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米小其  余波  王华 《动物学杂志》2015,50(3):469-469
<正>2014年4月19日,在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祖坟附近(26°51′N,104°15′E,海拔2 175 m)湖边枯萎的香蒲(Typha orientalis)丛中观察并拍摄到1雄2雌共3只苇鹀(Emberiza pallasi)。该鸟的识别特征:雄鸟头顶、颊、耳羽、喉及上胸均黑色,下髭纹白色,后颈具较宽的白色横带;背、肩深褐色,羽缘灰白,腰及尾上覆羽浅灰色,小覆羽灰色;下体灰白色。雌鸟头顶和枕部皮黄色,耳羽褐色,眉纹和喉部白色,其余同雄鸟。苇鹀与近似种芦鹀(E.schoeniclus)的区别如下:苇鹀小覆羽灰色,而芦鹀为棕色;苇鹀上喙较直,而芦鹀上喙稍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11月5日,作者在云南省大理市鹤庆县草海湿地(26°36′13″N,100°11′27″E,海拔2 193 m)观察到一只秧鸡科(Rallidae)鸟类:体长约20 cm;嘴较短,基部红色,端部黄色;黑色过眼纹上下具两条醒目白色条纹;喉近白;颈侧及胸灰色;背部暗褐,羽缘色浅;尾短而尖,微上翘;尾下覆羽皮黄色。经查阅相关文献确定  相似文献   

3.
1986年4月10日,宝兴县永富乡农民徐志清和石成禄,在巴斯沟海拔1470米处的沟旁灌丛捕得一只步履艰难的鹤类,经我们鉴定为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Linnaeus)的雌性成鸟。形态头和颈部除头顶、颏和后颈羽毛呈灰色外,其余概黑色;眼后具一束修长丝状白羽,向后延伸超过头部。前颈黑羽延长,呈披针形,向下覆盖胸部,状若蓑衣罩身,故名蓑羽鹤。翅上小翼羽、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内侧次级飞羽灰色,具黑色羽端,向后延伸呈长矛形。尾羽灰色。其余体羽概灰白色。虹膜红褐色,嘴淡绿,末端红色;跗蹠和趾黑色。量衡度(克或毫米):体重1125,全长754,翅460,嘴峰…  相似文献   

4.
1984年9月3日在山东烟台的庙岛群岛(北纬37°58′,东经120°36′),获栗色黄鹂台湾亚种(Oriolus traillii ardens)雄性幼鸟标本1只(模式标本存山东省长岛候鸟保护环志中心站)。体重98克;体长260毫米(下同),翼长152,尾长100,嘴峰27,跗蹠23。形态:头、颈黑褐色,头顶黑色较深;背为石板灰色,各羽具黑色羽干;腰为浅灰色;两翅为黑褐色,中覆羽的羽端淡棕色;腋羽灰黑色;尾上覆羽和中央一对尾羽栗褐色,其余外侧尾羽的外翈和内翈边缘亦为栗褐色,内翈羽干部为浅栗红色;下体自颏到腹白色,各羽具较粗的黑色羽干纹;尾下复羽淡栗红色;虹膜黄褐色;嘴为紫黑,…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9月8日作者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24°39'14.41″N,102°35'20.69″E,海拔1892 m)记录到一种中型涉禽。根据观察和查阅有关文献确定该鸟为斑尾塍鹬Limosa lapponica,为云南鸟类物种新纪录。观察该鸟体形大小较与其混群的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体长约33 cm)大,约40 cm;头、颈和胸灰色具模糊黑色细纹,顶棕色,眉纹白色显著,过眼纹黑色;上背、肩棕褐色,各羽略具白色羽缘;翅上覆羽灰褐色,各羽具宽阔白色羽缘;初级飞羽黑色,第一、二枚羽轴白色显著,初级覆羽黑色,飞行时尤显;腰白色,尾上覆羽白且杂横斑,尾具黑白相间横斑。腹、胁至尾下覆羽白色沾棕,  相似文献   

