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5 毫秒
1.
云南抚仙湖、洱海、滇池水生植被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戴全裕 《生态学报》1985,5(4):324-335
抚仙湖、洱海和滇池是云南高原上较大的三个断层构造湖泊。作者于1981—1983年对这三个湖泊的水生植物种类、分布、产量、植被类型以及演替作了调查。其结果是:(1)抚仙湖、洱海和滇池的湖盐形态、湖水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生态条件是很不相同的:抚仙湖是我国第二深水湖泊,洱海是半深水湖,而滇池却是一个浅水湖泊。因此,水生植物的生态特征也是各不相同的;(2)随着湖泊的逐渐发育和演化水生植物的种类由少到多,而植被类型及其演替则由简单到复杂(即抚仙湖→洱海→滇池);(3)制约水生植物生长、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深、风浪、透明度以及沉积物的组成等;(4)水生植物的生态特征指示了滇池和洱海已经进入老年化阶段,其沼泽化程度是:滇池>洱海>抚仙湖;(5)滇池自受到工业废水污染以后,水生植被遭受到破坏,湖泊生态系统失去自然平衡,许多水生植物受到危害或者濒于绝灭(如海菜花、微齿眼子菜等),但是,漂浮植物却得到了发展(如凤眼莲)。  相似文献   

2.
云南湖泊鱼类的区系及其类型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境内约有十二个大小湖泊,由于多数分布在高原面上,故习惯称为高原湖泊。这些湖泊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东、南、西、北四群。东部湖群有滇池(昆明湖)、抚仙湖、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等,坐落在昆明弧上,其中除滇池属金沙江水系外,其余均归南盘江(西江上游);西部湖群包括洱海、茨碧湖、剑湖、莫汉沼等,皆注入澜沧江;滇北之程海(黑乌海)属金沙江水系;南部湖群计有异龙湖和大屯海,都属南盘江水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MODIS数据的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叶绿素a浓度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绿素a浓度是反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参数。本研究以MODIS卫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地面实测数据,实现了对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的叶绿素a浓度反演。首先,以2010—2012年的叶绿素a浓度实测数据为基础,对MODIS不同波段的地表辐射率进行了组合试验,优选出九湖叶绿素a浓度的统计模型。其次,利用2013—2014年的叶绿素a浓度实测数据对反演模型进行了验证。最后,利用优选模型对九湖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获取的九湖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分布比较符合专业人员的判断,结果较为合理;滇池、洱海、程海、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和阳宗海的叶绿素a浓度周围高,中部低,抚仙湖和泸沽湖则为周围低,中部高;从年际变化看,2010—2014年期间,滇池、洱海、星云湖和异龙湖叶绿素a浓度年际波动幅度较大,抚仙湖、程海、杞麓湖和泸沽湖变化较为稳定,阳宗海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4.
抚仙湖和滇池硅藻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时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对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关系(productivity–diversity relationship,PDR)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陆地生态系统和空间尺度,少量关于湖泊系统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现代调查,缺乏较长时间尺度上的模式探讨。本文应用沉积物色素记录重建了抚仙湖和滇池初级生产力变化历史,对硅藻群落的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两个湖泊的初级生产力都是驱动硅藻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梯度。进一步分析硅藻群落α与β多样性响应湖泊生产力水平的模式,发现滇池硅藻群落表现为随着系统生产力的上升物种丰富度减少,β多样性降低,而抚仙湖呈现相反的变化模式。两个湖泊β多样性与生产力平均水平的关系均表现出与α多样性相似的特征,但在与生产力变化幅度的关系上,滇池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而抚仙湖则没有显著的变化。滇池硅藻群落生产力随硅藻多样性的降低显著增加(R2=0.597,P0.01),而在抚仙湖无显著变化,表明了滇池群落多样性的维持对群落生产力的影响较弱,如与营养盐富集的促进作用相比。滇池明显的富营养化过程与强烈的人类扰动带来的环境异质性降低可能对群落多样性–生产力的关系产生了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滇中湖泊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在云南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滇中五大湖泊流域(滇池、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下文称五湖流域)是云南工农业、旅游业等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与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滇中五湖流域1988—2018年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 尽管1988—2018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呈转好趋势,RSEI平均值由0.368增加到0.481,但流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欠佳;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面积占比57.6%,主要分布在湖泊之间的山地,下降区域主要为湖周的平地区;研究期间,滇池、抚仙湖、阳宗海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变好,但近10年,杞麓湖和星云湖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变差,各湖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湖泊水质变化存在一致性。未来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还需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政府投入。  相似文献   

6.
