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云台山地区有29种两栖动物(8种)和撤地动物(21种),其中吉北界种有10种,占34.5%,东洋界种有7种,占24.1%,广布种有12种,占41.4%。该地区两栖爬行运行种类和动物区系组成与北部邻省山东省相似,而与苏北其它邻近地区相差较大,建议在江苏省两栖扬弃行运行地理区划出“云台低山丘陵区”(或苏东北低山丘陵区)。  相似文献   

2.
云南茶树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发掘具有优异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茶树品种资源,对51份云南茶树地方品种进行农艺和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茶树地方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平均为25.84%,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4;生化成分变异系数平均为16.53%,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88;茶叶感官审评红茶品质总分达87.5分~94.2分,绿茶品质总分达78.8分~91.5分,茶树品种红、绿茶适制性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92和0.94;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3类:第Ⅰ类品种主要适合制作红茶,第Ⅱ类品种主要适合制作绿茶,第Ⅲ类为生化成分特异性品种。并从中筛选出18份优异品种资源,为今后的生产和育种提供利用。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蜘蛛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2-1991年夏季,作者对辽宁省21个县市作了蜘蛛区系调查,采到4100标本,分别隶属于32科326种,其中已发表新种4种,国内新纪录44种,省内新纪录156种,辽宁省蜘蛛区系可分为辽东中山丘陵区、辽西低山丘陵区及辽河平原区。  相似文献   

4.
茶叶叶绿体的嗜锇颗粒含量和适制茶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银  洪健  童启庆   《广西植物》1992,(4):345-348+402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从细胞亚显微水平研究了81个茶叶品种(或品系)的叶绿体内嗜锇颗粒的分布情况及其适制茶类的关系。结果表明,适制乌龙茶的茶树品种嗜锇颗粒含量都比较多,而有特殊香气的凌云白毛茶嗜锇颗粒含量高达100—46(平均值58),认为嗜锇颗粒含量与成茶香气有关,研究不同茶树品种的嗜锇颗粒含量可为茶树品种的成茶适制性和育成高香型品种的亲本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早籼矮脚南特的高产性能,赢得了双季稻地区干群的一致好評。但是,矮脚南特的耐寒力差,育秧比較困难,按照一般早稻品种的播期落谷,則成秧率低。影响矮脚南特成秧率高低、秧苗素质好坏的因素固然很多,惟与播种早迟的关系尤为密切。适期早播是确保双季早稻早栽早熟的重要增产措施,何时为早,何时为适,在生产上有着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茶树害虫地理区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湖南省茶树害虫的系统调查,查明湖南省茶树害虫(害螨)共302种,根据其在湖南省各地(市)的分布,编成"0,1"分布数据表,然后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结果,参考地理、气候、茶树的种植历史和种植面积以及其他动物类群方面的研究和前人的工作,把湖南省茶树害虫分成4个区:湘北环湖平原丘岗区,湘中、湘东丘陵区,湘西山区,湘南山地丘陵区,并分别叙述了各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茶叶香气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气是茶叶风味和品质的主要影响因子。影响茶叶香气的因素有很多,如茶树品种、自然环境、栽培条件、加工工艺、储藏方式等,文章综述了茶树品种、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对茶叶香气的影响,旨在为茶树品种适制性和优质茶香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省云霄县小帽山、梁山和南乌山3个区域共23份地方茶树品种资源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法测定其儿茶素、嘌呤生物碱及氨基酸组分含量,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差异分析和聚类分析,以筛选生化成分含量特异的茶树品种资源。结果表明:(1)23份茶树品种资源的儿茶素总量变化范围为73.54~260.31 mg·g^(-1),平均值为160.48 mg·g^(-1);表没食子儿茶素-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在所有资源中均检出,含量最高的为小帽山3号(X03),高达33.65 mg·g^(-1)。(2)23份茶树品种资源的嘌呤生物碱总量变化范围为15.28~70.42 mg·g^(-1),平均值为40.95 mg·g^(-1);苦茶碱(TC)在梁山地区的茶树品种资源(LS01-LS07)均检出,其中梁山6号(L06)和梁山7号(L07)的苦茶碱含量高于其咖啡碱含量。(3)23份茶树品种资源的氨基酸总量变化范围为6.40~47.57 mg·g^(-1),平均值为20.83 mg·g^(-1);氨基酸构成丰富,共检测出20种氨基酸物质。(4)差异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云霄县3个区域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其中梁山区域茶树资源富含苦茶碱(TC),小帽山茶树资源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含量较高,南乌山茶树资源的丙氨酸(Ala)、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含量略高于其他两地。研究发现,云霄地方茶树品种资源的儿茶素、嘌呤生物碱及氨基酸含量差异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区域特征明显,筛选出高儿茶素、高EGCG3″Me、高苦茶碱、高茶氨酸等18份优特茶树品种资源,为云霄地方茶树品种资源的系统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广西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保存的来源于广西的98份茶树资源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评价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广西地方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90,平均变异系数达到25.8%。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前7个主成分代表了茶树生化成分多样性的86.75%的信息。基于生化成分,把98份资源聚类划分为3个类群。第1类群大部分为红绿茶兼制的资源,第2类群大部分为适制红茶的资源,第3类群大部分为适制绿茶的资源。并从中筛选出一批生化成分特异的资源。  相似文献   

