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色胺酮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用3%DSS自由饮用7 d诱导昆明种小鼠UC模型,灌胃125 mg/kg柳氮磺胺吡啶作为阳性对照,色胺酮组以78 mg/kg水溶液灌胃给药,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的体征,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6、IL-8、IL-10、IL-1β和TNF-α水平变化;每组收集5个粪便样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采用细菌的16S rRNA进行V4-V5区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色胺酮和阳性药干预后,DAI评分表明小鼠体征有所改善,HE染色显示UC小鼠结肠组织损伤有一定程度修复,炎性细胞减少;ELISA检测显示小鼠血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β和TNF-α水平下调,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水平上升;测序后菌群物种注释及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色胺酮干预后UC小鼠失调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得到一定程度恢复,菌群多样性有一定程度回调,菌群结构向正常状态恢复;肠道菌群LEfSe组间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_UCG_003、Sellimonas、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和Tyzzerella丰度可能与色胺酮对UC治疗作用相关。结论色胺酮治疗UC小鼠后,小鼠体征、结肠组织病理结构、细胞因子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等结果均表明色胺酮对UC小鼠肠道微生态具有调节作用,为色胺酮抗UC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定量灌胃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观察小鼠结肠通透性改变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NF-κB p65的关系。方法:4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2组(n=24):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给予2.5% DSS定量灌胃诱发小鼠急性UC,对照组小鼠予同体积的蒸馏水灌胃代替。记录两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9 d后测定两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结肠通透性、TNF-α及NF-κB p65。统计分析DAI、结肠通透性、TNF-α与NF-κB p65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结肠病理学评分、结肠通透性、TNF-α、NF-κB p65均显著增高(P均<0.01)。小鼠DAI增高与结肠通透性密切相关(P均<0.01),结肠通透性增高与TNF-α、NF-κB p65密切相关(P均<0.01)。结论:与对照组小鼠相比,DSS造模小鼠的结肠通透性显著增高,并与TNF-α、NF-κB p65增高呈正相关。TNF-α、NF-κB p65增高导致结肠通透性增高,进而导致炎症免疫反应过度增强,可能是UC发病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旨在从肠道菌群角度探讨地榆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保护作用及其初步机制。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地榆低、高剂量组。采用3.5%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急性UC模型,并予以灌胃给药。记录大鼠DAI疾病评分,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含量,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显示,地榆可显著降低UC大鼠DAI疾病评分(P0.05),修复其结肠粘膜损伤,降低血清及结肠组织IL-6、IL-1β、TNF-α含量(P0.05);改善UC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恢复菌群平衡。研究结果提示地榆可通过调节UC大鼠肠道菌群,修复结肠粘膜屏障,进而发挥治疗急性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马齿苋-肉桂颗粒剂制备工艺及其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蔗糖为辅料,膏料比按1∶2、1∶3、1∶4和1∶5制备颗粒,从外观性状、溶化性和粒度三方面对颗粒进行质量检查,从颗粒粘度、粒径和pH三方面对颗粒溶液及稀释液的物理化学参数进行考察;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UC模型,灌胃125mg/kg柳氮磺胺吡啶为阳性对照,给药组分别灌胃各膏辅比颗粒溶液,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的体症,进行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并观察结肠组织形态、肠道菌群整体轮廓和菌群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进行菌群物种注释及差异分析。结果综合物理化学参数测定结果和颗粒剂评价结果,膏辅比1∶3所制得颗粒各项参数较其他配比表现良好;给药治疗UC小鼠后,DAI评分表明小鼠体症有所改善,HE染色显示小鼠结肠黏膜上皮溃疡处有不同程度修复;肠道菌群轮廓和菌群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以及菌群物种注释及差异分析结果说明给药后能一定程度上促进肠道菌群结构的恢复,药物可能通过促进肠道菌群结构的恢复从而减轻肠道炎症,LefSe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科的一些菌群对UC小鼠肠道菌群有调节作用。结论获得马齿苋-肉桂颗粒剂制备的最佳膏辅比。