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棘蝠蚤(Ischnopsyllus comans)的畸形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敦清 《昆虫学报》1960,(1):111-113
1955年6月间作者在福州市郊的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休上及窝内采到一批印度蝠蚤(Ischnopsyllus indicus)和长棘蝠蚤(Ischnopsyllus comans)。1957年我们将这批标本进行重新整理时发现其中有一只雄蚤和其他上述2种雄蚤不同。经过详细鉴定分析之后,确定其系长棘蝠蚤的一个畸形标本。关于蚤类的畸形问题。Smit 氏已有多篇的  相似文献   

2.
石果  李景原 《昆虫学报》1989,32(1):110-112
1956年王敦清首次对印度蝠蚤(Ischnopsyllus indicus)幼虫进行了研究。此后,叶瑞玉等(1982)将该种幼虫同国内已知的14种蚤类幼虫形态进行了比较。我们于1985年7月在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地区,从普通伏翼体上采得一批弯鬃蝠蚤(Ischnopsyllus needhami)。将腹节膨大的活雌蚤置干试管中,用试管养殖法(待发表)养殖该蚤,以获得各龄幼虫。本文描述弯鬃蝠蚤幼虫的形态,并与印度蝠蚤幼虫的形态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1955年我们曾报告了云南凤仪的短头怪蝠蚤(李贵真、金大雄,1955)。当时因无宿主标本,故未能订定其宿主的名称。又因为没有见到Smit氏1954年的文献,因而未能将该蚤订至亚种。 1964年5月30日王菊生、马贵恩二同志在贵州省安龙县八坎的一只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上采得一只雌蚤。随后(6月30日)邹宣光、陈汉彬二同志仍在该地一次猎获棕果蝠6只,鞘尾蝠(Tazophous melanopogon)3只及中华鼠耳蝠(Myotis chinensis)5只;并在3只棕果蝠上采得跳蚤19? ,18?,在1只鞘尾蝠上采得2?。著者  相似文献   

4.
夜蝠蚤是蝠蚤科(Ischnopsyllidae)蝠蚤亚科(Ischnopsyllinae)中的一个属,于1906年由Oudemans所建立。Hopkins和Rothschild(1956)在其第二卷中列出了全世界共有10种,除此之外尚有他们当时遗漏和以后发表的种类:朝鲜的前突夜蝠蚤(N.sakagutii Jameson&Suyemoto,1955)和日本的日本夜蝠蚤(N.nipopoSakaguti & Jameson,1959);苏联土库曼的三角夜蝠蚤指名亚种(N.trigona trigona  相似文献   

5.
前言 福建省蚤类的调查研究工作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的记载最早是C.R.Kellogg氏。1917年他在前福州协和大学任教时曾先后采得人蚤、猫栉首蚤(猫蚤)、犬栉首蚤(犬蚤)、缓慢细蚤(褐鼠蚤)、印度蝠蚤(立石蝠蚤)和长棘蝠蚤等六种跳蚤。1937年E.Landauer氏把由本省龙岩地区褐家鼠(沟鼠)体上所采得的一种跳蚤寄到国外而由K.Jordan氏检定为  相似文献   

6.
四鬃蝠蚤Ischnopsyllus(Hexactenopsylla)qradrasetus,新种 鉴别:本新种与六栉蝠蚤I.(H.)hexactenus(Kolenati,1856),内弯蝠蚤I.(H.)kolenati Wagner,1930,后延蝠蚤I.(H.)delectabilis Smit,1952及五鬃蝠蚤I.(H.)quintuesetus,sp.n.接近。但本新种胸、腹部共有8个栉,而非6个,可与前两种区分;♂可动突的后背突较短,具1根长端鬃而非短鬃,可与后延蝠蚤区分;第8腹板末端仅有  相似文献   

7.
我国若干蚤类幼虫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蚤类幼虫的研究开始于Laboulbene(1872)对猫栉首蚤(Ctenocephalides felis)幼虫的描述。王敦清(1956)对国内常见的人蚤(Pulex irritans)、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猫栉首蚤、适存病蚤(Nosopsyllus nicanus)、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缓慢细蚤(Leptopsylla segnis)、印度蝠蚤(Ischnopsyllus indicus)等7种蚤幼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柳支英(1957)描述了幼稚狭蚤(Stenoponia sidimi)(现核正为上海狭蚤S.shanghaiensis)幼虫形态;虞以新(1957)报道了麻雀脊蚤(即禽角叶蚤欧亚亚种的同物异名)(Ceratophyllus gallinae tribulis)幼虫;孙昌秀(1965)描述了二齿新蚤(Neopsylla bidenta-  相似文献   

