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烁 《化石》2005,(3):35-36
关于鸟类飞行的起源问题,与鸟类的起源问题同样重要。这一问题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假说:一种是由美国学S.W.Willistong在1879年提出的地栖起源说(疾走起源说),另一种是美国学O.C.Marsh在1880年提出的树栖起源说。前通常与鸟类兽脚类起源说相联系,而后往往被认为同鸟类槽齿类起源说有关。  相似文献   

2.
周忠和 《化石》2000,(2):29-30,6
一、起源篇1 鸟类起源于恐龙吗 ?目前国际上多数学者已同意鸟类确实起源于一类小型的兽脚类恐龙 ,但仍有一些学者持不同看法。2 “鸟就是恐龙 ,恐龙就是鸟”这句话对吗 ?如果承认鸟类起源于恐龙 ,那么说鸟就是恐龙就相当于说人是哺乳动物 ,从系统关系和分类的角度来讲 ,这句话基本算对 ,但严格来说 ,也不对 ,因为鸟类和恐龙毕竟存在差别正如人和哺乳动物存在很大不同的道理一样 ;但是说恐龙就是鸟则相当于说哺乳动物就是人 ,显然是不对的。3 鸟类的起源有几大假说 ?历史上关于鸟类的起源 ,主要存在过三种主要的假说 :一是鸟类的恐龙起源…  相似文献   

3.
鸟是如何飞上天的周忠和很久以来,人们对于鸟类飞行起源的问题,或者通俗一点讲就是鸟类如何飞上天的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原始的鸟类通过攀援树木,在下滑翔并逐渐学会了拍翅飞行的本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鸟类最初的飞行与树无关,原始的鸟类通过...  相似文献   

4.
张野  黄石 《人类学学报》2019,38(4):491-498
1983年,科学家们根据线粒体DNA(mtDNA)系统发育树构建了首个现代人起源的分子模型,认为现代人起源于亚洲,但1987年非洲起源说的提出取代了这一亚洲起源说。非洲起源说所依赖的无限多位点假说以及分子钟假说后来被普遍认为是错误的且不切实际的。我们近几年提出了一个新的分子进化模式,即遗传多样性上限理论,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人类起源模型。这一模型与多地区起源说基本吻合, 重新把现代人类起源地定位在了东亚。非洲说与东亚说在线粒体进化树上的主要区别是单倍型N和R的关系,非洲起源说认为N是R的祖先,东亚说则反之。本研究引用了已发表的古代人群mtDNA数据,重点分析了线粒体单倍群N和R的关系。结果显示,三个最古老的人类(一个距今45000年,其他两个约40000年)都属于单倍群R;在距今39500到30000年前的人类样本中,绝大部分属于单倍群R下游的亚单倍群U,只有两例为单倍群N(Oase1距今39500年,Salkhit距今34425年)。这两例所属单倍型位于单倍群N下游最基本的未分化亚型,不属于今天存在的任何N下游单倍型,所以可能靠近单倍群N的根部。这些古DNA数据揭示单倍群R比单倍群N古老大约5000年,进一步证实了亚洲起源说的正确性,非洲说的依据不足。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生代的鸟类:介绍及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忠和  张福成 《动物学报》2004,50(6):913-920
最近十来年 ,中国辽宁发现的早白垩世的鸟类化石超过了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地区。中国的中生代鸟类化石代表了始祖鸟化石之后鸟类历史上第一次显著的分异。它们不仅包括了带有明显恐龙祖先特征的长尾的鸟类 ,而且还包括了许多进步或特化的种类 ,如早白垩世最大的鸟类 ,最原始的反鸟类 ,以及保存最好的、飞行结构和现生鸟类几乎一样的今鸟类。这些早期鸟类在诸如飞行、大小和食性等所反映的演化、形态和生态学特征等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分异。具有长尾骨骼的原始基干鸟类热河鸟和驰龙类具有的相似性 ,进一步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中国发现的早白垩世的鸟类以及树栖的恐龙化石还为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证据。“恐龙下树”的假说结合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和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学说 ,因此也得到了化石证据的支持。由于多种恐龙带有羽毛 ,因此羽毛不一定代表了恒温。恒温的鸟类可能到了早白垩世的进步鸟类中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关于羽毛和羽状皮肤衍生物的研究极大促进了我们对羽毛起源与早期演化的理解。结合最新的古生物学与今生物学资料,对一些保存了皮肤衍生物的非鸟恐龙标本进行观察研究,为这个重要的进化问题提供了新见解。推测羽毛的演化在鸟类起源之前就以下列顺序完成了5个主要的形态发生事件:1)丝状和管状结构的出现;2)羽囊及羽枝脊形成;3)羽轴的发生;4)羽平面的形成;5)羽状羽小支的产生。这些演化事件形成了多种曾存在于各类非鸟初龙类中的羽毛形态,但这些形态在鸟类演化过程中可能退化或丢失了;这些演化事件也产生了一些近似现代羽毛或者与现代羽毛完全相同的羽毛形态。非鸟恐龙身上的羽毛有一些现代羽毛具有的独特特征,但也有一些现生鸟羽没有的特征。尽管一些基于发育学资料建立的有关鸟类羽毛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模型推测羽毛的起源是一个全新的演化事件,与爬行动物的鳞片无关,我们认为用来定义现代鸟羽的特征应该是逐步演化产生的,而不是突然出现。因此,对于羽毛演化而言,一个兼具逐步变化与完全创新的模型较为合理。从目前的证据推断,最早的羽毛既不是用来飞行也不是用来保暖,各种其他假说皆有可能,其中包括展示或者散热假说。展开整合性的研究有望为羽毛的起源问题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7.
雀形目高级阶元分类与起源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雀肜目鸟类高级阶元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的研究进行了简要概述.经典分类与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建立的分类系统在高级阶元(总科)有较大差异,但科级的分类基本一致.在雀形目鸟类起源研究方面,古生物学研究结果认为其起源于劳亚古陆;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则认为其起源于冈瓦纳古陆.由于化石的证据与"分子钟"的推测年代相差较大,因此对雀形目鸟类的起源还存在争议,但是目前的研究更倾向于"冈瓦纳起源"假说.  相似文献   