给药治疗UC小鼠后,从DAI、HE染色、肠道菌群变化方面得出马齿苋-肉桂颗粒剂对UC小鼠肠道菌群有一定的影响,为临床治疗UC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马齿苋水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C57BL/6复制UC模型,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DSS模型组,SASP对照组,马齿苋低、中、高剂量组(100,200 mg/kg和400 mg/kg),每天ig给药1次,记录小鼠体重并统计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连续7天。于第8天,测定结肠长度,测定MDA、SOD以及NO含量,观察结肠病理学形态变化,并测定IL-6,IL-1β与TNF-αm 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小鼠体重,结肠长度及SOD有显著降低(P0.05),而DAI评分,MDA、NO含量以及TNF-α,IL-6与IL-1βm RNA的表达有明显升高(P0.05)。而马齿苋水提物中、高组与模型组比较,小鼠的体重,结肠长度以及SOD含量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有所改善,DAI评分MDA、NO含量以及TNF-α,IL-6与IL-1βm RNA的表达均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马齿苋水提物对UC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变SOD、NO与MDA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及下调TNF-α,IL-6与IL-1β等细胞因子m RNA的表达而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家药三颗针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6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以及三颗针低、中、高剂量组,自由饮用7 d 2.5%的葡聚糖硫酸钠溶液构建小鼠UC模型,同时给予药物干预,连续10 d,记录小鼠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病理变化,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三颗针对UC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三颗针组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肠病理损伤减轻,肠黏膜结构较完整,炎性细胞浸润减少。三颗针改善了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且趋近于正常组。本实验揭示了调节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菌群结构可能是三颗针干预UC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肠道菌群的角度为三颗针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桂皮醛(CA)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初步机制,用柳氮磺胺吡啶(300 mg/kg)做为阳性对照,CA分别以150、250、500 mg/kg的剂量对3%葡聚硫酸钠(DSS)诱导的UC小鼠进行灌胃治疗。观察小鼠给药前后状态的变化并进行DAI评分,HE染色法观察小鼠结肠组织形态的变化并进行病理评估;ELISA试剂盒、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及小鼠结肠上皮炎症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CA在实验剂量范围内可保护UC小鼠结肠组织形态完整,改善结肠黏膜损伤;升高血清中IL-4、IL-10含量(P<0.01),降低IL-6、IL-8及TNF-α含量(P<0.01);上调结肠组织NF-κB在胞质内表达量,并抑制STAT3磷酸化水平。综上所述,CA对UC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结肠组织损伤程度,抑制炎症反应,更深入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黄芩苷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的疗效,并从TLRs/MyD88通路探讨其作用机制。C57BL/6小鼠24只,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黄芩苷组,用3.5%DSS诱导结肠炎模型,黄芩苷(30 mg/kg)干预7天,记录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并评分,检测结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浓度,Real-time PCR法检测TLR2、TLR4和MyD88 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黄芩苷能有效抑制结肠炎小鼠DAI评分、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和MPO活性,降低IL-6和TNF-α表达,降低TLR2、TLR4和MyD88 mRNA的表达。表明黄芩苷能有效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的症状,降低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与TLRs/MyD88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蒜素(allicin,ALC)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模型(PTB)的影响。方法 将54只SPF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K组)、PTB组、低剂量ALC组(ALC-L组,2 mg/kg)、高剂量ALC组(ALC-H组,5 mg/kg)、阳性对照异烟肼组(INH组,5 mg/kg)和ALC-H+740 Y-P(PI3K激活剂)组(5 mg/kg+0.02 mg/kg),每组9只。除CK组外,其他组小鼠均通过尾静脉注射0.25 mL标准人型结核分枝杆菌菌株H37Rv悬液构建PTB模型,建模成功24 h后,进行给药处理,1次/d,持续30 d。分别在给药第1、15、30天时记录各组小鼠的体质量;计数肺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数量;采用HE染色检测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0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芒果苷(MGF)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预防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选用昆明种小鼠,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复制UC模型。