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X线摄影技术的应用和人的视觉特性在自然科学领域内,人们利用摄影技术将外界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记录在底片上。由于黑白底片对亮度非常敏感,能将影象亮度的微小变化变为密度差异记录下来,所以黑白底片所记录的信息不仅容量大而且十分敏感。X线片上的影象亦是利用X线穿透人体组织时,由于各种组织的不同密度对X线的吸收差异,形成不同的X线强度,致使底片上形成灰度不同的黑白影象。虽然一张黑白 X线片上包含着极丰富的灰度级,有大量的重要信息,但是作为传感器的人眼,对不同的黑白灰度级的辨别能力却很差,只有15~20个密度等级,所以即使是有经验的专家,在通常情况下也不能检测或分辨出大量信息。但是人眼对彩色却有非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族性骨斑点症的临床及X线表现特征,提高X线诊断准确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3例骨斑点症患者的临床及X线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家族性骨斑点症X线特征为关节骨端多发斑点状致密影,边缘清楚,密度均匀。本组患者中2例有症状,1例患者无任何症状。常规生化检测无异常。结论:根据典型的X线特征及遗传特点,对骨斑点症可见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前,许多技术都可应用于人体组织的图像产生。其中X线放射成像是应用最古老且最广泛的技术,它根据人体吸收的X线的分布情况产生图像。测量X线吸收系数的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术(CT扫描)是一项可产生更多信息量的较新技术。其它技术有测量人体组织声阻抗变化的超声显像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显像技术、磁共振显像技术(MRI)和自动热摄影成像技术。电阻抗显像利用了电阻率作为测量参数,它通常称作电阻抗体层成像术(EIT)。 EIT(Electrical Impedance Imaging)是将组织的电阻作为测量参数,通过测量外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开展医用X线诊断QA工作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公众的健康,了解X线诊断中被检者的受照剂量,我们对上海11家医疗机构中接受X线检查的1835名被检者在不同类型检查中的受照剂量进行了调查。同时由于X线诊断机本身对被检者的受照剂量和诊断影像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于1994—1995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技术(CT)是利用X射线的穿透能力对物体进行扫描,所得信号经过反投影的算法而得到物体二维分布的一种成像方法,已经在医学诊断、工业探伤等领域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实验室光源的低通量,光源点大小及其单色性等限制了其向高分辨发展,通常其分辨率在0.5mm左右。利用微焦点X射线源作为光源的显微CT分辨率可以达到微米量级,但是由于其光通量低且为非单色光,对不同样品有不同程度的束线硬化,影响了其真实分辨率。同步辐射作为一种新兴的光源有高亮度、高光子通量、高准直性、高极化性、高相干性及宽的频谱范围的特点,配合高分辨的X射线探测器,可以发展同步辐射显微CT,其分辨率可达10μm以下。利用同步辐射的高空间相干性开展位相衬度显微CT的研究,对低吸收物质也可以清晰三维成像。新建的上海光源的X射线成像及生物医学应用线站开展了三维显微CT方面的研究,经过初步试验,得到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透视X线剂量率自动控制是近代配置X线影象增强器电视系统的各类X线机所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其主要功能是:当人体透视各部位组织厚度及密度有变化时,无须人工调节透视kV和mA值,且能自动进行控制,选择最佳的X线剂量率,以保证X线电视信号相对恒定,监示器屏幕上图象亮度始终保持不变,供临床医生进行诊断。透视X线剂量率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使X线影象增强器电视系统更加趋于完善,给  相似文献   

7.