8.
对翼手目的单起源与双起源假说的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兰香  梁冰  张树义 《兽类学报》2003,23(4):346-350
本文介绍了有关翼手目起源的两种主要假说——单起源假说和双起源假说, 并分别从形态、生化和分子等方面介绍对两种假说的相关论证及论证中的缺点和相应解决方案。同时提出有关该研究的前景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望能为我国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平富 《化石》2010,(3):2-9
自二十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约翰·奥斯罗姆复兴了赫胥黎提出的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后,鸟类起源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一假说已普遍为人们所接受。1975年,美国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巴克甚至大胆地宣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栽培稻起源地主要有4种假说:华南起源说、云南起源说、长江中下游说和长江中游-淮河上游说。对其进行了简要概括,并进行评述:目前没有一种假说能完全符合水稻起源的4个条件,此外有些学者提出水稻的多起源中心;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综述了栽培稻籼粳分化研究进展,主要有两个起源说:一源论和二次(或多次)起源论,大量研究支持籼稻和粳稻多起源论;从古DNA、水稻落粒性与驯化、植硅石等方面探讨栽培稻起源演化的研究方法。旨在能为水稻的起源演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平富 《化石》2010,(2):2-9
鸟类的起源一直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自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约翰·奥斯罗姆复兴了赫胥黎提出的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后,鸟类起源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史时期的恐龙和早期鸟类的大量化石证据持续不断地出现,有力地支持着这一假说。1986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嘉克斯·高斯特首次用分支系统学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鸟类与其他初龙类(一个包括恐龙、翼龙、鳄型动物以及一些绝灭支系的爬行动物类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高峻 《化石》2001,(2):34-35
鸟类起源问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分歧 ,现在大多数古生物学家都支持鸟类起源于恐龙之说。虽然化石证据表明恐龙和早期鸟类之间确实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仍有一些疑问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那么鸟类是否起源于恐龙呢?很多学者认为霸王龙和驰龙类同鸟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但是却无法解释这类进步的恐龙为何出现在比中生代早期化石鸟类更晚的地层之中?笔者认为霸王龙及驰龙类的始祖同鸟类最终始祖之间可能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可以认为霸王龙及驰龙类在它们的演化过程中除体型以外在其他方面同其始祖之间并无较大区别 ,笔者认为霸王龙可能处于…  相似文献   

