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上出现生命以后,生物不断繁衍发展,又不断灭绝消失。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总共不过几百万种,但在漫长的进化途中,曾生存过千百亿种生物。它们兴旺过一时,但后来大部分灭绝了。那么,生物是怎么灭绝的呢?生物往往是大规模、灾变性灭绝的。6500万年前,地球上到处是恐龙的天下,后来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当时,消失的不仅仅是恐龙,地球生物的75%都与恐龙一起走向坟墓,成为恐龙的殉葬品。  相似文献   

2.
许汉奎 《化石》2003,(2):37-39
当今一提起生物灭绝人们很快就会想到恐龙的灭绝 ,并跟随着想像— 10公里长的陨星撞击地球时的悲惨情景 :那冲天的灰尘遮天蔽日、气温骤降、万物枯萎、恐龙因寒冷和食物匮乏而相继死去、大地一片荒凉……。事实上地质历史中生物灭绝事件较常见 ,有学者认为光泥盆纪 5千多万年中就发生 82次生物灭绝事件 ,当然这有争议。公认的生物大灭绝就有 5次 ,至于灭绝的原因现仍众说纷纭 ,不仅不同地质时期灭绝的原因可能不同 ,而且同一时期原因也可能不止一种 ,光恐龙灭绝的原因就有 10几种假说 ,陨星撞击只是其中一种。总之 ,生物灭绝是个复杂而未解…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浓度的低氘水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CCD-1095sk增殖和乳酸代谢的影响,及对B16黑色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量的影响。同时,观察低氘水对紫外损伤细胞修复的作用。用MTT法检测25、50和105 ppm三种不同浓度的低氘水对CCD-1095sk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测定培养液中的乳酸含量;取对数生长期小鼠B16黑素瘤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低氘水作用72 h后,测定黑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性;体外氧化多巴反应方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用不同浓度的低氘水作用经紫外辐射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测定细胞增殖率。在细胞培养初期,50 ppm和105 ppm低氘水可促进CCD-1095sk细胞生长,同时抑制乳酸代谢。体外生化实验表明,三种不同浓度的低氘水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细胞实验表明,作用72 h后,50 ppm和105 ppm低氘水能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B16黑色素瘤细胞黑色素的生成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损伤实验表明,50 ppm低氘水能减轻紫外辐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氘水在化妆品应用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探讨低氘水(deuterium-depleted water,DDW)对小鼠免疫调节的作用。实验组小鼠以低氘水作为饮用水,对照组饮自来水,饲养6周,分别测定免疫蛋白IgG,,IgM的含量,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mg/g),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迟发型变态反应,NK细胞活性以及T细胞亚群CD4+和CD4+/CD8+的变化,观察低氘水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低氘水能显著提高IgM,脾脏指数的水平和CD4+,CD4+/CD8+的含量。低氘水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5.
到目前为止,对于遥远的地质年代大量物种灭绝的最富有戏剧性的解释,是由于彗星或小行星对地球的撞击。证实这种理论的最好证据,是在陨石中来自于象铱这样的微量元素含量出奇的高,这一点同样见于灭绝年代的岩层里。最显著的是来自白垩纪末的岩层,就是最后一批恐龙死亡的时候。但是,恐龙和其它物种并不是突然消失的——灭绝延续了近两百万年。含铱地层并不是单独的一层,而在稍微不同年代的粘土层中亦都很丰富。那种由一颗小行星在一夜之间扰乱气候、杀死所有物种  相似文献   

