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关于核酸分子中碱基含量的计算,在遗传学和高中生物教学中相当重要,但在教科书中通常没有专门讲述。我们根据碱基互补配对规律及中心法则进行归纳总结,从DNA结构、DNA复制、转录、翻译等方面探讨了DNA、RNA、蛋白质3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核酸分子中碱基的含量。互核酸分子中碱基含量的计算1.且已知双链DNA分子中一种碱基的含量,推断其他碱基的含量:例1:一双链‘DNA分子中,(A-C)占碱基总量的Zo%。求A、T、G、C各占多少?解:在双链DNA分子中,据规律知,1.2由碱基含量推断核酸分子的结构——单链或双链、DNA或RNA…  相似文献   

2.
《遗传》1981,(6)
胚胎发育中核酸的测定是研究胚胎生化的重要方面之一。Davidson等曾报道鸡胚、羊胚各器官核酸的含量及鸡胚胎的心脏体外生长过程中核酸含量的变化。等研究了泥鳅卵发育过程中核酸的变动趋势,等测定了鱼在胚胎过程中的核酸。人胚胎核酸含量只见过零星报道。我们测定了24名胎儿9种脏器核酸的含量,胎儿的胎龄从12—40周,随着胎龄增长,比较了各脏器内核酸含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鸟嘌呤碱基与羟基自由基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羟基自由基 (·OH)进攻嘌呤碱基是破坏核酸造成DNA断链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采用密度泛函 (DFT)理论中B3LYP方法在 6— 31G基组水平上对鸟嘌呤 (G)受羟基自由基进攻形成的各种可能产物自由基进行几何全优化 .根据总能量、键长和自旋密度的计算结果 ,从理论上确认了C 5和C 8位加成机制 .得产物自由基G5OH·、G8OH· ,且G5OH·易与N 11位H脱水得一个更稳定的产物自由基 ,而G8OH·不易发生开环反应 ,得到与实验一致的结论 .这些稳定自由基的形成造成DNA断链损伤  相似文献   

4.
鱼体内锌,镉和核酸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锌和钢对鱼体的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锌参与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并参与胰岛素的贮藏。鲤的缺锌症表现为生长减慢,食欲降低和死亡率增高。钢被认为是动物体非必需的元素,不仅降低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速度,而且可能破坏核糖核蛋白体[‘]。迄今为止关于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C.&V.)在生长过程中Zn、Ch和核酸的含量变化及其与生长之间的关系,被了解的程度还相当有限。作者采集水库中天然生长的草鱼,测定不同体长的草鱼肌肉中Zn、Cd和核酸的含量,通过回归分析探讨草鱼在不同生长阶段中Zn、Cd和核酸的含量变化特点,并…  相似文献   

5.
用Triton x-100和DOC裂解、Sephadex G200柱层析和密度梯度超离心方法,首次从流感病毒感染的鸡胚尿囊膜中提纯了甲型流感病毒RNP。经蛋白质和核酸含量测定、补体结台试验、免疫双扩散及SDS—PAGF鉴定,所提纯的RNP与从病毒中提取的RNP相同。并测出粤防77—38毒株RNP的等电点为4.6,沉降系数为56.1 S。  相似文献   

6.
当把各种生物的DNA中碱基鸟嘌呤和胞嘧啶(G+C)含量进行比较时,可以看出病毒DNA和原核细胞细菌DNA中G+C含量变化范围非常宽,分别为30.9一73%和22.8—73%。真核细胞原生生物的DNA中G+C含量变化范围也呈类似情况,G+C占碱基组成的  相似文献   

7.
自六十年代后期Lepecq提出利用荧光探针菲啶溴红(Ethidium Bromide)测定微量核酸的荧光方法以来,已广泛应用在生物组织细胞样品中核酸测定上。1972年Richard C.K.用菲啶溴红染料测定了正常人血浆中核酸的含量。1979年我们曾用此法测定组织中微量的  相似文献   

