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藤本植物(以热带为主)研究的动态与发展进行了综述,其中包括:(1)藤本植物的概念及重要性;(2)藤本植物区系和分布;(3)藤本植物的生物学特性;(4)藤本植物的生态学特性;(5)藤本在森林中的多度(密度)及种的丰富度;(6)藤本在空地上聚生的生态意义以及它们在森林演进过程中的消长;(7)藤本与树木的相互关系;(8)藤本对森林正面和负面的影响;(9)藤本的攀援方式类别及其竞争优势;(10)全球气候变化(CO2浓度增高)促进藤本优势度增长并导致不良的生态后果。  相似文献   

2.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木质藤本垂直结构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科  陶建平  郝建辉  乌玉娜 《生态学报》2010,30(12):3173-3181
木质藤本植物是热带森林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组分,但对于其垂直分布的研究较少。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坡地8条样带内胸径≥0.5cm的攀援木质藤本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了其多度、物种丰富度、径级结构、攀援方式组成、物种组成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多度和物种丰富度都呈现出一种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型曲线变化规律。(2)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个体趋于分布在更大径级。在森林底层(05m)和林冠层(≥15m)分别以0.51cm和≥2cm径级的木质藤本占优。(3)不同高度级间,不同攀援方式木质藤本个体比例存在显著差异。主茎缠绕类木质藤本在各高度级都占优势,卷须类木质藤本个体比例随高度增加显著降低,根攀类木质藤本呈现相反趋势。(4)随着高度级增加,木质藤本物种优势度明显发生变化。总体来看,木质藤本呈现出一种复杂、有序的垂直结构,这可能决定其对森林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的区系及生态特性。结果表明:(1)本区计有藤本植物45科,89属,253种(含种下分类群)。(2)本区藤本植物区系起源古老而复杂,藤本区系本源广泛。其中藤本种的分布区有18个类型或亚型,热带区系成分占明显优势,为55.96%,温带区系成分占42.21%;特有分布类型占1.83%。(3)本区多年生藤本和木质藤本占绝对优势,分别占98.42%(一年生占1.58%)和78.05%(草质占20.95%);常绿藤本占优势,为59.44%,落叶藤本占37.75%,同时也有半常绿藤本,占2.81%。(4)本区藤本植物的分布与植被类型、土壤、海拔高度、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本区不同的森林类型中藤本植物的种类也不同,其藤本植物种类随海拔升高而减少,低山林带、中山林带和高山林带分布着不同的藤本植物。(5)初步编制了附生境的“梵净山藤本植物名录。  相似文献   

4.
木质藤本植物是热带、亚热带山地森林重要的组分之一, 在森林动态、生态系统过程和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调查了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木质藤本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在垂直和水平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在20个20 m × 50 m的样地中共调查到DBH≥0.2 cm的木质藤本植物1,145株, 隶属于19科25属29种, 其中物种最丰富的科为菝葜科(4种)和蔷薇科(3种), 但多度最高的科为葡萄科(363株, 占总株数的31.7%)。研究发现林下木质藤本(通常DBH < 1 cm)拥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 对木质藤本植物多样性具有较大的贡献。有55.7%的个体分布在林下层, 林冠层占28.8%, 亚冠层只有15.5%。木质藤本的垂直空间分布在不同径级、不同攀援类型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 从水平空间分布来看, 地形是影响木质藤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沟谷木质藤本的物种丰富度、多度和基面积分别是坡面的171%, 420%和606%; 有12个物种只分布在沟谷生境。这表明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木质藤本植物对生境具有偏好性。  相似文献   

5.
木质藤本是维持森林物种多样性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热带、亚热带森林尤其是次生林内的木质藤本数量的过度增长给森林的恢复和健康发展造成了威胁。至今,国内尚少有研究对森林木质藤本过多的现象、增长机制与生态效应进行综合认识。该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木质藤本数量增长的机制与生态效应进行分析和总结,综合相关研究认为:(1)木质藤本数量的增长与干旱化加剧、大气CO2浓度上升、自然干扰和森林破碎化有关,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木质藤本在形态、行为、生理等方面比树木更具优势,表现为更快的生长速率、更强的繁殖力和可塑性以及资源利用效率。(2)木质藤本主要通过遮荫胁迫、资源竞争和机械压力与损伤等方式对树木造成影响。(3)木质藤本过度增长在个体水平上会阻碍树木生长、生殖并引起树木死亡,在群落水平上会改变物种组成、降低多样性,在生态系统水平上会降低森林碳储量,改变碳、矿质养分和水分循环过程等。因此,建议结合野外长期监测与控制实验开展木质藤本数量动态与环境变化关系、森林干扰对木质藤本生长的影响、木质藤本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理、木质藤本数量过度增长的生态效应评价研究。同时,应积极探索合理的森林...  相似文献   

6.
