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为了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析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因素,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减压方式。本研究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颈椎病患者椎间孔面积,评估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程度及受压因素。共收治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间的47例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所致的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手术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受压因素分为:单纯椎间盘突出致压组(Ⅰ组),共21例;骨性压迫组26例(Ⅱ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单纯椎间盘压迫组给予前路椎间盘切除术,椎间盘合并骨性狭窄组在椎间盘切除基础上行椎间孔减压术。采用Surgimap软件Ⅰ组通过MRI(T2W1矢状面),Ⅱ组通过CT(二维重建矢状面,骨窗)测量患者病变节段两侧椎间孔的面积,将两组患者手术前健侧与患侧的椎间孔面积进行对比,术后患侧椎间孔面积与术前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月VAS评分和NDI评分,47例患者均获得6~12月随访。实验证实所有患者临床根性症状缓解,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食管瘘等并发症,这也说明术前根据影像学测量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面积,评估压迫程度,分析压迫因素,可以选择不同方式的减压手术。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本研究根据椎板开门角度将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组(28°~47.5°, 49例)和B组(47.5°~67°, 43例),比较两组患者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5神经根麻痹、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轴性症状和颈椎曲度。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C5神经根麻痹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术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组患者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14.29%)显著低于B组(20.93%)(Z=-1.967, p=0.049)。A组和B组患者术后的颈椎曲度指数分别丢失了1.04%和3.88%,B组术后显著低于A组(p0.05)。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过程中,椎板开门角度不影响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但开门角度过大容易造成颈椎曲度丢失程度增加,并增加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每组各16只。模型组以及辛伐他汀组给予枕大池注入自体动脉血法以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动物模型,辛伐他汀组于第1次注血后开始给予辛伐他汀皮下注射,其余两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比较各组大鼠情况、组织学检查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管内径、血管舒张度、血管痉挛程度、eNOS以及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过程中,正常对照组无大鼠死亡,模型组大鼠死亡率为33.33%,辛伐他汀死亡率为6.67%,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辛伐他汀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评分及TNF-α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管内径、D/T及eNOS阳性表达率较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组蛛网膜下腔出血量评分及TNF-α阳性表达率较低(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管内径、D/T及eNOS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有效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这可能与其上调eNOS蛋白表达并下调TNF-α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压迫缝合联合子宫动脉结扎术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近年来60名产后出血患者,30名患者用子宫压迫缝合术(对照组),另外30名用子宫压迫缝合联合子宫动脉结扎术(实验组),观察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的术后2 h出血量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压迫缝合联合子宫动脉结扎术治疗产后出血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动力切削系统治疗对鼻前庭囊肿患者CRP、TNF-α、IL-6和IL-8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鼻前庭囊肿患者163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80例)行鼻内镜下动力切削系统行囊肿切除术,对照组(83例)给予微波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CRP、TNF-α、IL-6和IL-8水平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感染率较低,术后复发率较低;术后CRP、TNF-α、IL-6和IL-8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各项指标较高(P0.05)。