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王勇 《动物学杂志》1994,29(5):8-10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卫氏并殖吸虫体表乳突,小鼠体内滞育童虫见有大、小两型丘状乳突;位于口吸盘周缘的12个乳突和腹吸盘内缘的6个外缘的12个乳突,相对稳定。猫体内虫体,除丘状乳突外,还见有花瓣状乳突存在,后者见于虫体背、腹面,散在分布。62日龄成虫,口吸盘周缘6个乳突外周,还有10个乳突分布,腹吸盘周缘仍保留着6个乳突。两种宿主体内虫体乳突的数量,均随虫随增长而渐少。结果提示:1.无论小鼠体内处于发育停  相似文献   

2.
日本血吸虫发育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告了日本血吸虫在小鼠体内发育过程中虫体内组织化学的定位及其所发生的改变。组织化学的研完结果表明日本血吸虫在小鼠体内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童虫体内物质呈现动态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1.在皮肤中的早期童虫仅在体后端实质组织内含有丰富的硷性磷酸酶活力,随着虫体的移行和生长,实质组织的阳性反应减弱或消失,而在体壁出现了极强的酶活力 2.刚侵入皮肤的童虫体内贮有大量糖原,随着虫体的移行和发育,糖原显著减少,至将成熟时又再贮存糖原,且于成熟后一直保持着丰富的含量。 3.未在发育阶段的童虫体内查见脂类物质,仅在性将成熟及充分成熟的雄虫实质组织和雌虫卵黄细胞中才沉积相当量的脂类。 4.在发育过程中,两性生殖腺无明显的多糖物质,但一直含有丰富的核酸和蛋白质,至雌虫将成熟时又在卵黄细胞中出现了制造卵壳的前身物,蛋白质、酚及酚酶。 最后,对血吸虫的发育生理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日本血吸虫皮肤型、肺型、肝门型童虫的体被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其目的在于寻求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被在实验动物体内变化的规律,提供血吸虫病在免疫学上和预防化学药物上的研究参考。其图版Ⅰ—Ⅲ的1—4为日本血吸虫尾蚴,5—7为0.5小时龄皮肤型童虫,8—13为10日龄肺型童虫,14—22为15日龄肝门型雄性童虫。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日本血吸虫皮肤型、肺型、肝门型童虫的体被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其目的在于寻求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被在实验动物体内变化的规律,提供血吸虫病在免疫学上和预防化学药物上的研究参考。其图版Ⅰ—Ⅲ的1—4为日本血吸虫尾蚴,5—7为0.5小时龄皮肤型童虫,8—13为10日龄肺型童虫,14—22为15日龄肝门型雄性童虫。  相似文献   

5.
何毅勋  郁平 《动物学报》1989,35(1):66-72
本文报道了日本血吸虫尾蚴钻穿宿主皮肤的全过程和早期童虫在8种动物皮肤中动态分布的结果。阐明了血吸虫尾蚴钻穿宿主皮肤是依靠其体内头腺及/或钻腺分泌物的酶促作用、头器伸缩的探查作用及全身肌肉运动的机械作用而协同完成的。指出了尾蚴入侵皮肤界面和童虫在皮肤内移行常以倾斜角度前进,并非完全呈垂直方向或沿毛囊皮脂腺的通道。观察到童虫钻破皮肤血管壁进入血管腔的情景,这有力地提供了血吸虫童虫从皮肤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6.
雅安市发现巴氏背孔吸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氏背孔吸虫能实验感染鸭和鸡。该虫虫体大小为3.45—4.55×0.85—100mm,虫体的腹面有三列腹腺,左右两侧列各有17个,中间一列为15个,阴茎囊发达,约为虫体长的1/3及子宫末段长的2倍,子宫末段富有子宫颈腺。  相似文献   