 木质藤本植物是森林, 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的重要组分。由于野外调查的困难, 对其生态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哀牢山原生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和4类次生林中的藤本植物进行了调查, 利用48株藤本植物样木实测数据, 采用样本回归分析法, 选取藤本植物的不同参数作为自变量, 分别对冠层和林下两类藤本混合种生物量模型进行了拟合比较, 结合样地内长度≥50 cm的所有藤本植物的调查资料估算了各森林群落藤本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 探讨了原生林中藤本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以及人为干扰对藤本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以藤本基径为自变量建立幂函数回归模型, 其相关系数较高, 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2)该区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中藤本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为9.82×103 kg·hm–2, 其中冠层藤本(基径≥1.0 cm, 长度≥5.0 m)生物量占藤本植物总生物量的99.70%, 林下藤本(基径<1.0 cm, 长度<5.0 m)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很低; 3)人为干扰后林下藤本植物的生物量相对增加, 而冠层藤本植物的地上部分生物量显著减少; 经过约100年恢复演替的老龄栎类萌生林藤本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才达到接近原生林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唐一思  石慰  曾文豪  郑维艳  曹坤芳 《生态学报》2018,38(24):8750-8757
藤本植物是热带和亚热带森林的重要组分,在过去几十年中藤本植物多样性在热带森林增加,有可能导致森林的多样性减少,碳储量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引起广泛关注。以《广西植被志要》中共355个样地数据(喀斯特森林、海拔1000 m以下的非喀斯特森林和海拔1000 m以上的非喀斯特森林)为基础,结合气候数据,分析天然林中藤本植物区系组成、不同生境藤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多样性关系、藤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关系,以及系统发育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广西天然林藤本植物中,热带分布的含藤属占比最大(75.4%),温带分布含藤属占比较低(12.3%),世界广布含藤属和亚洲分布含藤属占比最小,海拔1000 m以下的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都有一些专有的含藤科属;(2) 3个生境藤本的Gleason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与年均温都不相关,它们的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是系统发育多样性有显著差异,海拔1000 m以下的非喀斯特森林中系统发育多样性最高,喀斯特森林系统发育多样性最低;(3)非喀斯特森林藤本植物系统发育结构趋向于离散,暗指竞争排斥作用是藤本植物组合在该生境群落主要构建机制,喀斯特森林藤本植物系统发育结构趋向于聚集,暗指藤本植物组合由生境过滤作用为主形成。这些研究发现对于热带亚热带森林藤本植物的多样性组成及其共存机制提供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藤本植物适应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1 藤本植物的重要性  藤本植物又称攀缘植物 ,是一类不能自由直立、通过主茎缠绕或攀缘器官攀缘它物升高的植物的总称 ,包括木质藤本和草质藤本两类。藤本植物是热带、亚热带森林重要的外貌和结构特征 ,常把森林冠层打结在一起形成特殊的层片结构[1~4] 。在南美热带森林中 ,在胸径大于 1 5~2 0cm的树木中有近一半的树冠上攀有藤本[5~ 7] ,森林下层植物中有 1 8%~ 2 2 %是藤本植物的幼藤[6] 。泰国[8] 和Gabon[9] 的热带森林的凋落物中藤本植物的叶占 32 %~ 36%。藤本植物也是热带森林种类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Gentry…  相似文献   

9.