6.
高峰  潘红  史洋  田恒玖 《动物学杂志》2009,44(6):136-136
2006年5月至2009年9月,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陆续救助4只蓑羽鹤(Grus virgo),接收具体时间及测量数据见表1.4只蓑羽鹤都具有如下特征:体型略小(105 cm)而优雅的蓝灰色鹤.头顶白色,白色丝状长羽的耳羽簇与偏黑色的头、颈及修长的胸羽成对比.三级飞羽形长但不浓密,不足覆盖尾部.胸部的黑色羽较灰鹤的更为长垂.虹膜雄鸟红色,雌鸟橘黄,嘴黄绿,脚黑色;叫声如号角似灰鹤,但较尖而少起伏.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越冬白鹤家庭行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琼  钱法文 《动物学杂志》2013,48(5):759-768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家庭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家庭为活动单位的白鹤群,成年白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取食80.9%、警戒10.5%、理羽4.0%、游走3.9%、其他0.7%;越冬早期,成年白鹤游走行为的日节律呈现早、晚高,中午低,低谷在10:30~12:30时;越冬晚期,13:00~14:00时出现明显的取食低谷及警戒、游走和理羽的高峰;而越冬早期、中期的理羽高峰出现在14:00~15:00时;成年白鹤雄性与雌性的活动时间分配比例差异不显著;越冬期早、中、晚三个时期,成年白鹤的警戒(F=3.45,P=0.040)、理羽(F=6.99, P=0.001)及游走(F=7.79, P=0.001)行为比例差异显著。幼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与成年白鹤差异非常显著。幼鹤活动时间分配比例为:取食66.2%、乞食14.0%、警戒3.7%、理羽5.4%、游走3.6%、其他7.1%。雄性成鹤对幼鹤的喂饲频次呈递减趋势,雌性成鹤对幼鹤的喂饲频次从11月底到12月初呈上升趋势,12月中旬以后呈递减状态。整个越冬期,雄、雌成鹤喂饲幼鹤频次无显著性别差异(P=0.340),但越冬中期(P<0.001)及晚期(P=0.005)表现出极显著差异。随着幼鹤的成长,其活动时间节律发生较大变化;幼鹤取食行为比例明显增加,同时其乞食行为的比例显著减少,警戒行为比例显著增加。本次研究从行为学的角度展示了成年白鹤性别差异、幼鹤的生长过程及成鹤对幼鹤生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红腹锦鸡     
红腹锦鸡 ( Chrysolophus pictus)属鸡形目、雉科鸟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雄鸟具金黄色丝状羽冠 ,后颈为橙色扇状披肩 ,羽缘蓝黑色 ;上背浓绿色 ;下背、腰及尾上覆羽金黄色 ,部分尾上复羽较长 ,具黑褐色斜纹 ,端部深红色 ;尾长 ,中央尾羽土黄具黑褐色斜纹 ;喉锈红色 ;胸、腹部红色。雌鸟无羽冠和披肩 ;体羽大致为褐色 ,杂以黑斑 ;脸部裸皮淡黄 ;胸部棕黄。常栖息于海拔 2 0 0 0 m左右的针阔混交林的开阔地带。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我国中部、西北及西南山区 (留鸟 )红腹锦鸡@郭玉明$大庆经济学校!黑龙江大庆163411…  相似文献   