6.
最后的土龙     
鳄类是过去爬行动物统治地球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代表。与鸟类一样.鳄类是从初龙(槽齿龙等古爬行类)演化而来且唯一存活至今的爬行动物类群.它们和很早前就已灭绝的恐龙有亲缘关系。一二十年前.人们担心这些经历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灾难而存活下来的物种会因遭到人类的猎杀而步恐龙的后尘。然而在今天.曾经一度严重威胁鳄类生存的猎杀活动已很大程度上被合法、有序管理的人工饲养繁殖所取代,鳄类不再身陷灭绝的处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低氘环境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用含不同氘浓度的蒸馏水(实验组:25 ppm;对照组:150 ppm)配制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胃癌细胞SGC-7901。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两组细胞的增殖率、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进行检测,用Western blot法对两组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蛋白(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低氘环境下SGC-7901细胞的增殖率比对照组低10%左右。低氘环境对细胞的划痕愈合能力及集落形成能力也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低氘组的细胞G1期细胞的比例增加(P<0.01),而其所处S期细胞的比例下降(P<0.05),两组细胞间早凋及晚凋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低氘环境下培养的胃癌细胞的PCNA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低氘环境能够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这可能与低氘环境下胃癌细胞阻滞于G1期及下调其PC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郭耕 《生物学通报》1999,34(12):21-22
地球上自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种生物生存过,如今绝大多数早已消逝。物种灭绝作为地球上生命进化史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是正常事件,如2.5亿年前的三叶虫、6500万年前的恐龙均已灰飞烟灭。但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目空一切地参与大自然的事务以后,使这个绝灭时间表大大提前。地质时代物种灭绝的速度极为缓慢,鸟类平均300年灭绝1种,兽类平均8000年灭绝1种;到1600年至1700年,每10年灭绝1种动物;1850年至1950年,鸟兽的平均灭绝速度为每年1种,即有100多种动物灭绝,而且这种灭绝…  相似文献   

9.
恐龙(Dinosaur)是一类灭绝了的古爬行动物 ,生活在中生代(距今2 2亿年到6500万年) ,在地球上大约生存了1 5亿年。恐龙的研究 ,主要对象是它们遗留在岩层中的遗骸(遗体)、遗迹(足印)、遗弃物(蛋和粪)化石。恐龙的化石 ,在世界各大洲(包括南极大陆和北极之某些岛屿) ,都有发现。恐龙是研究生物大进化的最好例证。恐龙化石可作为洲际陆相地层对比的标志 ,它们的分布可作为大陆漂移的证据 ,它们神秘地、突然地在地球上消失 ,成为科学界一个难解之谜。近年 ,恐龙成了科幻小说、影视大片中的主角 ,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  相似文献   

10.
试论生物对环境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战略关系时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由于地球位于太阳系合适的轨道上 ,其表面具有独特的有益于生命活动的物理条件。生命系统 (天然的动植物区系 )适应其居住的环境。依靠生命系统本身的作用可以改变环境。通过物种的进化 ,生命系统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 ,在古代生命系统引发了还原性大气向氧化性大气的转变 ,由此产生了需氧生物 ,而那些厌氧的生物或者灭绝 ,或者转向局部厌氧环境。第二种观点则注重地球环境的物理学上的不稳定性 ,认为地球物理环境正在向与金星或火星类似的没有生命的环境转变 ,而地…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质绝大部分来自绿色植物。然而,植物对人类的贡献还远不止此。人类要生存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空间和环境,而正是绿色植物起着保护环境的无与伦比的作用。互.净化空气人和动物以及绿色植物本身,要生存就必须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和放出二氧化碳(CO2)。如果没有氧气,这些生物将因窒息而死亡。因此,氧气对维持需气生物的生命比水和食物更为重要。然而,大约在十亿年前,地球的大气层并不存在氧。随着生物的演化,出现了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才使大气中有了氧气。植物不断繁衍,数量逐…  相似文献   

12.
研究的底栖介形类化石采自湖南锡矿山剖面晚泥盆世地层,共30属61种,含1新属,2未定属,13新种和20未定种。在晚泥盆世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前和以后,根据底栖介形类的演化特征,分为正常期,包括3—5层;灭绝期,即6层;残存期,包括7,8,9a-c,11—13,15层;和复苏期,即20层以上地层。在湖南锡矿山上泥盆统剖面上,底栖介形类动物群遭受到F/F灭绝事件的重创,正常期的37种中仅11种在残存期中幸免于难,24种在本剖面上消失,灭绝种约占65%。对于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的发生机制,虽有多种解释,但造成底栖介形类灭绝的主要原因更可能是缺(贫)氧或含毒环境和气候变化。根据底栖介形类生态组合特征,正常期的介形类动物群代表近岸浅水开阔海台地环境;复苏期的介形类动物群可能代表半局限海台地环境。根据正常期、残存期和复苏期介形类动物群的组成特征,它们所生存的海底为正常的含氧环境。  相似文献   

13.
简讯     
地球上恐龙等古生物的绝迹,各种珍稀动植物的日益减小,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敲响了警钟,“地球只有一个”,我们应该珍惜生存的环境,使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地发展。为此,我学会特编辑了《地球生物圈》的邮集,参加了在省中山图书馆举行的“国际减灾年.广州青年集邮展览”,目的是号召人们保护环境,减小灾害,造福子  相似文献   