藤本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群落的恢复与演替。通过对云南普洱地区不同恢复阶段(恢复15a、恢复30a和原始林群落)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野外调查,分析了不同恢复阶段藤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密度、多度、径级分布、多样性指数及攀援方式,并探讨藤本植物与支持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81hm2的调查样地中,共发现DBH≥0.1cm的藤本植物1292株(分属34科51属64种)。原始林群落的藤本物种丰富度、密度(DBH<1cm)、胸高断面积和平均胸高断面积都显著高于恢复阶段,原始林和恢复15a群落的密度(DBH≥1cm)、平均胸径和平均长度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恢复30a。3种群落类型中藤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径级分布有显著差异,原始林中藤本植物物种更多,而且大径级(DBH≥10cm)的藤本植物仅出现在原始林及恢复30a的群落。单株藤本攀援的支持木在3种群落类型中均占多数,藤本植物与支持木的胸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01),原始林群落中DBH≥15cm的支持木更易被攀援,而恢复阶段则相反。茎缠绕藤本植物对原始林的负面影响要显著少于恢复15a及30a群落,而卷须类藤本植物也反映出原始林正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阶段,同时根攀缘和搭靠类藤本植物物种组成和多度变化可以反映出干扰后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恢复程度。森林砍伐是影响不同恢复阶段藤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木质藤本是热带森林的一个重要组分,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森林中树木的生长和更新, 改变森林树木的种类组成, 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森林碳固定量等方式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发挥作用。全球气候的变化, 以及热带森林片断化程度的加剧, 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木质藤本的多样性和丰富度, 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将在森林动态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目前木质藤本研究现状, 概述了木质藤本的一般知识(包括木质藤本的定义和生物学特性等), 介绍了木质藤本全球分布格局、其多样性维持机理以及木质藤本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 并就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和查证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新宁野生藤本植物组成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宁共有野生藤本植物49科111属354种,分别占该区域植物科、属和种数的20.50%、10.72%和11.21%,包含蕨类植物2科2属2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46科108属351种;其中,双子叶藤本种类具有明显优势,木质藤本数量多于草质藤本,优势科明显但单种属和寡种属数量较多。在生活型上以高位芽藤本种类为主,占总种数的80.80%,地下芽、一年生、地上芽和地面芽藤本种类较少,分别占总种数的6.21%、5.08%、4.52%和3.39%。在攀援方式上缠绕藤本具有明显优势,占总种数的46.61%;卷曲类、搭靠类和吸固类藤本种类较少,分别占总种数的24.58%、19.49%和9.32%。大部分藤本植物都具有2种以上的观赏特性,其中以观叶植物最多,占总种数的90.68%。繁育系统以两性花为主,单性花中雌雄异株种数多于雌雄同株,两性花、单性花和杂性花种类数分别占总种数的70.90%、27.69%和1.41%。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成分为主,温带成分也占较大比例,说明该区域的藤本植物分布具有从热带成分向温带成分渗透和过渡的特性。调查结果表明:新宁野生藤本植物组成复杂、多样性特征明显,与该区域植物区系在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条件下受山丘地貌区复杂生境长期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热带雨林木质藤本植物叶片性状及其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带雨林中木质藤本植物较为丰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木质藤本植物的丰富度具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有可能对热带森林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目前对木质藤本响应环境变化的机制所知甚少。本研究以13个科20种热带雨林常见木质藤本植物为材料,测定了冠层叶片的17个形态特征及结构性状,并分析了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叶片相对含水量的种间变异最小(变异系数为5%),而上表皮厚度的种间变异最大(变异系数为80%),其它性状的种间变异系数为24%~61%。木质藤本植物的叶脉密度、叶片密度均与气孔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叶片干物质含量与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同生境的树木相比,木质藤本的叶面积更小、气孔密度和叶片密度更低、比叶面积更高,但两种植物类群的叶片横切面组织结构厚度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对理解木质藤本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亚热带东部藤本植物的多样性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藤本植物是一类生物型特殊的非自然分类群,笔者从藤本植物的来源、类型、数量、性质等角度探讨了中国亚热带东部藤本植物的多样性特征。结果如下:①本区计有藤本植物58科、164属、611种(不包括蕨类藤本),分别占总被子植物科、属和种的29.1%、10.3%和9.6%,在种的丰富度上略高于温带森林区域(7%),而低于热带区域(19%);木质藤本占绝对优势,为72.3%,草质藤本占27.7%。②主要由含少量  相似文献   

14.
