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Platygaster robiniae Buhl and Duso(膜翅目:细蜂科)是我国外来有害生物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双翅目:瘿蚊科)十分重要的寄生性天敌,为卵-幼虫跨期寄生蜂,专化性强,在自然抑制害虫虫口密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摸清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探讨其与刺槐叶瘿蚊的相互关系,本文根据寄主刺槐叶瘿蚊在我国的分布范围,采用踏查的方法,对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29个地区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刺槐叶瘿蚊广腹细蜂在其寄主分布区都有分布,分布范围在26°35.451′-43°53.482′N,103°51.816′-125°15.969′E,海拔4-1 097 m。  相似文献   

2.
萧氏松茎象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 xiaoi Zhang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危害松林的新害虫。该文利用1wao等7种方法对萧氏松茎象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萧氏松茎象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且符合负二项分布,由此得出了林间理论抽样数公式,其抽样方式以对角线最佳;其有虫株率与平均虫口密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冥函数曲线方程:Y=2.916X^0.887来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松针鞘瘿蚊Thecodiplosis japonensis幼虫在黑松冠层的分布特征和脱瘿节律,本文采用标准株调查法,调查了松针鞘瘿蚊幼虫在冠层的不同方位的虫口密度.采用陷阱法,调查了不同时期越冬幼虫的下树数量.结果表明,在黑松树冠的顶梢、上层、中层、下层,松针受害率分别为67.42%、68.59%、52.22%和38.41%;松针鞘瘿蚊虫口数量分别为53.40、58.17、57.93和47.69头/枝.在东、西、南、北、顶梢5个方向,松针受害率分别为49.19%、53.10%、45.76%、57.72%和67.42%;松针鞘瘿蚊虫口数量分别为64.54、51.92、52.61、53.99和53.40头/枝.12月下旬和翌年4月上旬是松针鞘瘿蚊越冬幼虫的脱瘿高峰期,脱瘿幼虫的比例达到瘿内全部幼虫的90%以上.研究结果明确了松针鞘瘿蚊在树冠的分布特征和脱瘿规律,可为制定精准防治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竹小蜂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竹小蜂幼虫空间分布型属于负二项分布;聚集度各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幼虫是聚集分布;经测定M^*=6.2836 0.3028^ˉx,屑于聚集分布。并用刀切法和F偏离度检验法对M^*进行了估计和检验测定为聚集分布。中分析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决策,为今后该虫林间调查与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丁香北京瘿蚊Pekinomyia syringae Jiao & Kolesik以幼虫在北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subsp. pekinensis和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subsp. amurensis叶片内隐蔽为害,为害严重时导致寄主提前落叶。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试验,对其生活史、习性研究发现,该瘿蚊在北京1 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表土层结茧越冬。3月初越冬幼虫开始化蛹,成虫羽化盛期为3月底至4月初,成虫不需补充营养,有趋黄性,卵孵化期为4月上中旬,4-10月幼虫为害,10月老熟幼虫脱离叶片在表土层结茧越冬。本研究结果为该虫的综合防治提供了防治基础。  相似文献   

6.
油松毛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Iwao(1968—1977)的(m)对m的回归方法以测定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越冬幼虫、茧、卵块的空间分布型, 并用不同的抽样方法比较了抽样精确度.油松毛虫越冬幼虫, 茧、卵块在油松人工林内都呈聚集分布.幼虫和茧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双重个体群.卵块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卵块个体, 其遵从有一公共K值的负二项分布.抽样方法:当越冬幼虫在低密度情况下以单对角线法最佳, 茧在中密度情况下, 卵块在中低密度条件下均以双对角线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利用桑瘿蚊的空间分布参数m^#.k.α.β.b值.确定桑瘿蚊幼虫属聚集分布,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本身的聚集习性引起的,同时根据Iwao模型进行了资料代换。采用Iwao法.Taylor幂法则及Southwood。公共值Kc的理论抽样模式得出在不同密度(x)和不同精度(D)要求下的理论抽样数。应用Kuno模型探讨了序贯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8.
刺槐叶瘿蚊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刺槐叶瘿蚊Obolodiplosis robiniae(Haldemann)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历期缩短;刺槐叶瘿蚊的卵、幼虫、蛹、成虫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4.51,6.15,4.79和14.17℃,有效积温分别为62.20,281.42,124.45和55.48日.度;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01℃,有效积温为506.93日.度;刺槐叶瘿蚊在秦皇岛年发生代数的预测值为5.12~5.76代。  相似文献   

9.
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思茅松毛虫幼虫在林间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并用刀切法对聚集度指标进行估计和检验,结果表明,思茅松毛虫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并计算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列出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10.
黑角直缘跳甲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运用二种回归方法和六种聚集度指标对黑角直缘跳甲幼虫的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所有的指标表明黑角直缘跳甲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在空间分布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方案。通过不同抽样方式的精确度比较,表明对角线抽样方式最佳。  相似文献   