8.
八栉蝠蚤Ischnopsyllus octactenus (Kolenati, 1856) 1972年8月谢杏初同志采自伊宁市蝙蝠体3♀♀(当时缺雄性未能定种),1983年5月李维东、马俊杰、徐琪义和亚得卡尔等同志又于新疆霍城县在伏翼Pipistrellus pipistrellus体上采得一批蝠蚤(3♂♂4♀♀),经鉴定,同为八栉蝠蚤,是中国蝠蚤属一新纪录。该蚤主要特征:胸、腹背部共有8列栉,其中第一腹节背板的栉刺数仅相当于后胸背板栉刺数的一半。♂第8腹板较窄,其端腹缘具8根弯鬃,  相似文献   

9.
鼯鼠大锥蚤Macrostylophra aretesites Li,Chen et Wei,1974系李贵真等根据采自沟牙鼯鼠四川亚种(Aretes melanopterus szechuanensis)、隐纹花松鼠(Callosciurus(Tamiops)swinhoei)和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 draco)体外寄生的3蚤记述的。近年,在整理原存标本时发现1♀蚤,其宿主为沟牙鼯鼠四川亚种,采集地点、年、月与鼯鼠大锥蚤原描述同,经鉴定认为是本种的雌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录了在云南凤仪采集的蝠蚤是短头怪蝠蚤(Thaumapsylla brevicepsRoths.1907)。虽然宿主未能订名,但因为这是食果蝠类的跳蚤,因此肯定了食果蝠在云南的存在。 因为这是短头怪蝠蚤在我国的第一次记录,所以对其鉴别特点加以技术。  相似文献   

11.
1960年自湖北西部巴东县神农架以及1979—1980年自四川北部南坪县和黑水县林区所采得的蚤类标本中,发现有多毛蚤科(Hystrichopsllidae)纤蚤属(Rhadinopsylla)角头纤蚤亚属(Actenophthalmus)一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1982年4。月于四川省马尔康县在一只金管鼻蝠Murina auratus Milne-Fdwards体采得3只雄性蝠蚤,经鉴定系夜蝠蚤属Nycteridopsylla Oudemans,1906一新种。为了纪念我们的老师柳支英教授对中国蚤类分类研究工作所做出的卓越贡献,特将新种命名为柳氏夜蝠蚤。  相似文献   

13.
1953年7月5日我们在西藏吉塘的葛氏鼠兔Ochotona gloveri(Thomas,1922)的体外采得雄性蚤类标本2只;同时在该宿主的耳壳内,检获固着寄生的雌蚤标本10只。1954年春将一雄蚤标本寄给贵阳医学院李贵真教授,经其鉴定系一新种,并订名为鼠兔食猬蚤 Echidnophaga ochotona。 最近我们整理所存标本,发现1953年7月5日在西藏吉塘葛氏鼠兔耳壳内固着寄生之雌蚤,经制片观察,和李氏所报告之新种系属同种。惟李氏仅将一雄蚤标本作了描述,现将该新种的雌蚤形态描述于后,并观察了原存雄性标本,对其构造作了某些补充。  相似文献   

14.
支英古蚤由解、杨1982年首次报导,模式产地云南宾川。该年(1982),我们在贵州省梵净山、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进行蚤类调查时,采到1♂,2♀。继原描述之后,原著者(解)又从云南云龙采到6♂♂,7♀♀,共12♂♂,11♀♀。模式标本采自海拨3000米,贵州标本采自海拨1700米。 贵州的支英古蚤形态上一般符合原描述,但有一些变异在原描述中未提及,现就两省标本作如下比较:  相似文献   

15.
中国蝙蝠寄生吸虫的研究,国内仅见陈心陶(1954)曾有报告。我们于1987年2—3月,在杭州的绒菊头蝠(Rhinolopbus lanosus)与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i)的小肠中采得一些标本,经鉴定为中孔科(Mesotritidae)中孔属(Mesotretes)的一新种东方中孔吸虫新种Mesotretes rientalisp.nov.(见图)。模式标本(正模1个,副模9个)保存在杭州师范学院生物系动物教研室,新种器官的量度均以mm为单位。寄主:绒菊头蝠Rhinolophus lanosus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i寄生部位:小肠分布地点:杭州种的描述:根据10个标本,结合活体观察。体呈柳叶形,1.91…  相似文献   