木质藤本及其在热带森林中的生态学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木质藤本是热带森林的一个重要组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森林中树木的生长和更新,改变森林树木的种类组成,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森林碳固定量等方式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发挥作用。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热带森林片断化程度的加剧,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木质藤本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将在森林动态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目前木质藤本研究现状,概述了木质藤本的一般知识(包括木质藤本的定义和生物学特性等),介绍了木质藤本全球分布格局、其多样性维持机理以及木质藤本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并就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胡亮 《生物多样性》2016,24(10):1105-104
喜马拉雅山地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对喜马拉雅地区的藤本植物多样性及其与毗邻地区的联系进行了统计分析, 并对该地区与印度河-恒河平原地区藤本植物多样性的地理格局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 (1)喜马拉雅地区总计有1,083种藤本植物, 分属72科309属; 其中木质藤本725种, 草质藤本358种; 攀援方式主要为缠绕攀援(51.3%)。(2)该区域的藤本植物组成受相邻区域植物区系的显著影响, 其1,083种藤本植物中有74.1% (802种)在东南亚地区有分布, 50.6% (548种)在南亚有分布, 48.9% (530种)在中国西南地区有分布。本区藤本植物缺乏特有性, 仅125种(11.5%)为本区所特有, 没有特有含藤属。(3)藤本植物多样性及其在植物区系中的比例均自东向西逐渐降低; 木质藤本比例和缠绕攀援藤本比例均自东向西略呈上升趋势; 大多数含藤属的藤本多样性由东往西递减, 仅极少数含藤属由东往西逐渐增加, 如野豌豆属(Vicia)和菟丝子属(Cuscuta)。(4)藤本植物多样性在喜马拉雅和印度河-恒河平原地区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相似格局, 由东往西方向上含藤属递减率分别为8.4属/100 km和6.3属/100 km, 但喜马拉雅地区藤本植物多样性更高。喜马拉雅和印度河-恒河平原地区均有分布的272个含藤属中有196属在中亚及伊朗高原不再有分布, 其中31.1% (61属)在喜马拉雅地区的分布显著更偏西, 仅4.1% (8属)在印度河-恒河平原的分布显著更偏西。综合分析表明, 喜马拉雅地区藤本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地理格局的特点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生境的梯度变化以及毗邻地区植物区系的多元化有关; 水分条件的东西向梯度变化可能是藤本植物在喜马拉雅和印度河-恒河平原地区形成相似格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木质藤本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本研究在元江干热河谷地区随机设置了30个20 m×20 m的样方,调查样方中胸径≥0.5 cm的木质藤本多样性及其与宿主树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30个样方中记录到胸径≥0.5 cm的木质藤本植物共945株(隶属于22种20属11科),其中,豆科木质藤本的丰富度和多度最高;胸径≤2 cm的木质藤本占个体总数的63.7%;茎缠绕类木质藤本的个体数最多。样方中胸径≥5 cm的树木共有1060株(隶属于38种31属16科),36.0%的树木上至少附藤1株。不同径级和不同树皮粗糙度的树木被木质藤本侵扰的百分比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随着宿主树木平均枝下高的增加,附藤率呈下降趋势。76.5%的木质藤本选择离其根生长点最近的树木进行攀援。表明元江干热河谷中的木质藤本以小径级占优势,树木胸径、枝下高、树皮粗糙度和木质藤本根生长点到树木的距离是影响木质藤本侵扰树木的重要因素,支持木质藤本对宿主树木的侵扰具有选择性的假说。研究结果对中国西南干热河谷退化植被的恢复与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掌握蕨类植物基本组成的基础上,对广东同乐大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生态特性及生态分布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蕨类植物生态分布具有以下特征:(1)古老蕨类植物分布广泛;(2)蕨类植物垂直分布较明显;(3)林下植被中蕨类植物优势显著;(4)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分布多;(5)蕨类植物敏感指示性强。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铜壁关自然保护区藤本植物现状,经实地考察对其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有藤本植物676种,隶属于65科209属,双子叶藤本植物具有明显优势,计56科192属597种。生活型组成以高位芽藤本种类为主,占藤本植物种数的81.51%。攀援方式中缠绕藤本具有明显优势,占藤本植物种数的53.99%,并提出了斜倚类藤本植物的概念。极高的降雨量、悬殊的海拔、多样的生境类型、广泛发育的各类原始阔叶林,是本区藤本植物极为丰富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澳门松山公园树木健康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调查样带中树木病虫危害和藤本植物危害等指标,对澳门松山公园树木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本次调杳的6个样带中,2/3的样带处于生长较差状态;所调杏的900株树木中,不健康树木涉及20科23属32种,占所调查树木的18.9%.这说明整个松山公园的树木生长较差.提出维护树木健康的建议:(1)尽快研究找出树木病虫害发病机制,切断病害传播途径,彻底消除病虫害;(2)加紧对入侵植物和土著危害藤本的防治;(3)加强景观改造和植被恢复的力度,构建健康的森林群落结构;(4)建立松山公园树木健康预警机制,对树木健康动态进行长期监控.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县域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生态区位因素对森林生态安全的影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空间相关性的内在效应机制,从而实现森林生态安全的评价与监测。以江苏省80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5年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专家法及模糊物元法计算森林生态安全指数,然后结合气象类指标及地形类指标计算生态区位系数,再用该系数修正森林ESI,同时结合Arc GIS技术、空间相关性分析、SLM与SEM模型得出如下结论:(1)人口密度、单位面积能源消耗量、退耕还林面积占比等指标权重最大;(2)生态区位系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少数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苏东北部;(3)苏南地区森林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好于苏北及中东部地区;(4) 2000—2015年,江苏省67.5%的区县森林ESI呈现出较明显下降趋势,反映出江苏省森林生态安全发展状况不容乐观;(5)江苏省县域森林ESI整体空间相关性显著(P≤0.01),但2000—2015年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且Low-Low聚类显著性更强;(6)森林ESI在江苏省县域间为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