11.
向日葵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洲向日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um Denis et Schiffermüller是向日葵上的主要害虫,本文利用6种聚集指标对向日葵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呈现聚集分布。样本平均数(m)与方差(S2)的对数值的关系式为:lgS2=lg0.2130+0.5639lgm,显示向日葵螟幼虫的空间分布随密度的升高而趋向均匀分布。Iwao的m*-m回归方程为:m*=8.1177+0.1447m,显示该虫在田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的空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对聚集原因进行分析,得出λ<2,表明向日葵螟幼虫的聚集是由于环境作用所引起的。用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计算出向日葵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数模型为:D=0.1时,n=911.77/m-85.53,D=0.2时,n=227.94/m-21.38。采用m*-m关系的序贯抽样模型制定出食葵田间的序贯抽样模型为:T1(n),T0(n)=7.40n±4.54n,油葵田间的序贯抽样模型为:T1(n),T0(n)=10.05n±2.29n。  相似文献   

12.
砂生槐种子蜂危害空间格局及理论抽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和Iwao回归分析法对砂生槐种子蜂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出砂生槐种子蜂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田间调查抽样方法为分行取样法,并得出田间幼虫不同密度时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13.
龙眼角颊木虱若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种聚集度指标对龙眼角颊木虱若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角颊木虱若虫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生产上采用五点式取样为宜。运用Iwao的m*-m直线回归方程建立了Kuno理论抽样数模型,田间理论抽样数可用Tn=4.030/(D^2-0.394/n)来估计。  相似文献   

14.
陷阱法和Winkler法是调查土壤动物的两种常规方法,然而这两种方法的调查效率各有优劣。本研究于2010年秋季,在千岛湖中心湖区选取了15个面积不同的岛屿,同时采用Winkler法和陷阱法采集岛屿上的土壤节肢动物,在岛屿这一封闭生境中比较两种方法收集土壤节肢动物的效率。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捕获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异不显著,但多样性指数差异极显著。Winkler法对常规土壤节肢动物类群的采集效率优于陷阱法,尤其对运动较缓慢、活动范围较小的土壤节肢动物类群的采集具有优势;陷阱法则更优于采集运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的类群。基于样方的稀疏曲线结果说明,Winkler法能用少量样方快速获取研究区域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基本组成,推荐在面积较小的岛屿上使用;而在面积较大的岛屿上使用陷阱法能够获取更多的类群。ChaoJaccard相似性系数比较则显示两种方法所取的土壤节肢动物相似性在大型岛屿上差异较大,说明大样本数据的采集需要两种方法同时使用能够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本研究的结果为土壤节肢动物研究的方法选择提供了数据支持,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芒果输出蒸热杀虫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芒果输出蒸热杀虫处理研究,包括海南产金煌、爱文、象牙和台农1号4个品种芒果鲜果内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的卵和不同龄期幼虫的耐热力试验;芒果小规模、大规模蒸热杀虫处理试验;以及蒸热处理对芒果品质的影响等。结果显示,当蒸热室温度逐步达到50℃,芒果果心温度上升至47℃(使用饱和热蒸汽)并保持这一温度时,在不同处理时间(0、5、10、15、20min)条件下,不同品种芒果内橘小实蝇的耐热力由强至弱的发育期依次为2龄幼虫→3龄幼虫→1龄幼虫→卵,其中以金煌芒果(海南产芒果品种中果体最大,平均重量856g)内2龄幼虫的耐热力最强。完全杀灭海南产金煌芒果内橘小实蝇的卵和幼虫的蒸热条件是果心温度保持在47℃和使用饱和热蒸汽处理20min。金煌芒果的小规模、大规模蒸热杀虫处理试验的结果进一步确认和验证,在上述的蒸热处理条件下,总计数量分别为14000头和35000头最具耐热力的供试橘小实蝇2龄幼虫全部被杀灭(死亡率100%),完全可确保其检疫安全。同时,经蒸热杀虫处理后第7d和第12d的金煌芒果鲜果与对照鲜果品质(包括色泽,以及还原糖、蔗糖、总糖、总酸、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的比较测定数据表明,蒸热温度47℃和使用饱和热蒸汽处理20min,除维生素C的含量有微量损失外,基本可保持鲜果的品质不变。  相似文献   