动物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DSS模型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阳性对照组(900 mg/kg)、MGF组(300、150、75 mg/kg)、MGF固体分散体(MGF-SD)组(折合成MGF为300 mg/kg)。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组小鼠自由饮用2.5%DSS水溶液造模,连续14 d,造模的同时灌胃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隔天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于第14 d处死小鼠,对结肠进行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评分,HE染色后进行结肠病理组织学指数(CHPI)评分,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IL-1β、IL-4、IL-6和IL-10水平。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小鼠DAI、CMDI和CHPI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结肠组织中IL-1β、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IL-4、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MGF可显著改善UC小鼠的DAI、CMDI和CHPI评分。MGF组和MGFSD组均能显著降低结肠组织IL-1β水平(P0.05);MGF高剂量组和MGF-SD组显著降低结肠组织IL-6水平,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药物组对结肠组织IL-4和IL-10水平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表明MGF对DSS诱导的小鼠UC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可能与下调结肠组织中IL-1β、IL-6水平有关,进而调节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平衡。提高MGF的溶解度不能提高其对UC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探究木犀草素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并分析其潜在机制。6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木犀草素组、木犀草素+3-TYP组,每组12只。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建立UC模型,观察并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大便稠度和大便潜血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h17、Treg细胞比例,计算Th17/Treg比值;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IL-6、IL-10、IL-17和IL-23含量;RT-qPCR检测结肠组织RORγt和Foxp3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SIRT3、AMPK、p-AMPK、mTOR、p-mTOR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DAI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脾脏Th17/Treg比值、结肠组织IL-6、IL-17、IL-23、RORγt mRNA水平和p-mTOR/mTOR比值升高,IL-10、Foxp3 mRNA和SIRT3蛋白水平以及p-AMPK/AMPK比值降低(P<0.05)。经药物干预后,小鼠DAI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脾脏Th17/Treg比值、结肠组织IL-6、IL-17、IL-23、RORγt mRNA水平和p-mTOR/mTOR比值降低,IL-10、Foxp3 mRNA和SIRT3蛋白水平以及p-AMPK/AMPK比值升高(P<0.05);3-TYP可减弱木犀草素对UC小鼠Th17/Treg细胞分化平衡的影响(P<0.05)。木犀草素可改善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中Th17/Treg失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3/AMPK/mTOR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吲哚丙酸(IPA)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巨噬细胞和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SPF级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组(DSS模型组,饮用3%DSS7 d)及IPA组(在DSS给药前2 d行IPA灌胃),每组12只。每日观察小鼠体质量变化;DSS给药第7天处死小鼠,测量结肠长度及评定病理学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例,并用16S r RNA基因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SS模型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值显著升高,结肠长度显著缩短(均P<0.05);与DSS模型组比较,IPA组小鼠体质量下降程度降低,结肠长度增加,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肠道巨噬细胞M1/M2比值均降低(均P<0.05);增加了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显著增加了普雷沃菌属丰度,减少了拟杆菌属和肠球菌属的丰度。结论 IPA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巨噬细胞M1/M2的比例和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缓解UC小鼠的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影响。