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对分布于吉林白城地区草原生境中栗斑腹巫鸟的窝卵数、营巢成功率和繁殖成功率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繁殖期栗斑腹巫鸟种群的平均窝卵数为 5 .0 9± 0 .5 8枚 /巢 ;窝卵数与产卵期、出巢数与产卵期、窝卵数与卵大小之间呈负相关 ,产卵期与孵化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巢外径与窝卵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巢的其余指标均与窝卵数呈正相关 ;平均孵化期为 12± 0 .4 9d ,孵化率为 36 .3% ,繁殖成功率为 11.11% ;7日龄以上的雏鸟群体大小为 2 .5 6± 1.5 3只 ,栗斑腹巫鸟的雏鸟存活率为 2 7.6 9% .  相似文献   

2.
杭州湾北部安氏白虾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淼  周轩  徐开达 《动物学杂志》2019,54(4):509-516
采用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张网逐月采样数据分析杭州湾北部安氏白虾(Palaemon annandalei)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安氏白虾体平均体长(32.0 ± 5.4)mm(14 ~ 51 mm,n = 3 210),抱卵群体平均体长(36.3 ± 3.4)mm(27 ~ 51 mm,n = 375)。体重分布范围为0.016 ~ 1.700 g,n = 3 210,平均体重(0.565 ± 0.282)g,抱卵群体体重分布范围为0.400 ~ 1.700 g,n = 375,平均体重(0.868 ± 0.225)g。雌、雄个体间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1);雌雄性比为1.27︰1,雌性个体数显著多于雄性个体数(P < 0.01)。繁殖期从4月下旬一直持续至10月下旬,6月和8月为两个繁殖旺期,抱卵率(B)和性比(S)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 < 0.05),关系式为B = 41.80S﹣21.06(R2 = 73.9)。绝对繁殖力为17 ~ 179粒,平均绝对繁殖力(60 ± 26)粒,平均相对繁殖力(70 ± 24)粒/g,n = 375。绝对繁殖力(FA,单位粒)与体长(L,单位mm)、体重(W,单位g)均呈二次函数显著相关(P < 0.01),关系式分别为FA = 0.29L2﹣18.52L + 342.67(R2 = 76.8)和FA = 97.32W2 ﹣100.75W + 71.66(R2 = 94.5)。卵长径分布范围为1.090 ~ 2.688 mm,平均长径(1.599 ± 0.158)mm,短径分布范围0.807 ~ 1.992 mm,平均短径(1.141 ± 0.118)mm,n = 2 787。研究表明,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安氏白虾个体朝小型化方向发展,繁殖周期延长,繁殖旺期由单峰型变为双峰型,这可能是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和高强度捕捞压力所致。  相似文献   

3.
寿带(Terpsiphone incei)是雀形目王鹟科的鸟类,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以往研究曾对我国部分地区寿带的繁殖习性进行了报道,但对其雌雄个体的形态类型缺少描述。为进一步了解寿带的繁殖习性及其雌雄个体的形态类型,本研究于2014至2017年每年的5至7月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了观察。观察发现,寿带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般于5月下旬开始筑巢繁殖,雌雄亲鸟均参与筑巢、孵卵和育雏。寿带巢多位于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等几种植物上,平均窝卵数(± SD)为(3.8 ± 0.6)枚(n = 25巢),孵卵期12 ~ 13 d(n = 4巢),各巢卵的平均孵化率(± SD)为91.7% ± 17.7%(n = 9巢),窝雏数(± SD)为(3.6 ± 0.8)只(n = 19巢),巢内育雏期约10 d,巢成功率为34.5%(n = 29巢),弃巢和天敌捕食是巢失败的主要原因。寿带雌鸟具有栗色短尾型和栗色长尾型2种形态,而雄鸟具有栗色长尾型、白色长尾型和栗色短尾型3种常见形态,且雄鸟以栗色长尾型所占比例最高,为69.4%(n = 36巢)。此外还记录到1只栗色身体但具有白色长尾羽的雄鸟。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寿带的繁殖习性及其雌雄个体的形态类型。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白城地区干草原栗斑腹鹀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斑腹鹀在吉林省为留鸟,一年可繁殖两次,其雏鸟为典型的晚成鸟.4月末开始有求偶追逐和争雌行为,5月中旬产卵.雌雄鸟筑巢时间分别是43min/d和36min/d(筑巢第4天).平均窝卵数为5.09±0.58枚/巢(n=31),孵卵前、中、后期雌鸟孵卵占白天活动时间的35%、74.5%和67.6%, 孵化期为12d,孵化率为36.3%, 2、8日龄喂雏分别为4.5次/h和9.0次/h.雏鸟的体重及外部器官的发育除嘴峰外,生长曲线均符合Logistic方程,而嘴峰长的生长近似直线,栗斑腹FDA1雏鸟生长发育体重的生长模型为W=14.95/1+(e-0.552(t-3.63)),雏鸟11日龄后出飞,繁殖成活率为27.7%.  相似文献   