16.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是我国重大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对苹果属以及梨属的水果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该虫以初孵化的1龄幼虫蛀入果肉,在果实内部取食为害并完成发育,老熟幼虫在黑暗中离开果实并寻找场所结茧化蛹。为掌握苹果蠹蛾幼虫进入及脱出果实时的行为特性,从而为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基础信息,本文在内蒙古格棱布楞滩对苹果蠹蛾幼虫的蛀果与脱果特性开展了详细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苹果蠹蛾种群密度较高的情况下,单个果实平均蛀孔数可达5.25个,初期蛀入果实的幼虫在2~8头之间;2)苹果及梨蛀果中的幼虫数量与蛀孔数无关,虽然果实上的最高蛀孔数可达14个,但一般情况下受害果实中的幼虫数不超过3个;3)当果实表面蛀孔数较多时(苹果超过5个,梨超过2个),苹果蠹蛾幼虫向种室钻蛀的行为发生偏移,通常转入在果肉中为害;4)落果后5d内,落果内的幼虫近半数脱果(43.1%),落果后15d内,落果内的幼虫几乎全部脱果(99.9%);5)在脱果幼虫中,94%选择在夜间脱果,6%在日间脱果;6)至试验结束,蛀果中还有64%的幼虫滞留。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种群密度较高的情况下,苹果蠹蛾幼虫存在激烈的种内竞争;及时清除苹果蠹蛾幼虫蛀果后造成的落果对未脱果幼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0(对照)和20g·L-1NaCl胁迫条件下杂交狗牙根(Cynodondactylon×C.transvaalensis)品种‘苏植2号’(‘SuzhiNo.2’)和‘Tifgreen’不同部位的生长状况以及Na+和K+积累的差异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2个品种间Na+、K+转运调控机制的差异。结果显示:在NaCl胁迫条件下,2个品种的叶片相对枯黄率、地下茎和根系的相对干质量、叶片和根系的Na+含量和Na+/K+比以及钠钾选择性转运系数增加;修剪茎叶及冠层和地上部的相对干质量、植株相对总干质量以及叶片和根系的K+含量均降低,但茎叶含水量无显著变化。NaCl胁迫条件下,不同土层中2个品种的根系相对干质量均不同程度增加,且20-40和40-60cm土层中根系干质量的增幅大于0-20cm土层;在0-20cm土层中2个品种根系的分配比例均有所降低,而在20-40和40-60cm土层中则不同程度提高。与‘Tifgreen’相比,NaCl胁迫条件下‘苏植2号’叶片相对枯黄率、Na+含量和Na+/K+比更低,修剪茎叶及冠层和地上部的相对干质量、植株相对总干质量、叶片K+含量和钠钾选择性转运系数更高;在20-40和40-60cm土层中‘苏植2号’根系相对干质量显著高于‘Tifgreen’,根系分配比例总体也高于‘Tifgreen’。综合比较结果表明:‘苏植2号’的抗盐性强于‘Tifgreen’,可能与其深层根系分配量更高和钠钾选择性转运能力较强有关。  相似文献   

18.
柠条豆象Kytorhinus immixtus Motschulsky是危害柠条种子的主要种实害虫之一。本文应用了多个聚集度指标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探讨了柠条豆象卵、幼虫在宁夏盐池、灵武、银川等荒漠景观中11个生境斑块中的空间分布型及种群对景观斑块格局的反应情况。结果表明:在11个景观样地中,柠条豆象卵和幼虫在各种生境斑块中均呈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卵和幼虫空间分布的Iwao回归方程分别为m*=2.23695+1.64742m(r=0.8273)和m*=2.24418+1.42084m(r=0.8889)、Taylor幂模型分别为logS2=0.51292+1.41118logm(r=0.9344)和logS2=0.59645+1.14736logm(r=0.9786),种群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有密度依赖性,聚集主要由环境因素和种间竞争引起的,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荒漠景观下,柠条豆象的种群发生与寄主植物的种类、在斑块内的分布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斑块面积相关性较低(R2=0.1995)。主成分分析显示柠条林生长的土壤类型、生长方式是影响柠条豆象寄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系统调查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chinensis(Olivier)在宁夏灵武市的发生情况和特点发现:沟眶象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有2个发生高峰期,越冬结束后以成虫越冬的沟眶象出土出现第1个高峰期,以幼虫越冬的沟眶象经化蛹羽化出土出现第2个高峰期;幼虫危害臭椿根部形成的瘤状物可以作为鉴别沟眶象危害的特征;沟眶象幼虫在土壤中垂直分布范围集中在0~45 cm深土层,约占80%;成虫出土孔集中在距臭椿树干基部75 cm范围内,占88%。据此建议土壤施药化学防治沟眶象时,施药深度不宜低于45 cm,施药点距树干基部水平距离不得少于75 cm,且树周各个方向均需施药。每年10月末沟眶象开始"入土"、翌年4月末开始"出土",在沟眶象"入土"结束后但未冻土之前的11中旬和土壤解冻之后但尚未"出土"前的4月中旬,这两个时期土壤施药防治效果较好;防治沟眶象的同时,还应适时采取打孔注药、熏蒸等措施防治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树干内的臭椿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Haro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