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叶锈菌侵染过程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光学显微技术和电子显微技术对小麦叶锈菌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叶锈菌从气孔侵入后在气孔腔内形成气孔下泡囊,然后分化出圆形的膨大体,由膨大体产生1—2初生菌丝,初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延伸扩展,与叶肉细胞壁接触后分化形成吸器母细胞,吸器母细胞进入寄主细胞后形成吸器。初生菌丝在吸器母细胞处产生分枝,形成次生菌丝在叶肉细胞间蔓延。在病原菌侵染早期(接种后8—24h),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并不明显。侵染中、后期(接种48—72h),被侵染叶肉细胞发生严重质壁分离,叶绿体膨胀变形,基粒片层排列疏松。线粒体嵴突退化。  相似文献   

2.
在金银花生长季节,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药用植物园采集金银花根系及根际土壤,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研究了VAM真菌侵染其根系的过程,并对其孢子进行了初步的形态学分类。结果表明:(1)VAM真菌侵染金银花根系时,先形成附着胞,然后入侵到皮层细胞,在根内形成线性菌丝、圈状菌丝;菌丝末端产生泡囊;在较粗的菌丝上产生丛枝状菌丝,而且VAM胞内菌丝主干可以穿越相邻的2个皮层细胞,在皮层中连续形成丛枝;VAM菌丝形成丛枝时,首先是胞内菌丝上膨大产生乳状突起,而后在乳状突起上产生较粗的丛枝柄,最后在这些丛枝柄上产生极细的丛枝状菌丝形成成熟的丛枝结构。(2)VAM真菌菌丝在金银花皮层细胞中,有伸展状态、菌丝圈及丛枝状态,所以金银花与VAM真菌形成的菌根是混合型菌根。(3)金银花根际土壤中至少存在3种类型的VAM真菌孢子,因此认为金银花至少可与3种VAM真菌共生。(4)金银花种植地土壤有效磷含量(6.6mg/kg)显著高于对照空地土壤有效磷含量(3.5mg/kg);金银花生长旺盛季(4月下旬到5月中旬)VAM真菌对其根系的侵染率高达81%。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梨胶锈菌性子期和锈子期菌丝吸器的形成方式、吸器及其与寄主细胞界面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梨胶锈菌性子期和锈子期寄主胞间菌丝吸器的形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寄主胞间菌丝直接形成吸器;另一种是由寄主胞间菌丝先形成吸器母细胞,然后由吸器母细胞形成吸器。吸器在开始形成时只是一个乳头状的侵入楔,以后逐渐形成囊状、镰刀状、指状及其它不规则形状的吸器。多数吸器分化为颈和吸器主体两部分,在颈部及部分吸器主体外有一个由类似寄主细胞壁物质形成的领圈。吸器内部的超微结构与寄主胞间菌丝基本相同,但吸器壁比胞间菌丝或吸器母细胞的壁薄。吸器鞘的厚度随着吸器伸长膨大 而逐渐增厚。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有濒危植物伯乐树根的生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是中国特有濒危的第三纪孑遗植物。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整体封片、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等技术研究其根的表面特征和形态结构,从生态解剖学角度揭示其对生境的适应和特殊要求。结果显示伯乐树作为特殊的菌根型木本植物,根尖表面无根毛分化;初生结构包括表皮、皮层和中柱三部分,系原始的发育类型,其皮层明显排列为两轮且存在自然的间隙,皮层内有含黑芥子酶的分泌细胞,中柱内有髓。菌根菌以单菌丝或菌丝网侵入根表皮,并刺激表皮分泌沉积了较厚的无定形物质,入侵后可在皮层间隙内大量分枝,还能进一步形成泡囊结构;菌根菌在寄主细胞内常包围在淀粉粒的周围吸收营养,同时部分菌丝在细胞内被分解形成小泡和碎屑,为寄主细胞提供营养以形成共生关系。根据以上特征,应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育中深入研究适宜伯乐树的土壤条件,以促进菌根的发生和发育。  相似文献   

5.
以田间栽培的‘国庆1号’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Guoqing No.1’)/枳(Poncirus trifoliata)和‘国庆4号’温州蜜柑(C.unshiu ‘Guoqing No.4’)/枳为试材观察丛枝菌根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泡囊、丛枝、侵入点、根内菌丝、根外菌丝、根外厚垣孢子等结构出现在柑橘根系中,说明柑橘属于典型的丛枝菌根植物。丛枝菌根结构中泡囊出现概率较小,丛枝随处可见,侵入点多样化。丛枝菌根的结构主要存在柑橘根段的伸长区和成熟区,首次观察到根冠和分生区也有侵染。  相似文献   