结论:鼻内镜下动力切削系统治疗鼻前庭囊肿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陈学明  漆建鑫  罗平  杨帆  王科  邓建平  简晓红 《生物磁学》2011,(15):2926-2927,2934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全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2005年7月.2009年6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162例,均行半椎板切除全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JOA评分由术前的(15.26±5.26)分提高到术后的(21.38±5.16)分(配对t检验P〈0.05)。结论:行半椎板切除全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既可以起到椎管彻底减压的目的,又可以尽可能保留脊柱后柱结构的稳定性及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全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2005年7月-2009年6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162例,均行半椎板切除全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JOA评分由术前的(15.26±5.26)分提高到术后的(21.38±5.16)分(配对t检验P<0.05)。结论:行半椎板切除全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既可以起到椎管彻底减压的目的,又可以尽可能保留脊柱后柱结构的稳定性及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硬膜外瘢痕,又叫硬膜外纤维化,是指在硬膜外腔的手术涉及范围内形成的瘢痕组织或纤维化,是机体对创伤的修复反应。瘢痕的粘连和收缩会牵拉硬膜和神经根,限制其活动,被瘢痕包绕的神经根受到非正常的牵拉和挤压,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动脉血供、静脉回流受阻,神经根和背侧神经节对机械压迫很敏感,会产生一系列症状,如疼痛、麻木及下肢肌力降低等。近年来,对硬膜外瘢痕防治的研究大多是椎板切除术后如何通过物理或化学屏障来减少术后因瘢痕粘连导致的并发症。但对通过瘢痕形成过程中抑制其主要构成成分的生成来减轻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的相关研究还较少。通过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主要成分Ⅰ型胶原蛋白的生成来实现抑制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的形成。方法:选用30只250克两月鼠龄的SD雄性大鼠随机按1、2、3、4、5、6周分为6组,行后路4、5腰椎全椎板切除术。术后1、2、3、4、5、6周时每周取一组大鼠全锥板切除术后硬膜后方瘢痕组织,分别行病理切片HE染色,组织块贴壁法细胞培养。筛选第三周瘢痕组织培养的成纤维细胞进行慢病毒干扰串珠素表达并设对照组,通过Western-blot、RT-PCR分析Ⅰ型胶原蛋白生成量与对照组的差别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病毒干扰小组Ⅰ型胶原蛋白生成量较对照组及纯病毒组明显减少(RT-PCR F=509.331,q A,B=-43.371,P〈0.01,q A,C=-46.133,P〈0.01,Western-Blot F=337.578;q A,B=-112.433,P〈0.01,q A,C=-89.227,P〈0.01)。结论:干扰串珠素表达能有效减少术后硬膜外瘢痕成纤维细胞生成Ⅰ型胶原蛋白,对抑制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应有一定作用。通过慢病毒介导的shRNA干扰成纤维细胞中的串珠素后,其生成的Ⅰ型胶原蛋白量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通过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串珠素表达能够有效减少Ⅰ型胶原蛋白的生成。这种方法不论从Ⅰ型胶原蛋白是瘢痕主要构成成分方面,还是Ⅰ型胶原蛋白在瘢痕生成过程中分泌胶原中占得比例增多导致机体由胎儿期的无瘢痕愈合转化至成体的瘢痕愈合这个方面来将,理论上都能够做到有效地抑制、减少硬膜外瘢痕的形成,因此通过干扰硬膜外成纤维细胞串珠素表达从而达到抑制硬膜外瘢痕的形成这一理论是可行的,为进一步进行椎板切除术后抑制硬膜外瘢痕形成的体内试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金柳辰 《蛇志》2012,24(2):153-154
目的观察经阴道分娩产妇改良后会阴麻醉方法的效果,愈合情况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2011年在我院分娩产妇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侧切前用9号针头在侧切周围皮肤由外向内呈扇形注入1%利多卡因5ml浸润麻醉,分娩后用1%利多卡因纱布压迫黏膜层及肌层1min,缝合过程中随时用浸泡麻药的纱布抹净血迹或直接将1%利多卡因淋于伤口加强表面麻醉。对照组用传统阴部神经阻滞及浸润麻醉方法,麻醉药用1%利多卡因30ml。结果实验组在分娩中、伤口缝合、24h疼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P〈0.01);局部水肿改善,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伤口愈合及新生儿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的局部麻醉方法简单、易行,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麻醉方法,产妇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后继发骨质疏松的骨组织超微结构、血液生化改变情况 ,以及损伤平面上下骨质是否均受累 ,程度是否相同。方法 实验动物为体重 30 0~ 32 0g,4~ 5月龄Wistar大鼠 110只 ,均为雄性。对照组仅行胸1 0 椎板切除不破坏硬膜 ,不损伤脊髓 ,实验组大鼠于胸1 0 椎体水平切除椎板 ,行Allen’s(6 0gcm)法损伤脊髓 ,术后两周脊髓损伤按BBB(Basso ,BeattieandBresnahan )法评分为 0分或 1分 ,观察各对照组实验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改变情况 ,观察了肱骨外科颈、胫骨平台部以骨细胞为主的超微结构改变情况。结果与结论 大鼠骨髓损伤平面上下骨质均受累 ,但不同部位的骨骼继发骨质疏松的程度不同 ,骨质疏松后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硬膜外导管固定法应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用于构建硬膜外阻滞大鼠模型。实验组在切开置管后导管固定使用创新性关卡,采用不透气无菌医用胶带封闭导管;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缝线环绕法固定,并保留导管接头固定于后颈部。术后每天硬膜外腔注射0.1%罗哌卡因30 uL,共28 d。对比观察两组术后发生感染率,硬膜外阻滞模型有效时间及硬膜外导管深度变化等情况。