16.
麻雀脊蚤幼虫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雀脊蚤(Ceratophyllus passerinus)为李贵真教授于1951年在贵阳麻雀窝内发现而定为新种。作者于1952年秋,在成都北教场第三军医学校任教时,从校内六个麻雀窝内检获该蚤230余个,幼虫300余条,蛹、卵各若干。作者承柳支英、李贵真二位教授鉴定,确认该蚤与李氏在贵阳发现的同属一种。李教授并慨赠作者地模标本,作者将所获标本按李教授的论文及所赠标本对照,认为所得之蚤皆属  相似文献   

17.
在1957—1958年中著者(沈定荣)从云南省连山等地区的黄胸鼠(Rattus rattus flavi-pectus)等宿主体上采到病蚤属(Nosopsyllus)的一种跳蚤,其形态与伍氏病蚤(Nosoprylluswualis Jordan,1941)相近。经与贵阳的伍氏病蚤的副模标本和一些原产地模式标本相比较,我们认为是一新种,命名为长形病蚤(Nosopsyllus elongatus sp.nov.)以标志新种具有较为狭而长的可动突(movable process)。  相似文献   

18.
1989年4月19日于宜宾地区屏山县新市区室内捕获的蝙蝠(学名待鉴定)体上拣到一只跳蚤,经鉴定为一只雄性印度蝠蚤Ischnopsyllus(Hexactenopsylla)indicus Jordan,1931。现将主要特征描述如下。本蚤具有六栉亚属的特征,胸部和腹部共有8列栉(各列栉刺数均在原描述的波动范围之内),中胸背板无特殊的长鬃或竖鬃。♂抱器可动突较长鬃蝠蚤Ischnopsyllus(Hexactenopsylla)comans Jordan et Rothschild,1921者狭长,后上角更为突出;不动突宽短,后突大而圆,基节臼鬃为2根亚刺鬃;第9腹板后臂前叶狭长,端部略呈牛角状向前翘,腹缘3根鬃近等间距排列,第8…  相似文献   

19.
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与渡濑氏鼠耳蝠M.rufoniger在物种识别及学名和中文名使用上一直混乱。以广东和江西采集的部分鼠耳蝠标本为研究对象,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厘定。结果显示,所采集的标本应为"渡濑氏鼠耳蝠",其形态特征却与国内文献中的"绯鼠耳蝠"(学名错用为M.formosus)形态描述相符合,结合历史文献,可确定国内鉴定的"绯鼠耳蝠"应为渡濑氏鼠耳蝠,国内分布区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而近似种金黄鼠耳蝠仅在台湾和江西有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荷币蚤属在我国初次的发现,包括3种,其中有一新种和一新亚种: 1.野生荷币蚤Stivalius ferinus(Roths.1908),采自云南芒市的鼩鼱Suncus sp.及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与Jordan及Rothschild二氏1922年原图及描述比较,云南的标本与南印度的标本在可动指上略有差异。另外根据二氏同年鉴别荷币蚤属及相近的4个属的检索表,本属应有前胸背板鬃两列以上,但云南的野生荷币蚤只有一列前胸背板鬃。 2.客氏荷币蚤二刺形亚种Stivalius klossi bispiniformis subsp.nov.采自福建顺昌及邵武的Rattus fulvescens huang、R.flavipectus及R.edwardsi edwardsi。与Jordan及Ro-thschild二氏在1922年,根据越南南部的标本描述的客氏荷币蚤Stivalius klossi(J.et R.,1922)比较,在可动指上有显著差异。认为这些是不同地区的变异,因此列为两个亚种:越南南部的标本为客氏荷币蚤客氏亚种,福建的标本均客氏荷氏荷币蚤二刺形亚种。雄性可动指的区别为:二刺形亚种者较狭而长,在曲折之前较狭窄,在曲折之后显然为削尖形。可动指背缘的骨化区较腹面者厚,在客氏亚种中则窄于腹面者。背缘在曲折处有较大的刺形鬃2个,客氏亚种则有3个较小的。 3.直指荷币蛋Stivalius rectodigitus sp.nov.,采自云南弥渡的黄胸鼠R.flavipectus,是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