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目的:吴茱萸次碱(Rutaecarpa RUT)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主要成分,它可激活辣椒素受体促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等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发挥药理作用。本实验的目的为观察吴茱萸次碱软膏对小鼠银屑病模型治疗作用。方法:通过药剂学方法制 成了不同浓度(2%, 5%, 10%)RUT 软膏,在小鼠尾部与背部银屑病模型给药14 天,观察小鼠尾部颗粒层形成的变化,给药结束后 取小鼠背部皮肤组织匀浆后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CGRP水平变化,并且取小鼠血浆检测CGRP水平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吴 茱萸次碱软膏均能促进小鼠尾部颗粒层形成(P<0.05),并且浓度为5%与10%的RUT 软膏能显著降低小鼠背部CGRP 含量(P<0. 05),但是其对小鼠血浆的CGRP 没有影响。结论:吴茱萸次碱外用对小鼠银屑病模型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这种作用与其促进小鼠 皮肤CGRP 释放而导致其含量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冷暴露实验动物模型上,评价盐酸哌唑嗪(Pra)和消旋山莨菪碱(Ani)对大鼠、小鼠肢端皮肤温度的调节作用。方法: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室温下灌胃给药,60 min后放入指定温度(5℃、18℃)环境中冷暴露,并于给药后180 min和300 min使用红外摄像仪测定实验动物尾部近心端1/3处的皮肤温度,观察皮肤温度的变化,评价药效。结果:单独使用Pra对大鼠肢端皮肤温度无影响,对小鼠肢端皮肤温度提高效果较差;而单独使用Ani对大鼠和小鼠肢端皮肤温度均无提高作用;两药联用后实验动物尾温得到显著提高,且具有一定剂量依赖性。结论:Pra和Ani联用能有效提高冷暴露大鼠、小鼠的肢端皮肤温度,并且不会降低体心温度。  相似文献   

3.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两栖动物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幼体和成体的皮肤进行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版纳鱼螈幼体和成体的皮肤均可分为表皮、真皮疏松层和真皮致密层;皮肤中含有粘液腺和颗粒腺;在不同发育阶段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其皮肤的各种组成成分在结构和厚度上存在着差异:成体和幼体都是头部的表皮最厚,尾部的最薄;幼体表皮各层细胞分化不明显,几无角化现象,成体表皮的各层细胞分化明显,表层细胞明显角化;成体躯干部皮肤最厚,头部最薄,幼体则是头部皮肤最厚,尾部最薄;幼体和成体的头部皮肤都分布有大量的粘液腺,颗粒腺分布较少;幼体的躯干部皮肤则主要分布着大量颗粒腺,尾部只有颗粒腺,未见粘液腺;成体躯干部和尾部皮肤均分布有大量的颗粒腺和粘液腺.  相似文献   