7.
日本血吸虫尾蚴及童虫的生理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经0.05%中性红-氢氧化钾染色确定为活的血吸虫尾蚴和童虫的生理学比较结果。与尾蚴相比,童虫体表对PAS及Alcian蓝阳性反应消失,与抗血清接触不再产生套膜反应;对水不能耐受,在淡水中6小时内已全部死亡,而在生理盐水中仍有92.7%存活;钻腺内含物排空,童虫不能再经皮肤感染,但越过皮肤屏障若被注入皮下或腹腔则分别有45.4—46.5%及56.9—64.9%发育为成虫。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生命表和数值模型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卤虫(Artemiasinica)的温度特性做了研究。1.孵化发育起始温度9.07℃,幼虫发育起始温度9.07℃。有效积温(℃·d)前者为0.921±0.979,后者为205.26±24.1,平均世代有效积温458.4±39.6。2.各项生命表参数均与温度呈显著的函数关系,其适温范围基本介于18─34℃,最适点介于26.5─28.5℃,种群增长倍数>2的温度范围在18─34℃。3.在山西盐池水域,该卤虫的年世代数为6.2±0.62个世代、第2─5个世代是种群生产力高峰期。在此期间种群的加倍时间<15d.内禀增长率>0.04d ̄(-1),因此资源开发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9.
异盘并殖吸虫感染动物的适宜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实异盘并殖吸虫能在家猫、犬、猕猴、大鼠的体内发育成熟。家猫体内虫囊和成虫的检 获率最高,是较为适宜的宿主。因宿主不同虫体发育有一定差异。大鼠感染3个月后可自愈。猕猴、豚鼠在感染过程中因相当数量的童虫游离于胸腔或侵扰肝脏,导致严重的胸膜或肝的病变而死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活体标本、连续切片、全封标本及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陆品系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子胞蚴体内尾蚴发育期的形态。日本血吸虫尾蚴发育分为五期,即胚细胞期、胚球期、尾蚴雏体期、成熟前期和成熟期。与曼氏血吸虫尾蚴发育进行比较,日本血吸虫尾蚴在胚球期无极化现象;尾蚴雏体期的尾芽形态多非圆球形,尾叉形成较早。钻腺及焰细胞均在此期发生,较曼氏血吸虫尾蚴早。除了上述头器、头腺、钻腺、焰细胞及消化器官进一步发育外,体内散在胚细胞结集为生殖始基,体表感觉乳突分化与体尾肌细胞的发育,尾蚴从成熟前期过渡到成熟期。 电镜首次原位观察尾蚴发育在子胞蚴育腔内的自然状态。尽管偶尔可见到胞蚴体壁与胚元之间某些结构联系,但大部份的胚元各自独立混杂在育腔之中。此外尚注意到尾蚴体棘发生在成熟前期,但其密度较成熟尾蚴小,而其大小却比成熟尾蚴的大。尾蚴头器上感觉乳突和围褶可能先于内部腺体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1.
吴信忠  李树华 《动物学报》1998,44(3):286-292
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对三平正并殖吸虫童虫、早期成虫和后期成虫的葡萄糖磷酸变位酶、葡萄糖磷酸异构酶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三平正并殖吸虫由童虫向成熟期发育过程中,葡萄糖磷酸变位酶和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的同工酶谱趋于复杂,酶带数目后期成虫〉早期成虫〉童虫;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则趋于简单,童虫或未成熟虫体酶带数目较成熟虫体为多。三种酶系统的同工酶排列型式显示,吸虫由童虫  相似文献   

12.
1.本文报道用扫描电镜观察正常情况下日本血吸虫10日龄和15日龄肝门型童虫体被超微结构,可供血吸虫免疫学、药理学和生理学研究参考。 2.根据肝门型童虫的大小、形状、皮式等错综复杂的表现,认为童虫皮式,不仅在同龄而且在同一个体不同部位,其演变是不同步的。 3.对本型童虫与日本血吸虫成虫有关资料如皮褶、体棘和感觉乳突等方面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并比较0.5、3和12小时龄的日本血吸虫皮肤型童虫的超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除了外质膜外,其他的超微结构,如体被、肌层、体被下细胞、胞质桥、头腺、钻腺和食道等结构在尾蚴感染后3小时均未见再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明确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 Matsumura和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飞行能力的差异。【方法】利用昆虫飞行磨系统对斑翅果蝇和黑腹果蝇雌、雄虫各7个日龄分别进行22-24 h连续吊飞试验,并对相关飞行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两种果蝇在1日龄时的飞行时间、飞行速度和飞行距离均最小,随着日龄的增加,飞行能力出现两个高峰。斑翅果蝇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2日龄,黑腹果蝇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3日龄;两种果蝇飞行能力的第二个高峰均出现在15日龄,此时雌、雄虫的累计飞行距离均最大。斑翅果蝇雌、雄虫15日龄的总飞行距离最远,而黑腹果蝇雌虫15日龄、雄虫3日龄飞行距离最远、飞行时间最长。【结论】斑翅果蝇和黑腹果蝇的飞行能力与日龄和性别均有关系,且两种果蝇雌虫的飞行能力均强于雄虫。  相似文献   

15.
王翠霞  邓立君 《动物学报》1992,38(2):220-221
本文作者继1986年用扫描电镜研究猪巨吻棘头虫 Macracanthorhynchus hirudinaceu(Pallas,1781;Travassos,1916)的成虫、童虫、棘头体和虫卵之后,又对其成虫体内的吻腺、原肾球、子宫钟、睾丸、粘液腺和交合伞等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介绍于下: 材料和方法 猪巨吻棘头虫成功收集于沈阳市肉食品加工厂屠宰车间,从猪小肠肉取出新鲜活虫体,经生理盐水充分洗涤干净,用锋利解剖刀剖开虫体,取得标本按常规方法制备扫描样品,置临界点干  相似文献   

