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桦褐孔菌菌质活性组分的提取及其体外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取桦褐孔菌菌质各活性组分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将桦褐孔菌菌质醇提后分别梯度萃取获得各极性组分,将残渣沸水浸提醇沉得粗多糖;将获取的各活性组分别进行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并测定各组分中总多酚、总三萜的含量;同时与桦褐孔菌菌核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菌质和菌核乙酸乙酯、正丁醇组分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其总抗氧化能力明显优于相应的其他组分(P0.01);菌质的乙酸乙酯、正丁醇组分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菌核相应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菌质和菌核的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的总三萜和总多酚含量较高。结果显示桦褐孔菌菌质的乙酸乙酯、正丁醇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好,总多酚和总三萜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的强弱可能与该二者活性成分的含量相关。通过双向固体发酵技术制得的桦褐孔菌菌质体外抗氧化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桦褐孔菌和松口蘑发酵菌粉的降血糖作用,本文观察了经不同浓度桦褐孔菌和松口蘑菌粉溶液灌胃后,小鼠正常血糖、给予葡萄糖小鼠以及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变化.结果表明:桦褐孔菌、松口蘑菌粉溶液(500、1000 mg/kg)对小鼠正常血糖值、正常小鼠糖耐量没有明显影响(P>0.05);对于糖尿病小鼠血糖,桦褐孔菌低剂量组(500 mg/kg)和桦褐孔菌高剂量组(1000 mg/kg)的降糖效果较为明显(P<0.01),用药前与用药后第21 d的血糖值分别为(14.94±1.85)、(10.43±2.22)和(14.89±1.65)、(10.17±2.14) mmol/L,降糖率分别为30.23% 和31.7%.桦褐孔菌和松口蘑菌粉对于小鼠正常血糖、正常小鼠糖耐量无明显影响,对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具有一定的降血糖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桦褐孔菌多糖的超声波法提取工艺,对比不同产地桦褐孔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超声波法的最佳工艺流程,检测不同产地桦褐孔菌的多糖提取率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超声波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时间25min、料液比1∶40、超声温度50℃、提取3次,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高达8.61 g/100g,与水提醇沉法相比提高了17.3%,耗时缩短了3/4,大大提高了提取效率。抗氧化能力检测结果证明超声波法得到的桦褐孔菌多糖都具有抗氧化活性,并且抗氧化能力与多糖提取率之间的相关性极其显著。结论:通过优化提取条件,超声波法明显提高了多糖提取率,保持了桦褐孔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是一种可行、实用和高效的真菌多糖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4.
桦褐孔菌发酵及其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1-diphenyl-2-picryhydrazyl(DPPH)酶标仪法,对桦褐孔菌发酵液的甲醇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率进行了测定,发现该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活性;进一步用DPPH薄层试验,结果发现该菌的CHCL3提取物中主要含有两个具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组分.在此基础上,以清除自由基活性为指标,对桦褐孔菌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当培养条件为:葡萄糖20g/L、甘油6mL/L、蛋白胨15g/L、CuSO4 0.005g/L、酪氨酸0.05g/L;种龄为7d、装液量为50mL/250mL、转速为180r/min、接种量为10%时,桦褐孔菌发酵液提取物的清除自由基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菌物学报》2017,(9):1271-1277
利用水提醇沉法对桦褶孔菌Lenzites betulina粗多糖HZKJc进行提取,随后经Sevage法和酶法联合脱蛋白,再经DEAE‐Sephadex A‐25,G‐100柱层析纯化后得到多糖纯品HZKJv。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上述纯化多糖的纯度和相对分子量分布;经纸层析(PC)、气相色谱(GC)、红外光谱(IR)进行单糖组成分析;并研究其清除自由基活性。分离纯化后得到的HZKJv为纯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1 687。当HZKJv溶液浓度为3.0mg/m L时,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82%;浓度为2.0mg/m L时,对?O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85%。表明HZKJv对?OH与DPPH自由基存在很好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6.
旨在研究真菌激发子对桦褐孔菌多酚合成的影响,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方式,将真菌激发子加入到桦褐孔菌液体培养物中,检测桦褐孔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以及真菌激发子对桦褐孔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添加真菌激发子能够提高桦褐孔菌的代谢速率,提高多酚类化合物的合成,胞内和胞外多酚最高可达102.15 mg/L和311.91 mg/L,并能显著提高桦褐孔菌NOS的活性,其活性最高可达151.93 U/mg prot,发酵液一氧化氮(NO)含量最高可达256.28μmol/L。这表明,真菌激发子能够有效激活桦褐孔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桦褐孔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抗糖尿病活性进行研究。桦褐孔菌子实体用乙醇浸提后,乙醇粗提物用不同有机溶剂萃取,醇提残渣再以热水浸提,用标准曲线法测定活性组分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并检测活性物质对羟基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清除效果以及对关键糖代谢酶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4种活性组分(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和粗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都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其中乙酸乙酯组分的活性最高,乙醇粗提物萃取组分对α-淀粉酶有抑制活性,而粗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有抑制作用;桦褐孔菌具有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其活性与活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外源因子对桦褐孔菌发酵产桦褐孔菌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玉艳  王琨  左松  张薄博 《菌物学报》2020,39(7):1368-1379
食药用真菌因其丰富的天然活性物质成为具有开发潜力的药物来源。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作为一种珍稀的药用真菌,因其对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肝病和癌症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受到广泛关注。桦褐孔菌醇(inotodiol)是桦褐孔菌特有的一种羊毛甾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多种抗癌活性。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外源因子的添加对桦褐孔菌液态发酵产桦褐孔菌醇的影响,以及对桦褐孔菌醇合成途径中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外源因子是香叶醇,最佳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分别为0.02%(V/V)和第144小时。发酵结束时(240h)桦褐孔菌醇的产量为27.89mg/L是对照组(9.23mg/L)的3.02倍。通过对比添加香叶醇后桦褐孔菌醇的产量变化以及合成途径中4种酶(法尼基焦磷酸合酶、角鲨烯合酶、角鲨烯环氧化酶和羊毛甾醇合酶)的活性变化,对香叶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香叶醇后,4种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提高,与此对应的桦褐孔菌醇产量也显著增加,说明这4种酶在桦褐孔菌醇合成途径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微波辅助水浸提法优化影响香菇多糖提取的单因子试验(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微波处理时间等)和多因子的正交试验[L9(34)]。结果表明,香菇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30,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2h,微波处理3m in。在此条件下,香菇多糖提取率为4.75%。香菇多糖粗品的体外免疫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在25~16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多糖都具有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的作用;在25~400μg/mL的浓度范围内,多糖对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桦褐孔菌不同提取成分对小鼠免疫功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水提醇沉淀法提取桦褐孔菌成分,得出其最佳提取方法。采用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法、测量小鼠免疫器官质量法和测定老龄大鼠SOD酶的活性,研究其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对老龄大鼠抗氧化能力。与乙醇回流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生理盐水组进行比较,得出桦褐孔菌成分可显著提高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通过比较,水提法得到的桦褐孔菌有效成分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最强,也证明了桦褐孔菌多糖能通过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强老龄大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