9.
升金湖湿地越冬鹤类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我国重要的越冬鹤类栖息地。湿地生态系统的环境因素对鹤类栖息地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1986—2015年升金湖土地利用数据和越冬鸟类观测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鹤类种群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得出鹤类主要栖息地类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鹤类在升金湖湿地越冬季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升金湖4种越冬鹤类主要栖息地类型为芦苇滩地;影响鹤类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水位、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居民地距离等因子;其中,水位因子的权重最高,说明水位是影响鹤类栖息地选择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浮游生物次之,居民地距离权重第三。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区稻田生境中灰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与觅食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11月—2014年2月,采用瞬时扫描和焦点动物法研究了鄱阳湖区稻田生境中灰鹤越冬行为的时间分配、活动节律与觅食行为。结果显示,觅食(64.09%)行为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警戒(15.97%)、飞行(8.67%)和修整(7.37%)行为。4种主要行为中,觅食行为时间分配随越冬前期(11月)、中期(12月—翌年1月)、后期(2月)逐渐增加,其余行为时间均逐渐减少。各环境因子对主要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修整行为随各环境因子变化最为明显,日最低温度升高、日最高温度降低、日照长度增加及湿度降低都会使修整行为增加;日照长度增加和湿度降低时,觅食行为增加;日照长度增加时,警戒行为减少。环境因子对成鹤影响效果与总体相同。环境因子仅对幼鹤的觅食行为影响显著,即日照长度增加和湿度降低,幼鹤觅食行为增加。环境因子对行为的影响为非线性关系,致使其影响趋势在不同范围内有所变化。行为节律上,灰鹤昼间各时段觅食行为保持较高水平,觅食高峰出现在11:00—11:59和17:00—17:30。灰鹤觅食生境与其夜宿地分离,致其上午觅食高峰有所推后。幼鹤昼间各时段行为节律与成鹤有较大差异,且各时段觅食行为比例均高于成鹤。灰鹤越冬期在稻田生境的平均啄食频率为(32.06±0.47)次/min,平均步行频率为(6.55±0.35)步/min。啄食频率与步行频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时段和集群类型对啄食频率的影响存在显著交互效应。稻田中食物资源的可利用性逐渐下降,灰鹤的啄食频率随时间逐渐降低,为保证越冬期间获取足够的能量供应,灰鹤采取逐渐增加步行频率和觅食时间的策略。有觅食间隔的抽样单元中,平均警戒次数为(1.37±0.04)次/单元,平均警戒持续时间为(6.02±0.37)s/单元。成鹤花费在警戒的时间多于幼鹤,家庭群中的个体警戒持续时间多于聚集群中的个体。  相似文献   

11.
2018年10月—2019年3月,采用焦点动物法研究了鄱阳湖区稻田生境中灰鹤(Grus grus)越冬期的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越冬期灰鹤的主要行为是觅食(77.45%)、警戒(11.17%)和修整(7.82%);行为模式以取食-警戒-取食或取食-修整-取食为主;幼鹤取食行为的时间分配和持续时间均极显著高于成鹤(P0.01),推测幼鹤取食效率低,单次取食持续时间和总时间较长;成鹤警戒行为(P0.01)极显著高于幼鹤,成、幼鹤警戒行为的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取食间隔的警戒频次和时间分配均显著高于幼鹤(P0.05),说明成鹤是通过增加警戒次数来确保幼鹤的安全;取食行为的持续时间和时间分配在整个越冬期均显著升高,取食间隔期间的行走行为也逐渐上升,这与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有关;建议适当降低家鸭放牧等人类活动,减少灰鹤越冬期的取食难度;灰鹤不同家庭群的行走行为和取食间隔的行走行为均有显著性差异,推测与各家庭群占有的食物资源质量相关;行为节律上,灰鹤各时段取食行为占总行为的比例均较高,在10:00—10:59、12:00—12:59和16:00—16:59出现取食小高峰;警戒行为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修整行为高峰出现在取食行为高峰之后,这是因为灰鹤保持取食行为积累疲劳后进行修整;成鹤的取食行为节律性较幼鹤明显,幼鹤的取食行为曲线随机性强,这与幼鹤取食经验不足有关;幼鹤警戒行为的高峰出现在成鹤警戒的低谷,推测与保持整个家庭群较高的总体警戒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张琼  钱法文 《生态学报》2015,35(21):7236-7243
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采用焦点取样法对在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秋季和春季迁徙停歇的以及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幼鹤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鹤取食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23.0%增加到越冬晚期时的82.7%,但春季迁徙期减少为61.9%;幼鹤乞食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58.2%减少至春季迁徙时的1.2%;幼鹤警戒行为比例从秋季迁徙时的1.0%增加至春季迁徙时的7.1%。幼鹤在春季迁徙期的理羽及静栖行为显著高于越冬期,这种行为的差异可能与食物的丰富度相关。环境因子中,风速对幼鹤静栖行为有显著影响,幼鹤取食及警戒行为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秋季迁徙及越冬晚期,幼鹤行为日节律在13:00—14:00时出现明显的取食低谷期,而春季迁徙期时则推后1小时。整个观察期间,幼鹤从雄鹤和雌鹤获得食物频次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时间段幼鹤从雄、雌成鹤处获得食物频次差异是显著的。研究从行为学的角度展示白鹤幼鹤的生长过程及不同性别成鹤对幼鹤生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红腹锦鸡     
正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隶属鸡形目锦鸡属鸟类,单型种,无亚种分化。体长60~100 mm,体重450~750 g,为中等体型雉类。嘴黄色。雄鸟头部具金黄色丝状羽冠;脸、喉锈红色;后颈为金棕色带蓝黑色斑的扇形羽毛围成。上背深绿色,羽缘黑色;下背到尾上覆羽为金黄色。下体深红色。肩  相似文献   

