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疫苗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疫苗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目前可用作各类疫苗(尤其是基因工程疫苗)分离纯化的方法。沉淀和离心等传统分离技术在各类疫苗的分离纯化中应用广泛,层析技术和其它分离技术的结合已成为疫苗分离纯化的主流,新型膜技术和亲和层析在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分离纯化中的作用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2.
植物杂交后代中基因偏分离的产生原因及其进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哲 《遗传》2016,38(9):801-810
在天然杂交-渐渗的过程中,来自双亲的等位基因在后代的不均等分布导致偏分离的产生。大量研究表明,偏分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连锁图谱构建过程中发现的偏分离现象及导致偏分离的原因,很少有研究关注偏分离带来的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变化对进化产生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导致偏分离的主要因素,如基因相互作用、双亲间遗传分化、细胞质遗传和环境影响等,分析了偏分离的进化意义,认为偏分离的产生对群体进化潜力、性别比例、遗传多样性及维持分化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关注转基因进入野生近缘种群体后通过偏分离对群体长期进化潜力的影响,以及偏分离现象在群体世代间有何变化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泡沫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综述了泡沫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分离过程中操作参数(气流速度,泡沫区高度,液相高度,温度),溶液体系性质(进料浓度,pH值,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种类),分离设备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并介绍了泡沫分离在固体粒子,溶液中的离子分子,废水处理以及生物产品的分离过程中的应用,指出了泡沫分离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十字花科蔬菜上黄瓜花叶病毒分离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从杭州市郊青菜、萝卜、花椰菜上分离的6个CMV分离物进行了生物学、血清学及双链RNA比较研究。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分离物在所测定的6种十字花科蔬菜上的致病力有差异。6种分离物颗粒形态、衣壳蛋白分子量和血清学方面无差异,且都属血清型Ⅰ。dsRNA分析结果表明,6个分离物的dsRNAl,2,3和4在PAGE中迁移率相似,但在1.5kb~0.4kb之间有多条量相对较少的条带,这些条带在不同分离物之间差异较大。6个分离物均含有卫星RNA。  相似文献   

5.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昆虫不育技术(sterile insect technique, SIT)已被用于防治农业害虫和人类健康相关的病媒害虫。相较于传统的农药控制策略,昆虫不育技术具有物种特异性和环境友好型等特点。通过释放不育雄虫的昆虫不育技术的主要障碍是在大规模饲养阶段将雄性与雌性分离,从而提高这些防治方法的成本效率,并防止释放携带和传播疾病的雌性群体。目前大多数针对双翅目害虫的遗传防治策略没有进行性别分离,少数害虫性别分离方法是基于蛹的大小或者雌雄蛹羽化时间差异进行人工识别和机械识别分离。双翅目昆虫性别决定及分化分子机制多种多样,其性别决定主要信号差异巨大,其多种性别决定基因已用于性别分离系统的开发。性比失衡性别分离策略通过破坏性别决定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获得雄性偏向后代,雌性条件性致死分离策略利用性别决定关键基因的雌雄选择性剪接差异实现性别分离,这两种性别分离策略目前正在害虫不育防治中接受大规模饲养应用评估,而基于双翅目昆虫雌雄性二态和基因标记发展的可视化性别分离策略也已成功实现多种害虫的性别分离。我们对性比失衡分离策略、雌性条件性致死分离策略和可视化性别分离策略在双翅目害虫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评估了这些方法在雄虫大规模饲养和释放的应用潜力,以期在更完善的性别分离技术支持下为害虫防治研究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6.
