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稻育秧由于春天气温低,有晚霜及多阴雨等不利气候,各地普遍存在烂秧问题。早稻发生烂秧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不能简单说是气候坏,天气冷,早播种才会发生烂秧。因为要争取早稻早熟,高产稳产,并且有利后作,不能等待老天恩赐不烂秧的气候,要做大自然的主人,就要正确认识烂秧原因,找到其客观规律,解决烂秧问题。主席教导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  相似文献   

2.
从化学防寒角度,探讨防止早稻烂秧、培育壮秧的新途径。结果表明,用秧宝灵浸渍早稻种子,不仅有利于增强发芽势,提高发芽率,使种子催成根短芽壮的好秧苗,而且能有效地防止烂秧,达到培育壮秧之目的,并获得早熟增产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水稻育秧抗寒剂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寒害是农业生产中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涉及的面很广,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树、园林及其他许多经济作物。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居各种作物之首位,达5亿多亩,其早春育秧中的低温烂秧问题,从北到南几乎年年都有发生,不仅造成稻种的巨大损失,而且延误农时,导致严重减产。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在多年研究植物抗寒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育秧抗寒剂”的研制目标。经过长达6年的从实验室、盆栽到大田的系统试验,现在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有待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廉平湖等同志在《植物生理学通讯》发表了“水稻烂秧的原因及其防止措施的原则”一文,阐明“缺氧”对秧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培育壮秧的原则性意见。笔者读后,颇有启示。但文章中对烂秧类型的划分以及强调“缺氧”是烂秧的主导因素,都是值得讨论的。愿提出不同的意见,求教于读者,并与廉平湖等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秧宝灵浸渍早稻种子,可有效地防止其烂秧发生和提高秧苗素质。这主要是由于秧宝灵处理后能加快幼叶的转绿速度,增加芽和幼叶的束缚水含量,提高芽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强幼苗根系的活力,从而使秧苗具有较强的抗低温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荔枝是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喜温常绿乔木。它对温度的降低相当敏感,温度低于8℃时,幼嫩的组织就会受到伤害,也就是冷害。冷害分冻害和寒害两种。冻害是气温在0℃以下,植物组织内部结冰而导致植物受害。寒害是气温在0℃以上,在几天或几小时内,热带或亚热带植物被冻死或严重受害的现象。荔枝最常遇见的是寒害,其主要表现:芽枯、顶梢干枯、破皮流胶及落叶等现象。 预防寒害的办法:关键是提高作物的耐寒能力,减少土壤表面温度下降,保持热量及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1.采果前后加强施肥,可提高荔枝抗寒抗冻能力。以施有机肥为主如…  相似文献   

7.
植物抗寒冻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低湿寒害是限制农作物产量和分布的一种全球性的自然灾害。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植物寒害机理、抗寒冻和冷驯化分子机理的深入发展,已研究发现了多种抗寒基因,包括各种抗寒调控基因和各种抗寒功能基因,从而使植物抗寒冻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得以了广泛开展,以期最终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性,增加农业产量。本文综合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抗寒冻基因工程的最新研究方向、进展及成就,并提出了此领域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8.
(一)低温对植物的为害按气象学来讲,低温对植物的为害,主要地可分为下列四种: (1)寒害温度不低于零度,热带亚热带植物,因气温的降低引起种种生理机能上的障碍,因而遭受损伤,是曰寒害。 (2)冻害气温下降至零下,植物内部组织脱水而结冰,因而受害的现象,叫做冻害。 (3)霜害冷气下沉,地面水蒸汽疑结成霜,冷气由霜向上幅射,形成逆温层。1955年1  相似文献   