14.
孟锋 《昆虫知识》1991,28(4):242-243
<正> 在永登县连城林区森林昆虫调查中,采到较多的尺蛾标本。经鉴定有4种为我国新记录,现简述如下。 1.旋姬尺蛾 Idaea aversata(Linnaeus)中国新记录(图:1) 前翅长13~14mm。触角线形,具纤毛。下唇须短小细弱。后足胫节膨大,内面具毛束,无距;跗节短小,长约为胫节的1/3。额黑色,头顶白色。翅灰色,被大量灰黑色鳞片;前后翅中室端均具小点;前后翅各3和2条灰黑色细线,其中,中线在前翅小点外侧绕过,在后翅斜行于小点内侧,较直;外线浅弧形,微波曲;缘线黑灰色,清晰;缘毛灰色,掺杂少量灰黑  相似文献   

15.
1975年7—10月我们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县哈那斯湖畔和哈巴河县北部山区中采到 Tetrao urogallus uralensis Ser.et Menzb.,为我国首次纪录。 形态 雄性体形大,体重4.1公斤。额至尾上覆羽均呈石板灰色,但头部较深,愈后愈淡,各羽均具暗黑色云雾斑,尾上覆羽具白色端斑,肩无白斑;中央尾羽呈沾褐石板灰  相似文献   

16.
鄱阳湖围垦区藕塘越冬白鹤的时间分配与行为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明勤  龚浩林  戴年华  植毅进  徐宁  卢萍 《生态学报》2018,38(14):5206-5212
2016年12月—2017年3月,采用瞬时扫描法研究了鄱阳湖围垦区藕塘生境中白鹤Grus leucogeranus越冬期的行为,共扫描2560次,23219只次,包括18031只次成鹤和5188只次幼鹤。结果表明,觅食(41.78%)、警戒(25.02%)、修整(15.00%)和休息(10.84%)是白鹤越冬期的主要行为。与自然生境相比,藕塘生境中白鹤主要采取多休息和修整的策略来节省能量支出。成鹤的觅食行为(35.29%)显著低于幼鹤(62.42%)(F_(1,12)=45.977,P0.01),警戒行为(28.66%)则显著高于幼鹤(10.26%)(F_(1,12)=38.975,P0.01)。家庭群成鹤觅食行为(43.96%)极显著高于非家庭群成鹤(27.04%)(F_(1,12)=60.169,P0.01)。家庭群成鹤需要喂食幼鹤,它们花费更多的时间觅食弥补能量的消耗。行为节律上,白鹤各时段觅食行为占总行为的比例均较高,11:00—11:59出现明显高峰,占总行为的48.64%。警戒行为无明显的低谷和高峰。成鹤在各时段的觅食行为比例均明显低于幼鹤,成鹤和幼鹤的觅食曲线变化趋势相似,即觅食比例的升高和降低比较同步。成鹤在各时段的警戒行为和修整行为比例均明显高于幼鹤,成幼鹤的休息行为比例在各时段差别不大,均在14:00—14:59有个明显的高峰。家庭群成鹤的觅食行为比例几乎在各时段均明显高于非家庭群,家庭群成鹤的修整行为和休息行为在大部分时段均低于非家庭群成鹤。因此家庭群成鹤采取多取食,少休息和修整的策略提高自身的适合度,同时保证对后代的抚育。  相似文献   

