量的大小决定于每种植物的綠色部分产量和蒸騰強度的高低,一年中蒸騰耗水量最高的时期在8月份,这时青草产量最高,并具高的蒸騰強度。(五)羣落蒸騰耗水量与草羣产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1961年6—9月期間,羊草羣落的平均蒸騰系数为2029,每公頃如形成1500公斤干草产量时約耗水300毫米。但羣落蒸騰耗水量对羣落干物质增长的效应在不同时間、不同条件下是不同的,供水条件越好,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了小花琉璃草精油的化学成分,鉴定了茴香脑、爱草醚、小茴香酮、对-甲氧基-苯甲醚等64个化合物,并用气相色谱测定了精油中各成分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8.
利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2009年雨季(6—8月)和旱季(10—12月)桂西北喀斯特地区菜豆树、红背山麻杆叶片气体交换特征,并分析了2种植物光合速率(Pn)与叶氮及叶绿素含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种植物旱、雨季叶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规律不明显;旱季叶片Pn、Tr、Gs均低于雨季(P0.01),WUE高于雨季(P0.01),叶氮含量及叶绿素含量旱季低于雨季(P0.05),这与植物通过降低Gs限制蒸腾,提高WUE来适应较为恶劣的环境有关;在同一季节,红背山麻杆Pn、WUE、叶氮及叶绿素含量均高于菜豆树(P0.05),具有更强的光合及水分利用能力,在喀斯特生境中更有竞争优势;2种植物在相同季节及同种植物在不同季节Pn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系数不同,光辐射强度(PAR)是影响Pn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惠林(1944)曾发表爱地草属一新种,即Geophila exigua Li,该新种的正模(Holotype)曾怀德62112采自广东仁化万池山,副模(Paratype)曾怀德20330采自广东增城南昆山。二者都是花标本,没有果实。近年来在上述产地或其邻近地区采到了更多更完整的标本。作者在仔细研究了这些材料以后,发现:1.Geophila exigua Li的正模和副模(作者只看到同号复份)分别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植物;2.这两种植物均不属爱地草属Geophila Don;3.这两种植物应归入不同的属。 为便于说明问题,现根据作者研究上述正模和副模(复份标本)的结果,并参考后来采到的果实标本,将其主要异同点列于表1。  相似文献   

20.
外来杂草小花山桃草种子休眠萌发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龙昌  徐蕾  冯佩  董雷鸣  张媛媛 《生态学报》2014,34(24):7338-7349
种子萌发和出苗是植物一生中对环境胁迫最为敏感的阶段,外来植物在这一时期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是决定其入侵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室内外试验研究了小花山桃草种子休眠特性以及贮藏时间、果皮、温度、p H值、水势、盐分和埋土深度对其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花山桃草蒴果中4粒种子的大小差异显著(P0.01),但它们的活力和萌发率差别不大,4粒种子活力均高达96%以上。休眠解除后,萌发率均高达98%以上;坚硬果皮的机械阻碍是引起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在室温储藏条件下,种子萌发率随贮藏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贮藏1个月,萌发率提高到54%(贮藏前为0)。贮藏3—6个月时,萌发率达最大值(98.5%—99%)。贮藏1a后,萌发率和萌发速度显著下降,但萌发率仍高达90%以上;在室外,有10.5%的蒴果前两粒种子(果实柱头端)同时萌发出苗。室外埋藏1a后,蒴果中未萌发的3粒种子的发芽率分别为45.5%、90.5%和88.5%;小花山桃草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35℃,15—25℃最适于种子萌发,25℃最有利于幼苗生长;小花山桃草能忍受一定的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盐浓度和水势为0.15 mol/L和-0.5 MPa时,种子萌发率分别为33.5%和9%。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50%;小花山桃草对p H值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在p H值为5—9范围内均可萌发;小花山桃草种子在土壤表面的出苗率为43%,埋土深度2 cm时,出苗率最高(89.5%),埋土深度大于10 cm时,不再出苗。小花山桃草种子休眠萌发特征以及出苗特点是其快速入侵的基础。研究结果为预测小花山桃草潜在分布范围以及提出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