5.
2017和2018年每年的4至8月在甘肃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人工巢箱中黑冠山雀(Periparus rubidiventris)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共悬挂100个巢箱,两年共计招引到15巢黑冠山雀。此外,还记录到4个自然巢,分别位于干枯的糙皮桦(Betula utilise)树洞(1巢)、土坡的缝隙(1巢)和路边水泥护坡的出水管中(2巢)。黑冠山雀雌雄亲鸟共同筑巢,巢内壁为兽毛夹杂少量绒羽,外壁为草茎须根和苔藓。5月中下旬为黑冠山雀的产卵高峰期,清晨产卵,日产1枚,产下最后1枚卵后开始孵卵。平均窝卵数为6枚(4 ~ 7 枚,n = 15),平均卵重(1.12 ± 0.02)g,卵长径(15.30 ± 0.10)mm,卵短径(12.09 ± 0.11)mm(n = 86)。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卵期为15 d(14 ~ 16 d,n = 5)。产卵期,雌鸟离巢时有用巢材盖卵的行为,开始孵卵后则不再盖卵。双亲共同育雏,育雏期为16 d和17 d(n = 2)。所记录的18巢黑冠山雀的繁殖成功率为83.3%,人工巢箱(15巢)中繁殖成功率为86.7%,巢捕食者主要为鼠类。  相似文献   

6.
1999年5~7月,通过野外直接观测的方法,对栗斑腹鹀的繁殖过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103.78 hm2样地内共有45个巢,种群密度为0.81只/hm2.平均窝卵数为5.09枚,孵化期为12 d,孵化率为36.3%,繁殖成功率为27.7%,繁殖生产力为0.49.  相似文献   

7.
20 0 2年 6~ 7月 ,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云南柳莺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雌鸟孵卵的日活动期为 (80 0 5± 42 8)min (n =1 5 ) ,每天离巢 (3 2 7± 3 9)次 (n =1 5 ) ,每次离巢时间 (6 6±1 8)min (n =5 99) ,每次坐巢时间 (1 8 4± 9 2 )min (n =5 83 ) ,坐巢率为 (73 1± 1 9) %。雌鸟每次坐巢时间和离巢时间的长度均与气温显著相关。日活动期雌鸟在巢的平均卵温为 3 2 3℃ ,夜晚的平均卵温为3 2 7℃。整个孵卵期卵温在发育临界值 2 8℃以上的时间比例为 92 7%。在孵卵后期卵温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栗斑腹鹀的栖息地和巢址选择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高玮  王海涛  孙丹婷 《生态学报》2003,23(4):665-672
于1999到2001年5月至7月连续3a在吉林省镇赉县大岗林场,采用样地法和样方法,对栗斑腹鹀的栖息地选择和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此鸟的繁殖是在草甸草原+杏树环境下进行的,对栖息地样方和对照样方的对比分析得出,杏树最大高度、50 m半径圆内杏树数量、贝加尔针茅数量、大油芒数量、植物盖度、火绒草平均高度、贝加尔针茅最大高度、兴安胡枝子平均高度8个因子是影响其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通过对46个巢的研究发现,大多数栗斑腹鹀把巢建在贝加尔针茅下面,巢出入口方向多为东南45°和西南45°.对46巢的27个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植物盖度、火绒草高度、鸢尾数量、巢出入口方向、10 m内杏树数量、30 m内杏树数量、裸地面积这6个因子是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对46巢26个巢址和非巢址因子进行判别分析,植物盖度、大油芒、乳浆大戟高度、石竹数量、线叶菊高度和30m内杏树数量等6个因子,为巢位选择的主要因子 .两种分析结果基本相似.总之,栗斑腹鹀喜欢在植被盖度大、杏树相对多、贝加尔针茅和大油芒的密度大、食物资源丰富的区域内营巢.  相似文献   

