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本文对痢疾杆菌菌群(型)分布与耐药类型关系进行了实验分析。116株痢疾杆菌中,福氏菌占75%,宋内氏仅占24.14%。111株痢疾杆菌对12种抗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证实,多重性耐药株发生率很高(98.2%),并以6、7、8、9重耐药类型为主。6重以上耐药株福氏菌(占82.9%)略高于宋内氏菌(74.01%),而福氏2~a亚型菌则显著高于福氏其它亚型菌(P<0.01)。似乎表明痢疾杆菌菌型分布与6重以上耐药株发生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酶)与高产头孢菌素酶(Amp C酶)情况及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我院各病区提供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共128株,无重复菌株,检测产ESBLs酶、Amp C酶情况同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128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检测出产酶菌株98株,占总菌株数的76.56%,其中单产ESBLs酶菌株25株、单产Amp C酶菌株58株、同时产ESBLs酶与Amp C酶菌株15株、不产酶菌株30株;大多数抗菌素对产酶铜绿假单胞菌不敏感,特别是同时产ESBLs酶与Amp C酶菌株几乎所有抗菌素均不敏感,而对于不产酶铜绿假单胞菌大多数抗菌素均较为敏感。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酶菌株较多,抗菌药物敏感性差,临床应该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素,减少和控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黄芩对去污染小鼠体内痢疾杆菌R质粒消除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去污染的瑞士小白鼠为模型用黄苓对福氏痢疾杆菌F13株的R质粒进行了体内消除试验。选用红霉素、四环素和利福平对小鼠肠道进行去污染,降低其定居阻力,然后用福氏痢疾杆菌F13株经口感染,同时利用四环素造成一种选择压力,以利于对四环素耐药的F13株菌生长繁殖。利用小鼠肠道菌群重建的间隙,进行R质粒的消除试验。结果表明,黄芩对福氏痢疾杆菌F13菌株R质粒在体内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4.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监测我院肠球菌中粪肠球菌株和屎肠球菌株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GPI板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应用whonet5软件统计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耐药率。结果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氯霉素、呋喃妥因、万古霉素有较好体外抗菌活性,耐药率都在50%以下,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在1%以下。粪肠球菌对青霉素、高水平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红霉素等大部分抗菌素的耐药率有逐年下降趋势,而屎肠球菌对环丙沙星、利福平、呋喃妥因等抗菌素的耐药率则有上升趋势,屎肠球菌对大多数抗菌素耐药率都高于粪肠球菌。结论 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呈多重耐药,临床用药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以往进行痢疾杆菌对中草药敏感作用的试验,一般采用单一菌型,但对同一菌型所出现的不同的突变株对中草药的敏感性,则没有进行研究。我们为了深入研究它们对中草药的作用,应用福氏志贺氏3A痢疾杆菌的链霉素敏感株(S~(?))、耐药株(S~r)和依赖株(S~d),对102种中草药进行了敏感作用的试验。发现这三种不同的菌株对中草药的敏感作用不同。此试验结果对痢疾的防治具有一定意义。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1995—1997年儿童细菌性痢疾药敏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儿童细菌性痢疾病原菌分型及耐药性的变化,本文对19951997年014岁儿童大便培养检出的99株痢疾志贺氏菌分型及药敏进行分析。新乡市地区儿童细菌性痢疾病原以福氏菌占绝大多数(989%),宋内氏菌极少(10%),未见其它菌群,与北京地区明显不同。血清型及亚型:Ⅱa为主,Ⅱb较少,Ⅲa,Ⅳ型均可见。痢疾杆菌已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尤以单株三种以上的多重耐药增加最为明显(x2=215;001<P<005)。其机制尚不明了。随耐药菌株的增加,痢疾杆菌对氨基甙类始终保持高敏,可作为临床首选药物;先锋霉素Ⅴ、先锋铋素、痢特灵及多粘菌素口服制剂均可为临床所用;氨苄青霉素、氯霉素、链霉素对痢疾杆菌已无效;喹喏酮类对痢疾杆菌的耐药性迅速增加已不宜再作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7.
