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羊齿属(Archaeopteris)在中国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古羊齿属Archaeopteris(Andrews,1970)是世界性晚泥盆世的标准植物。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爱尔兰、比利时、德国、挪威的熊岛(Bear Island)、苏联、美国和加拿大的加斯佩(Gaspe)及埃尔斯米尔岛(Ellesmere Island)。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有报道。因此,本属在划分对比晚泥盆世陆相地层上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古植物学家如Arber(1921)等曾称晚泥盆世植物群为Archaeopteris植物群。在中国,此属一直未  相似文献   

2.
粤中新会晚泥盆世古羊齿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粤中地区(包括广东中部阳春、开平、台山、新会、高要、广州、惠阳及龙门等县、市)广泛分布晚泥盆世海陆交互相沉积,其中以产晚泥盆世植物化石斜方薄皮木(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而著称。该化石在广东最早由边兆祥等发现于广州花县赤泥墟打鼓岭群(李星学,1963,44页),后经斯行健正式描述(斯行健,1952,10页)。以后,随着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广东境内的广泛开展,又在本区的阳春、开平、台山、广州郊区及粤东、粤西和粤北上泥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古羊齿属(Archaeopteris)是 Dawson(1871)依据 Forbes(1854)的 Cyclopteris hibernica标本所建,模式种 Archaeopteris hibernica(For-bes)Dawson 采自爱尔兰晚泥盆世地层。马西伦达古羊齿(Archaeopteris macilenta Lesquereux)是 Lesquereux(1884)在北美发现的。其后,Carluccio 等(1966)做了修订。由于古羊齿植物化石叶片保存呈“羽状”,具有着生在叶子上的孢子囊和“间小羽片”,所以早期的古植物学家对于它的分类位置一直感到困惑不解,多数人认为其属于真蕨类。有意  相似文献   

4.
<正> 目前,泥盆纪星骨鱼科化石除非洲和南极地区尚未发现外,世界其它各地均有发现,但化石产地并不多.其时代从早泥盆世一直延续到晚泥盆世早期,多数出现在早—中泥盆世.所有化石全部产于海相地层.据现有资料统计,已经发现和描述的只有5个属,即 Asterosteus, Gemuendina, Jagorina, Ohioaspis, Bolivosteus,分布在德国(早泥盆世),美国(中泥盆世),加拿大(中泥盆世),澳大利亚(早一中泥盆世),土耳其(中泥盆世)和玻利维亚(中泥盆世).  相似文献   

5.
中国内蒙古的阿尔丁鼠(Ardynomys)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阿尔丁鼠(Ardynomys)是圆柱齿鼠科(cylindrodontids)中较原始的一类,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和北美的晚始新世,在亚洲主要发现于蒙古和哈萨克斯坦。虽然Dawson(1968)和王伴月、王培玉(1991)报道了在我国内蒙古也有Ardynomys化石存  相似文献   

6.
关于Archaeoperisaccus属在中国云南东部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Archaeoperisaccus的记载及其在我国的发现Archaeoperisaccus属的孢子,形态特殊,特征明显。曾在美国的阿拉斯加、加拿大的北极地区和苏联西部的蒂曼(Timan)等地有所发现。长期以来,该属的孢子在这些地区,一直当作晚泥盆世早期的指示化石。但是,Coquel等(1977)报道在伊朗的晚泥盆世晚期(upperFamennian)的地层中也有该属的发现。近年来,在我国云南东部泥盆纪地层中,也常发现Archaeoperisaccus 的分子。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昭通市东北郊箐门出露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泥盆系浅海相地层剖面,下、中、上三个统均有出露,浅海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基础也相对较好,是研究滇东北地区泥盆纪地层的一条理想剖面。由于地层剖面比较长,沉积厚度比较大,此前我们已经描述了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早期的四射珊瑚,本文继续描述该剖面的中泥盆世晚期的地层及其四射珊瑚,讨论它们的地层划分、珊瑚群对比与古生物地理。至于晚泥盆世的珊瑚,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拟另文继续描述。  相似文献   