17.
7种鹤形目鸟类性别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境破碎化和非法狩猎已经使很多鸟类陷入了濒危境地,笼养繁殖进行迁地保护及再引入的保护措施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鸟类性别鉴定对于有效的繁殖至关重要。然而对珍稀濒危鸟类进行安全、方便和准确的性别鉴定一直是个难题。本文运用CHD基因的一对引物2550F/2718R,对7种鹤形目鸟类:大鸨(Otis tarda)、丹顶鹤(Grus japonensis)、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灰鹤(G.grus)、白鹤(G.leucogeranus)、白头鹤(G.monacha)和灰冠鹤(Balearica regulorum)共48只鸟,进行了有效的性别鉴定。研究结果不但对7种鹤形目鸟类的笼养繁殖和个体交换起到了指导作用,而且为今后的再引入提供了有利条件。本研究的性别分子鉴定方法适用于7种鹤形目鸟类,具有安全、方便、准确等特点,并且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2018年12月31日,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黄河湿地观鸟时,在一鱼塘(110°12’15. 69″E,34°56’43. 99″N,海拔339 m)内观察到1只鸻鹬(图1)在泥滩上与鹤鹬Tringa erythropus、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和绿翅鸭Anas crecca等水鸟一同觅食。使用单反相机(NIKON D810与SIGMA S150-600变焦镜头)拍照,观察到其嘴黑褐色,长且直,基部偏黄绿色,虹膜褐色,全身呈灰色,具淡色的眉纹和深色的贯眼纹,背、肩和两翼覆羽具深色羽轴,尾及尾下覆羽具黑色横斑,腹部白色,脚黄绿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噪鹛属的演化及其起源地和边缘区之种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噪鹘属(Garrulax)是鹟科(Muscicapidae)、画眉亚科(Timaliinae)中的一个主要的属。这一属的鸟,体形大都适中似画眉。嘴形通常直而强,有的种稍曲,有的嘴端微具缺刻,鼻孔完全、或几乎完全被以硬须而不外露,或仅一半披着硬须,或则无硬须而仅有一些形长而曲的毛状羽悬垂于鼻孔上。眼先被羽。翅短圆,常具有比较鲜亮的羽缘;第1枚初级飞羽很发达,第5和第6枚最长。尾呈圆尾状或凸尾状,具12枚尾羽,其长度与翅相等或较翅稍长。跗蹠长而强。体羽丰满松软,常呈鲜艳的颜色。雌雄通常同色。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的集群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4年10月-2005年5月,在云南纳帕海自然保护区采用定点扫描法对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集群类犁和集群大小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鹤夜间集群夜栖,形成较大的夜栖群,平均群体大小为67.9只(16-157,n=17):按照有无灰鹤加入,又将其分为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两种类型,其中同种集群的黑颈鹤数量占整个越冬种群的65.3%.在白昼,黑颈鹤以家庭鹤、集群鹤及特殊群体3种类型活动,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平均大小分别为2.7只(2-4,n=145)和16.1只(3-65,n=1017).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并不稳定,在日内和月份间均有明显变化(P=0.000<0.05).存越冬期,最大集群形成于12月,其次为11月和1月;在日内,早上8时集群最大,随后减小并保持相对稳定,18时黑颈鹤开始向夜栖地靠拢,使得集群再次开始增大.随后观察中还发现,黑颈鹤的家庭解体过程开始于3月底,当幼鹤被成鹤驱逐离群后,逐渐加入集群鹤活动,从而使得家庭鹤和集群鹤的大小和组成发生改变.黑颈鹤的集群大小和组成受自身状况、种内关系、天气、食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随时间和季节变动而发生变化,是对自身、种群和环境条件变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