8.
普氏野马线粒体DNAD—loop区序列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国新疆吉木萨尔野马繁殖中心的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背景。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15匹普氏野马线粒体DNAD—loop高变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测定15个个体的线粒体DNAD—loop高变区15464—15866片段序列402bp。检测到12种单倍型,包括37个多态位点,占全部序列的9.2%,其中转换位点2,4个、颠换位点20个、转换位点和颠换并存位点8个、缺失位点3个。A%+T%含量(56.1%)高于G%+C%含量(43.9%),平均A含量为28.4%,T含量为27.7%,C含量为29%,G含为14.9%。单倍型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30,单倍型多态性(h)为1±0.00116,核苷酸多态性(7c)为2.90%。15匹普氏野马线粒体DNAD—loop高变区之间平均核苷酸变异率为2.48%。结论:研究表明我国新疆吉木萨尔野马繁殖中心的普氏野马线粒体DNAD—loop区序列存在丰富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9.
高压液相色谱在测定细菌DNA中G+C克分子百分数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高压液相色谱对七株不同种的细菌DNA中G+C克分子百分数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用Nucleosil C作固定相,以反相分配色谱法测定核酸碱基组分,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精确的优点。用本法测定DNA水解物中G+C克分子百分数时,每种碱基的进样量只需0.2一1.0微克,测定时间仅为8分钟,方法的精确度为士1.5%。  相似文献   

10.
DNA的G-四链体(G-quadruplex,G4)是由富含串联重复的鸟嘌呤(guanine,G)的核酸序列折叠形成的四链体螺旋结构,目前认为其与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组稳定性有关。已有研究表明,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espK(Rv3879c)是构成ESX-1分泌系统的一个重要元件,其蛋白序列具有串联重复的GTPITP氨基酸序列多态性。本研究经核酸序列比对分析,确定该氨基酸序列多态性区域对应的模板链上存在G4序列,且该G4序列仅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通过比对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espK基因的核酸序列,发现espK基因的高频率G1573C突变位于G4序列。为研究该G4结构及基因表达调控功能,首先利用圆二色谱检测其核酸片段在钾离子存在条件下的光谱学特征,证实其可在体外形成具有顺式平行结构特征的G4,同义点突变G4会使其结构稳定性下降。采用重叠聚合酶链反应(overlapp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overlapping PCR)构建含有G4突变的espK表达质粒,获得重组表达菌株。通过实时定量PCR测定espK重组表达菌株中基因转录水平变化,发现同义点突变G4后,其基因转录水平比野生型espK重组菌株提升 1.5 倍(P<0.05)。此外,临床分离株中espK出现的高频率G1573C突变会破坏G4结构,但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结果显示espK G1573C突变导致EspK蛋白表达水平上升。以上结果提示,espK的G4结构具有表达调控功能,该G4区域的序列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EspK表达水平来调节ESX-1分泌系统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兔出血症病毒核酸的某些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无锡分离的兔出血症病毒A_2R-3毒株核酸的某些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采用孚尔根染色、二苯胺反应和核酸酶解实验证实病毒核酸为DNA类型。吖啶橙染色、甲醛反应、核酸酶S_1消化和核酸热变性实验表明病毒核酸为单链型。核酸电泳呈单一组分。电境观察显示核酸分子链呈线状,平均长度约为2.15μ。计算分子量约为2.1—2.5×10~6d。核酸碱基组盛为A25.34、T29.37、G23.85、C21.43、(G C)克分子百分比值为45.28。结合以前的报道、我们认为:兔出血症病毒可以归类于细小病毒科。  相似文献   