云南高原湖泊沿岸带底栖藻类群落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6个高原湖泊沿岸带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现存量等进行了调查,研究期间发现底栖藻类群落主要由绿藻门的刚毛藻(Cladophora spp.)和硅藻门的一些附植种类组成,除硅藻群落在泸沽湖占优势外,其它湖泊中绿藻群落的相对比率高于硅藻.底栖藻类现存量(chl a)以星云湖最高(24 μg·cm-2);底栖硅藻密度以泸沽湖的鸟岛最高,为9.3×106 cells·cm-2.分析不同湖泊底栖硅藻的群落结构发现:底栖硅藻Epithemia sorex和Cocconeis klamathensis分别是泸沽湖和抚仙湖的绝对优势种,Amphora pediculus是阳宗海和滇池金宝的绝对优势种,洱海、星云湖和滇池又一村的优势种类较多,其中相对丰富度较高的主要是一些附植性种类.结果表明沿岸带的光照、营养水平和基质类型可能是影响底栖藻类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7.
洱海高背鲫鱼的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高背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养殖发展很快,云南不少湖泊均有分布。目前,高背鲫鱼不仅在滇池渔业上已占有重要地位,在洱海中数量亦有明显增加。为了搞清两个湖泊的高背鲫鱼是否有区别,本文着重从细胞遗传学角度,对二者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云南中部湖群是云贵高原重要的水禽越冬区,掌握该地区越冬水禽群落特征对水禽保护以及湿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冬季,采用样点法对云南中部湖群(滇池、抚仙湖、杞麓湖、星云湖)水禽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水禽7目9科40种,总体来看,云南中部湖群的水禽群落在物种组成上以鸭类为主,占总种数的30%,而在数量上以鸥科的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91.92%)为优势种类。运用非参数物种丰富度估计,发现滇池水禽丰富度较高(37.17±1.13),其次为杞麓湖(33.70±1.74)和星云湖(32.05±1.80),抚仙湖(17.78±0.43)较低;从物种均匀度(Simpson指数)来衡量,抚仙湖水禽均匀度较高(0.63±0.03),其次为星云湖(0.53±0.07)和杞麓湖(0.52±0.05),滇池较低(0.11±0.03)。各湖的物种丰富度与湖体平均水深呈负相关(r=-0.509,P0.05),而与湖体面积无显著相关性(r=0.286,P0.05);对物种组成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滇池和其他3个湖泊的水禽组成差异性较大,杞麓湖和星云湖较为类似。综合来看,滇池可以维持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占总物种数的80.00%)和多度(占总数量的89.69%),在水禽多样性保护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赵恒  刘玉珊  陈彤  刘丽 《微生物学报》2023,63(2):760-774
【目的】噬藻体(cyanophage)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生态系统中,通过侵染蓝藻进而调控蓝藻种群及群落结构,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生态地位,在控制蓝藻水华方面有巨大开发潜力。本研究旨在探究云南高原湖泊噬藻体psbA基因多样性,分析其系统进化地位,为深入了解高原湖泊生态功能、开发利用噬藻体资源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云南高原主要湖泊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等为研究对象,以psbA基因作为分子靶标,对湖泊水体中噬藻体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从不同湖泊中共获得100条环境噬藻体psb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湖泊的噬藻体psbA基因序列与中国东湖、中国东北稻田、日本稻田等淡水中的环境噬藻体psbA基因亲缘关系较近,与海洋环境噬藻体psbA基因亲缘关系较远;抚仙湖中的噬藻体psbA基因多样性高于滇池、星云湖和异龙湖中的噬藻体psbA基因多样性;云南高原湖泊中存在新的噬藻体类群;各湖泊秋冬季节噬藻体psbA基因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明显。【结论】云南主要高原湖泊噬藻体psbA基因遗传多样性高,与淡水环境噬藻体psbA基因亲缘关系较近,且存在独特的噬藻体类群。  相似文献   

10.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是滇池湖泊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和特有种。因水质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的影响,该鱼类自1986年起就从湖体中消失,仅有湖周围的少数龙潭中尚保存有少量滇池金线鲃。至2007年3月初,有两次繁殖试验取得了成功。先后试验了5尾雌鱼和6尾雄鱼,获得鱼卵约1 600粒,并实施干法受精。约有1 320粒受精,平均受精率为73%。孵化出鱼苗约480尾,平均孵化率为36%。经10天饲养,约有95%以上的鱼苗存活,体长达8—12 mm。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成功的意义有三点:能有效保护该物种免于灭绝;繁殖的鱼苗放归湖泊合适水域,将有助于恢复滇池的土著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推动当地水产养殖业从非土著鱼类养殖向土著鱼类养殖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1.
