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遗传学与基因组学整合课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ZX  Xu GB  Zeng CZ  Wang AY  Wu RY 《遗传》2011,33(7):801-806
基因组学是遗传学的重要学科分支,具有全新研究思维和技术手段,已经形成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体系。在本科课程中加强基因组学教学是遗传学学科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生物伦理学修养和学习兴趣。整合遗传学与基因组学课程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目前国内已经基本具备相关教材,通过调整遗传学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本科教学中整合遗传学与基因组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黄鹰 《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1):1687-1693
对后基因组时代"微生物遗传学"课程教学进行探讨。提出以故事化课堂和形象化讲解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后基因组学方法,将后基因组学与微生物遗传学融合教学(包括正向遗传学方法与快速正向遗传学方法、单基因敲除和表型分析与全基因组规模基因敲除和表型分析、传统的遗传相互作用与全基因组的遗传相互作用融合讲授)。此外,生物信息学网络资源的介绍延伸了课堂教学并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表观基因组学研究方法进展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谭建新  孙玉洁 《遗传》2009,31(1):3-12
表观遗传学是指基于非基因序列改变所致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如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 表观基因组学则是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学改变的研究。DNA甲基化已经成为表观遗传学和表观基因组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人类表观基因组计划的最终目标是绘制出人类基因组中甲基化可变位点图谱。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各种研究方法被开发出来以满足不同类型研究的需要。文章主要介绍目前已有的表观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表观遗传学的实质是非DNA突变引起可继承表型变化的遗传现象.表观基因组学是在基因组水平研究表观遗传变异的科学.中草药表观基因组学是以药用植物和药用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及"组学"相关技术,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表观遗传修饰调控中草药次生代谢、生长发育、胁迫响应的分子机制以及中草药活性成分对生物体表观调控的药理机制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将为解析环境因子在中药材道地性品质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及中药药理新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比较表观遗传学是中草药表观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本文综述了中草药表观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探讨并展望了中草药表观基因组学研究相关成果在阐明中药材道地性的生物学实质以及中药药理新机制等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高中生物学教材中遗传学部分"中心法则"的知识内容为载体,设计模拟游戏并将其引入课堂.将教学内容与模拟游戏融合,让学生通过模拟游戏学习、复习巩固知识.通过在文科班及理科班的实际教学操作.使此种教学方法的实际意义得到进一步的验证,通过游戏可以创设相关的环境,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自主思考、自行归纳总结,从而从根本上领悟所学内容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新兴的基因组学(genomics)极大地发展了基因与单倍型等遗传学的经典概念,但还有许多概念原理尚需进一步探究和规范.就基因组学中几个遗传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如现代基因的概念与分类,交换、Lod值和作图群体,单倍型和单倍型块等.  相似文献   

7.
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基因组学的研究已从结构基因组学转向功能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时代对于基因功能的研究也由单一基因转向大规模,批量分析,本综述了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主要包括:差异显示反转录PCR,基因表达序列分析(SAGE),微点阵,遗传足迹法,反求遗传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遗传》2006,28(8):988-988
中国遗传学会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定于2006年10月13-18日在成都召开“中国遗传学会功能基因组学研讨会”。会议将邀请贺林、薛勇彪、杨焕明以及美国纽约洛克菲勒大学Jurg Ott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基因组学各领域的新进展作专题学术报告。大会组委会诚挚邀请国内外广大基因组学工作者以及研发人员参加本次盛会。会议期间,将召开《遗传学报》《遗传》编委扩大会议,高级职称的参会代表可以列席编委扩大会议。一、会议征文本次会议以“大会专题报告”和“分组学术交流”两种方式进行。征文格式按《遗传学报》或《遗传》(www.Chinagene.cn)…  相似文献   

9.
李绍武 《遗传》2007,29(12):1433-1433
为了交流人类与医学遗传学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全国"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于2007年11月14-17日在昆明"云安会都"召开,云南省科协有关领导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曾溢滔、张亚平、贺林、杨焕明等将近400名医学遗传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开幕式上,还进行了"昆明-北京-哈尔滨'中国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10.
基因组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uyang LM  Zhang HZ 《遗传》2011,33(3):278-282
基因组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组学"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中的核心,其教学存在内容多、难点多、进展快、对英文基础和前修课程知识要求高等特点。作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适于生物科学本科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和经验体会,强调通过启发式思考题和小组讨论、创新实验、多媒体素材、双语习题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课堂互动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In experiments on Black Sea skates (Raja clavata), the potential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of the ampullae of Lorenzini and spike activity of single nerve fibers connected to them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electrical and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Usually the potential within the canal was between 0 and –2 mV, and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250–400 k. Heating of the region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was accompanied by a negative wave of potential, an increase in input resistance, and inhibition of spike activity. With worsening of the animal's condition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became positive (up to +10 mV) but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during stimulation with a positive current was nonlinear in some cases: a regenerative spike of positive polarity appeared in the channel. During heating, the spike response was sometimes reversed in sign. It is suggested that fluctuations of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and spike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reflect changes i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n the basal membrane of the receptor cells, which is described by a relationship of the Nernst's or Goldman's equation type.I. P. Pavlov Institute of Physiolog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I. M. Sechenov, 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Pacific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Far Eastern Scientific Center,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Vladivostok. Translated from Neirofiziologiya, Vol. 12, No. 1, pp. 67–74, January–February, 1980.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