方法 8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n=20)和实验组(n=60),实验组制作DSS诱导UC模型,然后分组建立成为结肠炎组(CLi组)、H.pylori持续感染的结肠炎组(Hp组)和H.pylori根除的结肠炎组(Hp-Era组),每组20小鼠。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和疾病活动指数(DAI);在第25天、45天时处死动物,分离外周血和结肠组织中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其Th17/Treg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CLi组、Hp组、Hp-Era组小鼠DAI评分显著高于CON组(均P0.05)。Hp-Era组小鼠体质量下降较Hp组更明显(P=0.012)。CLi组、Hp组、Hp-Era组小鼠结肠组织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IL-17A、RoRγT表达多显著高于CON组(大多数P值小于0.05)。与CLi组(实验第25天、45天)相比,Hp组小鼠结肠组织及外周血Foxp3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IL-17A、RoRγT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与Hp-Era组(实验第45天)相比,Hp组小鼠结肠组织Foxp3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肠组织及外周血IL-17A、RoRγT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H.pylori感染使DSS结肠炎小鼠UC的Th17亚群比例降低、Foxp3~+Treg细胞比例增加,这种变化似乎对DSS诱导的结肠炎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并鉴定胸腺上皮细胞(thymic epithelial cells, TECs)特异性敲除GSK-3β基因小鼠模型,评价其免疫学特征。方法 采用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打靶基因敲除技术,得到F0代的GSK-3βflox/flox(GSK-3βf/f)小鼠;再采用Cre-LoxP系统进行小鼠的繁殖;PCR鉴定,筛选出基因型为GSK-3βf/fFoxN1-Cre+/-(GSK-3β-/-)小鼠,即为在TECs特异性敲除GSK-3β基因的小鼠。观察基因敲除鼠的一般生物学特征、繁殖能力和子代存活率。应用HE染色、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技术,比较基因敲除鼠和野生型小鼠免疫器官结构、胸腺、脾及外周血中免疫细胞比例及增殖能力差异。结果 成功构建TECs特异性敲除GSK-3β基因小鼠模型。与野生型(wild type, WT)小鼠相比,GSK-3β-/-小鼠一般生物学特征无明显差异,子代存活率> 90%;衰老进程中...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发生于直肠和结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为探究转基因牛乳中提取的重组人乳铁蛋白和重组人溶菌酶对改善UC的作用,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构建小鼠UC模型,30只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组)、模型对照组(DSS组)、低浓度乳铁蛋白组(L-rLF组,50 mg·kg-1·BW-1)、高浓度乳铁蛋白组(H-rLF组,100 mg·kg-1·BW-1)、低浓度溶菌酶组(L-rLZM组,50 mg·kg-1·BW-1)和高浓度溶菌酶组(H-rLZM组,100 mg·kg-1·BW-1)。造模后用重组乳铁蛋白和溶菌酶分别灌胃1周,取小鼠血清及结肠,观察器官病理变化,测定炎症因子以及肠道菌群等相关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低浓度乳铁蛋白组和低浓度溶菌酶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结肠缩短量、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6、lL-1β、TNF-α)表达量、血清和肝脏中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浓度显著降低,高浓度乳铁蛋白处理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显著改善。表明重组人乳铁蛋白和重组人溶菌酶均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小鼠UC,为重组人乳铁蛋白和重组人溶菌酶的未来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 通过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模型,观察嗜酸乳杆菌以及联合柳氮磺胺吡啶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并检测Hsp70、Hsp27在肠黏膜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5% DSS 7 d建立急性UC动物模型。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生理盐水,NS)组、嗜酸乳杆菌组、柳氮磺胺吡啶组和嗜酸乳杆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组,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肉眼改变及病理组织学积分;采用免疫组化SABC 法检测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P27)的表达量。结果 嗜酸乳杆菌可降低实验小鼠DAI积分和改善结肠组织损伤;与模型组、阴性对照组相比,嗜酸乳杆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组的HSP70表达增加(P<0.05),其中以嗜酸乳杆菌联合柳氮磺胺吡啶组效果最佳。结论 嗜酸乳杆菌和柳氮磺胺吡啶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都有治疗作用,且二者疗效相当;两药联合应用效果最佳。