结果术后感染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有效时间:实验组长于对照组(26.2±1.7d&18.5±3.0d,P〈0.05);硬膜外腔内导管深度:实验组与对照组比,其均值和离散程度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1.81±0.07&1.44±0.55,P〈0.05)。结论应用改良导管固定法构建大鼠硬膜外阻滞模型,有助于提高其稳定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型大鼠腰椎间盘突出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大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自体髓核移植至背根神经节+铬制肠线环扎神经根的方法,建立根性神经痛模型,观察背根神经节的组织学改变及超微结构改变,用Von Frey针丝和RTX-1型热痛测试仪检测动物的痛觉行为改变。结果该方法可诱导出明显的机械刺激痛觉超敏与热刺激痛觉过敏,术后1周时最为明显,术后3周时仍有较明显的神经行为异常;术后1周时背根节出现明显的充血水肿,而术后3周以脱髓样改变和纤维细胞增生为主。结论自体髓核移植+铬制肠线环扎神经根可较好地引起根性神经痛的发生,可作为研究椎间盘突出症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对伤口愈合时间的影响及愈合过程中的病理学改变。方法以大鼠为实验动物,建立背部双侧圆形创伤模型,创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只,实验组创后置海水中浸泡30min。观察2组创面的愈合生长状况。观察伤口局部愈合过程中的病理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愈合过程中伤口修复细胞增殖指数及微血管密度变化。结果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2.0±1.0)d,而实验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4.3±0.8)d;两组在肉芽组织形成时间上以及修复细胞增殖能力上存在差异。结论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可导致伤口愈合时间延迟,加重创伤局部的炎症反应、延缓肉芽组织形成时间。  相似文献   

14.
王增辉  黄海  革军  常江  王臻 《生物磁学》2011,(9):1617-1620
目的:观察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的促愈合作用。方法:选择14头家猪,随机分成7组,每组2头,在每头猪的脊柱两旁制造3个4×4cm的全层皮肤缺损的创面模型,每头猪6个创面又分成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试验后每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第1、3、7、14、21、28、35天图像分析计算创面愈合率,并同时取创面组织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材料对家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在涂材料的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是23.19±1.27d、29.52±1.54d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创面愈合率在各时间段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的上皮化程度、表皮生长、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数量均好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创面生物活性玻璃修复材料对家猪皮肤创面愈合具有促进作用,可作为一种新型的促愈合覆盖材料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局部应用PTD-SOD、SOD对小鼠皮肤创伤的抗氧化应激损伤保护效果及其差异。方法制备机械性创伤小鼠模型和不同浓度的PTD-SOD(1000、3000、6000 U)及SOD(1000、3000、6000 U)溶液,分别用上述溶液进行治疗,同时设立模型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均连续治疗13 d。观察各组创伤愈合情况,记录创伤愈合率和愈合天数;于创伤后第14天取各组小鼠创伤愈合部位皮肤,一部分制成10%组织匀浆液用于检测抗氧化酶(SOD、CAT、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含量,一部分制成病理组织切片用于皮肤组织学观察。结果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TD-SOD各组或SOD各组的抗氧化酶活性和Hyp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升高,MDA含量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降低,能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提高创伤愈合率、缩短创伤愈合时间;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结果类似。②在同等剂量下,从促创伤愈合时间、抗氧化酶活性、MDA含量、Hyp含量等方面比较,PTD-SOD组明显(P0.05)或极明显(P0.01)优于SOD组。③适当剂量的PTD-SOD促创伤愈合效果优于高剂量PTD-SOD的促创伤愈合效果。结论 PTD-SOD或SOD在皮肤创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应激损伤效果,这种保护效果在创伤愈合的早期最显著;同等剂量下,PTD-SOD在促创伤愈合的效果上明显优于SO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酸菌阴道胶囊在宫颈糜烂患者宫颈环形电切(LEEP)术后的应用。方法选取宫颈糜烂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8例)和对照组(n=38例)。两组患者均在月经干净后3-7 d行LEEP术,观察组患者加用乳酸菌阴道胶囊阴道放置,每晚1粒,连用14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阴道流血量、出血持续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术后8周复诊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阴道流血量、出血持续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χ2=7.54、5.65和8.49,P〈0.05或P〈0.01);术后8周复诊,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4.74%vs.78.95%,χ2=4.15,P〈0.05)。结论乳酸菌阴道胶囊在宫颈糜烂患者宫颈环形电切术后的应用具有明确的效果,能明显减少阴道出血量和出血持续时间,有利于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7.