目的:近年来,防暴武器的发展迅速,防暴武器伤的救治已成为医学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此背景下,制定了18.4 mm橡皮霰弹的生物学试验模型,即在常温状态下,研究18.4 mm橡皮霰弹对两种试验动物在不同距离、不同防护、不同部位条件下的胸、腹部损伤情况。通过损伤效应研究,判断防暴武器的安全性能及损伤特点,为客观的从生物学角度评价防暴武器性能及防暴武器伤的救治提供可靠的生物学依据,建立可靠的生物学模型,并进一步探讨损伤后X线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法:利用两种动物、三个距离、三种防护、四个部位定点射击,从临床及X线表现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统计学结果。结果:两种生物、三种条件、三个距离、四个部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橡皮弹损伤,体内出现具有统计学规律的弹丸存留,部分出现贯通伤。结论:18.4 mm橡皮霰弹的损伤程度与距离增加呈负相关,三种距离条件下,5 m对生物的损伤最大。动物种类的不同,射击部位的不同,有着明显的损伤差异,主要与组织厚度和组织结构特点有关与组织厚度和组织结构特点有关。损伤的程度,与防护密切相关,三种防护条件下,棉服防护的损伤效应明显减轻。X线摄片检查可以直观显示弹丸在其体内存留的数量、位置及深度,以及造成的骨折损伤,可以为临床解剖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为防暴武器生物学试验提供较为直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近年来,防暴武器的发展迅速,防暴武器伤的救治已成为医学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此背景下,制定了18.4 mm 橡皮霰弹的生物学试验模型,即在常温状态下,研究18.4 mm 橡皮霰弹对两种试验动物在不同距离、不同防护、不同部位条件下 的胸、腹部损伤情况。通过损伤效应研究,判断防暴武器的安全性能及损伤特点,为客观的从生物学角度评价防暴武器性能及防 暴武器伤的救治提供可靠的生物学依据,建立可靠的生物学模型,并进一步探讨损伤后X线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法:利用 两种动物、三个距离、三种防护、四个部位定点射击,从临床及X线表现等多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统计学结果。结果:两 种生物、三种条件、三个距离、四个部位均出现了不同程度橡皮弹损伤,体内出现具有统计学规律的弹丸存留,部分出现贯通伤。 结论:18.4 mm 橡皮霰弹的损伤程度与距离增加呈负相关,三种距离条件下,5 m对生物的损伤最大。动物种类的不同,射击部位 的不同,有着明显的损伤差异,主要与组织厚度和组织结构特点有关与组织厚度和组织结构特点有关。损伤的程度,与防护密切 相关,三种防护条件下,棉服防护的损伤效应明显减轻。X线摄片检查可以直观显示弹丸在其体内存留的数量、位置及深度,以及 造成的骨折损伤,可以为临床解剖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为防暴武器生物学试验提供较为直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乳腺癌X线检查的误诊及漏诊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的经乳腺X线和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比较X线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误诊率及漏诊率,并分析导致误诊及漏诊的因素。结果:135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63例(46.67%),良性肿瘤72例(53.33%)。63例乳腺恶性肿瘤中,X线误诊为良性5例,误诊率为7.93%。其中1例误诊为乳腺增生,2例误诊为乳腺炎症,1例误诊为术后疤痕挛缩,1例误诊为纤维腺瘤;X线表现为肿块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2例,肿块周围出现透亮区1例,乳腺结构扭曲1例。72例良性肿瘤中,X线误诊为恶性7例,误诊率为9.72%。其中4例为乳腺增生,2例为乳腺炎,1例为乳腺纤维瘤,1例为乳腺筋膜炎;X线表现为密度较高而边缘不清的肿块影1例,边缘似有毛刺征1例,伴有钙化、模糊无定型呈散在分布1例,部分边缘有突起或后缘凹凸不平1例,片状影2例(1例密度较高,1例密度较均匀);肿块伴乳晕增厚、乳头内陷1例。结论:乳腺X线检查的准确性受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的影响。因此,临床实践中可联合运用乳腺X线检查和乳腺超声或MRI检查,从而提高乳腺肿块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李寨峰 《蛇志》2012,24(2):199-199
在很多的胸部疾病中,胸部侧位像对全面观察疾病的位置和形态是很有价值的,胸部侧位像的一些X线征象对鉴别诊断也很有帮助。现作者将近年来对不同胸部疾病患者的X线影像学诊断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行X线影像学诊断的患者40例,男例,女例,年龄岁,平均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X线征象,以提高乳腺癌诊断水平。方法:对70例乳腺癌X线征象作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直接征象:肿块58例,其中圆形肿块16例,分叶状肿块14例,毛刺状肿块28例。钙化32例。间接征象:皮肤增厚,乳头内陷16例,血管增粗增多12例,乳腺实质结构紊乱8例,腋窝淋巴结增大8例。结论:乳腺X线片中不同形态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骨斑点症的临床特征、发病机理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并探讨骨斑点症的X线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骨斑点症患者的临床及X线表现,其中3例患者属于同一家族,并对1例28岁患者随访1年,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变好发部位为骨盆、跗骨、腕骨、指(趾)骨和长管状骨的骨骺及干骺端,影像表现为0.2~1.6 cm散在多发的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致密阴影为特征,靠近关节面病灶较密集,大部分病灶位于松质骨内,病灶长轴与骨小梁走行相平行,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相邻关节软骨骨质未见异常改变,其中4例病灶呈双侧对称性分布。1例随访病灶未见有明显变化。6例患者无任何症状,男女比为2:1,实验室相关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骨斑点症属于骨发育异常,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具有遗传学特点,X线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其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熟悉其临床及X线特征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曾祥龙  刘武 《人类学学报》1991,10(4):288-297
