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人顶间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1600个成入颅骨,顶间骨出现率为2.94%,皆在枕骨上项线上方,其中27.69%与最上项线交叉。观察60例7—38周龄胎颅的枕鳞上部以两个骨化中心进行膜内化骨的情况。本文认为顶间骨的形成是由于枕横裂未融合及异常骨化中心出现所致,并提出枕鳞上部与枕鳞下部之间的融合线位于上项线以上,而上项线和最上项线均不应认作是两部融合线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陈欣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7,26(2):392-394,I0008
对一个物种变异特征的研究在种及种下分类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CIB)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馆藏铜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标本430号为对象,对其鳞片数目及排列的变异做了统计分析。鳞被特征是有鳞目蜥蜴亚目物种重要的鉴别特征,本文主要研究了铜蜓蜥吻鳞、上鼻鳞、额鼻鳞、额鳞、前额鳞、眶上鳞、额顶鳞、顶间鳞、顶鳞、颈鳞、鼻鳞、颊鳞、颞鳞、上唇鳞、下唇鳞、颏鳞、后颏鳞、颔片、背中线鳞、腹中线鳞、环体一周鳞的特征及其变异情况,并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计算鳞片的变异频率、变异范围、平均鳞片数目。根据鳞片变异频率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数量恒定无变异的鳞片、可出现变异的鳞片、绝对有变异的鳞片。发现:①过去文献对于颈鳞有无的判断存在不足;②西藏墨脱地区标本头部眶上鳞、额顶鳞、顶间鳞数目和排列方式的特殊变异现象。研究结果为今后铜蜓蜥的鉴别提出了更准确的标准,并建议今后应对铜蜓蜥西藏墨脱居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解释其头部鳞片特殊变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韩大勇  王继丰  杨允菲  张维 《生态学报》2023,43(20):8556-8563
植物种群格局分析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格局推测过程,而很少根据已知的生态过程来检验格局。以新疆伊犁河谷分布的黑鳞顶冰花为研究对象,在放牧干扰和无放牧干扰地点分别建立了8个重复样地(样地面积2 m×2 m),分析放牧干扰和种内竞争两种生态过程对黑鳞顶冰花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两个地点共测量了4677株,其中放牧地点819株,未放牧地点3858株。在放牧干扰下,8个样地的黑鳞顶冰花均在小尺度(r < 2 cm)上表现为随机分布,在大尺度(r > 2 cm)上表现为聚集分布,主要与放牧践踏形成的生境异质性有关;在无牧条件下,8个样地黑鳞顶冰花种群均在小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均匀分布特征,在较大尺度则显示为随机分布特征,前者主要与种内资源竞争过程有关,后者主要与生境均质化有关。无论在无牧还是放牧干扰下,黑鳞顶冰花种群最大聚集规模与种群密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放牧干扰下各样地种群最大聚集规模介于20.26-168.71 cm2之间,平均值54.61 cm2,明显高于无牧条件的8.26 cm2。放牧干扰和种内竞争两种生态过程产生了明确且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放牧导致黑鳞顶冰花个体出现更大程度的空间聚集,突出显示出干扰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草地螟成虫体表具有多种鳞片,这些鳞片是其远距离迁飞和适应复杂环境的必要结构保障。按结构特征分为薄片型和长毛型。薄片型鳞片为卵圆形、刀片形,包括腹后鳞簇、锯齿鳞、竹片形鳞和形成胸锁的钩形鳞;长毛型鳞片横截面为圆形,包括后翅内缘毛和腹后毛刷。超微结构表明,体表鳞片由纵脊、横肋、窗孔、内腔和乳突组成;鳞片基部由毛囊包裹;钩形鳞具有特殊的弯钩状尖端;腹后鳞簇具有特殊的乳突结构;后翅内缘毛和腹后毛刷具有特殊的窗孔结构。这些由体表细胞分化的鳞片在草地螟成虫身体各部承担着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其超微结构的研究可为其形态学、行为学及自身进化研究方面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颅骨厚度是重要的解剖学特征,也是常见的测量项目,在体质人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颅骨厚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颅骨厚度的年龄与时代变化、人群间和性别间的差异、颅骨厚度的影响因素和与力学性能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颅骨厚度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人类颅骨的形态变异和进化情况。国内对颅骨厚度的关注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梳理和归纳已有关于颅骨厚度研究的相关文献数据与结论,对颅骨厚度相关研究进展及其测量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颅骨厚度研究作了简要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用扫描电镜对原产中国的3种野生稻和2个栽培稻品种的叶片表面亚显微结构,尤其是气孔列数、气孔频度、气孔器乳突、大瘤状乳突、小栓细胞乳突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气孔频度的变化趋势是沿着疣粒野生稻-药用野生稻-栽培稻IR36-簿通野生稻-栽培稻珍汕97逐渐增大,其变化幅度在635-1737个/mm^2之间;气孔器乳突除疣粒野生稻为6个外,其余通常为4个;疣粒野生稻既无大瘤状乳突亦无木栓细胞乳突.药用野生稻无木栓细胞乳突。这些性状不仅具什种的特异性,而且与亲缘关系远近有关,可以作为稻属分类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1997年11月在广西凭祥市采集到1号水蛇标本(编号:971104),其特征与我国现有水蛇属的各种皆不相符,经鉴定是保氏水蛇[Enhgdrisbocourti(Jan)],为我国首次纪录。现报道如下。  吻鳞阔比高大,鼻间鳞为一片,宽略为长的2倍,额鳞幅狭,其长略为幅的2倍,与至吻端的距离相等,比顶鳞稍短。眼上鳞的幅比额鳞大。颊鳞的长度稍大于高。眼前鳞1,眼后鳞2,颞鳞1 2,上唇鳞8,3-1-4,第7、8水平分开。前颏片前对远大于后对,与5片下唇鳞接触,后颏片左右之间由小鳞隔开。背鳞29-27-21,腹鳞131,尾下鳞44,肛鳞二分。该标本为幼成体,体长410mm,尾长65mm。  体背…  相似文献   