9.
植物抗寒冻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温寒害是限制农作物产量和分布的一种全球性的自然灾害,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随着植物寒害机理、抗寒冻和冷驯化分子机理的深入发展,已研究发现了多种抗寒基因,包括各种抗寒调控基因和各种抗寒功能基因,从而使植物抗寒冻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广泛开展,以期最终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性,增加农业产量。本文综合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植物抗寒冻基因工程的最新研究方向、进展及成就,并提出了此领域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0.
一.烂秧的范围和类型水稻幼苗死亡现象有烂秧和死苗二种。习惯上在积水秧田和湿润秧田中的一部分死苗称为烂秧;陆床育苗、各种保温育苗和旱直播田的幼苗死亡称为死苗。其主要类型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关于细胞膜结构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研究植物细胞抗寒机理方面已越来越显得重要。许多科学工作者的实验结果支持植物的寒害是与其膜类脂的流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卵菌的系统学和分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卵菌Oomycetes生于水中、土内和陆上;淡水比海水中多,静水比流水中多;陆生多为植物寄生菌。腐生、寄生、专性寄生和共生均有。寄生于藻类、蕨类、种子植物、昆虫、鱼类及其他真菌上,引起病害。如水霉危害鱼苗和鱼卵,绵霉引起烂秧,疫霉和腐霉摧毁多种栽培植物,霜霉和白锈为害各种经济植物,病害流行时常造成严重的经  相似文献   

13.
华南地区龙眼寒害灾损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华南地区64个基本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公认的龙眼寒害灾害指标,结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研究的方法与模拟技术,并考虑龙眼寒害灾损减产风险在不同生育期(花芽生理期、花芽形态分化期、休眠期)之间的差别,对1961—2012年华南地区龙眼不同发育时段的寒害灾损最大风险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 在花芽生理期,各地区龙眼受灾最严重的是轻度寒害,其次为重度寒害,最后为中度寒害;不同寒害致灾等级对各地龙眼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在轻度寒害威胁下,龙眼受灾轻重次序为福建、广东和海南、广西,中度寒害威胁下,龙眼受灾轻重次序为海南、广东和广西、福建,重度寒害威胁下,龙眼受灾轻重次序为海南、广东和广西、福建.在花芽形态分化期,各地区龙眼受灾最严重的是轻度寒害,其次为重度寒害,最后为中度寒害;该时段内不同寒害致灾等级对各地龙眼造成的危害程度相似,龙眼受灾轻重次序均为海南、广东和广西、福建.在休眠期,各地区龙眼寒害受灾最严重的是轻度寒害,其次为重度寒害,最后为中度寒害;该时段内不同寒害致灾等级对各地龙眼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完全相同,轻度和重度寒害威胁下,各地龙眼受灾轻重次序为海南、广东和广西、福建,中度寒害威胁下,海南和广西龙眼受灾最轻,其次为广东,福建受灾最严重.同一寒害致灾等级下,不同发育时段龙眼寒害灾损减产最大风险指数差异显著:轻度寒害威胁下,各地区龙眼在花芽生理期受到危害最重,其次为花芽形态分化期,休眠期危害最轻;中度和重度寒害威胁下,各地区龙眼在花芽生理期受到危害最重,其次为休眠期,花芽形态分化期危害最轻.  相似文献   

14.
采用近代仪器与传统小气候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人工胶林群落结构的生物学效应;对若干生态因子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讨论。胶树体温与测试地日照强弱密切相关。西双版纳树温西南高,东北低,西向与北向最高温之差约为1℃;树表和浅层受日照影响直接而明显,随深度增加而减弱,树心比较间接,既受环境影响又受本身机体调节。冬季胶林边行热效应较明显,比林内树温高2℃左右,若加充分利用对防寒有一定意义。树温和气温有差别,气温变幅大,树温变幅小,有利于植物正常生活,建议直接测定树温观察寒害。胶林中适当种植茶树,冷季有增暖效果,能对轻度寒害起缓冲作用。涂黑树干法不是理想防寒措施,因边行增温不明显,况且密林深处有轻微降温趋势,可能导致寒害加重。  相似文献   