8.
浙江晚泥盆世西湖组的楔叶类化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晚泥盆世西湖组,以往发现的化石极少,主要是一些原始鳞木类化石.经李星学、陈其奭鉴定的化石名单有: Leptophloeum rhombicum Dawson, Sublepidodendron mirabile (Nath.), Eolepidodendron wusihense (Sze), 其次是可能属于楔叶类的 H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 Gu et Zhi, 还有极少数分类位置不明的阔叶 Platyphyllum sp. 等.笔者于1984年6月至8月在萧山虎山的西湖组中采获了极其丰富、保存相当完整、外貌颇为奇特的大型楔叶  相似文献   

9.
Archaeoperisaccus属的地质历程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rchaeoperisaccus是苏联孢粉学者纳乌莫娃(Naumova,1953)在俄罗斯陆台晚泥盆世早期Similuke和Petino层中发现并建立的属,该属的地质时代限于晚泥盆世早期弗拉斯阶(Frasnian),地理分布限于北欧、北美和安加拉古大陆。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rchaeoperisaccus在中国也有广泛分布,该属的地质历程从中泥盆世早期艾菲尔阶(Eifelian)至晚泥盆世晚期斯特连阶(Strunian)。因此,中国的Archaeoperisaccus孢子早于苏联、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国的阿拉斯加。中国可能是该属的起源中心。 根据古地磁资料,西藏聂拉木、华南(包括西秦岭)在泥盆纪时都位于古赤道以南,因此该属可以出现在古赤道南、北两半球,南半球可能早于北半球。  相似文献   

10.
广西桂林泥盆纪牙形刺组合序列与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桂林灵川岩山圩中,晚泥盆世界线剖面,桂林沙河能源疗养院背后信都组-唐家湾组剖面及桂林额头村D/C界线剖面的牙形刺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在桂林地区所做的牙形刺生物地层工作,识别出该区中,晚泥盆世牙形刺化石的16个组合序列,并以此为尺度结合层序地层格架,层序界面及层序中的微相叠加形式,讨论该区中,晚泥盆世高分辨的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从新疆哈密地区石城子北剖面7件样品获得分异度较高、有机质壁显著炭化保存的疑源类化石,根据其形态特征,共鉴定出14个形态属和15个形态种(其中8个未定种,3个比较种)。结合国内外古生代晚泥盆世已知疑源类组合进行比较,清楚表明当前获得的疑源类组合代表了晚泥盆世海洋微体浮游植物群面貌。我国涉及晚古生代疑源类生物地层的调查研究相对薄弱,而有关晚泥盆世疑源类化石的发现和报道更为匮乏,当前疑源类化石的发现,填补和丰富了新疆乃至国内晚泥盆世疑源类化石研究资料。该发现佐证了关于卡拉麦里洋在早石炭世闭合的认识;作为基础食物链的海洋微体浮游植物是重要成烃生物,晚泥盆世疑源类的保存预示研究区域具有石油、天然气勘察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云南昭通市东北郊箐门出露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剖面,下、中、上三个统均有出露,浅海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基础也相对较好,是研究滇东北地区泥盆纪地层的一条理想剖面。由于地层剖面比较长,沉积厚度比较大,此前笔者已经描述了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的四射珊瑚,本文继续描述该剖面的晚泥盆世的地层及其四射珊瑚,讨论它们的地层划分、珊瑚群对比与古生物地理。昭通箐门剖面的上泥盆统主要由白云质灰岩组成,与滇东其它地方的宰格组的岩性基本一致。过去由于宰格组的化石稀少,其地层时代难于确定,因此,昭通箐门宰格组底部珊瑚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首次描述了箐门放羊冲剖面宰格组底部的四射珊瑚5属7种,包括Disphyllum catenatum,Hexagonaria davidsoni,H.magna,Sinodisphyllum simplex,S.variabile,Temnophyllum poshiense和Truncicarinulum temeniophylloides等,总体显示了晚泥盆世弗拉早期(early Frasnian)的特点。它除了与华南各省的珊瑚群有密切关系外,也与加拿大西部的分子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汗吉尕组是新疆中天山温泉小区中泥盆统的一个地层单元,为海相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沉积。过去在灰岩团块和灰岩砾石中发现较为丰富的中泥盆世珊瑚和腕足类化石。这次,我们在该组上部地层硅质岩透镜体中首次发现晚泥盆世弗拉晚期的放射虫Helenifore robustum动物群。对于温泉地区该组地层的时代归属,我们认为:由于已发现的中泥盆世珊瑚、腕足类化石主要产于灰岩砾石或外来块体中,因此,这些化石的时代并不代表该组形成的时代;而产于硅质岩透镜体中的晚泥盆世弗拉晚期的放射虫化石很可能代表该组的年代。全文共描述放射虫5属11种,归属3目4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泥盆纪古地理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王钰、俞昌民于1959年全国第一届地层会议期间,分析了中国泥盆纪古地理概况。指出东北北部接受北极太平洋的海侵,由鄂霍茨克海侵入;南天山则“受到来自西欧的海侵影响”;中国南部于中泥盆世末期发生了大明山运动;晚泥盆世初期海侵规模最大。1974年,他们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云南西部丽江、大理、保山、施甸以及绿春一带,均有海相早泥盆世早期(Lochkoviajl)地层出露,并含有竹节石:Paranowakia;笔石:Meomonograptus,Monograptus 等。这些化石是目前国际上用以划分、对比海相志留—泥盆纪地层界线的主要依据。二滇西早泥盆世早期地层  相似文献   