本文对传统的颅骨测量法与口腔医学上使用的X线头影测量法在测量标志点的选取定位及测量结果的差异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测量标志点重叠对比显示颅骨测量中的大多数标志点在X线片上可以较为准确地定位。方差分析表明两种测量方法测量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本文就如何准确地在X线片上确定标志点以及测量数据的放大误差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将放大率划分为三个等级计算X线头影片测量值的标准。作者认为采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进行人类学研究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乳腺X线检查的误漏诊原因,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135例经乳腺X线摄影和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X线摄影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病理诊断72例良性肿瘤而X线误诊为恶性7例(误诊率9.72%);63例恶性肿瘤而X线误诊为良性5例(漏诊率7.93%)。结论:乳腺X线误诊与乳腺致密程度、患者年龄以及肿瘤形态相关。掌握拍片技术减少技术性误差,提高影像质量,诊断时仔细阅片并熟知各类型乳腺疾病的特征性X影像表象,并与临床相结合,增强责任心,可减少乳腺X线检查的误漏诊。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X线成了人民保健工作的主要工具之一,在许多国家,医疗照射即X线诊断检查已成为居民群体剂量的最大来源,为减少受检查的照射剂量,国内外对X线透视和摄影的照射量日益重视。本文采用国产高灵敏氟化锂[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在X线诊断机上进行实验测试,检验热释光剂量的灵敏度,精确度和临床应用价值,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田野  叶志球 《生物磁学》2009,(14):2688-2690
目的:探讨乳腺错构瘤的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1例乳腺错构瘤患者的临床特征、X线征象及病理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46岁(26-58岁),10例可触及肿块(9例患者自己发现,1例体检摄片时发现),还有1例未能触及肿块。左乳7例,右乳4例,5/11(45.5%)肿块位于外上象限。11例钼靶X线平片均发现乳腺肿块,多数肿块呈卵圆形,边界清楚。肿块平均最大直径为6.Ocm(2.5-13.0cm),6/11(54.5%)肿块呈混合密度影。4/11例(36.4%)术前X线确诊。镜下:肿瘤由数量不等、杂乱无章的乳腺导管、小叶和成熟的脂肪细胞及纤维纽织混杂组成。结论:混合密度影是其特异性X线表现,不同个体肿瘤各成分比例的不同导致X线表现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乳腺X线摄影与超声在早期老年乳腺癌诊断中区别与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早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比较乳腺X线摄影检查结果与乳腺超声在乳腺癌及腋窝淋巴结的辅助诊断中的诊断确诊率,分析其区别与价值。结果:(1)乳腺X线摄影比超声对钙化更敏感,而超声比乳腺X线摄影对肿物检出率更高。(2)对于直径在0.5-2.0 cm之间的小肿瘤,超声检出率比乳腺X线摄影高;而对于肉眼及查体可扪及的乳腺大肿物(直径2.0 cm),二者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3)乳腺X线摄影与超声对乳腺癌诊断率无明显差异,乳腺X线摄影+超声对乳腺癌的准确率高于乳腺X线摄影。结论:两种方法在老年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检查中各有优缺点,二者联合应用可达到增加诊断准确率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部X 线与CT 扫描鉴别急性肠梗阻的准确性,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8 月-2013 年8 月我院 收治的66 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活检或病理诊断证实为急性肠梗阻。术后患者均行腹 部X 线及CT扫描检查,对两种方法判断肠梗阻的发生、梗阻部位、类型及病因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并分析两种检查 方法的准确率。结果:66 例肠梗阻患者中,X线检出率为89.39%,CT 检出率为95.45%。X 线诊断小肠梗阻准确率为72.10%,CT 为86.05%;X线诊断结肠梗阻准确率为69.57%,CT 为86.96%。X线诊断肿瘤准确率为69.57%,CT 为86.96%;X线诊断肠粘连 准确率为67.86%,CT 为82.14%;X 线诊断肠套叠准确率为60.00%,CT 为80.00%;X线诊断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准确率为78.72%,CT为82.98%;X线诊断绞窄性肠梗准确率为73.68%,CT 为78.95 %。CT 对肠梗阻部位、病因及类型的诊断准确率高于腹部X 线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X 线与CT 用于诊断急性肠梗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CT 对于肠梗阻部位、梗阻类型及梗阻病因的诊断优于X线片。  相似文献   

19.
不同影像方法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aseptic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的不同影像方法(X-ray、CT、MRI)诊断价值。方法:34例双侧股骨头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其对早期ANFH的显示能力。结果:34例患者均存在早期骨坏死表现。X线发现Ⅰ-Ⅱ期ANFH 14例,诊断准确率41.18%;CT发现Ⅰ-Ⅱ期ANFH 19例,诊断准确率57.35%;MRI发现Ⅰ-Ⅱ期ANFH 27例,诊断准确率为77.94%。结论:X线平片难以发现ANFH的早期表现,MR结合螺旋CT扫描既可发现早期病变,又可进行分期,是研究早期ANFH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20.
组织通透方法采用高折射率化学试剂对生物组织进行渗透,改变组织的光学均匀性,可以有效地改善光学成像的穿透深度,受到生物医学光学研究领域的重视。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测量通透过程中不同测量深度下组织的散射特征的变化。通过采用系统信号对数的梯度值近似地表征光学散射系数,研究了通透过程中组织的散射特征随渗透时间和测量深度的动态关系。实验证明了组织通透可以有效地增加光子的穿透深度,并改善成像质量。研究发现:不同测量深度处组织的散射系数及其变化幅度、变化过程和变化趋势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与组织的微观结构、其通透效果,化学试剂在组织中的渗透行为等有密切关系,有助于组织通透过程的理解,并为组织通透机制提供可能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