10.
广西茶树资源生化成份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保存的来源于广西的98份茶树资源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评价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广西地方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90,平均变异系数达到25.8%。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前7个主成分代表了茶树生化成分多样性的86.75%的信息。基于生化成分,把98份资源聚类划分为3个类群。第1类群大部分为红绿茶兼制的资源,第2类群大部分为适制红茶的资源,第3类群大部分为适制绿茶的资源。并从中筛选出一批生化成分特异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秦巴山地位于我国的南北过渡带,对我国生态地理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为了探索秦巴山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的时空格局及其气候响应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我国暖温带-亚热带界线的具体分布提供新的佐证,基于2000—2015年的MOD17A3的地表植被NPP数据和秦巴山地93个气象站点数据,从经度、纬度、海拔、坡向多个维度研究了秦巴山地地表植被NPP的分布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2000—2015年,(1)秦巴山地中低山地区,自北向南随纬度降低,地表植被多年平均NPP呈现增加的趋势,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年均NPP与温度的关系由负相关变为正相关,转折点出现在汉江;与降水的相关性减弱。(2)自西向东多年平均NPP值先增加后减少,秦岭一线地表植被年均NPP与温度由正相关变为负相关,与降水主要呈正相关,相关性先增加后减少。(3)随高度的增加,秦巴山地多年NPP值及增长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4)秦岭和大巴山多年平均NPP均呈现增加趋势,但是秦岭增长较大巴山更明显;2000m以下,秦岭南坡增长率明显高于北坡,大巴山北坡增长率明显高于南坡;2000—3000m,秦岭南北坡差异较小,但是大巴山差异明显;中山地区(1000—2500m),秦岭年均NPP与气温呈负相关,而大巴山则呈现正相关或弱相关;秦岭地区年均NPP与降水的相关性整体强于大巴山地区。这就意味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对秦岭植被尤其是中低山地区的植被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对大巴山则有利,而前者植被生长主要与降水增加有关。这也说明了基于汉江为界的秦岭和大巴山无论是地表植被NPP的均值还是其南北坡差异以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呈现了明显的差异,而汉江作为中山地区植被NPP与气温相关性由正相关性到负相关的转折点,与降水的关系由弱相关到正相关的转折点,更合适作为南北分界线。  相似文献   

12.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会随区域干湿变化而有所差异。秦岭属于气候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南北气候特征差异明显,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及干旱事件的响应,对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至关重要。为探究该地区不同干湿环境下油松对气候因子及干旱事件响应的特点及差异,共采集秦岭中西部南北坡共4个样点的油松树轮样芯,利用树木年轮生态学的方法,分析各地油松年表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抵抗力、恢复力、恢复弹力等指标探究树木径向生长对干旱事件的应对能力,结果表明:1)在西部和北坡的3个样点,油松径向生长主要与前一年7—9月、当年5—7月的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当年5月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在中部南坡油松径向生长主要与当年2—4月、9月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当年4月降水呈显著负相关;2)生长季气温升高所引发的水分亏缺,是研究区西部和北坡油松径向生长受限制的主要原因,且中部南坡油松生长受气温和干旱因子的制约要明显弱于其它3个样点;3)西部北坡油松对干旱的抵抗能力、恢复能力及恢复弹力均弱于西部南坡及中部北坡油松。在未来对研究区树木的管理与保护工作中,应更加关注西部北坡...  相似文献   