微流控芯片细胞捕获分离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捕获分离是免疫学、诊断检测、病理研究等学科经常用到的生物学实验方法.近年来,微流控芯片平台的细胞捕获分离方式花样繁多,层出不穷,它具有可快速检测、所需样本量少、节约试剂、成本低廉等优势.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多种微流控细胞捕获分离的方法,以免疫捕获分离和无标签细胞分离两类对其进行介绍.免疫捕获分离是较为传统的细胞捕获分离方式,它的特异性好、捕获分离后的细胞纯度较高.无标签细胞分离是近几年热门发展的技术手段,它采用物理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方式,能较好地保持细胞的完整性和生物活性.细胞捕获分离在微流控平台的应用虽然发展迅速,但其在工业化生产和微型化整合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解决生产问题,细胞捕获分离在微流控平台的应用才真正具有实际价值,可以真正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用于日常的实验操作和医学检测中.就目前而言,细胞捕获分离在微流控芯片中仍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着蛋白组学技术的发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联用技术(液质联用)逐渐成为蛋白组学的主流技术。方法:通过结合各种不同原理的色谱分离类型,多维液相色谱分离技术能够极大的提高分离系统的峰容量,达到有效分离复杂程度很高的蛋白质组学样品的目的。结果:最广泛使用的多维液相色谱分离系统是离子交换色谱(IEX)和反相色谱(RP)的二维结合,近年来又发展出了分离能力更强的三维液相色谱分离系统,并且已经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得到了应用。结论:本文综述了多种多维液相色谱分离方法,在这些方法中,不同的分离原理的色谱类型被用于肽段或蛋白混合物的预分离中,有效促进了样品的充分分离,极大地提高了复杂样品的蛋白组学鉴定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昆虫不育技术(sterile insect technique, SIT)已被用于防治农业害虫和人类健康相关的病媒害虫。相较于传统的农药控制策略,昆虫不育技术具有物种特异性和环境友好型等特点。通过释放不育雄虫的昆虫不育技术的主要障碍是在大规模饲养阶段将雄性与雌性分离,从而提高这些防治方法的成本效率,并防止释放携带和传播疾病的雌性群体。目前大多数针对双翅目害虫的遗传防治策略没有进行性别分离,少数害虫性别分离方法是基于蛹的大小或者雌雄蛹羽化时间差异进行人工识别和机械识别分离。双翅目昆虫性别决定及分化分子机制多种多样,其性别决定主要信号差异巨大,其多种性别决定基因已用于性别分离系统的开发。性比失衡性别分离策略通过破坏性别决定途径关键基因的表达获得雄性偏向后代,雌性条件性致死分离策略利用性别决定关键基因的雌雄选择性剪接差异实现性别分离,这两种性别分离策略目前正在害虫不育防治中接受大规模饲养应用评估,而基于双翅目昆虫雌雄性二态和基因标记发展的可视化性别分离策略也已成功实现多种害虫的性别分离。我们对性比失衡分离策略、雌性条件性致死分离策略和可视化性别分离策略在双翅目害虫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评估了这些方法在雄虫大规模饲养和释放的应用潜力,以期在更完善的性别分离技术支持下为害虫防治研究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9.
双水相技术在酶分离纯化中的运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阐述了双水相技术在酶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分析了影响双水相技术分离纯化酶的各种因素 ,并探讨了双水相技术在酶分离纯化应用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溶液分离富集miRNA的操作方法和分离富集效果,并与Ambion公司的miRNA分离试剂盒分离效果进行比较。方法用PEG溶液和Ambion公司的miRNA分离试剂盒从肝脏组织总RNA中分离富集miRNA,用变性琼脂糖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分离效果,并在富集的miRNA中用RT—PCR扩增miR-122以鉴定是否有效地回收了miRNA。结果PEG和Ambion公司的miRNA分离试剂盒都能有效地富集miRNA,PEG富集的RNA片段比Ambion公司的试剂盒的大。结论PEG溶液能有效地分离富集miRNA,和Ambion公司的miRNA分离试剂盒分离效果相当,并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及成本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应用毛细管电游技术分离蛋白质时因为蛋白质与毛细血管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蛋白质分离不全的问题,使用聚合物对毛细血管内部进行修饰涂覆是提高蛋白质分离的关键性措施。本文基于工作经验,就分离聚合物在蛋白质分离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Frankia菌的野外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Frankia放线菌的野外分离方法。这种分离方法简便易行,分离成功率较高。此方法也为在野外分离难度较大的其他微生物探索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广西北部湾茅尾海红树林生境放线菌分离培养基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红树林生境拥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分离获得更多的纯培养放线菌为新型抗生素的发现提供菌种资源。【目的】使用新型放线菌分离培养基,发掘广西北部湾茅尾海红树林生境放线菌资源,评估新型放线菌分离培养基分离效果。【方法】设计出新型放线菌分离培养基——椰子汁-海藻糖培养基,对广西北部湾茅尾海红树林根际土壤和红树林根皮放线菌进行分离。基于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获得的纯培养放线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从红树林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65株放线菌,分布在5个目10个科15个属,使用YIM171培养基分离到7个属,MA培养基分离到5个属,椰子汁-海藻糖培养基分离到11个属,其中包括4株潜在新种;从红树林根皮样品中分离获得19株放线菌,分布在4个目7个科10个属,使用YIM171和椰子汁-海藻糖培养基分别分离到7个属,包括4株潜在新种;使用椰子汁-海藻糖培养基在红树林生境两类样品中获得3株潜在新种。【结论】广西北部湾茅尾海红树林根际土壤和根皮中放线菌多样性丰富,使用椰子汁-海藻糖培养基分离放线菌效果较佳,可用作放线菌的分离培养基。  相似文献   

14.