1.本文研究了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在不同浓度链霉素、合霉素和磺胺噻唑纳合菊培养基中,连续传代后的变异现象。 2.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对磺胺噻唑钠,不容易形成耐药性,至120代时,其敏威度仅为原始菌株的二倍。但对链霉素较对合霉素更易形成耐菊性。“伤鲢”檬和“弗键”株至110代,其耐菊性分别为原始菌株的1,000倍和16,000倍。“伤合”株和“弗合”株至120代,分别为原始菌株的120—190倍和125倍。 3.耐药菌株生物学特性方面有若干变化,如菌落变小、菌落生长授慢、生化反应减弱或不规律、凝集力下降。耐药性痢疾杆菌毒力不变,耐药性伤寒杆菌毒力有下降趋势。 4.耐药性痢疾杆菌的耐药性最不稳定,在无药肉汤中,传70代后,耐藕性降为原来的1/22,400。耐药性伤寒杆菌,传70代后,耐药性降为原来的1/90。  相似文献   

8.
用半抗原——Digoxigenin标记的福氏2a YSH6000的1.4kb virG DNA探针,检测73株痢疾杆菌(宋氏64株、福氏5株、志贺氏4株)、32株EIEC、17株耶氏菌属菌、5株伤寒杆菌和5株大肠杆菌的DNA同源性。前3种菌同时作Sereny试验,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痢疾杆菌及EIEC中均含virG同源区,其它被测菌则无此同源区。virG DNA仅与痢疾杆菌及EIEC的Sereny试验相关.而与耶氏菌属的Sereny试验无关。用virG DNA探针检测宋氏痢疾杆菌及EIEC的毒力,与Sereny试验结果比较。符合率分别为87.5%和90.9%。  相似文献   

9.
2005~2008年儿童菌痢病原菌与药敏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儿童细菌性痢疾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药敏特点,为临床更严谨更规范使用抗生素提供支持与依据。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57例儿童菌痢的菌型、药敏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儿童细菌性痢疾病原菌亚型分类中宋氏痢疾杆菌(D群)占14.0%,福氏痢疾杆菌(B群)占86.0%;痢疾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由低到高依次为头孢噻肟,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他啶,头孢唑啉,环丙沙星,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痢疾杆菌单株对多种抗生素的总耐药率为39.2%,多重耐药率为43,9%,且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χ^2=1.608,P=0.996),痢疾杆菌的耐药问题依然严重。结论新乡市区儿童细菌性痢疾病原菌亚型分类D组已呈明显上升趋势,但总体仍以B群感染为主(86%);痢疾杆菌的耐药问题依然严重;对儿童菌痢选用抗生素应结合药敏首选头孢噻肟等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或头孢唑啉,年长儿也可选用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苷类,而以环丙沙星为代表的喹诺酮类药物不宜作为儿童尤其7岁以下小儿菌痢的备选药物;氯霉素、复方新诺明及氨苄青霉素已不再作为小儿菌痢的抗菌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3株侵袭性大肠杆菌O152(EIECO152)作了体外抗菌素抑菌、杀菌的定量试验,这13株大肠杆菌是1988年9月至今从13例大熊猫出血性肠炎病分离出的代表株.代表了不同的分离年代、不同的病兽来源。试验目的是协助临床用药,监测致病菌对敏感药物耐药菌株出现情况和寻求其它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11.
应用K-B氏纸片扩散法测定了5年间本院分离的4种2451株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氏菌、沙雷氏菌、铜绿假单胞菌、醋酸钙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11~1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4种菌对受试抗菌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对多种抗菌素的耐药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表明细菌耐药性在医院内感染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痢疾杆菌在生化特性方面的变异确地鉴定出痢疾杆菌,我们于1975—1978年先情况,摸清各菌型之间的生化反应规律,以便准后收集了539株痢疾杆菌,做了较系统的生化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急性细菌性痢疾病人,在接受不规则的药物治疗后,转为慢性痢疾或带菌状态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这在促成痢疾杆菌产生耐药性方面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讨自然界中痢疾杆菌形成耐药菌株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对人或动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种类很多。近年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株高达90%以上。为探讨以金葡菌制剂治疗金葡菌感染的途径。在实践中发现多种抗菌素治疗无效的顽固性金葡菌感染患  相似文献   

15.