其机制可能与增加结肠黏膜HSP70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摄入红肉对小鼠肠道菌群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高红肉组、DSS组和高红肉+DSS组,每组10只小鼠,对照组、DSS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高红肉组、高红肉+DSS组小鼠给予高红肉饲料,均饲养8周;此8周的最后9天开始对DSS组、高红肉+DSS组小鼠给予3%DSS诱导U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肠道菌群,采用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指数及HE染色指标评价小鼠UC严重程度,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肠道巨噬细胞M1型极化的特征细胞因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红肉组小鼠肠道厚壁菌门、粪杆菌属及普拉梭菌的丰度显著降低,拟杆菌门、拟杆菌属的丰度显著升高。与DSS组相比,高红肉+DSS组小鼠体质量显著下降,疾病活动指数显著升高,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显著升高;与DSS组相比,高红肉+DSS组小鼠TNF-α、IL-1β及IL-6细胞因子表达显著升高。结论 高摄入红肉导致肠道菌群改变加重小鼠UC。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携带IL-10基因的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血浆及结肠组织一氧化氮(NO)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携带IL-10基因的双歧杆菌治疗UC的相关机制。方法筛选出能稳定表达具有生物活性hIL-10蛋白的BL-hIL-10菌株。用5%DSS诱导UC小鼠模型,50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UC模型组、BL治疗组、BL0治疗组和BL-hIL-10治疗组,每组10只。计算小鼠DAI、HE染色评估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ELISA法测小鼠血浆及结肠组织IL-13、VEGF-A和NO的含量。结果 (1)BL-hIL-10可以降低UC小鼠DAI,减轻UC小鼠结肠组织炎症程度。(2)BL-hIL-10能降低UC小鼠血浆和结肠组织NO、VEGF-A和IL-13水平。结论口服BL-hIL-10对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NO产生及下调VEGF-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探索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PF级C75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中药组4个组别,通过自由饮用3% DSS溶液的方法制作急性U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中药组予以1.048 g/mL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溶液,阳性药对照组予以0.031 g/mL的嗜酸乳杆菌(益君康)溶液,空白组和模型组予以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7 d的治疗结束后处死所有小鼠,取小鼠结肠组织和肠内容物。实验过程中监测小鼠的体质量、精神等一般情况,进行DAI评分,HE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小鼠肠道病理变化,进行HS评分。提取肠道菌群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16S rDNA V4区进行测序分析,并采用PCR荧光定量技术对肠道菌群中的乳杆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模型组小鼠DAI评分明显高于空白组(t=4.137 0,P=0.000 4),药物干预后,中药组和阳性药对照组DAI评分明显下降(t=2.240 3,P=0.035 0;t=2.081 6,P=0.048 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理HS评分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其余组别小鼠HS评分均明显降低(空白组:t=5.452 8,P=0.000 2;中药组:t=3.117 1,P=0.009 8;阳性药对照组:t=3.306 2,P=0.007 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和丰度均明显降低,药物干预后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提高,模型组致病菌丰度较高,药物治疗后可增加有益菌数量,减少致病菌数量。PCR荧光定量检测乳杆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其余组别小鼠肠道中乳杆菌含量均明显增加(空白组:t=3.871 8,P=0.002 6;中药组:t=2.224 3,P=0.048 0;阳性药对照组:t=2.976 4,P=0.012 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阳性药对照组和中药组之间未见明显区别(t=2.007 0,P=0.070 0)。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能够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改善和恢复有益菌和有害菌的丰度比例,从而发挥对急性UC的治疗作用,其中乳杆菌发挥了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0.
毛文浩  黄丽萍  马望  赵环  张腾飞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10):1123-1127, 1133
目的以Escherichia coli Nissle 1917为基础建立一种与肠道菌群相关的新型白介素2(IL-2)递送方式,研究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以正常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小鼠用3%的DSS水诱导小鼠结肠炎模型,分别灌胃表达IL-2的菌株(E.coli 1917/IL-2)、空质粒转化的菌株(E.coli 1917/0)或PBS进行治疗5 d,定期评估各组小鼠的临床体征、疾病活动指数(DAI)、病理和免疫组织学变化。结果构建的益生工程菌E.coli 1917/IL-2可有效缓解DSS诱导的小鼠肠炎,小鼠DAI评分较低,体质量及结肠长度均高于对照组,肠黏膜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较少。结论使用工程化益生大肠埃希菌编码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治疗策略为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