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化石发现为资源评价作贡献化石对确定地层时代、古地理环境等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化石发现为资源评价作贡献的实例也越来赵多并引起人们的关注。笔者在此介绍一例。在茅山山脉的南部,安徽省宣州地区北部,有一座属于茅山山脉的长山。长山海拔高度320余米。构造上长山...  相似文献   

2.
苏皖志留纪鱼群及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新发现的鱼化石和已记述的鱼类化石、无脊椎动物化石和沉积旋回,讨论了长江下游含鱼化石地层坟头组和茅山组(群)的时代,认为它们分别为早志留世的兰多维里阶和温洛克阶。  相似文献   

3.
新的发现     
《化石》1994,(4)
新的发现甘肃兰州发现更新世晚期的赤鹿化石。──薛仰敬浙江义乌市塔山乡剡溪村发现恐龙蛋化石。──许文巨、傅健内蒙古大窑遗址又出土化石,其中有河套大角鹿、剑齿虎、熊、普氏羚羊、原始牛、转角羚羊、披毛犀等动物化石,在这些化石中还发现有人工打制的石器。──王...  相似文献   

4.
一.三门峡的食肉类粪化石1954年刘东生同志等在三门峡一带作第四纪地质调查时,采集有粪化石标本一块。我国发现的粪化石,除了肯定属鱼类的以外,祇有周口店第一地点发现有大批食肉类哺乳动物的粪化石,但尚未经过研究。此外,我国还没有关于发现哺乳动物粪化石的记载。三门峡的标本采自该区域内黄河北岸平陆县的洞窑河口,保存在红黄色土底下  相似文献   

5.
去年河北兴隆县克梨木文化站在该区一洞穴中发现了仓鼠、熊、狍、鹿、蝙蝠、鸟类以及小旋螺等化石,一些动物遗骸有被火烧过的痕迹。据调查,兴隆境内的雾灵山发育有众多的石灰岩溶洞,这次化石的发现为今后在该区进行洞穴第四纪工作和寻找化石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广东封开峒中岩发现的一枚人类右上第二前臼齿化石,其形态与现代人特征基本一致;同时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华南巨貘、中国犀等九种;时代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7.
广东南雄、始兴,江西赣州的蛋化石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1962—1963和1963—1964两个季度在广东南雄、始兴一带工作时,除发现大批的新生代初期化石外,还在南雄层中发现了一些恐龙化石和龟化石等。但最多的发现还是蛋化石。关于这一地区的这些化石采集和分布情况,已有初步报导(张玉萍、童永生1963)。第二季度的工作对前一季度作了一些补充,就蛋化石的分布与保存情况看,增加不多。但是两个季度的工作,可以使我们对于这一地区的蛋化石有了基本的了解,代表着迄今为止所知道的关于蛋化石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在云南昭通过山洞发现的一枚人类左下第二臼齿化石,其形态和尺寸与智人类型的下臼齿最为接近;同时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犀、獏等五种;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9.
2014~2015年在江西萍乡上栗县长平乡发现的杨家湾哺乳动物化石点,是江西省为数不多的更新世化石点中出土化石最为丰富多样的:目前已在杨家湾1号洞发现数千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初步鉴定出40个属种;在化石数量上,野猪占绝对优势,其它常见种类还有鹿类、豪猪、黑熊、小型食肉类、鬣羚、水牛、犀牛及猴类等,而长鼻类及貘相对较少;在本地区同时代化石点中,猴类化石最丰富,食肉类属种也更多样。灭绝种类有巴氏大熊猫、最后斑鬣狗、德氏狸、剑齿象及巨貘等。从动物群组合来看,杨家湾1号洞与湖南道县福岩洞古人类化石点最为相似,其时代也应当属于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0.
地质说明在山西襄汾县丁村附近发掘旧石器的时候,在丁村附近许多地点发现了许多化石。其中90,91,92,93,94,96,97,98,99,100,102等11个地点都有旧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100地点更有三枚人类的牙齿发现,这许多化石和旧石器都是同一地质时代,已有综合报告发表(裴文中等,1958)。此外,在汾河西岸,与柴庄车站相对的第103地点,在已经有些胶  相似文献   

11.
彭安保 《化石》2011,(2):23-26
2002年8月以来,江西省萍乡市博物馆考古专业人员在萍乡市开发区、白源镇、芦溪镇和安源镇等多处建设工地的上白垩统紫红色粉砂岩中,发现258枚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恐龙蛋化石;2008年5月底又在开发区发现和收集到一些残破恐龙骨骼化石。萍乡发现的这些恐龙蛋化石基本上是成窝或部分呈窝状保存,说明在晚白垩世时期,有多种恐龙曾在这里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12.
山东是我国发现古脊椎动物化石较多的省区之一。但关于第四纪哺乳类化石方面,过去发现的材料很少。杨锺健教授在讨论省益都、昌乐、临朐等县新生代地质的文章内,曾对这方面的材料,作过简略的概述(Young,1936)。当时知道的全部化石只有益都境内发现的两种更新世中期的大角鹿(Megaceros pachyosteus,M.flabellatus)和一种早期的大角羊类(Ovis shantungensis),后者是在山东境内首先发现的一种重要的第四纪早期的化石,后来在河北宣化泥河湾及山西榆社都有发现。  相似文献   

