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温室盆栽条件下宿主植物高粱(SorghumvulgarePers.)的栽培密度对丛枝菌根(Arbuscularmycorrhizae,AM)真菌Glomusmosseae(Nicol.&Gerd.)Gerdemann&Trappe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60株/盆密度处理的根外菌丝量及孢子数均高于其它处理。在一定栽培密度下(20~60株/盆),植株根系可溶性糖浓度与根外菌丝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根中磷浓度与根外菌丝量、根外菌丝量与孢子数均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根中磷浓度与菌根侵染率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说明:适当密植虽对植株生长有一定影响,但却促进了真菌的生长,此时菌根共生体有可能由互惠共生开始向偏利共生或弱寄生转化。密植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在菌剂生产中能获得较大数量的侵染根段、菌丝及孢子等繁殖体。  相似文献   

2.
采用根段培养技术在无菌条件下,以红三叶草(Trifolium prattnse)为载体植物,制备了单一的地表球囊霉(Glomus epigaeum)菌根菌剂。并以此为接种体,以鄂川泡桐(Paulo-wnia albiphloea)为寄主,首次将VA菌根菌剂接种到植物组织培养的试管苗上。一个月后发生侵染,形成了丛枝和泡囊,菌根感染率为50%。植物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处理与对照相比,试管苗叶部所含的N和P元素总量有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结合曲利苯兰和荧光素钠两种染色方法的优点,从显微角度研究了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两个菌株X-27和HN-14在稗草和水稻上萌发和侵染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寄主稗草上,接种4h后尖角突脐孢菌孢子开始从一端或两端萌发形成初生芽管;10h后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在寄主表面,两端萌发的孢子约90%一端败育,仅一端形成成熟附着胞;在接种后24h内成熟附着胞形成率与接种时间成正相关,24h后趋于稳定;16h后在成熟附着胞下方受侵染的细胞内指状吸器开始形成,随后发育为掌状吸器;接种36h后菌丝在组织表面扩展形成网状,同时稗草叶片上显现叶斑病症状,部分菌丝能在细胞间蔓延扩展。在非寄主植物水稻上,同样观察到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但是萌发起始时间滞后大约4h,初生菌丝分枝明显减少,且未能观察到附着胞和吸器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利用双重培养技术,使丛枝菌根真菌 Gigaspora margarita侵染转移Ri T-DNA胡萝卜根器官,建立共生联合体。菌丝对根器官的入侵、在根内的分布、原生质在菌丝内的双向流动、根外辅助细胞形成、菌丝的愈伤现象及孢子的产生、发育和再发芽的形态特征。所形成的形态构造对植物的养分吸收和运输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Ca2+信号途径是否参与、在哪一时期参与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过程的调控,用四种可从不同位点阻断Ca2+信号途径的抑制剂分别处理分生孢子,观察抑制剂对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Ca2+螯合剂EGTA、Ca2+通道抑制剂Verapamil、抑制磷脂酶C活性的抑制剂U-73122、影响钙调素与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作用位点的抑制剂KN-93,随着浓度的增加,对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同一浓度下,抑制剂对附着胞形成过程的抑制作用大于孢子萌发过程;抑制剂影响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过程在萌发早期(1~4h)最有效;在完全被抑制、不能萌发的孢子内出现了许多颗粒状囊泡;抑制剂可使附着胞形态明显变小甚至不能形成。以上结果表明钙信号途径参与了稻瘟病菌孢子萌发及疏水条件下附着胞形成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侵染小麦的过程。病菌在穿透寄主之前产生侵染垫、菌丝圈以及形态简单的单附着胞等侵染结构。由侵染垫基部菌丝或附着胞产生的侵染菌丝直接或通过气孔侵入寄主,也可见菌丝直接侵入寄主;菌丝侵入寄主表皮后,迅速在受侵细胞内呈网状扩展,并直接穿透毗邻细胞壁,向其它细胞纵横扩展。受病组织出现细胞变形、变空;接近菌丝的质膜发生质壁分离,质膜断裂:叶绿体变形、变小或接近消失,类囊体被破坏,叶绿体内嗜饿颗料减少或无;线粒体解体等系列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7.
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势与接种势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枝菌根(AM)真菌的侵染势(Colonizationpotential,CP)和接种势(inoculumpotential,IP)是菌根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IP已定义为接种物中有活力的真菌繁殖体及结构的数量(Liu&Luo,1994)。而CP的定量描述和测定方法尚未建立。本文将CP定义为单位数量接种物在侵染初期侵染植物根系的能力,其定量测定公式为:CP=N×L/IP×T,其中N为单位根长侵入点数+根内和根外菌丝数+含有丛枝的细胞数+泡囊数;L为每株寄主植物根系总长度;IP为接种物的接种势单位数;T为接种后的天数。用棉花(Gossypiumhirsutum)、大豆(Glycinemax)、红三叶(Trifoliumpratense)和玉米(Zeamays)和3种AM真菌Gigasporamargarita(Gim),Glomusintraradices(Gi),andGlomusversiforme(Gv)不同剂量(100,300,900,2700and8100接种势单位)的接种物进行试验,以定量测定CP、以及CP和IP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数量的IP条件下,不同AM真菌具有不同的CP,应用该研究…  相似文献   