13.
地表水热通过影响土壤和大气间的水分交换以及植被生长用水对植被格局起关键作用。使用2000—2020年MODIS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作为秦巴山地植被绿度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技术获取同时段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ought index, TVDI),用于指示地表水热状况。结合坡向和海拔等地形因素,使用均值和趋势法分析了秦巴山地植被绿度的时空特征;采用时滞相关性分析、主导因素分析探究了植被绿度与地表水热的相关关系,以及影响植被绿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借助广义可加模型,结合植被类型探讨了植被绿度与地表水热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秦巴山地LAI集中在1—5之间,LAI均值随海拔先增后减,不同坡向LAI差异较大,表现为大巴山北坡>大巴山南坡>秦岭南坡>秦岭北坡>西秦岭。秦巴山地LAI高值区与地表水热较好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LAI低值区与LST低值区或TVDI高值区较为一致。(2)秦巴山地LAI以由增变减趋势为主,变...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暖对中国栓皮栎地理分布格局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垚  张兴旺  方炎明 《生态学杂志》2014,25(12):3381-3389
利用DIVA-GIS软件对中国栓皮栎的地理分布及气候特征进行研究,并用该软件中的Bioclim和Domain两个模型评估未来潜在分布区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 中国栓皮栎分布区可分为横断山脉区、云贵高原区、华北山地区、华东山丘区、辽鲁半岛区、台湾海岛区和秦岭巴山区7个亚区,跨越7个温度带、2个干湿区、17个气候区,包括8种气候类型.秦岭-大巴山-伏牛山为栓皮栎的现代多度中心.适合栓皮栎生长的年平均温度为7.5~19.8 ℃,年降雨量为471~1511 mm.Domain和Bioclim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UC值)分别为0.910、0.779,前者预测的高度适生区为秦岭、大巴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云贵高原东部和西部、苏皖南部丘陵和华北部分山地.气候变暖趋势下栓皮栎潜在分布区可能向北回缩,面积减小.  相似文献   

15.
秦岭的珍稀特有植物及其区系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迹了秦岭地区珍稀、特有植物的种类组成,历史成因,及其区系特征和与邻近地区植物的关系,并分析了它们的分布特点。1.秦岭是我国南北植物的分界线,有珍稀植物66种,特有植物169种。2.秦岭珍稀植物具有相对的古老性,它们与华中亚热带区系的历史渊源较深。而秦岭特有植物却具有相对的年青性,表现出明显的温带性特点和剧烈的分化作用,大部分为分化较晚的新特有种。3.秦岭地区地史上和现在的南北地质、气候条件的分异,决定了其珍稀植物的特点,也使其本身成为我国大多数亚热带珍稀植物分布的北界。而复杂的地形造成不同气候条件的交错和变化,及明显的新构造运动引起垂直气候带谱的变化,导致了秦岭植物的强烈变异和分化,以及大量新特有种的形成。4.秦岭珍稀植物具有多种区系成分,与邻近地区有着广泛的联系,尤其与川东-鄂西地区联系最为密切。我们认为从这里经大巴山东端到秦岭中部,再向西扩展,是秦岭与华中亚热带植物区系相互渗透的一条主要路线。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海桐花属植物在陕西省巴山地区的分布情况。【方法和结果】通过对巴山地区白河县友好村海桐花属植物的采集研究与标本鉴定,发现海桐花属植物的陕西省新分布种——短萼海桐[Pittosporum brevicalyx(Oliv.) Gagnep.]。【结论】海桐花属植物在中国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的亚热带地区,本次发现将该种的分布区向东北扩展到陕西省巴山地区,丰富了陕西秦巴山区的植物分布记录,为巴山地区物种多样性研究提供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7.
湖北大巴山东部蚤类区系组成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常规与沿雪线调查方法,对大巴山东部具代表性的7个不同海拔梯度及6个不同生境类型,连续进行了11年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1)在所获得的8科28属51种9 974只蚤类中,有25种隶属于古北界,占49.02%,21种属于东洋界,占41.18%,5种广布,占9.80%; 经个体数量区系处理,古北和东洋两界蚤类区系数量(37.97%,50.30%)并不完全与物种区系相吻合,但东洋蚤类区系数量与古北物种区系相当;2)大巴山东部蚤类垂直分布的区系特点是,1 500 m以下东洋成分占绝对优势,1 600~2 300 m古北成分达44.82%~56.41%,但个体区系数量却在33.47%~60.16%之间,物种区系成分与数量区系分布并不完全一致; 一些东洋界特有指示性质的巴山盲鼠蚤和它的寄主猪尾鼠,仍可分布到这一地带;当海拔上升到2 600 m,古北成分已稳定达55.00%,此地带已不见东洋界特有指示性质的巴山盲鼠蚤和它的寄主猪尾鼠的踪迹,当海拔上升到2 800~2 980 m,古北成分和个体数量分别已达65.00%和89.51%;3)在大巴山东部51种蚤类中,有24种在秦岭有分布,占秦岭已知34种的70.58%,两座山系古北成分也相当,分别为49.02%及52.94%。最后按区系、宿主动物、植被带谱和地理状况相近原则,对张金桐等(1989)对秦岭南坡的蚤类海拔高度划线1 000~2 000 m进行修订,并上移至2 600 m左右地带,修订后的划线,其具体位置及走向大体与暗针叶林的下限保持一致。此线以上,无论蚤种或是数量都以古北界成分为主,低于此线,古北、东洋成分和一些特有指示性质的种类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8.
B Wang  J Jiang  F Xie  C Li 《PloS one》2012,7(7):e41579