9.
栗斑腹在吉林省为留鸟 ,一年可繁殖两次 ,其雏鸟为典型的晚成鸟。 4月末开始有求偶追逐和争雌行为 ,5月中旬产卵。雌雄鸟筑巢时间分别是 43 min/d和 3 6min/d(筑巢第 4天 )。平均窝卵数为 5 .0 9± 0 .5 8枚 /巢 (n=3 1 ) ,孵卵前、中、后期雌鸟孵卵占白天活动时间的 3 5 %、74.5 %和 67.6% ,孵化期为 1 2 d,孵化率为 3 6.3 % ,2、8日龄喂雏分别为 4.5次 /h和 9.0次 /h。雏鸟的体重及外部器官的发育除嘴峰外 ,生长曲线均符合 Logistic方程 ,而嘴峰长的生长近似直线 ,栗斑腹雏鸟生长发育体重的生长模型为 :W =1 4.95 /1 +(e- 0 .552 ( t- 3.6 3) ) ,雏鸟 1 1日龄后出飞 ,繁殖成活率为 2 7.7%。  相似文献   

10.
新疆木垒波斑鸨营巢成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98年 4月中旬~ 7月中旬 ,对分布于新疆木垒的波斑鸨 (Chlamydotisundulatamacqueenii)种群的营巢成功率进行了初步考察与研究。考察中共发现 16个巢、2 5窝幼雏。每巢产卵 3~ 6枚 ,卵鲜重 (6 4 7± 5 8)g ,卵径为 6 0 9mm× 43 9mm。产卵有两个高峰期 ,表明雌鸟第 1次繁殖失败后可再次产卵。第 1产卵期的巢卵数为(4 1± 0 8)枚 ,第 2产卵期的巢卵数为 (3 5± 0 6 )枚。雌鸟营巢成功率为 77 5 %~ 87 5 % ,卵的孵化率为83 6 %。每窝内从破壳到具备飞行能力的幼雏数基本不变 ,表明繁殖雌鸟大都能将幼雏全部抚育到可以飞行的年龄  相似文献   

11.
2013年4~7月,采用样方法和直接观察法,在陕西佛坪分别对黑喉歌鸲的巢址特征和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黑喉歌鸲更倾向选择向阳、林冠稀疏、距水源较近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秦岭箭竹丛林缘陡坡上的天然土洞内筑巢;巢口向上呈杯状,由竹叶、枯草、苔藓等编制而成,内无铺垫物。巢外底部垫有枯叶、干草等。巢外径长(100.37±4.00)mm,巢外径宽,(97.08±5.22)mm,巢高(48.18±2.24)mm。巢内径长(68.62±1.69)mm,巢内径宽(64.81±0.74)mm,巢深(36.07±0.30)mm。窝卵数(5±0.00)枚,卵重(1.91±0.05)g,卵长径(18.37±0.08)mm,卵短径(13.95±0.15)mm。孵化期12 d~13 d,孵化率为60%(n= 10),巢雏成活率为50%(n= 6),育雏期11 d。雏鸟的体重、体长的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天敌的捕食是影响黑喉歌鸲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关键词:黑喉歌鸲;繁殖生态;巢址特征;陕西佛坪  相似文献   