6.
钦州湾红树林丛枝菌根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海漆 (Excoecaria agallocha)、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 (Kandlia candel)、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是钦州湾分布广、生长量大的 4种红树植物 ,该项研究初步调查了丛枝菌根真菌在这四种植物根系的定居情况。在这四种植物的根际土壤均分离到丛枝菌根真菌孢子 ,其孢子密度以海漆根际的最高 ,其次为桐花树、秋茄、白骨壤。同时 ,海漆根系的侵染率和物种丰富度也最高 ,但在所取的白骨壤根样中没有观察到丛枝菌根的侵染。菌根侵染主要是以根内菌丝、胞内菌丝膨大扭曲、泡囊等形态出现。海水和土壤质地是影响菌根侵染率的主要因素。在所采土样中仅发现球囊霉属 (Glomus)、无梗囊霉属 (Acaulospora)丛枝菌根真菌 ,计有 1 7种和多个未确定种。  相似文献   

7.
濒危药用植物桃儿七根的显微结构及其菌根真菌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桃儿七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根的显微结构及其真菌分布。结果表明,桃儿七的根为根状茎,节状,不定根形成的须根系发达。根的结构主要由表皮、皮层、维管柱三部分构成,其中,皮层所占比例最大,超过80%。根的木质部有四原型和五原型两种类型,五原型较为常见;四原型的根和五原型的根在皮层细胞形态上存在一定差异。在桃儿七的不定根和其上的侧根观察到真菌菌丝分布,其数量和种类与根的直径有关,在不定根较细(先端)的部位真菌以暗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真菌)为主,侵染率为77.9%;而较粗根中真菌菌丝为无隔菌丝为主,分布很少且仅存在于皮层细胞的一至二层,不侵染皮层深部和维管柱。不定根侧根中真菌以丛枝菌根真菌为主,丛枝菌根常常占据大部分的皮层细胞,侵染率高达90%以上。桃儿七根中没有发现根毛存在,因此,侧根中共生的丛枝菌根真菌可能是桃儿七养分和水分吸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墨兰菌根的结构及酸性磷酸酶定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细胞化学方法,对墨兰菌根的结构和酸性磷酸酶定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墨兰具有典型的兰科植物根结构,发现该兰花的根的外皮层不具薄壁通道细胞,菌根真菌通过破坏部分根被和外皮层细胞而侵入根的皮层细胞并在细胞内形成菌丝结,侵入的菌丝被染菌皮层细胞质膜和电子透明物质包围,进一步被消化并聚集成衰败菌丝团块。酸性磷酸酶在染菌皮层细胞及包围菌丝的皮层细胞质膜和衰败菌丝细胞壁上有强烈的酶反应,衰败菌丝周围分布有许多单层膜的含酶小泡,它们可相互愈合形成大的含酶泡或与包围菌丝的质膜融合,类似于兰科植物共生原球茎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皮层细胞可主动释放水解酶参与对菌丝的消化  相似文献   

9.
马青  商鸿生 《菌物学报》2002,21(4):580-584
条锈菌与慢锈小麦品种互作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随着慢锈性的表达,条锈菌的胞间菌丝发育受抑,细胞器泡囊化解体。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发育受阻,最终解体、坏死。吸器的受抑、坏死主要表现在吸器体形成后期。在锈菌与寄主互作的交界面,吸器外质膜皱褶、电子致密度增高,吸器外间质加宽,并有大量电子致密度加深的物质沉积。与抗病品种相比, 慢锈品种中病菌受抑、坏死程度轻,寄主细胞的过敏性坏死机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10.
条锈菌与慢锈小麦品种互作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青  商鸿生 《菌物系统》2002,21(4):580-584
条锈菌与慢锈小麦品种互作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随着慢锈性的表达,条锈菌的胞间菌丝发育受抑,细胞器泡囊化解体。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发育受阻,最终解体,坏死。吸器的受抑,坏死主要表现在吸器体形成后期。在锈菌与寄主互作的交界面,吸器外质膜皱褶,电子致密度增高,吸器外间质加宽,并有大量电子致密度加深的物质沉积。与抗病品种相比,慢锈品种中病菌受抑,坏死程度轻,寄主细胞的过敏性坏死机率也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