寡糖是多糖经过降解后得到的小分子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是功能食品开发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寡糖的分离和制备主要采用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渗透色谱以及两者联用的方法,分离时间长、制备成本高,难以实现寡糖的规模化分离和制备。膜分离技术(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MST)是一种利用膜的选择性渗透作用,实现两组分或者多组分分离的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分离效果好、高效节能等优点,特别是能够直接放大应用于规模化的分离工程,因此在寡糖等小分子的分离和制备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系统总结了膜分离技术在寡糖分离与制备领域的最新进展,综述了用于分离和制备寡糖的膜分离技术分类、分离工艺及其应用现状,并对目前膜分离技术用于大规模分离和制备寡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sc镍钛器械分离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本院接受根管治疗的病例的离体牙。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一般调查表收集临床资料。采用Schneider法测定根管弯曲度。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到10047例病例,涉及22306个根管。其中236例病例(247根镍钛器械)发生器械分离,分离率为2.35%。其中有205例镍钛器械分离发生在磨牙,分离率为4.29%。有106例镍钛器械分离发生在上颌,分离率为1.83%;有130例镍钛器械分离发生在下颌,分离率为3.0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7.128,P<0.001)。轻度弯曲组镍钛器械分离率为0.32%,中度弯曲组镍钛器械分离率为1.04%,重度弯曲组镍钛器械分离组为3.46%,极重度弯曲组镍钛器械分离率为5.82%;随着根管弯曲度的增加,镍钛器械分离率呈明显上升趋势(z=291.883,P<0.001)。结论:sc镍钛器械分离率为2.35%,下颌磨牙根管预备中,器械分离发生率最高,根管弯曲度对器械分离发生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豆疫霉菌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利用13个引物对75个中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和11个美国分离物进行PCR.扩增。在78个RAPD标记中,多态性标记为68个,占87.2%。RAPD指纹聚类分析表明,当以相异距离0.3为阈值,86个分离物被划为12个RAPD遗传组,其中J组有54个分离物,占总数的62.8%,包括44个中国分离物和10个美国分离物。在中国大豆疫霉菌群体内,多数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在DNA水平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组结果未表明大豆疫霉菌DNA多态性特征与病原菌毒力基因构成之间和分离物地理来源之间存在相关性,证明中国不同地区的大豆疫霉菌群体在与大豆品种的互作中发生了广泛的遗传变异,具有DNA遗传进化方向和毒力基因演变的多样性。美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间遗传距离较近,而中国分离物在总体上与美国分离物的遗传距离较远,表明中国大豆疫霉菌具有比较独特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7.
胡恩萍  李娟  孙坤  张辉 《生物学通报》2014,49(10):17-19
通常认为孟德尔在豌豆子二代得到3∶1分离比的基础上发现了分离定律。参考孟德尔论文,在多代自交确认了子二代1∶2∶1分离比后,孟德尔才根据自己的假设提出了遗传学分离定律。两数和的平方公式架起了1∶2∶1基因型分离比与1∶1基因分离比之间的桥梁,科学地反映了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发生分离和受精时随机结合的数理基础,使测交得以验证数理推论。这反映了遗传学研究的自在逻辑,也体现了孟德尔的成就超越当时细胞生物学发展水平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8.
一种改进的分离嗜中性白细胞的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一种从全血中分离嗜中性白细胞的方法.人血经过葡聚糖沉降,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分离,特殊分离液的洗涤和红细胞的溶胀后,得到了嗜中性白细胞.经瑞特氏染色和台盼蓝染色证明细胞纯度与存活率均在95%以上.以化学发光和细胞色素c还原法证明了细胞的高活力与膜受体的完整性.与国外的分离方法相比较,该方法简便易行,且分离效果好,是一种高效、经济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19.
超声强化生化分离技术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超声波的空化作用、热效应、机械作用应用于生化分离技术中,可提高分离效率、缩短时间、简化操作过程。综述了超声波在生化分离如天然成分提取、沉淀、萃取、结晶等各种分离方法中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超声波与分离方法结合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利用13个引物对75个中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和11个美国分离物进行PCR扩增。在78个RAPD标记中,多态性标记为68个,占87.2%。RAPD指纹聚类分析表明,当以相异距离0.3为阈值,86个分离物被划为12个RAPD遗传组,其中J组有54个分离物,占总数的62.8%,包括44个中国分离物和10个美国分离物。在中国大豆疫霉菌群体内,多数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在DNA水平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分组结果未表明大豆疫霉菌DNA多态性特征与病原菌毒力基因构成之间和分离物地理来源之间存在相关性,证明中国不同地区的大豆疫霉菌群体在与大豆品种的互作中发生了广泛的遗传变异,具有DNA遗传进化方向和毒力基因演变的多样性。美国大豆疫霉菌分离物间遗传距离较近,而中国分离物在总体上与美国分离物的遗传距离较远,表明中国大豆疫霉菌具有比较独特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