12.
物种再引入目前已成为一种拯救、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手段。研究释放后的个体存活和繁殖成功率可以更好地优化释放策略,指导不同释放地释放后的管理。利用方差分析比较了陕西省朱鹮(Nipponia nippon)再引入三个释放地宁陕、铜川和千阳首次释放个体的平均年龄,结合释放后的监测数据,比较了释放后个体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放归个体年龄、性别、个体来源和野化训练时长对释放后6个月个体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释放地首次释放个体的平均年龄差异显著(F = 40.35,df = 2,P < 0.001),宁陕首次释放个体的平均年龄较大,为(6.1 ± 1.9)岁。铜川释放后个体存活率(65.6%)最高,千阳次之(61.5%);三个释放地释放后的前3年繁殖成功率差异较大(ANOVA,df = 2,P < 0.05),铜川繁殖成功率最高,为57.7% ± 34.3%(n = 14,其中2014年繁殖2巢,2015年繁殖6巢,2016年繁殖6巢),宁陕次之,为52.3% ± 43.3%(n = 14)。释放个体年龄与释放后个体存活率显著负相关(β =﹣0.21,95%置信区间CI为﹣0.45 ~﹣0.04,P < 0.05),而性别、个体来源和野化训练时长对释放后个体存活率影响不显著。基于三个释放地释放后个体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的差异,我们建议针对释放地的特定环境,可根据种源的年龄结构及个体的遗传组成来选择释放群体;可将不同种源的个体在释放地混合圈养,开展适当的野化训练后再进行释放;秋季可能是朱鹮的最佳释放时间。  相似文献   

13.
贵州黄喉鹀繁殖生态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2年和2013年4~8月,在贵州贵定县境内采用定点观察法对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的繁殖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并测量了雏鸟的体重和体长,第5飞羽、尾长、嘴峰长、跗跖等生长情况,用Logistic方程对体重和体长进行拟合。黄喉鹀常常结成小群活动于山间溪流平缓处的阔叶林间以及山间的草甸和灌丛,极少活动于针叶林带。其种群遇见率为3.13只/km,种群密度为7.82只/km2。繁殖期是4~7月份。共发现17巢,地面巢11个,树上巢6个。营巢期6~8 d(n=9),巢分为外中内3层。巢外径(10.8±0.6)cm×(10.7±0.7)cm,内径(7.2±0.3)cm×(7.0±0.4)cm,巢深(6.1±0.4)cm,巢高(7.4±0.2)cm。卵有褐色斑点,卵重(2.20±0.01)g,卵长径(18.34±0.45)mm,卵短径(15.03±0.05)mm。窝卵数(3.6±0.4)枚(3~6枚)(n=9)。对2巢亲鸟(2♀,2♂)13 d白天坐巢时间统计,雌鸟坐巢时间9.69 h/d,雄鸟3.49 h/d。孵卵期12~14 d(n=8),孵化率84.37%。雏鸟留巢11~12 d(n=6),雏鸟离巢率74.07%。雏鸟的外部器官的生长发育符合雀形目外部器官发育规律。体重和体长生长的Logistic拟合方程分别为W=18.03/1+e3.06-0.27t和L=15.60/1+e1.21-0.17t。  相似文献   

14.
2008年6至8月及2018年6月和7月,采用实地观察、测量和红外相机监测方法对新疆乌鲁木齐郊外头屯河流域欧夜鹰(Caprimulgus europaeus)的栖息环境、巢间距、窝卵数、孵卵、育雏、幼鸟生长及移巢行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利用红外相机监测3个巢,监测时间分别为 15 d、23 d和11 d,共拍摄照片8 462 张,视频4 152个片段,约40 h,经过筛选得到有效照片6 807张。结果表明,欧夜鹰的巢均置于河道中央的河心岛及乱石滩沙地上,周围植被稀疏。两巢间距最近为69 m,巢密度3 ~ 7个/km2。每窝产卵2枚(n = 7),卵长径为(30.53 ± 0.88)mm,卵短径为(21.39 ± 0.85)mm,卵体积为(7.13 ± 0.50)cm3,卵重为(7.27 ± 0.38)g(n = 5)。孵卵期为15或16 d,孵卵期成鸟离巢觅食呈双峰型,分别在天黑后的20:00 ~ 21:00时和黎明前的03:00 ~ 04:00时。育雏期为16 ~ 18 d,育雏期和孵卵期成鸟活动强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成鸟喂食幼鸟亦呈双峰型,分别在夜里的20:30 ~ 22:30时和黎明前的02:30 ~ 04:30时。成鸟的行为谱可分为9类46种,幼鸟的行为谱可分为6类32种。雏鸟的体重、体长、翅长生长发育遵循Logistic方程规律,呈曲线变化,尾长、跗跖长和嘴峰长则遵循线性生长规律。欧夜鹰的移巢行为十分独特:一是为了躲避日晒,以避免幼鸟被阳光灼伤;二是避开干扰(天敌、牧群、洪水及人类活动等)。  相似文献   