8.
广东产轴鳞蕨属(叉蕨科)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馆藏标本的研究,确认广东产3种轴鳞蕨属植物:异鳞轴鳞蕨Dryopsis heterolaena、泡鳞轴鳞蕨D·mariformis和阔鳞轴鳞蕨D·maximowicziana,其中泡鳞轴鳞蕨和阔鳞轴鳞蕨为广东新记录的蕨类。澄清广东不产顶果轴鳞蕨D·apiciflora,最近出版的《广东植物志》第七卷记载的顶囊肋毛蕨Ctenitis apiciflora(即顶果轴鳞蕨D·apiciflora) ,系异鳞轴鳞蕨的错误鉴定。文中列有分种检索表、种的文献引证、标本引证、生境与分布资料。  相似文献   

9.
基于馆藏标本的研究, 确认广东产3 种轴鳞蕨属植物: 异鳞轴鳞蕨Dryopsis heterolaena、泡鳞轴鳞蕨D. mariformis 和阔鳞轴鳞蕨D. maximowicziana , 其中泡鳞轴鳞蕨和阔鳞轴鳞蕨为广东新记录的蕨类。澄清广东不产顶果轴鳞蕨D. apiciflora , 最近出版的《广东植物志》第七卷记载的顶囊肋毛蕨Ctenitis apiciflora ( 即顶果轴鳞蕨D. apiciflora) , 系异鳞轴鳞蕨的错误鉴定。文中列有分种检索表、种的文献引证、标本引证、生境与分布资料。  相似文献   

10.
绢丝红眶眼蝶Erebia sericana,新种 正模,副模3,浙江天目山,1982-Ⅴ~Ⅶ,著者采。 近似红眶眼蝶Erebia alcmena Gr.Gr.其区别如下: 正面:前翅红褐色带不发达,有的完全没有,第二室上眼状纹的白色瞳点不明显,第四、五室眼状纹的瞳点稍清晰,基部有发香鳞。红眶眼蝶也有发香鳞(Warren说它没有)。后翅红褐带极模糊,3个眼状纹不明显,有1~3个白色瞳点。 反面:前翅红褐带比正面更不明显,有些个体第2室的白色瞳点消失;后翅灰褐带不明显,略显出3个白色瞳点。 生殖器:囊突末端尖,不如红眶蝶呈棒状;抱器较长,端部更呈锯状,侧面观端背缘中部的齿更明显,端部的近基方有一锐刺(alcmena无此刺);阳茎中部下方不如红眶眼蝶突出;轭片基部菱形而非锚形。  相似文献   

11.
12.
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13C和15N)研究了太湖贡湖湾食物网特征, 结果显示由于食物来源变化多样性影响, 导致贡湖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级关系变化较为复杂, 贡湖主要生物类群13C、15N值表现出较大的种间差异。消费者13C值从摇蚊幼虫的-32.3到锯齿米虾的-22.1, 其值大小与营养级的关系没有规律性。消费者平均15N值从褶纹冠蚌的10.3到位于顶端间下鳙的19.0, 随营养级位置而升高。群落中所有种类的15N、13C值之间没有相关性(r=0.1835, P0.05), 表明该食物网是非线性食物网。研究结果验证了杂食性生物有机体普遍存在于富营养化的贡湖水域生态系统中, 且13C结果表明, 浮游植物、固着藻类以及沉水植物为贡湖食物网中大多数生物有机体的主要碳源。贡湖食物链长度为4.44营养级。  相似文献   

13.
14.
15.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