4.
目的疣是因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导致的皮肤科疾病之一,常表现为寻常疣、尖锐湿疣等症状,治疗后易复发,目前尚无有效的小鼠模型。为研究皮肤疣的防治策略及产品,本研究拟建立病毒性皮肤疣小鼠模型。方法免疫缺陷小鼠麻醉后,利用刀片轻轻刮擦小鼠尾部皮肤制造轻微创口,接种1.5×10~8copies小鼠乳头瘤病毒,定期观察尾部皮肤变化,使用不同方法检测病毒DNA、病毒载量及病理分析。结果 MmuPV1感染小鼠尾部皮肤16周后,肉眼可见乳头瘤状增生,伴有过度角化以及表面粗糙; HE染色分析为皮肤表面鳞状上皮增生,棘层和颗粒层有空泡变性,可原位检测MmuPV1 E4 RNA转录本。增生部位也可检测到MmuPV1 DNA以及病毒载量。结论本研究利用小鼠乳头瘤病毒MmuPV1感染免疫缺陷小鼠尾部皮肤,成功建立病毒性皮肤疣小鼠模型,支撑皮肤型HPV感染、致病机制等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小鼠皮肤脓肿感染模型,观察脓肿形成动态变化及药物对脓肿愈合的影响。方法 45只SPF级裸鼠随机分为PBS对照组、感染组及给药组,用临床分离鉴定的ST-239型MRSA菌株皮下注射感染裸鼠,对脓肿的形成过程进行时相性观察,测定脓肿体积的变化,并通过H.E染色观察皮肤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PBS处理组小鼠皮肤无脓肿形成,显微镜下皮肤各层结构清楚;感染组和给药组可见到典型的脓肿,临床症状的时相性过程明显,感染组小鼠皮肤真皮层的胶原纤维消失,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给药组小鼠的脓肿体积在整个实验周期内低于感染组,且在第5天时与感染组相比有差异。结论成功建立MRSA小鼠皮肤脓肿感染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可为进一步研究来源于临床MRSA菌株的病原特性、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探讨牦牛皮胶对环磷酰胺所致的贫血小鼠的血象红系参数和脾脏结构的影响。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建立小鼠贫血模型,造模4天后各给药组小鼠分别ig牦牛皮胶1、2、3、6 g/(kg·d),阿胶补血颗粒14.05 g/(kg·d),在给药后的第7、14、21天检测各组小鼠的外周血象,计算脾脏和胸腺系数,切片观察脾脏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1 g/(kg·d)牦牛皮胶给药组给药7、14、21 d,血红蛋白显著升高(P 0.05); 2 g/(kg·d)牦牛皮胶给药组给药7、14、21天,红细胞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平均血红蛋白量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 0.05); 3g/(kg·d)牦牛皮胶给药组给药14、21天,红细胞数及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显著升高(P 0.05); 6 g/(kg·d)牦牛皮胶给药组给药7、14天,平均血红蛋白量显著升高(P 0.05);各给药组脾脏淋巴细胞增多,白髓与红髓的界限变清晰。综上,各浓度牦牛皮胶对贫血小鼠均有补血作用,其中2 g/(kg·d)的牦牛皮胶给药剂量,14天的给药时间的补血作用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冬瓜(Benincasa hispida)粗提物对小鼠紫外线晒伤皮肤的修复作用,建立小鼠紫外线晒伤模型。观察冬瓜粗提物对晒伤小鼠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表达的影响。冬瓜提取物组(浓度均为31 mg/m L),药物组(利多卡因氯已定气雾剂),正常对照组和阴性组(生理盐水),每天2次涂药并观察创面,分别在0、1、3、7、14 d处死小鼠,取皮肤组织,做病理切片,取晒伤组织提取蛋白并检测VEGF、FGF-2的表达状况。3~7 d时,阳性对照组和实验组的VEGF和FGF-2的表达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正常组,且阳性组与实验组VEGF和FGF-2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病理切片显示实验组炎性细胞和血管数量明显多于阴性对照组,且两组间差异明显。即冬瓜粗提物能提高皮肤组织的生长因子VEGF和FGF-2的表达,促进晒伤皮肤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C57BL/6小鼠为动物模型,观察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胸腺素对小鼠毛发生长及生长周期的影响。方法将背部脱毛的C57BL/6小鼠分为PBS组(空白处理)、THY1组(给药浓度500μg·mL~(-1))、THY2组(给药浓度500μg·mL~(-1))、THY3组(给药浓度500μg·mL~(-1))和Tβ4组(给药浓度500μg·mL~(-1)),连续给药18 d,记录小鼠皮肤颜色变化时间、脱毛区毛发生长状况以及毛囊组织学特征和毛囊数目的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PBS组相比,给药组小鼠脱毛后皮肤颜色由粉红变黑的时间更短,毛囊数量均明显更多,且给药组小鼠毛发生长更快。在给药第6天,THY1组和THY3组的β-catenin表达明显高于PBS组;给药第18天,THY2组的MMP-2表达明显高于PBS组,且THY1组的IGF-1表达明显高于PBS组。结论美洲大蠊胸腺素可以促进C57BL/6小鼠的毛发生长,可能通过提高β-catenin、MMP-2和IGF-1的表达来调控小鼠的毛囊发育与毛发生长。  相似文献   

9.
以昆明小鼠为对象,研究了黑豆乳清多肽对皮肤光老化的保护作用.试验设空白组(动物不照射紫外线),阳性对照组(脱毛区皮肤涂抹10% Vc溶液),给药大、小剂量组(分别涂乳清多肽含量为15%和5%的乳液),模型组(涂抹蒸馏水)和基质组(涂抹基质乳液).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用长波紫外线照射12周.试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受试部位皮肤进行切片观察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给药大剂量组动物皮肤中CAT活力水平和HY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单位面积的皮肤质量和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皮肤红斑量和受损程度明显减轻.表明黑豆乳清多肽有抗皮肤光老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纳米复合佐剂在肿瘤内的免疫调控作用及抗肿瘤效果。方法:制备包载CpG的β葡聚糖纳米颗粒(CNP),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细胞(BMDC),分5组进行体外免疫处理,分别为PBS对照组、β葡聚糖组、β葡聚糖纳米载体(NP)组、CpG组和CNP组,利用流式仪分析BMDC成熟情况。将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瘤B16F10细胞接种于C57BL/6N小鼠右后肢皮下,建立肿瘤模型,第6 d挑选肿瘤大小相对一致的24只小鼠均分为4组,即PBS组、NP组、CpG组、CNP组进行治疗,后颈部皮下注射给药,共给药4次,每次间隔3 d,期间隔天测量肿瘤体积,最后一次给药后第3 d眼眶取血,测定血浆中γ干扰素(IFN-γ)浓度,处死小鼠后分离肿瘤及脾脏,流式细胞术检测瘤内浸润性T淋巴细胞比例及脾脏内T细胞比例。结果:CNP佐剂处理后BMDC成熟比例约为CpG佐剂组的2.8倍。在小鼠体内接种肿瘤15 d后,CNP治疗组肿瘤体积较其他组均减小,血浆中IFN-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约为CpG组的1.5倍,肿瘤浸润性T淋巴细胞与其他组相比也有明显升高。结论:构建的葡聚糖-CpG纳米复合佐剂能够有效激活BMDC,改善肿瘤微环境,具有良好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