15.
低温生物学与植物种质的长期保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超低温生物学有可能解决种质的长期保存问题低温生物学与许多生物学问题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植物的寒害和抗寒性,以及水果和蔬菜的低温保存等方面,已有过长期大量的工作;近十多年来,运用低温生物学的知识和技术对植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日益显露出它的重要作用,特别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香蕉与荔枝寒害致灾因子和综合气候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根据广东86个站点1951~2004年的气候资料、1955~2004年的寒害灾情资料以及已有的成果,对香蕉、荔枝寒害的致灾因子和寒害综合气候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蕉、荔枝寒害的临界温度可以定为5.0℃,其致灾因子包括寒害的极端最低气温、最大降温幅度、持续日数和有害积寒,它们之间相关性明显。利用主成分分析对4个致灾因子进行综合简化,得到了一个物理意义清晰,且方差占总方差大部分的寒害综合气候指标。采用广州4个致灾因子的权重计算了全省86个站点历年的寒害综合气候指标。寒害综合气候指标数值的大小与香蕉、荔枝单产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以用来分析香蕉、荔枝寒害的轻重。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橡胶(Hevea brasiliensis)寒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寒害是海南岛橡胶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开展橡胶寒害风险区划能够有效提高海南岛橡胶寒害防御能力。根据海南岛1964—2016年的气象资料和1988—2016年橡胶种植面积、产量、社会经济等数据,通过构建橡胶寒害指数和台风灾害指数,实现了橡胶寒害减产率的分离,基于风险形成的机理,选择橡胶寒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建立海南岛橡胶寒害风险评估模型,计算橡胶寒害风险指数,并按自然断点法划分为5个风险等级。结果表明:海南岛橡胶寒害风险总体呈现西北部和中部较高,其他沿海地区较低的特征;西北部临高风险最高,其次为中部五指山地区;西南部东方、乐东沿海地区,以及北部海口、文昌风险最低;南部三亚和陵水无寒害风险。  相似文献   

18.
利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五省份393个测站1984—2015年气温、日照、风速等气象要素, 按照橡胶树大风灾害和寒害等级指标计算各台站逐年橡胶风寒害等级, 分析风灾和寒害的平均状态, 并使用MVEOF方法, 分离寒害和大风灾害距平的主要模态及对应时间系数。结果显示: 五省区域内橡胶树寒害影响区域广, 除海南南部部分地区外, 研究区域均可受到寒害影响。寒害强度和发生频率均高于大风灾害, 以中度寒害为主, 其中海南南部、东部的沿海地区及云南景洪、勐腊等测站平均寒害较轻; 风害以轻度为主, 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及云南山区。风寒害距平MVEOF分析结果展示了风寒害的两种主要分布形式, 第一模态寒害及风灾基本呈现全区域一致的偏强或偏弱, 时间系数的正值(负值)对应了寒害整体偏强(偏弱)、风灾整体偏弱(偏强)的年份; 第二模态时间系数均为正值, 寒害在南部明显偏轻, 风灾在雷州半岛、及东南沿海明显偏重。随着时间变化, 第一模态时间系数下降, 第二模态上升。上述研究表明, 我国橡胶树寒害的发生具有空间一致偏强(偏弱)的特征, 其风险大于风灾; 广东、广西、福建寒害较重, 海南和云南南部寒害较轻。风灾分布空间差异性较大, 海南和雷州半岛等东南沿海地区是风灾较重的区域。研究时段内寒害整体减轻, 风再在其高发区加重。  相似文献   

19.
硫化氢和低温对水稻幼苗生长和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过去关于水稻幼苗呼吸代谢的研究表明,水稻幼苗的呼吸途径以三羧酸循环为主,兼有其他途径;水稻幼苗的器官建成是依靠有氧呼吸进行的,造成水稻烂秧的主导因素是缺氧,采用湿润秧田和保温育秧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水稻有氧呼吸过程对氧的需求与其他环境因子如温度的矛盾,对防止烂秧培育壮秧起良好作用。硫化氢和低温是与水稻苗期生长和烂秧有密切关系的两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国橡胶种植区1961—2010年的气象资料,根据《橡胶寒害等级(QX/T169—2012)》行业标准中的橡胶寒害等级评价指标,分析了中国橡胶寒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橡胶辐射型寒害和平流型寒害在空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年平均辐射型积寒高值出现在云南、福建等地,年平均平流型积寒高值出现在云南屏边,广西、广东、福建等地;1961—2010年研究区橡胶轻度寒害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而中度、重度、特重寒害的频率总体呈减小趋势,轻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寒害出现的平均频率分别为3.50%、28.24%、14.93%和15.93%,而在橡胶主产区——云南的景洪、勐腊、海南岛等地,出现不同寒害等级的频率远低于整个研究区的平均值。研究结果可为防御橡胶寒害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