14.
廖卫华 《化石》2007,(4):31-32
目前世界上生活着成千上万种的动物和植物,而在漫长的地质历程中也曾有成千上万种生物灭绝、消亡。经古生物学家研究,显生宙至少曾经发生过五次巨大的(一级)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如发生在4·4亿年前的O/S事件、3·7亿年前的F/F事件、2·45亿年前的P/Tr事件、2·1亿年前的Tr/J事件和0·65亿年前的K/T事件等。其中,P/Tr事件使蜓、四射珊瑚、三叶虫等动物全部灭绝,K/T事件则使恐龙、菊石等动物在地球上消失),至于稍小一些的(二级、三级……)生物灭绝事件在地质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在3·7亿年前的晚泥盆世曾经发生过一次非常明显的生物灭绝…  相似文献   

15.
在地球的地质变迁中,白蚁类群的祖先,因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物以的影响,基地理分布逐渐由高纬度向低纬度、由于冷地区向湿热地区变动。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一些属种遭到灭绝;一些属新的古生态环境中,演化成新的类群;一些属篑是得以存留下来,且延续生存至今。  相似文献   

16.
王晢宇 《化石》2020,(1):65-68
正记得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要求同学之间相互介绍父母的职业。爸爸说他是寻找石油的地质工作者,石油是从地下深处石头里的微小生物变出来的。当时,许多同学根本不信。从那以后,我就总缠着爸爸给我讲地球演变的故事,从亿年前恐龙时代的生物大繁盛到后来大量生物灭绝,很多生物都被埋在地下,骨头、枝干与印迹变成了化石,永久保存下来。还有更多的动植物会被分解成有机物保存在石头里,最后慢慢变成石油和天然气。我们在野外裸露的地层中,是可以发现很多远古时代的生物化  相似文献   

17.
恐龙是属于大型的古代爬行动物。据考古学者发掘恐龙化石考证得知.恐龙出现是在古生代的末期,到中生代恐龙最为繁盛;称霸一时,至到中生代的末期恐龙都已绝灭了。过去,“就恐龙绝灭的原因”。有很多人一致认为:是因为中生代的末期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地球表面构造起了巨大的变化,影响到气侯和植物也发生了变化,由于这些变化,对于体温不恒定大脑不发达、卵生、体躯庞大的爬行动物恐龙是非常不利的。这样,恐龙因为不能适应当时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就绝灭了.  相似文献   

18.
张晓梅  王孝理 《化石》2016,(1):13-19
恐龙,这个地球上曾经无比强大的远古霸主,如今,仍然以其神秘莫测的身影和足迹激发着人类——当今地球霸主的无限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人类的探索中,恐龙留下了太多的待解之谜——起源之谜、兴盛之谜、演化之谜,还有灭绝之谜. 虽然人类至今还没有破解所有的生命密码,但有一个密码却无疑普遍存在于所有的生命形式中,那就是:一个物种一旦产生,它就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基因尽可能长久地生存和延续.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新灾变论恐龙,这一盛极于中生代的庞然大物,一进入新生代,就迅速绝灭了。生物界于是进入由哺乳动物一直到人所统治的新生代。对于这一剧变,从1980年Alvarez父子等发现中、新生代间的界线粘土层含铱异常丰富以后,天外降临的灾难对地球生物的演进起着决定作用的新灾变论于是盛行起来。这一简单直截的灾变论又特别吸引那些并不从事生物或古生物研究的局外专家。为此,现从生物界容易为人明瞭的衰退类群在量方面的异常变化,进而再审视当时以生物界为主体的地质史中新生因素在基本性质方面有哪些变化,它们将对生物进化过程以及地质史整体发展说明了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冯伟民 《化石》2020,(2):16-19
正当今地球鸟语花香、万紫千红,人类社会迈入了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生活,很难想象过去漫长的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惊天动地、凄惨无比的生物大灭绝。据有关方面统计,地球上曾存活过10亿至40亿种动、植物和菌类,而现在的物种观察估计仅有2000万种,所以绝大多数物种在地质历史长河中灭绝了,它们除部分是自然灭绝外,绝大部分是在生物大灭绝中消失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生物大灭绝事件?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灭绝是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