16.
贵州独山泥盆纪弗拉期-法门期生物灭绝后的生物遗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约 《古生物学报》2004,43(1):132-141
黔南独山地区晚泥盆世弗拉期 法门期 (F/F)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后 ,遗迹化石的出现早于其它化石。描述产于独山地区晚泥盆世法门期早期的遗迹化石 ,并分析其生态习性 ,它们在地层中的产出呈现出习性构造逐渐复杂、潜穴管逐渐“粗化”、由层面线性向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发展 ,反映造迹生物有机体的逐渐变大和完善、生活和活动空间的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7.
云南宁蒗泥盆纪层孔虫的记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首次描述了云南西部泥盆纪层孔虫7属13种。分布于宁蒗泸沽湖的早泥盆世晚期至中泥盆世早期的大槽子组,含层孔虫2属5种,包括1新种Amphipora ninglangensis sp.nov.和1新亚种Paramphipora raritatis variabilis subsp.nov.,其共骨多为枝状类型,反映了比较闭塞的潟湖或半潟湖相的沉积环境。分布于昔腊坪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早期的层孔虫出现在拉古德组的中上部,多为块状类型的共骨,有的大量聚集可形成生物层或生物礁。该动物群的面貌除接近于苏联萨拉伊尔外,还含有西藏日土、芒康,滇东、黔南及广西中东部的分子。说明上述海域在中、晚泥盆世时期是连通的。  相似文献   

18.
盾皮鱼类是全身包裹在坚硬骨甲之中的已绝灭重要古鱼类类群,确切的最早化石记录为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主要生存于泥盆纪(距今4.19亿-3.59亿年前)。盾皮鱼类已有原始的能主动捕食的嘴部,具备了较高营养摄取效率的能力。这种有颌类在早泥盆世迅速分化出各种各样的体态类型,到晚泥盆世已占领当时地球上所有水域环境。作为最原始的有颌脊椎动物,盾皮鱼类可以说是现生所有陆生脊椎动物(包括四足动物及人类)的祖先。由于盾皮鱼类具有独特有趣的外表,在志留纪与泥盆纪地层中全球广泛分布,以及位于脊椎动物进化树的基干位置,使其在脊椎动物的早期演化、地层学与古动物地理学等研究领域及科普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密山泥盆系“黑台组”是我国东北最有代表性的泥盆纪地层单位之一,但其时代归属,自矢部长克报道(Yabe,1940)至今,从未取得一致意见。八十年代以前的四十多年的研究,仅限于底栖大化石,主要是腕足类、珊瑚,苔藓虫、海蕾的研究,不同作者所确认的时代不一,自早泥盆世至晚泥盆世。有关“黑台组”时代的讨论和归属,苏养正等(1983)、欧阳舒(1984)等均有论述。各作者对“黑台组”时代认识的分歧  相似文献   

20.
广西宜山法门期的珊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泥盆纪类型的珊瑚在晚泥盆世弗拉期(Frasnian)末已告绝灭.晚泥盆世法门期(Famennian)是珊瑚进化史上的一个'低潮'时期,因此过去在世界各地都很少有过珊瑚化石的报道.近年来,在波兰、比利时、西德以及苏联的奥莫弄和乌拉尔等地均相继发现了不少的法门阶的珊瑚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