16.
湖南鸣禽的滑口吸虫研究(复殖目:短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鸣禽寄生虫调查中检获短咽科滑口吸虫属Glaphyrostomum虫种5个,其中有3个新种,画眉滑口吸虫Glaphyrostomum garrulum sp.nov。,两吸盘约等大,睾丸偏于体右侧,卵黄腺始于腹吸盘水平;湖南滑口吸虫虫体较短小,体表在腹吸盘前被小棘,口腹吸盘比约1.0:1.5,睾丸偏体左侧,卵黄腺起始于口吸盘后缘至咽水平,小型滑口吸虫G.minor sp.nov虫体较小,体表  相似文献   

17.
日本血吸虫尾蚴在钻穿7种哺乳动物宿主皮肤而转变为童虫时,均发生了自然死亡,而且童虫的死亡率依宿主种类或同一种类的不同品系而异。它们皮肤内平均童虫死亡率分别为:小鼠3.7—7.2%、大鼠6.3%、金黄仑鼠7.0%、长爪沙鼠5.1%、豚鼠6.9%、兔4.9%、恒河猴12.8%。实验证明日本血吸虫尾蚴亦能钻入不易感的鸟类——鸽的皮肤,虽有1/4童虫立即在其皮肤内发生死亡,但部分童虫可移行至肺,然后在肺中消亡。  相似文献   

18.
李道生 《动物学报》1989,35(3):238-242
本文详细描述了广东肝血簇虫(Hepatozoon guangdongensis)在实验宿主、中国水蛇肺部裂体生殖整个发育过程各期虫体的超微结构。成熟裂殖体内的裂殖子与肺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的裂殖子的超微结构是相似的。裂殖子(3.4×1.3μm)外被由外膜和内膜构成的表膜,它与球虫一样具有包括类锥体在内的完全顶复结构。内皮细胞内的裂殖子和滋养体都没有围虫泡和围虫泡膜包绕。具有内膜的长形滋养体变圆,并外被由宿主细胞产生的围虫泡和围虫泡膜包绕,转变成为圆形的幼期裂殖体,然后发育成为成熟的裂殖体。成熟裂殖体(23×10μm)内含30—50个裂殖子。裂殖体内没有观察到残余体存在。  相似文献   

19.
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小鼠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依赖抗体及补体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童虫 的作用。结果表明:单纯中性粒细胞很少粘附到童虫表面,仅个别十分疏松地粘附在童虫表面,被粘附 的童虫结构正常。提示:单纯中性粒细胞对童虫无明显作用,在抗体及补体协同下,中性粒细胞成群且 紧密地粘附在童虫体表,在细胞集聚的周围,虫体体被出现隧道样及火山口样变化,紧贴童虫的中性 粒细胞伸出伪足,虫体体棘紊乱,皮层变平,体被剥脱,虫体变形,说明中性粒细胞在抗体及补体协同 下,对童虫有杀伤作用、文中对杀伤机制进行了扼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角倍蚜各虫态蜡腺的分布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是五倍子的主要生产种,具有复杂的生活史,需要经历干母、干雌、秋迁蚜、越冬若蚜、春迁蚜和性蚜6种虫态,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和藓类植物上转主寄生,经历有性和无性生殖、瘿内和瘿外世代的交替才能完成生活史。通过对角倍蚜蜡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角倍蚜的生态适应性,为角倍蚜培育技术改进和产量提高提供依据。【方法】以采自云南盐津田间的角倍蚜为虫源,通过室内饲养获得的角倍蚜各虫态标本。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超薄切片技术,对角倍蚜各虫态蜡腺的分布、形态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角倍蚜各虫态(1龄干母除外)均有蜡腺,沿背部中线左右对称分布,其中头部2列2排、胸部4列1排、腹部6列8排,共56个蜡腺;1龄干母(瘿外生活)没有蜡腺,2龄干母(瘿内生活)在腹部背面有2列8排共16个蜡腺。每个蜡腺由2~22个多边形凹陷组成,凹陷的数量和形态在不同虫态间差异显著,其中干雌、春迁蚜和秋迁蚜的蜡腺最为复杂,越冬若蚜次之。性蚜各部位的蜡腺结构差异明显,靠近背板中线的脊柱板和胸膜板的蜡腺结构简单,而靠近边缘线上的蜡腺结构复杂;2龄干母的蜡腺结构也较简单。与各虫态蜡腺的分布相对应,角倍蚜各虫态(1龄干母除外)的体表均有蜡粉,其中干雌、春迁蚜和秋迁蚜分泌大量的蜡粉,越冬若蚜次之,性蚜体表有少量蜡粉,1龄干母没有蜡粉,2龄干母有少量蜡粉。【结论】角倍蚜各虫态蜡腺和体表蜡粉的数量、排列和发达程度存在差异,且这些差异与其生活微环境和各虫态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可能是角倍蚜对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