15.
作者于2014和2015年在广西西南部的西大明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研究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以直接观察法或红外相机共观察5巢犀鸟,2014年2巢,2015年3巢。研究显示,西大明山的冠斑犀鸟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开始营巢繁殖,雌鸟进入巢洞并在雄鸟协助下自封在其内,期间与幼鸟完全依靠雄鸟喂食。雄鸟带回巢的食物中,数量上有超过80%是果实。雌鸟在封巢期间完成换羽,并和幼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破巢而出,封巢时间为89 d 和93 d(n = 2),繁殖成功率为100%(n = 4),平均出巢幼鸟为(2.3 ± 0.5)只(2或3只,n = 4)。营巢树与人工林/林下作物的平均距离为87 m(0 ~ 210 m,n = 3),其中,两棵生长在当地人经常使用的山路旁。营巢树种分别为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及金叶树(Chrysophyllum lanceolatum),营巢树平均胸径为73.7 cm(72.0 ~ 75.0 cm,n = 3),巢洞高度为7.8 m和9.0 m(n = 2)。其中两棵营巢树在2014年和2015年的繁殖季均被重复利用。研究结果显示,西大明山的冠斑犀鸟在繁殖期间能承受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从封巢时间来看,雏鸟成长所需的时间与南宁动物园笼养环境下差别不大,显示当地食物资源不缺,但天然林破碎化严重,高大乔木较少,营巢树洞资源的缺乏似乎是制约西大明山冠斑犀鸟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保护区加强护林力量,积极探索种植速生大胸径本土树种的可行性,并同时开展人工巢箱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12~2013年每年的4~7月,在陕西神木县红碱淖(39°04'21″~39°04'43″N,109°53'12″~109°53'40″E)对白喉林莺(Sylvia curruca)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喉林莺4月末迁来繁殖,5月初开始营巢于油蒿(Artemisia ordosia)、臭柏(Sabina vulgaris)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灌丛中,巢口向上呈深杯状,巢由柳絮、枯枝和干草编织而成。对33个巢的参数进行了测量,巢外径(9.62±0.227)cm,巢内径(5.21±0.084)cm,巢深(5.05±0.160)cm,巢高(9.03±0.185)cm,巢距地面高度(24.91±1.084)cm,巢约位于植株高度的1/3处(由下而上)。营巢成功率为77.1%(n=35),窝卵数4~5枚(n=27),卵重(7.49±0.021)g,卵长径(17.27±0.057)mm,卵短径(12.86±0.080)mm(n=130)。孵化期为11~13 d,孵化率为93.1%,雏鸟出飞为90.9%。雏鸟的形态参数生长符合Logistic曲线方程拟合。植被高度、植被盖度和单株植物冠径是制约白喉林莺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恶劣天气和人为干扰是影响繁殖成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猎隼(Falco cherrug)主要繁殖于我国西部省区,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005年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采用野外调查方法研究了其繁殖生态。猎隼繁殖期为4—7月;窝卵数平均为(4.0±0.63) (3—5)枚;卵长径为(55.40±3.06)mm,卵短径为(41.11±1.70)mm;猎隼的孵化率、雏鸟成活率和繁殖力分别为70.8%、64.7%和1.8;巢成功率为83.3%雏鸟体重、跗蹠长的生长符合逻辑斯谛曲线增长。食物的可利用性是限制新疆猎隼窝卵数和生殖力的主导因素。