13.
鸟类起源研究的进展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由于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现了很多早期鸟类以及与之关系接近的恐龙化石,鸟类起源的研究一时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许多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更为这一热点增添了很多色彩。本文旨在简要介绍最近几年国际上关于鸟类起源研究已取得的进展以及尚存在的问题。1带毛的恐龙 自70年代Ostrom(1973,1976)率先复兴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以来,鸟类的起源问题便一直成为人们争执的焦点。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鸟类和恐龙的关系最为接近,但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仍提出了许多疑问。在…  相似文献   

14.
鸟类手指同源问题是鸟类起源研究方向一直困扰着古生物学家们的一个问题,也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6月1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假说。这一研究将有望消除古生物学资料和现代发育学资料有关鸟类手指同源问题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飞行的早期演化是古生物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现生鸟类演化出多种不同飞行方式,然而对中生代鸟类飞行方式的研究亟需寻找具有指示意义的指标。骨骼与关节组织尤其是乌喙骨-叉骨关节是实现鸟类飞行功能的重要组成,因此其关节的组织形态可能有助于反映现生鸟类的飞行方式。鸟类膜质骨中的次级软骨受到表观遗传的重要影响,只能在关节受到肌肉运动刺激的情况下形成,因此能够反映鸟类关节的形成力学环境;对三种不同飞行方式的现生鸟类(珠颈斑鸠、树麻雀和普通楼燕),以及热河生物群中最为常见的古鸟类之一孔子鸟(Confuciusornis)的叉骨乌喙骨关节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显示在所有三种现生鸟类中,叉骨与乌喙骨之间均存在可动关节,并且在叉骨上存在次级软骨。而孔子鸟的叉骨上也存在次级软骨,这是次级软骨组织在中生代鸟类叉骨化石中的首次报道。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现生鸟类物种的次级软骨组织形态存在差异,还需更多数据建立相关形态功能关系以便用于帮助推断中生代鸟类的飞行方式。  相似文献   

16.
飞翔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鸟儿却早在亿万年前就能够在天空自由的翱翔,为什么进化的力量最终选择了鸟类来搏击长空,而我们却只能在天使的寄托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相似文献   

17.
鸟类起源于基干的初龙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rryD.MARTIN 《动物学报》2004,50(6):978-990
中亚三叠纪和中国早白垩世的新的重要化石发现或许可以帮助解决有关鸟类起源的争议。鸟类的飞行可能起源于三叠纪一些小型的、四脚滑翔的初龙类。羽毛的起源最初是为了滑翔而不是保温。“手盗龙类”实际上起源于鸟类 ,并至少发育了初级飞羽 ,具备滑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三化螟、二化螟及大螟成虫的飞翔能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利用飞行磨(Flight mill)装置对三化螟Tryporysa in certulas(Walkr) 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及大螟Sesamia infirence(Walker)成虫的飞行能力进行了测试,结 果表明:三化螟与二化螟成虫的飞翔能力基本一致,其有效飞行日龄均为4天,成虫羽化后无明显的生殖前期(<1天),卵巢发育为II级时(1日龄)飞行能力最强。最远累计飞行距离可达32公里以上。雌雄虫具有不同的持续飞翔能力。大螟是这三种螟虫中飞翔能力最强的一种,具有极强的持续飞行能力,雌、雄虫可分别达32与50公里以上,大螟的有效飞行日龄一般为6天,且具有2-3天的生殖前期,卵巢发育为II级时飞翔能力最强,随日龄的增加,飞翔能力逐步下降,大螟成虫具有远距离扩散飞翔能力及一定的迁飞生理行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被视为恐龙的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aulC.SERENO 《动物学报》2004,50(6):991-1001
尽管于 2 0世纪 2 0年代在亚洲地表层首次发现长有羽毛的恐龙和著名的“龙骨突位点” ,关于鸟类起源的争论仍没有休止。来自化石的证据表明 ,鸟类在进化分支上应归于兽脚类的特殊分支。本文主要阐明完好无损的化石揭示的鸟和非鸟类恐龙的亲密关系和鸟类羽毛及鸟类出现以前的羽毛的起源证据 ,分析体型缩小对飞行进化的重要意义及从新的角度论述鸟类如何飞上了天  相似文献   

20.
关于生命起源研究的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俊 《化石》1997,(3):2-5
关于生命起源研究的新问题周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这是一个十分古老、也是现代的科学问题,有人将其列为本世纪和下个世纪有限的几个尚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学说(假说)或观点甚多,如果归结起来,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地表起源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