云南西双版纳及其附近枝角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关于云南省的枝角类,迄今只有陆鼎恒(1939)、张玺与易伯鲁(1945)分别就该省中部的洱海和滇池所产者作过专文报导。此外,萧之的(1949)、黎尚豪等(1963)曾在中部的高原地带进行了湖泊调查,并记述了部分种类。至于该省南部热带地区的枝角类,尚无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高原地带的原生动物,过去只有少数零星记录。滇池是云南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迄今尚无比较系统的报道。我们于1978年3—7月,对滇池水系5个主要水域(盘龙江、滇池、螳螂江、普渡河、金沙江)及所属11个选设的采集站[松华坝(松华水库)(对照点)、大观楼、海埂、观音山、呈贡、昆阳、海口、温泉(温青  相似文献   

13.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是滇池湖泊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和特有种。因水质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的影响,该鱼类自1986年起就从湖体中消失,仅有湖周围的少数龙潭中尚保存有少量滇池金线鲃。至2007年3月初,有两次繁殖试验取得了成功。先后试验了5尾雌鱼和6尾雄鱼,获得鱼卵约1600粒,并实施干法受精。约有1320粒受精,平均受精率为73%。孵化出鱼苗约480尾,平均孵化率为36%。经10天饲养,约有95%以上的鱼苗存活,体长达8-12mm。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成功的意义有三点:能有效保护该物种免于灭绝;繁殖的鱼苗放归湖泊合适水域,将有助于恢复滇池的土著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推动当地水产养殖业从非土著鱼类养殖向土著鱼类养殖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4.
高伟  杜展鹏  严长安  陈岩 《生态学报》2019,39(5):1748-1757
水污染是我国湖泊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评估污染条件下湖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认识和恢复污染湖泊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湖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中未体现水污染负面影响的问题,在传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框架的基础上,将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内化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中,提出了针对污染湖泊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应用该方法核算了滇池生态系统服务净价值。结果表明:2006—2015年滇池年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386.55亿元/a,水污染改变了滇池的价值结构,供水价值丧失,气候调节、旅游和蓄水等成为滇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主体;滇池水污染对流域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损失达到15.23亿元/a,主要经济损失体现在生态补水费用和蓝藻去除费用;综合湖泊生态系统服务的正向价值和水污染的负向损失,滇池的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71.33亿元/a,占流域GDP的11.7%。将水污染损失纳入湖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中增强了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湖泊生态系统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封面说明     
<正>封面照片由大理州湿地保护管理中心郑兴先生2016年拍摄于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图中区域是洱海流域的一部分.近处水面为大理西湖,远处水面为我国第七大淡水湖洱海.两湖通过罗时江相连,贡献了洱海约8%的水量.大理西湖的湖泊形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巨大.村民环湖而居,填湖造地已经使居民区和农田侵入到湖泊中央.湖泊周围分布有大量的农田,农业污染和生活废水直接  相似文献   

16.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水体透明度反演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臻钰  杨昆  罗毅  商春雪  赵磊 《生态学报》2021,41(6):2515-2524