Background

The influence of Pleistocene climatic fluctuations on intraspecific diversification in the Qinling–Daba Mountains of East Asia remains poorly investigated. We tested hypotheses concerning refugia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 in this region by examining the phylogeography of the swelled vent frog (Feirana quadranus; Dicroglossidae, Anura, Amphibia).

Methodology/Principal Findings

We obtained complete mitochondrial ND2 gene sequences of 224 individuals from 34 populations of Feirana quadranus for phylogeographic analyses. Additionally, we obtained nuclear tyrosinase gene sequences of 68 F. quadranus, one F. kangxianensis and three F. taihangnica samples to test for mitochondrial introgression among them. Phylogenetic analyses based on all genes revealed no introgression among them. Phylogenetic analyses based on ND2 datasets revealed that F. quadranus was comprised of six lineages which were separated by deep valleys; the sole exception is that the Main Qinling and Micang–Western Qinling lineages overlap in distribution. Analyse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indicated restricted gene flow among lineages. Coalescent simulations and divergence dating indicated that the basal diversification within F. quadranu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ramatic uplif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Pliocene. Coalescent simulations indicated that Wuling, Daba, and Western Qinling–Micang–Longmen Mountains were refugia for F. quadranus during the LGM. Demographic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the Daba lineage experienced population size increase prior to the LGM but the Main Qinling and the Micang–Western Qinling lineages expanded in population size and range after the LGM, and the other lineages almost have stable population size or slight slow population size decline.

Conclusions/Significance

The Qinling–Daba Mountains hosted three refugia for F. quadranus during the LGM. Populations that originated in the Daba Mountains colonized the Main Qinling Mountains after the LGM. Recent sharp expansion of the Micang–Western Qinling and Main Qinling lineages probably contribute to their present-day secondary contact.  相似文献   

19.
2000-2016年秦岭山地植被覆盖变化地形分异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婷  白红英  邓晨晖  孟清  郭少壮  齐贵增 《生态学报》2019,39(12):4499-4509
利用2000-2016年MODIS NDVI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及地形差异修正法,探讨秦岭山地植被覆盖变化在南北坡、不同海拔以及不同坡度坡向下的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近17年来,秦岭山地植被覆盖度良好,整体呈上升趋势,南北坡、不同海拔、不同坡度、不同坡向下植被覆盖度有所差异,植被变化趋势也不同。(1)就南北坡而言,近17年来秦岭南坡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大于北坡,南坡植被覆盖以上升趋势为主,而北坡以稳定为主。(2)不同的海拔高度上秦岭山地植被覆盖变化在存在分异性:低海拔区域呈减少趋势,中海拔区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 m以上的高海拔区域北坡的植被覆盖度较为稳定,而南坡的2500到3100 m区域内有较明显的减小趋势。(3)从坡度来看,随着坡度的增加秦岭山地植被覆盖度由减少转为增加再转为稳定,南北坡植被变化分异性不明显。(4)不同坡向上,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变化差异明显,由阴坡转为阳坡时,北坡植被覆盖有明显的增长趋势,而南坡则不明显,植被覆盖度减小区在南北坡的分布呈相反趋势,分别分布在南坡的阳坡以及北坡的阴坡。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地理区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地理区可划分为古北界的北方区及其东北亚区,属东洋界的南方区及其东部位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区。南北两个区系的雏型早已出现,但非常明确而具体,且涉及到几乎各主要哺乳动物目主要始于更新世的早期,北方区与南方区的分异在中更新世已基本稳定,其界线大约位于秦岭山嵴。晚更新世时,南北之间的界线从秦岭的某个地段转向南,沿阿坝若尔盖等地青藏高原的东缘而下,从而为现代动物地理区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部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