8.
有味耳霉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吉林市郊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流行“黑死病”,经作者调查并采集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鉴定为有味耳霉(Conidiobolus osmodes Drechsler)。在虫尸上有菌丝段、接合孢子和少量的分生孢子,未见囊状体和假根。易于人工培养,在培养基上,初生分生孢子球形至倒卵形,乳突明显。次生分生孢子与初生分生孢子同形,直径23.4—41.6×23.4一39μm,易发芽,有六六六粉味。  相似文献   

9.
山珊瑚内生菌根真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分离培养不能生长。侵染菌丝由山珊瑚侧根表皮侵入,在皮层中部形成侵染通道。进入皮层细胞后形成丛枝吸器。被侵染的寄主细胞仍是生活细胞,但细胞质变稀,蛋白质、RNA含量很少。近中柱的6至8层皮层细胞壁增厚并木质化。丛枝吸器含有丰富的红淀粉,少量的中性脂肪、碱性蛋白质和D NA。菌丝丛枝干幼龄期电子致密,周围有界面物质包围,在衰老时泡囊化,界面物质亦瓦解。吸器由五边形结构组成。寄主细胞在被侵染前含淀粉质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核糖体,在被侵染后,淀粉质体消失,其它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而主要是微丝和小液泡及多泡体。文章讨论了山珊瑚菌根与天麻和泡囊-丛枝菌根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虫草一新种及其绿僵菌无性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贵州省都匀茶场采得一虫草新种。为缅怀戴芳澜教授对我国真菌学的贡献,我们命名这个新种为戴氏虫草(Cordyceps taii Liang et Liu)。在虫草属于囊壳倾斜埋生群(Cre-mastocarpon)的肉质亚群(Subsect.Carnosae)中,戴氏虫草与已知种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具有较长的次生子囊孢子(21—29μm)。通过分离培养和于囊孢子的微循环产孢(microcycle-conidiation)已基本证明,戴氏虫草的无性型是戴氏绿僵菌新种(Metarhizium taii Lianget Liu)。这种绿僵菌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形成孢梗束并偶有双细胞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11.
在金银花生长季节,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药用植物园采集金银花根系及根际土壤,采用形态学方法观察研究了VAM真菌侵染其根系的过程,并对其孢子进行了初步的形态学分类。结果表明:(1)VAM真菌侵染金银花根系时,先形成附着胞,然后入侵到皮层细胞,在根内形成线性菌丝、圈状菌丝;菌丝末端产生泡囊;在较粗的菌丝上产生丛枝状菌丝,而且VAM胞内菌丝主干可以穿越相邻的2个皮层细胞,在皮层中连续形成丛枝;VAM菌丝形成丛枝时,首先是胞内菌丝上膨大产生乳状突起,而后在乳状突起上产生较粗的丛枝柄,最后在这些丛枝柄上产生极细的丛枝状菌丝形成成熟的丛枝结构。(2)VAM真菌菌丝在金银花皮层细胞中,有伸展状态、菌丝圈及丛枝状态,所以金银花与VAM真菌形成的菌根是混合型菌根。(3)金银花根际土壤中至少存在3种类型的VAM真菌孢子,因此认为金银花至少可与3种VAM真菌共生。(4)金银花种植地土壤有效磷含量(6.6mg/kg)显著高于对照空地土壤有效磷含量(3.5mg/kg);金银花生长旺盛季(4月下旬到5月中旬)VAM真菌对其根系的侵染率高达81%。  相似文献   

12.
沙棘根瘤内生菌的多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沙棘根瘤,以及瘤瓣上、中、下三个部位。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不同部位的瘤瓣内,根瘤内生菌有7种不同形态。即侵染菌丝体、繁殖菌丝体、营养菌丝体、春孢子及春孢子囊、泡囊,冬孢子及冬孢子囊和类菌体。在多年生珊瑚状的根瘤中,它们的世代交替是:春夏季以侵染菌丝、繁殖菌丝、营养菌丝、春孢子囊及春孢子、泡囊为主;秋冬季以衰退的营养菌丝、衰老泡囊、冬孢子囊和冬孢子、类菌体为主。冬孢子和类菌体是休眠体。  相似文献   