水体透明度能够直观反映湖泊水质状态,掌握长时间大尺度湖泊水体透明度是控制和改善湖泊水生态环境的关键。由于滇池的水质原位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导致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湖泊水体透明度数据的缺失。为此,以滇池为研究区,以深度神经网络算法为理论基础,以原位监测和MODIS遥感影像为数据,对2001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滇池水体透明度进行反演,并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滇池湖泊水体透明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提出的反演模型具有较好的性能(RMSE=0.1359,MAE=0.1134),能够客观反映湖泊水体透明度状况;(2)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水体透明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综合变化率为-0.08 m/10 a;(3)空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水体透明度较高的区域下降率较大,水体透明度较低的区域变化趋势相对稳定,距离城区及居民区较近的水体透明度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将成为影响滇池水体透明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滇池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提高水体净化能力控制湖泊富营养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濮培民  李正魁  王国祥 《生态学报》2005,25(10):2757-2763
建立了湖泊污染物质动力学方程,根据我国湖泊和美国O keechobee湖资料,确定了控制藻类暴发的总磷阈值为0.035m g/L,总氮阈值为0.350m g/L(滇池)和1.050m g/L(太湖);用实测资料,计算得到需要削减的外污染源滇池为总磷、总氮各78%,太湖为总磷69%、总氮56%。提出通过提高水体净化能力可以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理论依据和如下技术路线:提高湖泊净化率,使其超过输入的污染率,在湖内实现浓度低于控制藻类水华暴发所需要的磷、氮阈值;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到太湖、巢湖、滇池等一类大、中型湖泊,加强管理,就可以在占湖泊7%(滇池)和4%(太湖)的湖面上,依托科学布设控制其生长的凤眼莲,将其规模化地加工为有益产品,从而有效地去除湖泊中的营养盐,将水体综合净化率比现有净化率在滇池提高4.6倍,在太湖提高2.1倍,实现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目标,并同步地在约3~4倍相应面积上修复健康水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抚仙湖和杞麓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阳  吴钢  高正文 《生态学杂志》2008,27(3):447-453
基于遥感技术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云南省2个典型高原湖泊抚仙湖和杞麓湖流域土地利用与湖泊水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9-2005年2个流域森林(灌丛)和建筑用地大量增长,荒地和农田有所减少,杞麓湖的污染程度比抚仙湖严重,2个湖泊的水质都呈下降趋势;湖滨200 m左右的缓冲带变化明显,且比流域其它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影响更大;城镇化和密集的农业耕作产生的面源污染是影响湖泊水质状况持续下降的重要因素,2个湖泊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同也导致二者之间水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金线鱼亚种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就云南所产金线鱼Sinocyclocheilus grahami(Regan)的亚种和分化,作一报道。 一、材料和方法 标本三批:第一批包括标本30尾,体长90—190毫米,采自滇池;第二批包括标本81尾,体长60—180毫米,采自阳宗海,时间均为1973年5—7月;第三批包括标本40尾,体长80—193毫米,1977年11月采自抚仙湖。  相似文献   

20.
湖滨带及环湖区域是发挥湖泊生态功能的关键区域,湖泊生态缓冲带建设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和湖泊生态保育的重要手段。基于原地产污贡献、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和GIS分析等方法,以滇池为例识别湖泊生态缓冲带并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滇池生态缓冲带识别划定出山体型缓冲带、农田型缓冲带、村落型缓冲带、城镇型缓冲带和湿地型缓冲带等5种类型,上边界和下边界长度为171.50km和127.55km,平均宽度为349.49m,总面积为38.12km2;其中湿地型占主,缓冲带宽度处于20—825m之间,面积为10.31km2、占比27.05%;(2)2000—2020年环滇池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价值总量由12.40亿元降低至7.78亿元;价值等级以低等级和中等级别为主,多期评估显示二者占比处于70.21%—77.66%之间;外海北岸和草海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最为明显,反映出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3)环滇池区域湿地型、林地型和草地型三种情景模拟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提升58.87%、21.08%和17.48%,湿地型情景下水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