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分子信标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高及反应迅速等优点,因此,利用分子信标进行数学问题的求解将成为可能.通过对分子信标的计算模型进行详细的介绍,并对分子信标的计算模型的研究思路进行了展望,据此思路,可以建立多种组合优化问题及逻辑门的分子信标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2.
日龄雏鸡的学习记忆模型及其分子机制和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龄雏鸡一次性被动回避学习和厌恶性条件化学习模型被广泛用于学习记忆机制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上纹体和旁嗅核是参与雏鸡学习记忆的主要脑区. 结合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药理学实验发现了多种能影响不同记忆阶段的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对长时记忆有增强和调控作用. 由于鸟类和哺乳动物与记忆相关的脑结构和功能具有一定可比性,上述工作可为了解大脑的学习记忆功能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光合作用对光和CO2响应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光合作用对光和CO2响应模型是研究植物生理和植物生态学的重要工具, 可为植物光合特性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该文综述了当前光合作用对光和CO2响应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模型的可能发展趋势。光合作用涉及光能的吸收、能量转换、电子传递、ATP合成、CO2固定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过程。光合作用由原初反应、同化力形成和碳同化3个基本过程构成, 任一个过程均可对光合作用速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模型只涉及光能的转换, 而光合作用的生化模型包含了同化力形成和碳同化这两个基本过程。把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 即把参与光能吸收、传递和转换的捕光色素分子的物理参数(如捕光色素分子数、捕光色素分子光能吸收截面、捕光色素分子处于激发态的平均寿命等)结合到生化模型中, 可能是今后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机理模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线画图形质地辨认的一个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提出了一个能辨认线画质地的神经网络模型,并在IBM-PC机上对它进行了成功的模拟.该模型可与真实的视觉系统建立起很好的对应关系,因此可以认为它是对视觉系统质地辨认过程的一个机器再现.另外,本文推广了原广义Gabor函数模型,得到了一个适合于描写网络层次视觉功能的单细胞感受野的数学描述.  相似文献   

5.
对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但意义十分重要的滇东南地区的寒武纪中、晚期三叶虫动物群进行了系统采集和研究.在该地区首次发现的三叶虫分子是对该地区三叶虫动物群面貌的重要补充,同时依据新发现的丰富材料对前人的部分分类意见进行了厘定,并建立一新种.  相似文献   

6.
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是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RIPs)之一,该蛋白家族作为细胞重要应激传感分子,在调控细胞存活、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RIP3参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细胞程序性坏死生物学过程,是TNF-α诱导的细胞凋亡与坏死不同死亡途径转换的关键开关分子.本文就RIP3分子的发现、结构特点、细胞亚定位、生理功能及其分子机制进行综述,并对RIP3分子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基于动力冲程模型并结合布朗棘轮模型的扩散机制,提出了分子马达的冲激力模型。该模型基于一系列具有时间或空间周期性的啄函数来模拟分子马达的做功冲击,得到了关于几率流(速度)的解析结果。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相符合。为了产生非零的几率流,新模型并不要求分子马达与轨道间的势能必须是不对称的,因而相对于布朗棘轮模型来说更加稳健。  相似文献   

8.
大黄属(Rheum L.)是蓼科(Polygonaceae)中一个高度分化的大属,广泛分布在亚洲和欧洲的高山和沙漠地区,全世界约60种,其中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发现了约40种。该属种的高度分化曾被推测是第三纪末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以及第四纪气候的反复变化所引发的适应性辐射导致。为进一步了解大黄属植物辐射式物种分化的分子适应机制,该研究选取34个形态上多样化的大黄属物种,利用系统发育分析软件,在时间框架下采用位点模型和分支模型对大黄属的叶绿体ndhF基因进行了适应性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大黄属植物的分子进化系统树呈现短而平行的辐射式分支式样,显示出典型的物种快速辐射多样化特征;用位点模型检验ndhF基因是否存在经受正向选择(ω>1)时,在氨基酸水平上共鉴定出3个NDHF亚基的正选择位点(188H,465H,551L),对NDHF亚基的二级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编码的188H氨基酸位于α螺旋上。大黄属植物可能通过这些结构域的适应性进化,适应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以及第四纪气候的反复变化而引发的陆地生态系统改变。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对该属植物的实验分析提供首选位点。  相似文献   

9.
呼肠孤病毒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勤  朱作言 《病毒学报》2003,19(4):382-382,381,383,384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与计算机分子信息及模型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研究病毒基因结构与功能、三维构像与结构模型、病毒的遗传变异与系统进化,已成为现代分子病毒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其实质在于揭示病毒的复制与组装机制,探明病毒与宿主间的互相关系及遗传变异规律等,为最终从理论上阐明病毒致病的分子机理,以及从实践上解决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20世纪50年代呼肠孤病毒的发现,首次证实了双链RNA病毒可作为稳定生命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特别是呼肠孤病毒特有的分段RNA基因组结构与全保留复制特征,为研究病毒的毒力、转录调控机制、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模型.正呼肠孤病毒(亦简称呼肠孤病毒)T1L、T2J和T3D为呼肠孤病毒三种血清型原型分离株,目前已研究得十分深入.本文就近年来呼肠孤病毒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具有高度嗜神经性的病毒。近年,有大量研究证实该病毒感染与人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但其确切机制仍未明了。一些研究认为BDV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可能是其致病的重要基础。近年许多学者通过对沙鼠、小鼠、大鼠及转基因鼠等各种BDV感染模型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BDV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结果发现BDV感染主要通过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干预HMGB 1蛋白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转导等途径干预神经元的可塑性,影响脑内神经元的功能及其存活和发育,从而引起脑功能损害,导致宿主精神、行为异常。今后随着新的BDV转基因模型的成功建立将进一步揭示BDV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给临床预防和治疗博尔纳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