12.
(一)核酸碱基在—定pH情况下产生(?)构并表現出不同的紫外綫吸收的特性。利用pH1和pH13的溶剂条件,在AGCU四种混合碱基体系中,由不同两处波长的光密度差值,可以求解出其中每种碱基的含量。本方法适用于合有AGCU四种碱基的提純核糖核酸样品,测定步驟簡单,重复性恆定,回收率在94~106%之間。(二)核酸样品經过氯酸降解后,降解液用蒸餾水稀释至相当于2.0N HClO_4的浓度。离心,吸取一定量的上清液,分別加入标准的HCl及NaOH溶液,調整酸碱度至相当于0.10N HCl(pH1)及0.10N NaOH(pH13)。酸液在249mμ,262mμ,274mμ和290mμ处,碱液在256mμ,258mμ,282mμ和290mμ处,分別用分光光度計测定光密度。测定溶液的适宜总浓度为60~160微克/5.0毫升。按下列公式計算混合体系中碱基的含量。U=0.194·△D(290_(13))-290_1·V A=0.108·△D_(262_1-282_(13))·V—0.221U G=0.198·△D_(249_1-258_(13))·V—0.542U C=0.127·△D_(274-256_(13))·V—0.133U AGCU为碱基的微克分子,V为測定溶液的体积毫升数。(三)核酸样品經1.0N HCl降解后,在嘌呤碱基和嘧啶核苷酸的混合体系內,可按以下公式求出胞嘧啶核苷酸或胞嘧啶含量。C=0.149·△D_(290_1-290_(13))·V C为碱基的微克分手数,V为测定溶液体积的毫升数。(四)在四种碱基不同时存在的体系中,本方法可用作为鉴定体系中的主要碱基种类,并可得到所合碱基的近似含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工业上广泛应用的葡萄糖淀粉酶生产菌黑曲霉(Aspergil nider)体内含有大量病毒。选择在育种筛选中葡萄糖淀粉酶产量不同的茁株,挑选不同方式保藏传代造成葡萄糖淀粉酶产量不同的菌株.纠及经化学试剂处理后葡萄糖淀粉酶产量不同的菌株。分别进行病毒提取,电镜观察、免疫双扩散、’H标记放射免疫测定病毒在体内的滴定度,’H标记后提取病毒及病毒核酸测定对体内病毒核酸的参入,及Pas—ELIsA(酶联A蛋白夹层酶联免疫吸附法Staphyllococ亡us pⅢeln^邮dwich E LlsA)与sA—test(病毒葡萄球菌共凝集试验Virus sta—phlococcal co-aggluintion test)检测病毒含量,并且测定了葡萄糖淀粉酶的产量.证实了黑曲霉细胞内病囊的含量与黑曲霉的葡萄铯淀粉酶产量之间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一)利用不同工具酶和化学因素对于核酸的特异降解作用,提出一种简便的系统分析S-RNA RNase I降解物的方法。方法共分四个步骤,连续在纸上进行,可以测定末端以及—PypCpNp—,—PypUpNp—,—PypApNp—,—PypGpNp—,—PupApNp—,—PupGpNp—,—PupCpNp—,—PupUpNp—在核酸链中的分布。(二)对大肠杆菌S-RNA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S-RNA链中,嘧啶或嘌呤核苷酸有“成堆”的排列。属于这种排列的核苷酸,嘧啶占总嘧啶量的56.5%;嘌呤占总嘌呤量的56.4%。(2)S-RNA经RNase I降解后多核苷酸片段(Pup)_nPyp中,嘧啶端C>U,C/U比值为1.5;嘌呤端G>A,G/A比值为1.2。(三)大肠杆菌S-RNA根据本方法分析结果计算,由76±1核苷酸残基组成(未包括(?)Up),分子量约为25000±1000,与应用核碱组成分析计算的结果基本符合。(四)根据—PupCpNp—与—PypGpNp—以及—PupUpNp—与—PypApNp—的测定值基本相同一点,讨论了S-RNA双螺旋结构,核碱成G—C、A—U对排列的可能性。并估计在S-RNA链中,少数不成对排列的碱基,可能分布于嘧啶或嘌呤“成堆”的链节中。  相似文献   

15.
在豌豆叶生长过程中核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豌豆植株不同叶位切下的叶子培养在无机营养的条件下,培养以后测量了叶子在生长过程中鲜重、干重和面积的变化。同时也用改进过的Sunderland和McLeish方法测定了核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在叶子的核酸含量和生长之间呈现着一种平行性,也就是,富含核酸的幼叶生长最快,而核酸低含量的老叶不进行生长,不仅如此,而且核酸的含量水平随着叶子的生长同时下落,当核酸的含量达到较低水平时叶子的生长也便停止。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化学分析结合电镜技术,对南瓜和丝瓜韧皮部伤流液中的DNA和RNA,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核酸样品经日立双波长和双光束分光光度计测定,在258 nm左右有一吸收高峰,低峰在230 nm附近,呈现出核酸的紫外吸收光谱曲线。南瓜伤流液中的DNA含量为60~238μg/ml,RNA为30~80μg/ml,而丝瓜则分别为30~120μg/ml和20~40μg/ml.DNA水解物经高压液相色谱(HPLC)测定、可将T.G.C.A四个碱基明显分开。DNA电镜观察,得到清晰的图象。电镜细胞化学鉴定,也表明伤流液中有核酸存在。上述结果证实瓜类韧皮部伤流液中含有DNA和RNA,它们可能参与了韧皮部的运输,并可随伤流液的流动而迁移。  相似文献   