猪源绿色气球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鉴定研究2006年和2008年本实验室分别从广东清远和广西北流两个猪场发病小猪的膝关节积液中分离到2株呈四联状或成对排列,在山羊血琼脂平板上能形成明显的α-溶血圈的G+球菌。方法采用小白鼠致病性试验、细菌常规生理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及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上述分离的2株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结果确定这2株G+球菌为正常情况下非致病性绿色气球菌(登录号分别为:GQ161096;GQ161097)。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两分离株与绿色气球菌15MS(登录号:EU075039.1)同源性分别高达99.4%和98.7%。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发现,这2株绿色气球菌除了对新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菌必治和环丙沙星等5种药物呈高敏外,对先锋V等13种抗菌素均不敏感。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表明,GXBL-1可检出6个耐药基因,GDQY-1则可检出多达10个耐药基因。结论从这2株分离株耐药谱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正常菌株同样携带多重耐药基因,存在着通过质粒转座子和整合子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敏感菌,导致耐药性传播的可能,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近几十年来,病原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蔓延已上升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多研究表明,抗菌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不仅仅见于临床所分离的病原体,而是包括所有的致病菌、共生菌以及环境中的细菌,它们都能在可移动遗传元件和噬菌体的作用下,通过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途径获得耐药性,进而形成抗菌素耐药基因簇(耐药基因组)。HGT可导致抗菌素的耐药性在环境共生菌和病原菌之间传播扩散,这可通过临床上一些重要的抗菌素耐药基因的传播证实。传统观念认为HGT的三种机制中,接合对ARGs的传播影响最大,最近研究表明转化和转导对ARGs播散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深入了解耐药基因组的传播及其在动员病原菌耐药中发挥的作用,对于控制这些基因的播散是至关重要的。将讨论耐药基因组的概念,提供临床相关的抗菌素抗性基因水平基因转移的例子,对当前已研究的促使抗菌素耐药性传播的各种HGT机制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7.
1.本文对从临床分离所得的对于合霉素耐药及敏感的福氏痢疾杆菌Iia型各一株的糖代谢,以及合霉素对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 2.加入合霉素后,无论敏感或耐药菌株的菌体多糖均有增多现象。 3.敏感菌株丙酮酸的含量于加入合霉素以后发现增加,而在耐药菌株则含量减步;表明这两个菌株的丙酮酸代谢是不同的。 4.合霉素对于痢疾秆菌对葡萄糖的氧化有轻度刺激作用。 5.丙酮酸及乳酸的脱氢作用在加入合霉素后均稍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2011-2013年临床分离出的10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情况进行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标准判定。结果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共103株,主要分离自痰液(85.4%),其次为分泌物及脓液和尿液标本。其感染患者主要分布于ICU和呼吸内科。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广泛。结论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中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且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对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流行及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9.
简讯     
145株痢疾杆菌分型鉴定结果1979年6—8月,我们对个旧市医院门诊“菌痢”患者的粪便进行了培养,经菌型鉴定及生化反应试验,共检出痢疾杆菌145株。菌群分布:属福氏志贺氏菌群的有139株占95.86%,属宋内氏志贺氏菌群的有6株占4.14%。福氏菌型分布:1a型占  相似文献   

20.
稳定、无抗药的痢疾福氏2a和宋内双价菌苗候选株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体内外基因重组,将大肠杆菌粘附因子cs3基因定位整合到痢疾杆菌福氏2a疫苗株T32菌染色体的asd基因内,使asd基因灭活;将来内O抗原基因克隆至无抗药性表达载体pXL378,获得重组质粒pXL390,将其转化asd-的T32受体菌,构建成福氏2a和宋内双价苗苗株FS01。实验表明:重组质粒pXL390在不带任何抗菌素基因的情况下,在asd-的T32受体菌内是稳定的。FS01株遗传稳定,能表达两种痢疾菌的PLS-O抗原,无明显毒性作用。动物试验表明,以FS01株皮下免疫的小鼠对福氏2a和宋内有毒株的腹腔攻击有100%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