周海洋  宁果豪 《蛇志》2014,(3):281-28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毒蛇咬伤合并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的肾功能和血TNF-α、IL-6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45例毒蛇咬伤并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0),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乌司他丁。观察治疗后两组血尿素氮、血肌酐、TNF-α和IL-6水平变化,同时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和平均进入多尿期时间。结果治疗组的血尿素氮、血肌酐、TNF-α和IL-6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同时治疗组平均进入多尿期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治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改善毒蛇咬伤合并急性肾功能损伤患者的肾功能和TNF-α和IL-6指标,明显缩短病程,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SD大鼠肝脏严重出血模型,考察壳聚糖-三聚磷酸钠(TPP)纳米粒的止血效果对于实质性器官严重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24只SD大鼠各分3组,每组8只,分为阴性对照组、壳聚糖-TPP组(NP组)和正常组,其中阴性对照组和NP组的大鼠建立肝脏严重出血模型。NP组,将壳聚糖-TPP纳米粒喷射到伤口,直至将整个伤口覆盖。阴性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止血材料处理创面。术后15天,用SEM和TEM观察NP组和阴性对照组的肝组织的微观结构。结果:通过组织学检查发现壳聚糖-TPP纳米粒在治疗严重伤口时能加速肉芽和大量胶原蛋白的生成,这正是伤口愈合初期的标志。结论:壳聚糖-TPP纳米粒对于严重出血的实质器官可发挥优良的止血性能,并能促使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端-侧吻合模型,以期对欲进行显微血管吻合训练或相关实验的同道提供帮助。方法成年SD大鼠10只,将左侧颈总动脉远端穿过颈前肌肉群和气管之间的隧道,与右侧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结果成功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端-侧血管吻合动物模型,手术成功率约为100%,平均吻合所需8针,平均血管吻合所需时间(35±5)min。吻合3个月后观察通畅率100%,HE染色示吻合口愈合良好。结论吻合成功的关键是提高显微操作技术水平,同时注意保护术野中小的血管和神经。此模型可以较好的应用于显微血管缝合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游离植皮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acuumsealingdrainage,后文简称VSD)对骨科创面的疗效,并与植皮后传统加压包扎相比较,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65例感染创面病例采取手术清创后予VSD引流,合理应用抗生素,创面感染得到控制后,创面干净,肉芽生成良好,外露的肌腱、骨膜表面有新鲜的肉芽组织覆盖,达到植皮的要求后,随机分成两组,其中30例(实验组)采用游离植皮联合VSD法闭合创面,35例(对照组)采用游离植皮加压包扎植皮区,对两组术后的平均换药次数、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植皮成活率情况、平均住院时间(植皮后)、平均抗生素应用次数(植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此两种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植皮联合VSD组与植皮加压包扎组,在平均换药次数、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植皮成活率、平均住院时间(植皮后)、平均抗生素应用次数(植皮后)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创面达到游离植皮条件后,游离植皮联合VSD负压引流可以促使皮片黏附,保持创面洁净,避免皮下渗液积聚,有利于皮片的存活,与植皮加压包扎组相比,减少了平均换药次数,缩短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植皮后),减少抗生素平均应用次数,提高了植皮成活率,说明游离植皮联合VSD组优于游离植皮加压包扎组,游离植皮联合VSD法治疗骨科创面有显著疗效。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术后护理方便,是一种较理想的植皮后的固定方法,有利于创面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