17.
以UNCG、GNRA、CUUG(N=A、U、C或G,R=G或A)为端环能够形成稳定的、保守的发夹结构。高分辨率的溶液结构、晶体结构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从原子水平上解析了这些发夹特殊的结构特征。在体内,它们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在折叠过程中作为折叠的起始位置帮助组织RNA分子正确折叠;与核酸受体结合参与三级相互作用;与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阻止逆转录酶的延伸等等。另外,由于C(UUCG)G发夹极其稳定的特征,在体外RNA分子的实验测定中它还是稳定核酸结构的理想工具。这些稳定的发夹广泛分布于体内rRNA、催化RNA和非编码mRNA中。但在对人类编码区mRNA结构特征的研究当中,却未发现C(UUCG)G发夹。  相似文献   

18.
1980年初,我们开展了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技术。对7株不同种的细菌 DNA 中G C 克分子百分比进行测定工作。结果表明用 Nucleosil C_(18)进行反相分配层析可以快速、简便、灵敏而又精确地测定用过氯酸水解后的 DNA 中 G C 克分子百分比,测定时进样量只需0.2—1微克,测定时间仅为8分钟,重现性好。试验测得数值与文献报导值接近。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证明脱氧核糖核酸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使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盐杆菌新种ST307的DNA G+C mol%含量.方法:以Escherichia coli DH5α为标准菌株,采用90%重蒸水10%甲醇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0nm,流速1ml·min-1,在Venusil MP C18柱上对四种碱基进行分离.结果:DNA碱基分离效果好,以外标法计算得到标准菌株DH5α的DNA G+C mol%含量为50.3%,待测菌株ST307的DNA G+C mol%含量为60.5%.结论: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色盐杆菌的DNA G+C mol%含量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观察一些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对脑内核酸含量的影响,首先采用Tsanov等的双波长分光法测定了正常小鼠、大鼠和家兎全脑的核酸含量,并和单波长分光法及戊糖反应的比色法比较。用分光法测定RNA和DNA含量时所用波长分别为260及268mμ,在用双波长法测定RNA含量时选用的第二波长为284.25(小鼠,大鼠)和285mμ(家兎),测定DNA含量时的第二波长为281.5(小鼠,大鼠)和282.5mμ(家兎)。计算中需要的几个常数是:RNA的ε(p)_(260)=6915,DNA的ε(p)_(268)=9006;RNA的γ值为2.09(小鼠,大鼠)和2.24(家兎),DNA的γ值为1.46(小鼠,大鼠)和1.58(家兎);K_(RNA)为860(小鼠, 大鼠)和809(家兎),K_(DNA)为1090(小鼠,大鼠)和936(家兎)。用双波长法测定的4批实验37只小鼠脑内RNA含量为99.5—108.0毫克P/100克干燥组织,DNA含量为89.9—95.7毫克P%,RNA/DNA此值为1.06—1.15。6只家兎2批实验的结果,RNA含量为58.4—70.4毫克P%,DNA合量为38.3—44.1毫克P%,RNA/DNA此值为1.53—1.60。3只大鼠的平均结果,RNA含量为90.1毫克P%,DNA含量为64.2毫克P%,RNA/DNA比值为1.40。将我们所用三种方法测得的结果相互比较,并和其他作者用不同方法测定的结果相比较,表明用Schmidt-Thannhauser法和Schneider法测定脑内核酸含量时杂质的影响很大。在分光测定时杂质的影响主要存在于RNA的部分,双波长分光法可以消除杂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