13.
<正>背景内蒙古自治区的二连盆地埋藏着十分丰富的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这里是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之一,恐龙化石品种繁多,其中的白垩纪恐龙化石代表着全球恐龙活动最晚期的生物群特征。从19世纪末开始,先后有俄、美、加等国和中国的地质古生物学家在这里进行过多次大型考察和挖掘,已陆续发现盘足龙、鸭嘴龙、似鸟  相似文献   

14.
河南卢氏上始新统卢氏组下部含脊椎动物化石层中,曾发现过好几种在第三纪早期哺乳类进化上很有意义的化石,例如:古齿兽科的副等尖齿兽(Paratriisodon),古剑齿虎(Eusmilus),始犬(Miacis),双锥兽(Dichobune)等。最近,在同一批材料中,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跗猴类的灵长类化石,虽然只有一个不太完整的标本,但因我国已知的古老灵长类化石的材料很少,所以还是一个较有意义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西藏地区的叠瓦蛤科(INOCERAMIDAE)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瓦蛤科(Inoceramidae)化石,是一类等壳至很不等壳、形状多变异、同心装饰为主、具规则的韧带窝、多无铰齿的海相生物化石。它始现于早二叠世,繁盛于侏罗和白垩纪,可能绝灭于晚白垩世。据目前所知,该科化石大约有16属、11亚属,其中以Inoceramus的亚属居多。该科化石在我国除广东有发现外,主要分布在西藏。  相似文献   

16.
山东莒南发现纳玛象化石1996年春,山东省莒南县坪上三村砖场取土时发现象类化石,从一处奥陶纪白云质灰岩陡坎下古代河塘内出土了纳玛象的两枚臼齿和部分头骨碎片,并有几段门齿化石。化石埋藏在灰绿色砂质粘土中,地层地质年代为晚更新统。莒南县博物馆庄虔玉馆长等...  相似文献   

17.
第七届国际风筝会于4.1日至4.10日在山东潍坊召开,国际盛会期间,山东省山旺化石博物馆在潍坊市十笏园举办“山旺化石展览”。山旺化石形成于新生代第三纪中新世,距今约1800万年。山旺化石门类齐全,属种繁多,精美完好,清晰完整。截止目前在山旺共发现收集化石10000余件,已研究鉴定的有12个门类,400余属种。这次在潍坊展出的有犀牛,昆虫、鱼、鸟、蛙、龟等  相似文献   

18.
在批林批孔运动高潮中,根据自贡市建筑公司木材加工厂职工在进行基本建设工程时发现的化石线索,重庆市博物馆在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和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下,从1974年3月开始,进行了三个月的发掘工作,共获得106箱化石。此批化石系以蜥脚类恐龙为主,兼有兽脚类和剑龙的部分化石。蜥脚类有二具长约15米左右较完整的个体。剑龙有部分牙和牙床、椎骨、肢骨、骨板和尾刺等,此外还发现少见的肉食性恐龙的幼体,在这批化石中还有上述几类恐龙的牙齿300多颗,材料比较丰富。为了及时修复、整理、研究这批重要化石材料,重庆市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  相似文献   

19.
1964年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赵国光等同志在滇西工作时,于丽江发现了相当多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中最多的是原始真犀类(主要是Prohyracodon)的牙齿;也有一些两栖犀和原始貘类的牙齿;此外,有少量的牙齿碎片表明,该地还有雷兽、石炭兽及爪兽等化石。  相似文献   

20.
刘明  任东 《昆虫知识》2007,44(6):908-908
研究节肢动物食性的一个有效途径即是研究相关的破损植物化石。通过对早期植物化石的统计分析,有关陆生节肢动物植食性习性的早期化石证据主要集中在2个地质年代大量出现。第一阶段在晚志留世到早泥盆世(4.17~4.03亿年),这一时期发现了很多有被取食痕迹的植物孢子、茎化石等。节肢动物对这些植物组织取食习性的演化非常迅速,因为类似植物化石的发现仅比破损植物化石的出现早了400万年。距离第一次植食性化石证据集中出现的8000万年后,即晚古生代又有了一次该类型化石大暴发式的出现(第二阶段)。这批化石表明,此时植物被取食的部位已经扩大到根部、叶子、树干、种子等。这一阶段最早的化石集中出现在晚密西西比世到中宾夕法尼亚世(3.27~3.09亿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