要有效保护猎隼首先应保护栖息环境和猎物的多样性及丰富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压输电线路的日益增多,鸟类在输电铁塔上的营巢现象日益普遍,其在鸟类保护中的作用以及对输电线路的影响是备受关注的课题。自2018年首次在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发现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在高压输电铁塔上营巢以来,至2020年累计在4个铁塔上统计到7个营巢记录。铁塔巢址通常比树巢更高[(16.3 ± 7.2)m,n = 4],距离干扰源如机动车道[(140 ± 66)m,n = 4]和居民点[(162 ± 95)m,n = 4]较近,距离觅食稻田较远[(235 ± 79)m,n = 4]。铁塔巢址的繁殖生产力为2.3 ± 0.5(n = 6),显著高于树巢,其原因可能是铁塔巢址较为稳固,不易被大风损毁,且天敌危害较少。由于铁塔巢址周边适于营巢的乔木较多,因而这种异常的营巢现象并非源于天然营巢树木的缺乏。对1只铁塔巢址出生的个体进行了卫星跟踪,表明其第1年的扩散距离为2.0 km,小于树巢出生的个体,而且其活动核心区覆盖了巢址和3条输电线路;第2和第3年的活动核心区分别向外扩散15.5 km和15.3 km,但夏季仍有约1个月的时间返回出生巢址附近。可见这些个体对铁塔和输电线路这种特殊的出生地有较深的印记,今后选择在铁塔上营巢的可能性较高。根据近年来朱鹮在铁塔上的营巢记录和巢址的重复使用情况,我们认为这一异常营巢行为并非偶然个例,今后会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可能会对电网安全造成潜在风险。2018年的一个铁塔巢址造成输电线路的跳闸后,幼鸟被成功转移至旁边弃用的喜鹊(Pica pica)巢中并顺利出飞,这为类似情况的应对处理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此外,建议在野生朱鹮分布区的高压输电铁塔的安全位置安装人工栖架和人工巢筐,既可以满足朱鹮的繁殖需求,又能减少对输电线路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于2021年3~9月,采用目标观察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广西防城港市钦州湾八路水湿地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的繁殖习性进行全过程观察记录。黑翅长脚鹬的栖息生境主要在盐田、虾塘和鱼塘,而巢主要分布在盐田生境。共发现39巢,雌雄共同营巢,按照主要巢材将其巢分为干草巢、碎石巢、泥皮巢和牛毛毡草巢4种;巢材包括禾本科(Gramineae)和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以及碎石、贝壳等;巢外径为(23.3±10.7)cm,巢内径为(11.2±1.9)cm,巢深为(1.6±0.5)cm,巢高为(6.5±4.3)cm(n=39);筑巢需(3±2)d(n=6)。窝卵数2~4枚,1~2 d产1枚卵,7 d内产完满窝卵(n=6)。雌雄均参与孵卵,雄性孵卵时间比雌性长,但二者差异不显著(P> 0.05),雄性(8 550±245.9)min,雌性(7 530±263.3)min,孵卵期为(25±2)d(n=6)。育雏期(26±3)d(n=6),雌雄轮流育雏,育雏前、中期(雏鸟1~20d日龄),雌性育雏时间比雄性长,是雄性的2倍,育雏后期(雏鸟大于20 d日龄),...  相似文献   

20.
甘肃莲花山蓝马鸡孵卵节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2003年5~6月,应用温度自动监测技术,在甘肃省莲花山自然保护区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的繁殖及孵卵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蓝马鸡的巢址位于海拔2900—3020m的针阔混交林或灌木林中,蓝马鸡的窝卵数为9.5(n=4),孵卵期的主要天敌为哺乳类。根据对4个巢的监测,蓝马鸡雌鸟在孵卵期的平均日离巢次数在1.25~4.00次,平均日离巢时间在16.6~46.4min之间。雌鸟的平均在巢率为97.0%(n=3)。根据对4号巢雌鸟孵卵节律连续27d的观测,发现雌鸟在每日离巢2次或3次时,其首次离巢时间要显著早于每日仅离巢1次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