13.
在粉被虫草(Cordyceps prainosa Petch)无性型——粉被马利娅霉(Mariannaeapruinosa Liang)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前期研究基础上,报道了通过原生质体诱变培育高产N6-(2-羟乙基)腺苷菌株的研究结果。粉被马利娅霉Cp-14单孢子株经15W紫外灯照射后,获得一高产突变株MpM-135.经多代移植后,此突变株比出发菌株Cp-14的N6-(2-羟乙基)腺苷含量提高了14.8%。实验还表明,粉被虫草无性型菌丝提取物对枯草杆菌(Bacillussubtilis)抗紫外辐射效果与菌丝所含N6-(2-羟乙基)腺苷含量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自辽东赤杨(41nus sibirica)的根瘸中分离得到AS,菌株。该菌株形成圆形或棒状孢囊和圆形泡囊。细胞壁化学组分lII型,糖型为D。不利用阿拉伯糖、葡萄糖、甘油、麦芽糖、蔗糖、山梨醇和木糖。在S培养基中,菌的生长受Tweea一80和葡萄糖协同作用的影响,属于生理型B。DNA的G+c含量为77.34 mol(Tin)o 因此,该菌株定为Frankia gp-AS zo  相似文献   

15.
蔓胡颓子根瘤内生菌的分离和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四氧化锇法,从蔓胡颓子(Elaeagnus glabra Thurib)根瘤中分离出内生菌纯培养菌株(Frankia sp Eg1413)。根据其形态特征,确认为孢囊放线菌。该菌株的菌丝、孢囊、孢囊孢子和泡囊基本与已知胡颓子属植物根瘤内生菌株相似,回接宿主植物实生苗,形成大量具有固氮活力的根瘤,根瘤的固氮酶话力为21.5n mol C2H4/g根瘤鲜重分钟。该菌株最适宜的碳源为挥发性的脂肪酸(如丙酸),最适宜的氮源为多蛋白胨,在基础培养液中加入维生素混合物,对生长有抑制作用。最适培养温度为29℃,最适生长的pH范围6.5—7.0。  相似文献   

16.
以广州地区常见暖季型草坪草(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结缕草Zoysi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 通过测定植物根系AMF 侵染率、根际土壤AMF 孢子密度以及土壤理化性质, 探讨AMF 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三种草坪草的根系AMF 侵染以菌丝侵染为主, 总体表现为夏季最高, 秋季和冬季次之, 春季最低, 囊泡侵染率较低, 很少丛枝侵染; (2)季节对根际土壤AMF 孢子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草坪草根际土壤孢子密度最大值多出现在夏季或冬季, 而春季和秋季则较低; (3)对于土壤因子, AMF 菌丝侵染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成极显著正相关, 而囊泡侵染率与电导率成显著正相关, 与全氮和全磷成极显著负相关; 对于气候因子, AMF 总侵染率和菌丝侵染率均与月均气温和月均降水成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豆根瘤菌(Rhizobium phaseoli)共生质粒pSYM3622具有诱导宿主植物(phaseolusvulgaris cv."Jamapa")结瘤固氮的有效基因,以及菜豆根瘤菌特征性的产黑素基因(Melanin production gene)。在诱动因子RP4的存在下,共生质粒能够有效地向三叶草根瘤菌和农杆菌转移。种间和属间杂交子都能诱导菜豆植物形成无效根瘤,并且具备在特定培养基上产生黑素的能力。pSYM3622在三叶草根瘤菌菌株RCR226中具有明显的不亲和性,但是在农杆菌杂交子中,这些结癌和产生黑素的特征在植物根瘤分离菌中能够稳定地保持下去。试验同时研究了pSYM3622向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的诱动转移。  相似文献   

18.
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研究了落叶松-杨栅锈菌在感病杨树叶片上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侵染前期(接种12h以内),锈菌夏孢子在杨树叶片上萌发,利用芽管或附着胞穿透叶表气孔后形成气孔下囊,进而在胞间产生侵染菌丝。进入活体营养生长阶段(接种后24-96h),锈菌不断产生大量吸器来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侵染菌丝在叶肉细胞间隙蔓延分枝生长至形成菌落结构。最终在产孢阶段(接种120h之后)产孢菌丝分化形成的夏孢子在表皮下聚集成堆,待成熟后突破表皮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9.
放线菌3945是从山东济南土壤中分离出来的,产生一种新的抗菌素——创新霉素,形成孢囊,孢囊孢子微游动,极生鞭毛。在合成与有机培养基上,基内菌丝为紫色到深褐紫,培养基染成相应颜色。根据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特性及抗菌性质的研究,放线菌3945有别于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cs)中的已知种,经鉴定认为是个新种,名之为济南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 tainanensis n. sp.)。  相似文献   

20.
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番茄离体毛状根双重培养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A4诱导樱桃番茄Micro-Tom产生毛状根,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建立了丛枝菌根(AM)真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与转移Ri T-DNA番茄离体毛状根的双重培养体系。该真菌侵染14d左右,菌丝开始形成多级分支,17-21d时,一些菌丝顶端膨大,长出新生孢子。接种后3个月时,每皿孢子数量达到600-800个。新形成的孢子无需休眠,可直接侵染番茄离体根。成功的番茄双重培养为番茄菌根生理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实验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